查看原文
其他

13b第2冊 第十三卷.B面P.14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2册 第十三卷.B面P.141

00'03"
  因此不要说三皈、五戒不行,他就是说剃了头,样子作得很好,还是不行,那么这个以前曾经说过。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那么对于这个五戒到底是化教跟制教啊,就比较清楚,比较清楚。那么现在先点出一个这个差别,后面实际上每个地方,它的行相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地一一交代出来。现在我们继续看文,

  • 初举归戒所出

  • 二比校优劣

    • 初明世教之劣

    • 二明归戒之胜

00'43"
【《业疏》云:「《萨婆多》云:三归五戒乃至别脱,由佛出故开立此法。但轮王梵王说世间法,惠利众生,故十善四弘劫初便有。未能清升,超越世境。法王出世,不为世善。要断烦恼,远出界系。故明戒善,令依具修定慧等行,集生有本,此其意也。」】

下面来解释了,下面来解释了。这个就是说明前面的,那么五戒它到底是化呀,到底是制呀?先看一下那个《济缘》的解释。

01'34"P.142
【《济缘》释云:「初举归戒所出。别脱即具戒也。 但下比校优劣,初明世教之劣。轮王是人主,十善化人。梵王是天主,以四弘化人,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不待佛出故劫初即有。报在人天故未超世教。 法王下次明归戒之胜。莫非断集脱苦修道证灭也。」】

我们先把那个《济缘》解释,这个解释的字先了解一下,回过头来再看正文。说这个《济缘》释,「初举归戒所出」,那就是第一句「《萨婆多》云:三归五戒乃至别脱,由佛出故开立此法。」说出它的来源,它是从何处而来。那么「别脱」就是前面的「五戒乃至别脱」,换句话说,佛出世真正告诉我们的──三皈五戒乃至别解脱戒,别脱嘛就是具戒,平常我们说别解脱、别解脱,这是特别指具戒而言。那么「但下比校优劣,初明『世教』」,就是世间教法,这个世间教法就是上面说的「四弘十善」。那个「轮王」那就是转轮圣王,印度的理想当中,最好的这个世间统治者就转轮圣王,这是「人主」,「十善化人」。「梵王是天主」,那个梵就是指色界的大梵天王。「四弘化人」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个地方的四弘是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03'23"P.143
  那四弘平常我们说四弘啊──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四弘。那么为什么称它四弘呢?因为佛说的真实的内涵,归纳起来不外是苦、集、灭、道,要众生了解三界的真相,以及它所以这样苦的原因,然后修道,然后证灭。就他个人来说想自己了解,那就是解决问题,就是苦集灭道;现在不以解决个人问题为主,要解决一切众生,所以这个叫四个无边的大誓愿──四弘誓愿。那么慈悲喜舍实际上也是说四无量心,刚开始的时候,要修习过程当中是用这个,所以它有互相可以会通之处。

04'29"
  那么这些,现在这个慈悲喜舍,不待佛出。既然不待佛出的话,这个轮王、梵天,最早的人来自光音天,所以实际上呢,是这种人就受着他原来的影响,这个劫初就有了。但是虽然有,他这个只是人天之报,所以这「未超世教」,并没有超越。那么「法王下」,注明归戒的殊胜,这个法王就是佛,佛真正的出世不管说什么,「莫非」,这两个字告诉我们,佛出世的真正的目标不是为世间喏,不管他说的什么,主要的目标都是什么啊?要你解脱生死轮回,解脱生死轮回从哪里开始?从知苦、断集开始,就是这样。

05'26"P.144
  那么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业疏》的文,第一个「《萨婆多》云」,这一句不去说它,已经了解了。「但轮王梵王说世间法」,这个就是不管是人间、天上,为什么要说人间、天上呢?因为世间的内涵包括什么?人天乘法,人天乘法。这个人天乘法在《广论》当中叫作下士道,实际上这个下士道是什么?就是我们修行佛法的第一步基础,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必定要把握住这一点,那么才能够把握住修行所需要的。修行需要的就是这个身体,或者更正确一点来说,修行所依据的暇满人身宝,这个是正是共下士主要说明的内涵,这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对这个人天乘来说,教化之主是什么?轮王跟梵王,这样。所以他惠利众生以什么内涵呢?以十善、以四弘。

