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7a第3冊 第十七卷.A面P.3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3册 第十七卷.A面P.3

00'02"
  现在请大家翻开《南山律在家备览》第十八页,一八。在开始讲之前有几个问题,这里简单地先讲一讲。有人这么问说:「没有听戒之前,大家还觉得满高兴去求戒、受戒,听完了戒以后啊,发现:唉!这个戒还这么个难哪!」那么这个里边就引生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呢有人觉得:不听,还觉得很乐意去学,听完了就心里面有这个害怕之感,说不想学了!现在这个问题,事实戒的确不是那么容易,这是绝对是一个事实,不过问题不在戒的难易上头。真正修学佛法,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决定学不学不在它的难易,决定学不学在它好处,以及这个反过来的坏处。换句话说,真正的重要的关键在损益──说不学有什么缺陷,学了有什么好处。我们现在先不谈佛法、不谈戒律;目前我们在世间,每一个人都战战兢兢忙很多事情,在忙之前你先要念书,这个念书想想看容易吗?不容易喔!古人说十年窗下,现在十年窗下还不够,真正去学的要好好地学的话,少则十五年,多则二十年还不够!大家并不觉得难,为什么?因为它有对我们有价值、有利益。

03'00"P.4
  乃至于现在我们随便说一样东西,眼前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的确好不简单哪!尽管我们学起来好像学成功了,实际上集千百万人的经历,而且经过多少时候长远,但是我们并没有退却,为什么?它有好处。同样地,修学佛法真正的问题不在难易,在它的好处以及不学的缺陷,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世间好处最长一百年,完了!我们还肯花二、三十年的时间去努力,现在佛法它得到的好处是无量无边,教我们稍微花个三年、五年,在我的感受太值得了!所以这个基本的问题不在是难、易,在你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04'11"
  所以前面所以讲教,所以教理不明,佛法没办法真正深入的原因这样。你如果理路很清楚的话,以我现在的了解的话,你世间什么可以不要,佛法非学不可!因为整个的好处在这个地方提供我们。以前容或说,啊,佛法上面好像很迷信,现在我可以完全百分之百地有力地证明,不管你科学、医学任何一样东西,我佛法提出来的量,你没办法推翻;反过来说,不管你医学、科学,我可以把你完全推翻,佛法的真正高明是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量是什么?说明:大家讲利害来说、你要的来说,佛法当中可以什么都提供给你;但是世间不一定,就算得到的话,短短的几十年,而且这个好,有很多漏洞、很多缺陷。当然要想深细地学,那倒是要多花一点时间。

05'14"P.5
  始终说一句话,这个还是比一方面的利、这个害,换句话说益损、损益,真正重要的──损益之比,这个比才是真正重要的。哦!我们现在比如随便做一件事情,你投资花多少钱,赚回来多少钱,这个比是非常重要的,损益比非常重要的。世间说你投资了一百万,你可以赚回来一百万,说:喔!这个利润相当大,对本对利。佛法投资一百万不够的,当然比喻啦,佛法实际上并没办法拿真正的数字来衡量,换句话,拿世间那个投资,它要超过一点。可是它回报起来的话,哪里说一比一,那是一块钱的回报的话,绝对这个回报最少最少的话都是多少百万、千万,而真正的好的回报是无量,这个是真正的重要的概念!所以一开头,重要的这种好的这种,经论上面,特别地它已经强调这一点──先告诉说修学它的殊胜好处,不学它的缺陷;了解了这一点,所以推动我们的力量全心全意去做,那去做的时候需要克服困难,这第一步。

06'38"
  其次呢,说:啊!那个现在才了解,原来我们并不真实了解戒的内涵,不要说菩萨戒,乃至于八关斋戒,乃至于五戒都不一定懂。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呀!不懂,去求了也并没有得到戒体,那么这个到底算将来持下去的效果怎么样呢,以及破了以后怎么样呢?那么这个原则我说一下。是!你没有了解、没有如法去做的话,并没有得到这个戒体,所以这个功德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并不是没有喔!经上面就告诉我们的,《梵网经》上就说得很清楚。这个《梵网》,当然指──通常现在的这个《梵网》都是出家人,它是说你这样的并没有真正得到这个戒,但是这可以增益受戒。换句话说,拿我们种的善根,可以把那个善根慢慢地、慢慢增上,把善根种子加深,就这个力量渐次可以得到,这个好处绝对有!反过来,你破了以后也不会像戒上面告诉这么严重的祸害,但是同样地,破了以后,既然有好处,就有坏处。

