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a第3冊 第十九卷.A面P.7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3册 第十九卷.A面P.71

00'04"
  今天我们再继续下去。昨天讲完了以后有一些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我简单说一下。说得归依之体怎么守护不失──怎么守护,使得它不失去?还有呢,说发了业体以后,一发续现,不假缘办;那么前面说不假缘办,为什么还要励力去防护?

00'52"
  我想关于这个问题,因为昨天我引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头,来说明这个归依体的内涵,不过在座的很多人容或对《广论》的内涵不很清楚,因此听了以后,不但没有帮助可能更模糊。所以今天重新再简单地介绍一下,为什么归依有这么大殊胜的功德,为什么归依了以后能够不堕恶道──小的,好的呢,乃至于生生增上,从此成佛,当然中间包括可以往生。那么这个今天仔细地再说一说。

02'14"
  现在请大家翻开《南山律在家备览》,翻到十八页,同时《菩提道次第广论》那个书也放在旁边,《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一百八十四页。《南山在家备览》我们继续看这个十八页的最后一段倒数第四行。《业疏》云「《多论》曰:言三归者以何为性?」那么这个就是说明三归的体性,已经昨天说过了,所以我今天简单一点。

03'16"P.72
  下面看《济缘》解释,「引问中。性即是体。」那么这个《济缘记》的解释就是把这个消一下文,「性」就是体性。这个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三归已,那个三归依的特征,或者从它的行相来看叫特征,它的本体、它的功效,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了解这一个。那么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呢?我想这个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经论上面曾经说,是佛弟子还是不是佛弟子,或者说内外道的差别,标准是得归依与否,得了归依就是佛弟子,不得归依是外道。这个得啊,很有意思,「得」归依,说归依是有一样东西一样,那么通常我们就说得归依体,当然这是说明它有一个内涵。那么到底这个内涵是什么样呢?我们不大清楚,所以他这里问啦,说以什么为性?它的特征、它的本体呢?这样。

04'54"
  至于它的功效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今天也重新温习一下。说「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而能量」,说归依这个内涵得到的福德果报,假定有形色可以看得见的话,假定有形色可以装得下的话,比如说那我们说这里,你有多少钞票放在那保险柜里,然后呢你有多少金银财宝放在这个首饰盒里面,那么有这个容器。说现在那个归依所得的福德,假定是有一个实质的东西,用一个容器来装,那么拿什么容器呢?拿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换句话说,把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作为一个容器,来装我们归依所得到的这个福德果报的话,完全没办法装。这个像什么?像大海水这么多。这个大海水我们用什么?用那个手捧起来去衡量它,换句话说这个简直是多得不得了!既然这三归有这么大的福报,那我们还要很认真地去追寻一下,到底它的内涵是什么。所以这一段为什么用这个问答来解释,就是让我们要了解得清楚啊!那么看下去。

06'55"
  「有论者言」,这个有论者就是造论者,这种造论者不是菩萨、就是祖师,尽管他因地当中显出来的不一定是这么──像印度当年很多都是声闻乘的圣者,所以说这个里边哪,密了这个菩萨,然后呢外现那个声闻相这样的这种大师,这个论者他并没有确定指哪一个。那么下面这个解释,这个里边「言教无教性。此就所发教之业,从体明性故。若淳重心,有无教也。」一段。「无教者。此明业体一发续现,不假缘办,无由教示方有成用,即体任运能酬来世,故云无教。」这是第二段。「今时经论多云无作,义例同也。」第三段。

08'12"
  下面「《济缘》释云」,来解释。「引问中。性即是体。」这个说过了,下面看「解中三」,那么这个「解」就是回答上面这个问题,《多论》三归以什么体性呢?来回答它。分三部分,哪三部分呢?第一个「初正定体」,正式地来确定这个体的内涵,第一段。那么第二段我们看那十九页,十九页第一行中间断掉的,「无教者下二」,这是第二段,第二段什么?「释名」。第三段呢,这个十九页第二行过去,「今下三会异」,分三部分。

09'10"P.74
  那么这个三部分什么意思呢?再说一下。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来,换句话说就告诉你、回答你、解答你这个问题分三部分。第一个你的问题是问什么?三归以什么为体性呢?他正确地、正式地确定三归的体是什么,这样,所以这个提出这个名字。可是这个名字的内涵我们不了解,所以第二个解释这个名字,经过了解释这个名字我们就了解,哦!说这个三归体这个名字所指的内涵是什么;所谓指的内涵就是我们得到的东西。那么第三个呢,叫「会异」,就是在不同的经论上面它用不同的名字,名字虽然不同,内涵是一个,现在这里来会通它。以后你学经论,一看晓得它是什么,你了解了可以照着经论上头的去行持,得到它的好处。所以分成三段。

10'18"
  那么三段第一个就是正定体来解,「初正定体」,正式地,「教无教性」。哪!就是这句话,它这个三归之体是什么呢?「教、无教」就是它的特性。这个教无教昨天已经说过了,教就是佛以及菩萨、祖师留下来的经教,经过这个僧伽按照着佛所说的内涵──这个按照要两点哦,这个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文字所指的内涵,通常这一部分叫作教量;然后这个文字所指的内涵经过他自己的修持体验,确实有所领会悟证,这个叫证量,很重要!