06'48"
  所以这个四弘,刚才说的四弘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这地方却四弘是慈悲喜舍呢?那个要晓得这个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四弘誓愿,这是出世的方轨,法王所制。现在呢,慈悲喜舍这个是梵王教导的,这个有它的不同的内涵,而梵王教导的慈悲喜舍,正是作为通达出世的这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弘的这个基础,所以这正是共下士主要内涵。从这个地方看彼此间不但不相矛盾,正是上去必须要的次第。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懂得了,哦!小、大关系是什么啊?小是通往必须经过的次第,这样。这个就没有一点矛盾,然后善巧地正式如理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08'02"P.145
  不过虽然它这个「有」啊,「十善」,十善就是世间之法,这个世间当中人乘之法,「四弘」呢,天乘之法。虽然能够「惠利众生」却是「未能清升」哪,不能真正地清净一切的烦恼,超脱生死轮回。所以还在世,「世」本身就是染污义,困在里头。那么现在这个王是什么?「法王」,哦!这个才是,「出世,不为世善。要断烦恼」,他出世的目的不在世间善,一句话完全交代得清清楚楚。佛出世的目的就是这一个──《法华》上面特别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08'52"
  佛出世没有别的,就是一件事情,一个大事因缘,这个是大事不是小事喔!他要把佛的知见带给我们,但条件不够怎么办呢?那么跟你相应的人说相应的法,跟那些人说告诉你苦集灭道;还有一些人哪,对不起,苦集灭道都不行耶,那告诉你人天乘法。要告诉你人天乘法怎么办呢?他不用原来的这个十善四弘,而用三皈五戒,清楚不清楚?所以这个很明白地说出来,这个三皈五戒跟前面的十善四弘的差别所在。了解了这个,前面的这个五戒到底属于化教、制教的这个内涵清楚了,这清楚了。

09'42"
  所以说为了要断烦恼,要跳出这个什么?「界系」,界就是三界,不管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系缚有情在生死轮回当中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以才说戒的真正内涵,这个戒的特征是这样,这个地方交代清楚。「令依具修定慧等行」,然后告诉我们,照着它去一步一步地上去,不但戒哦,还要定慧等行。所以就「集生有本,此其意也」,这个告诉我们修这个干什么呢?断集──知苦然后断集,要晓得集的根本从哪里来的呀?从这个地方来,从这个地方来你要从这个地方断掉它,这样。那要断掉它,从哪里下手呢?戒!初初的第一步──五戒开始,这个才是真正它的内涵哪!

10'52"P.146
  那么这个《在家备览》上面就到这里为止,实际上这个道宣律祖的这个《业疏》上面,下面还有一句话,这句话我在这地方念一下。「故律云:为调三毒令尽故,制增戒学也。」说这个律藏当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一句话:为了调伏这个三毒,要使得三毒「令尽」──彻底地净除,所以才制定这个增上戒学。所以这个戒定慧三学啊,我们称它为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瑜伽师地论》上就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喏,目标是如此。所以告诉我们,喔,原来这样啊!那么这一段我们就了解了,说归戒仪轨之前先告诉我们:哪!这个归戒的目标何在哦,要分得清楚哦!现在了解吗?所以这个内涵我们知道了。

归戒仪轨中分为三节 

  • 一翻邪三归

  • 二五戒

  • 三八戒

12'01"P.147
  在这个里边,在下面分说,那归戒仪轨中要说些什么呢?第一个翻邪三归,二是五戒,三是八戒。因为我们现在学的是《在家备览》,是《在家备览》上面应该学的是翻邪三归、五戒、八戒,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广论》上面的共下士。共下士后面说到什么地方?说到了忏悔为止,对吧!那实际上你把这两个配合起来的话,见、行都具足了。我们要想在增上生当中步步上升的全部的内涵有了,下脚的第一步。所以对我所了解来说,对我们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一节 翻邪三归

12'53"
  下面我们继续下去,翻邪三归,看啊,那么一节一节地来说明它的这个内涵。「《业疏》云」,这个《业疏》就是《随机羯磨疏》,那么《济缘记》的解释这个《随机羯磨疏》的。

13'18"
【《业疏》云:「《母论》云:有五种三归,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戒。唯具戒者不行于今,余四通有。」】

那么这个根据那个《毘尼母论》上面告诉我们,三皈有五种,第一个翻邪三皈,那我们晓得的,就是我们第一步刚开始皈依的时候说皈依三宝,那么就是这个。这个皈依前面有两个字注意喔!「翻邪」,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翻邪两个字,那么这个皈依毫无意义。说它毫无意义也不是喔!至少种了一个善根哪,那个种子种下去了,你要真正得到它的好处的话,必定要懂得什么是翻邪三皈。这个「皈」字很有意思啊!白、反,喏!前面是黑的,一片无明,现在正确地了解,所以以正知见为主;而这个正确的了解跟前面是恰恰相反喔,前面是走错的,所以它叫翻邪三皈。那么其次,五戒,再下面八戒 八关斋戒,这个是在家。下面的十戒跟具戒────出家。