08'00"P.6
  那么这个也要分两方面来说,一个对戒体来说,这个无形的看不见,另外一个对形相来说。形相来说,这个分在家、出家两方面,我简单地说一下。比如说出了家,尽管你戒体跟那个形相不一定相完全吻合,有很多他的确虽然有这个形式,可是没有这个内容。不过,这个三宝所谓清净幢相,尤其是那个僧团最主要的,以这个形相作为一个表法的重要的一个内涵。因此这个形相啊,会给人家带给世间的影响,就是佛法的盛衰完全看它。不管你内在有没有得到戒体,可是这个形相留在世间,你如果作坏的话,对戒体的损失是没有,可是这个形相所产生恶劣的影响的话,这个罪报难逃,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应该了解的。但同样地说,这个出家人并不因为他,比如以我来说,就算我没有得到戒体,并不因为我没得到戒体,我就不能享受以现在来说一个出家人的这种很多好处,既然你要享受,那你就要付出代价来。关于这个概念我们应该清楚,所以分两方面来说。

09'44"P.7
  那么在家人说:「我没有这个形相。」是,可是虽然没有这个形相,我们往往以这种概念,我们觉得:啊!我是一个修学佛法或者什么样的人。所以人家从你身上去体验、观察,以为这个佛法,同样地,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会影响那个佛法在世间的盛衰。这个法的流传在世间,不但要佛陀本身哦,而且要很多弟子。我只简单地说一下,佛法流传在世间一定是因缘,单单佛一个人,佛法不可能流传世间。有很多修学佛法的人,到那时候这个因缘具足了,佛法才流传在世间。所以平常我们讲佛法总是说:「唉呀!佛无量阿僧祇劫舍头目脑髓,才能够把佛法具体地能够呈现在世间。」实际上,单单佛一个人吗?不是喔!要无量无边的众生。换句话说,这个三宝的流传在世间,前人要花这么大的心血摆在这地方,如果我们后面的人因为认识不够,行持不正确,对它损害了,岂不是这个业是我们来负吗?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11'10"P.8
  所以正面来说,不管你得不得体,一定有好处,得了体以后,那个好处是不得了地大,不得体也有好处。反过来,做错了,同样的这里有问题。那么在这里呢,我会下面紧跟着在这个《在家备览》上面告诉我们,我们在这个学的过程当中应该采取什么态度,这样,这个下面会详细地说。并不是等到你完全了解了以后,做到了以后,再去皈依、再去求戒。不是的!你有了正确的了解那个时候,乃至于了解不一定太清楚,你可以皈依。皈依了以后应该下面怎么一步一步地学上去。然后呢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太了解,那么什么情况之下是不犯,什么情况之下犯,那个都说得很清楚。说你作对了,就算不太清楚,并没有犯的罪过,而有持的功德,这个很有意思!反过来,如果你没作对的话,就算你没有什么犯好像是,对不起,这个功德不一定大,反而还有犯的这个罪过在。所以真正讲到戒的话,那个戒相是非常地严密。我一再说,就像你现在认真地要想造一个房子也好,造一个机器也好,这不能说:啊,差不多,十九不离八。那就是要非常地细密,成分不能错。他那两个问题,我简单地这么回答一下。

12'51"P.8
  现在看十八页上头,上面上一次已经讲到第五项作法,就是皈依那一部分忏悔完了以后,那去正式地开始如法行持去皈依了,那么这个已经说过了。下面说「不解故不成」,不过上次因为快完了,所以匆匆忙忙说了几句,这个「不解不成」今天再简单地说一下。这个了解并不是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欸,一个法师坐在上面讲,我在下面听,说我懂了;乃至于自己去看文字怎么解释,懂了!不,不是这样。了解要到什么程度然后才算呢?它文字所指的内涵,这个内涵真正地如实地领会到了。

14'01"P.9
  那么它现在指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里的行为相状。所谓五蕴当中受、想、行、识,就是那个行蕴,这个最重要的这个行蕴。受、想容易,行这个那要跟它相应了。那么跟它相应了有什么样的力量呢?我说一个简单的比喻,这样。比如说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大家今天嘻嘻哈哈地笑:欸,什么、这么万一这个房子有什么问题,你怎么办呢?嗯!房子有问题吗?如果说这个地方地震了,我们说我们赶快逃出去啊!就这样。那么这种是一个状态,实际上这个心里面就是仅仅到了解为止。而这心里的行相应该怎么样呢?就是当那个房子真正产生这种情况之下的,你内心啊,这个「行」是什么?役策心。这个思心所的特征就是,你了解了这个以后会决定做一件什么事情。这个心里有一种力量,策励你努力去做,那个下面身口跟着就会做的这种力量,这个才是行心所。所以假定你真的了解了以后,它内心当中有一种推动你的力量说:「哎呀,我现在要这样去做去了!」

15'33"
  那么这个了解,怎么个了解法呢?就是一定是这样──当你心对这个现实的境的时候,然后你体会到:「嗯!对!现在我这个是贪相应法。啊!原来这个贪相应法,造了不管什么业,你可以找种种借口说好听话,但是这个业我很清楚。这样的话,不能骗自己、不能骗别人,我心里面下次要发誓改过!」「那这个瞋相应法,我绝对不能这样做!」你要如实地了解这种心理状态,这个才是真正的戒。否则的话文字了解了说:啊!生死的根本在哪里呀?贪瞋痴,你不要贪瞋痴就行了,我现在不是贪瞋痴。并没有真的了解!那么前面这一段算什么呢?就是达到了解过程当中必须要的次第,所以它并不是没有用,绝对有用!但是如果停在这里的话,这个不行,这是我们应该正确如实认识的。

16'32"P.10
  说到这里,今天有一个非常好的公案,刚才有一个人问我,是在座的一位同修,实际上这个情况不但这里,到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他说那一天他听见了以后,听见了就心里非常欢喜──啊,这个戒还这么好啊!他当时在座的时候自己就心里说:「啊!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于是他立刻就产生一个特别的觉受。那么这位同学就问我这是什么呢?那我就说没错!后面马上就讲了,说皈依要得皈依之体,什么叫皈依之体?这个就是证得皈依体的行相。不过这个同学他是宿生有善根,种种有很多的条件。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没有这种行相生起的话,那前面种点善根是有用的。所以那个时候自己体会到:喔!这个心里是这样的!然后你一说,他很清楚、很明白,以前什么状态、现在什么不同。这个一对比,以前是跟集谛相应的向下,现在就是了解了以后,正是反方向行的,这个行相就很清楚,这个是了解。我是顺便把道理以及实际上的事例,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再下面我们继续下去,看文:

18'02"P.11
【《事钞》云:「《智论》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众得作)当教言: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即发善法。 次结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结)」】

那么这个一段文,就是平常我们皈依的仪式,那个仪轨。这个仪轨它从哪里来呢?《智论》,《智论》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的,这是绝对可以作为绳准的,最简单的皈依。那么前面叫作「三说」,前面这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主要的这里。叫「即发善法」,换句话说,如果照前面每一个次第弄对了,经过了忏悔,在这个师长面前,这个师长是限于出家五众,如果是这样的话,三次说完的话就得皈依之体,就这样。那么后面那个「三结」,它有一个特别的原因,看下面的解释:

19'30"P.12
【《资持》释云:「一具仪,二对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称己名也,尽形寿者述所期也,归三宝者是所投也。言发善者明非戒也。后三结者重更嘱累,不令忘失也。」】

先把这个《资持》的解释简单说一下,这个里边叫具仪、对境,那么换句话说,它把前面皈依的这个「互跪合掌,在比丘前」等等。那么这个两个第一个是「具仪」,就是说具足这个受皈的时候、求皈依的时候这个仪式。实际上这个仪式,我们看得见的部分那就是在佛堂,你非常整齐,然后至诚恭敬顶礼、跪拜,乃至于这个请师这一些。实际上,这个里边除了行相以外,还有跟它相应的心理的准备,以及心里的实际上的这个力量,那么这个力量通常我们称为意业。现在实际上在这儿造什么?善净之业。善净之业跟所有的业一样,就业来说完全一样,就是意业是为主,身口是造业的工具,恶业是如此、善业也是如此。所以这个仪是仪相,这个仪就是整个的法的法相,心里是什么样的,那么身口跟这种相应的心理显出来的行相这个才是。心里至诚恭敬,所以这行为就显得是战战兢兢,然后心里面一心要求这个皈依三宝,所以口称名去求受,这个具仪的完整的内容是这个。那么实际上,这个就是要完成这件事情的自己部分,自己部分。