14'37"P.148
  这个为什么叫是五种三皈呢?究实说来,这几种戒法都是从三皈得。不过最后一句话「唯具戒者不行于今」,但是真正的这个具戒,就是大比丘的这个具足戒,这个大比丘包括二众啊,就是比丘、比丘尼,它现在这里「不行」──不用。佛刚出世的时候,那个出家人,「善来比丘,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乃至于佛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好啰!样样成就了。当然这个是有它的特别的条件,师、资种种条件都非常殊胜──缘胜,那么以后「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呢?有一个原因的,因为具戒的人他这个僧宝,僧宝他要住持三宝的,所以它这个内涵比较深广,所以要种种特别的殊胜的因缘,所以并不是现在单单的三皈可以。这个里边另外有一个方法,另外一个方法,那么这个名字我在这里不细说它,不细说它。如果说将来真正地,你们,尤其是这几位出家的同修们,我都愿意把那个重要的数据提供给你们,你们怎么去找,晓得它的个内涵何等地殊胜。翻过来,

16'17"P.149
【《济缘》释云:「《母论》三归该通五法,足彰功胜。」】

哦!就告诉:喏,这个「三皈该通五法」,统统包括在里头,说明什么?嘿,这个你别小看那个三皈喔,那个三皈有它非常殊胜的功用在哦!

翻邪三归中分为六项

  • 一归意

  • 二显相

  • 三功益

  • 四忏悔

  • 五作法

  • 六料简

16'39"
  下面翻邪三皈分六项,这个六项当中,一个归意,二、显相,三、功益,四、忏悔,五、作法,六、料简。那么这个六个项目我在这儿简单地说一说。皈依的意趣是什么?换句话说,在这个前面先把皈依的内涵告诉我们,如果说这个皈依的内涵不明白,或者是似是而非的话,那你根本不晓得怎么内涵,也不晓得怎么作法,这个作起来的话,没有什么真正的殊胜的效果,只是种一点善根。平常我们一般的皈依都是这样,「哎哟!皈依很好欸!」「为什么好?」「不知道!」就是这个样。人家好嘛,你也跟着去了,就是这样,哎哟,皈依了以后要什么什么。实际上呢,或者是根本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似是而非,就这样!就算正确知道的,内涵也偏于一部。所以正确的内涵,在这个地方要明白地交代出来,你能够了解了,然后步步深入,那这个时候这个内涵跟以前就根本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他第一个要说明的──归意。

18'03"P.150
  第二个呢,然后所谓「显相」,显相的话,说那么你要既然皈依哦,皈依的内涵,前面皈依的,说为什么要皈依,要皈依的内涵是什么呢?你同样地要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样。所以实际上这个显相的话就是三宝之相,哦!他说为什么你要皈依他呀,这样。他有什么殊胜的好处呢?把他的行相显出来,以及什么样的好处──功德、功效。了解了你要去正式皈依的时候,前面要「忏悔」,说前面你做错的,障碍要把它除掉。除掉了这个障碍,然后开始去「作法」,这个所谓纳法成体,这个种种的因缘具足了,你就能够得到。最后「料简」呢,就是还要仔细地审查,似是而非、有所遗漏等等,以免前面的认识不够,这样。这样地一步一步把准了,下去那自然得到它的好处。所以这个六个项目有它这样的一个内涵在。看:

19'24"P.151
第一项 归意

《业疏》云:「《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勑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下面那个《济缘》的解释,这个念一下。

20'02"
【《济缘》释云:「初句示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境界。) 所归下显义。如人下举喻。 众生下合法。上三句合上获罪于王,下二句合上投向他国。魔有四种,天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未归三宝,皆系属焉。」】

我想这个后面的解释,对大部分来说大概并没有什么困难,所以我单单把《业疏》内涵说一说。这个根据是什么?从《萨婆多论》告诉我们,「三宝为所归」,这就是我们皈依,不是要皈依吗?我们要皈依,皈投依靠谁呢?这三样东西──三宝。这个三宝平常我们一直说三宝、三宝,实际上这个三宝非一非三,亦一亦三。你仔细地分析是三样东西,而实际上内涵是一个,实际上的内涵是一个,这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这个地方简单地说一下。

21'20"P.152
  那么为什么要皈依他呢?说「所归」,它皈依「救护为义」,它真实的内涵就是你皈投依靠了,他能够救我们,能够救我们。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广论》上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皈依?那么有很多这个同学学过《广论》了解,有很多不了解。这个《广论》就说,前面的经论上面告诉我们道理的时候,说得很清楚了,它要皈依有两个原因,哪两个原因呢?第一个苦,遇见了苦,一心一意要从苦当中解脱出来;从苦当中解脱出来要怎么办呢?要得到救脱的快乐之处,这是两个原因。就像我们生了病一样,你要去找医生,为什么?痛苦要解决,要得到安乐,这是两个原因。于是在这个原因之下要去,叫皈依,所以它皈依本身能够救我们脱苦、得乐。