21'59"
  「对境」呢?就是所对的,这个对的现在这个地方是什么?比丘,而这个比丘──三宝的代表,这个比丘所代表的是佛、法、僧。然后呢,前面不是说过吗?上一次我们谈过了,这个现在我们要求皈依,大师外支已成,皈依三宝的佛早就成就了,那么为什么因缘我们得不到好处呢?自己的内支不跟他相应,这样。所以这个地方叫作具仪、对境的话,就是自他两支都具足。

22'45"P.13
  「作法」呢?还要自他当中怎么样使它产生相应。平常我们造业的时候,或者是作任何事情,大家说三轮,净业叫三轮空,然后染业的话三轮不空。哪三轮?能作的作者、这件事情的对象、中间所作的事情,这个叫作三轮。现在那个善法亦复如此,以前自己所具的是什么?跟无明相应的造的种种业。现在不!正知见,了解了,一心一意要去求这个无上菩提也好、归仰三宝也好,这个从人天五乘,全部包含在里头──自。然后以前不了解,那反正是一切境随贪瞋痴转,现在了解了,从这个地方从佛法僧求,这个是「他」。然后在这个里边跟他相应,作的法。这个是三样东西这个内涵,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24'08"
  那么「说」,说些什么呢?作法的过程当中,实际上这个作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说请圣哪,然后忏悔啊,所有的都在这个作法当中,所有的都在作法当中。说:称自己的名字,「我某甲」──自己的名字。「尽形寿」,这个尽形寿里边包含了两样东西:形就是我们的身体;寿──寿命。在我们所对的境界当中,所对的境界当中,境界、外面,广来说是无量的法界,小则说我们这个讲堂、台北,然后中国、地球、太阳系,啊!到最后法界,这个都是所对的境,形的部分。然后时间呢?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不管它,实际上过去并没有停止喔,现在这个未来就是过去的延续。在我们所对的境,是不是无量的时空?可是这个无量的时空我们简直是不知如何是好。欸,妙极了!对我们每个人真正重要的关键在哪里?业!我们的苦乐就决定于这个业,因此我们现在要想修行的就把握住这一点。这个时空是无限的,可是对每一个人的业的中心来说,对这个时空的每一个人只有我,就是这个。可是我这个行相所展开的这个样子是什么?形、寿两样东西,对不对?清楚不清楚?

26'06"P.14
  所以这个尽形寿这句话有它的很深远的内涵喔!前面我们不是说戒的特征是什么?「要期誓受、徧该生境。」什么叫要期誓受?你有一定的时间,说现在这个地方,尽我一生的寿命,这个是时间。然后徧该生境呢?所对的法界是广阔无边,所能对的这个我就是什么?哪!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所以尽形、尽寿,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戒、归戒的真正的特征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要了解的,「述所期也」。

26'52"
  然后拿这个是归向,以前照着我自己的无明相应、认识,这个造种种的恶业,流转生死。现在不!要照着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内涵,以他提供的法则去行持,所以说归投。你能够这样去作的话,就能够「发善」,以前都是恶的,都是染的;现在开始善的、净的,这个善就发了。但是这个不是戒,这不是戒,为什么讲不是戒呢?就是这个里边下面等一下会说明。所以我们证得三归之体的时候在什么时候啊?就是前面这个「三说」圆满的时候。

27'50"P.15
  我──假定说现在我的话,我跟老师,而且这个一定要老师前面说,我们后面跟,表示什么?自他相应!他是递给你的,我是接受的。他递给我们什么?他递给我们就是,把法界相应之量递给我们,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尽管说法界是无限的,能对的我却是当下,可是我们由于无始以来所习惯、所认识的,就局限在这个我当中,把这个我困得死死的,到底法界是什么样,对我们一点印象都没有;尽管了解了,脑子是空空洞洞,所以一定要一个具条件的人来递给我们。

28'42"
  我举一个简单的比喻,现在大家说,哎呀,美国如何、什么好。大家说完了,没有用。他现在马上拿一个照片给你看一看,或者拿一个东西给你看一看,或者拿一个他带回来的这个录像带。啊,原来这样!他用种种的方式,这样。实际上有形的东西拿这个,无形的东西就是他的心力,就是他的心力。我这个地方也另外举一个比喻,比如

说我们常常看见那个古人的公案,说尤其是禅宗的那种大德们,跑得去,跑到那地方去,被他那个老师一拳、一脚、大喝一声,他就开悟了,为什么?他就是有他内在的相应的这种心量来递给你。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