22'38"
  下面举个比喻。好像有人「获罪于王」,在这个国家犯了罪了,然后逃到别的地方去,求那个地方的救护。于是那个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就告诉他:「你要皈投我,免除你的恐惧的话,可以。怎么办呢?你不要离开我这个国家。那么在我这个国家,当然每个国家有国家的方法啦,你一定按照着我们所制的这个法律,自然你只要好好地做,那自然你可以得到这个保护。」其实像我们就是同样的情况之下,那么现在这个比喻,说众生也是一样,本来在哪一个地方啊?「系属于魔」,就是这样,「有生死过」,这个情况之下。现在了解了这个世间哪,三界之内是无非是苦,无非是苦,所以一心跳出来,于是皈投三宝。那么皈投了三宝呢,这个魔就没办法我们了,没办法我们了。

24'02"P.153
  那么下面说,这个魔是哪四个呢?哪几个魔呢?前面说过天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这个也简单地说一下,简单地说一下。通常天魔是以六欲天主为主的魔王波旬,这个欲界最高一天的魔王,以及他下面的统率的那些魔子魔孙,他总是希望我们不脱他的掌握范围,这样,这个是天魔。那么另外三样呢,叫作五阴魔或者叫五蕴魔,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那为什么这个五蕴身心我们把它看成魔呢?就是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东西的真实的内涵如何,我们一天到晚为它忙,一天到晚为它忙。所以魔的特征就是什么?把你绑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叫作魔;我们并不了解,然后一天到晚为它忙,它把我们绑在生死当中,是如此。烦恼魔,真正的这个绑在里边,最主要的什么呢?就是烦恼。那么这个烦恼,我们平常说的贪瞋痴。最后呢死魔,这个谁都没办法跳出来。

25'27"
  这个里面最重要的是烦恼魔,假定你把那烦恼这一关透脱了,下面这个问题都解决,下面这个问题都解决。那是关于这个烦恼的行相要想真实地了解的话,当然所有的经论上面主要的都说这个内涵,主要的都说那个内涵,不过最简单、最纲要,在这个《广论》上头。哪里?共中士、共中士。如果说你们诸位并没有认真学过的话,那么今天晚上我告诉你们一下。否则的话,就算是有一点印象呢,应该重新好好地温习一下,这是绝端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

26'23"P.154
  在《广论》卷六,卷六它这个共中士部分是思惟苦谛,它第一个先思惟苦谛,然后下面的话,就是再讲这个思惟那个集谛,就是思惟集谛部分。这个烦恼就是生死之因,在一百六十九页上面,「第二」。我这个地方也简单说一下,因为这个是整个的佛法的中心。进来了以后,前面苦谛就指出来,我们不了解啊,说那个世间的真相原来这样的一个啊,就像被一个大骗子一样,一天到晚他哄哄你,你还以为他很好,实际上你上了当啦!那么这个是苦。

27'25"
  下面呢,为什么有苦的呢?因为苦的原因是集,就像我们生病一样,啊!那个病本身很麻烦,你要去解决这个病,到那个时候的话,就要找到病的因。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肥胖,瘦的人往往想胖一点,不晓得这个胖是更大的累赘啊!就这样。我举个比喻啦!当然世间有类似的很多情况,大家不了解以为是,所以首先把那个真实的内涵告诉你,那么其次呢才说那个病的原因。现在我们生死病,它的原因何在呢?就是什么,这个叫「集谛」,集谛是个名词,换句话说生死轮回的真正的主要的原因;像生病的原因一样,这个病的细菌是什么,你找到了,正对这个细菌下药,就可以把病除掉。

28'22"
  那么现在看一看这个「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现在了解了前面的苦,一心一意要想解脱。那么请问这个苦怎么来的呢?说讲那个「集」。这个集很有意思,「分三」,分三项就:「烦恼发生之理」、「彼集业之理」、「死殁及结生之理」。那么这三个内涵说些什么呢?后面我不细说。这个科判本身哪,它有它的绝端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今天晚上简单地说一说。现在原则上我们了解,苦的原因──这个地方苦的原因再给它一个专门名词叫作集谛,「谛」是真实义,就是换句话说这是苦的原因。那么既然你要想把苦去掉,非要从根拔起,要从根拔起要找到这个因,因在这里,因在这里。所以第一个就让你了解──这个集本身另外一个名字,实际上就是烦恼──这个烦恼要这么说明一下。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