11'21"
  那么这个教证二量我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们中国很多禅宗的祖师,欸,同样地你讲一句话,讲完了就讲完了,跑到他手上完全不一样。我想我们大家都看过禅宗的公案吧!讲空,你讲的是空,空了半天,空话;他讲的空有一种验证,这样。然后念佛吧!你讲说念佛一心不乱、什么信愿具足,他不一定讲,可是念的时候功夫就是到一心不乱,就是到信愿具足,临终的时候先告诉你:啊!什么时候我要去啰!然后坐得稳如泰山,烧出多少舍利,那就是有教证二量具足,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12'08"
  所以这个教不是说文字通了就可以喔!因为他教,然后我们领会,领会了以后呢照着去做,这个叫作「」。对老师来告诉我们的叫「」,那么我们学生跟着他去学,照着他如理如量地行的话叫作「作」,这昨天已经解释过了。换句话说或者叫教、无教性,或者叫作、无作,这个是它的性。那么经过了前面的教以后,然后你如理地照着去行持去作,这个造作了以后有一种业体留下来,这个业体本身这个叫无教,它有一个特性。这个无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特性。所以这个文字先解释,也许还并不太了解,我们继续再下去。

13'07"P.76
  说「彼论续云」,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受三归时胡跪合掌,口说三归,是身口教」。有一个小注的批注,说什么叫教呢?受三归的时候,当然前面还要事先了解它的内涵等等,在我们学《广论》的时候,前面一定要讲教法,了解了教法以后才讲仪轨,是吧?所以你不了解之前,讲仪轨也没有用。反过来下面,正受五戒的时候,他也说先也说明这个道理,先要预先练习,然后还要忏悔,这个都要事先准备哟!准备好了,到那时候再到坛上,然后再这个是具仪、对境、作法,还记得不记得?必须经过这种种种的条件。那么受三归的时候跪在那里,然后至诚恭敬地顶礼,那个是「身」;那么然后跟着师长,师长说──他传给你,我们也跟着他说:「我弟子某某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是「」说。从老师告诉弟子来说叫「教」,从弟子本身按照着这个僧伽师长如法地去说,这个叫作「」,这个叫作「身口教」或者身口作,所作性。

14'45"
  然后呢作的时候「若淳重心」,作的时候并不是只是嘴巴上面跟他念一遍,通常我们说鹦鹉学语,那没有什么多大的意思。而现在呢,了解它的真实的内涵,于是一心一意心里想:啊!这个正是我要的啊!我是无始生死以来沦落在这个痛苦当中,就是不了解呀!只能跟无明相应,现在了解了,我无论如何不再失去它呀!就像苦海当中已经吃尽了苦头,忽然有个救命圈,你全部精神去抓住它,这种心情。所以这个淳重!这个心情是什么?这个时候──无教,作这件事情,那么这样的话就是「有身口无教」。

15'39"
  为什么不说心无教而叫身口无教呢?因为这个论本身是什么?《萨婆多论》上头的,《萨婆多论》是次第上来最基本、最基础的,它讲那个都讲得不透彻、不究竟、不圆满。就像我们小学念书一样,它学加减乘除,小学的加减乘除它的目标是干什么?要你深入中学、大学,一步一步上去,然后呢学了这个数学,可以解决所有的世间各式各样的问题。小则说我们要造一个房子、要造一部汽车、作那个生意,乃至天文上面无所不能解决的这些问题。但是在小学里面,你告诉他学了这个数学这样的话,他听了晕头脑胀不晓得这些什么。怎么办?老师就告诉你:「这个叫什么?」「一。」「这个叫什么?」「一。」「两个加起来多少?」「二。喔,我知道了!」也许他还胡里胡涂弄不清楚,他说不定会问:「欸,你看见你爸爸抽不抽烟?」「抽。」「那么这个──一根香烟。」他假定不抽烟,他问他:「欸,你哥哥吃不吃糖?」譬如这么说啦!「对呀!那么这个棒棒糖。」

16'59"P.78
  实际上这个真正的加减乘除的意义只限于这个吗?当然不是!不过这个地方说明什么呢?说明就是初初开始的时候,他不能深入里面的内涵,所以他说身口无教,实际上真正的无教不在身口。那么这一部分到下面辨别这个戒体的时候,他会说得非常清楚。现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讲戒体,叫无作之体,如果这个是归依的话,归依体,然后呢受戒的五戒是五戒的戒体,八关斋戒,乃至于沙弥、比丘、菩萨,都是同样的体,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体。

17'48"
  那么关于这个体,容或我们在座的诸位大家并没有体会到。所以说举一个我们体会得到的,好事体会不到,坏事却人人体会得到。假定我们遇见一个不如理想的事情,譬如我们今天大家很高高兴兴地在那里听经,有一个人跑得来,把我们这里这整个的气氛破坏掉了,当然在听经他们不会乱来。譬如今天过年我们正在这庆祝很盛大地,突然之间一个强盗跑进来,啊!这时跑得来拿着个手枪,把我们身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抢走掉了,首饰等等的,每一个人穿戴得盛装。结果你心目当中干什么?你心里面就想尽办法要把他抓到他,对不对?就是这种。于是你以后看见这个人,你想:欸!就是他。再不然碰见这种情况你会很警惕。事情已经过去掉了,这个强盗跑到这个地方,说不定你到那时候起反抗,他要跟你打架,把你弄伤了,诸如此类。于是你这个心里面一心一意要抓到他,这样的情况。

19'02"
  反正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内心当中留下一个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有深、有浅。浅的比如我们在这里,外面有一个人经过了,你看了一眼,欸,对呀!好像有个人经过了,但是你记不住,这个为什么记不住呢?因为你心里面是很轻浮地过去。现在这个人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使得你心目当中产生什么?非常严重的一个激烈的状态,对不对?所以这种心理叫淳重心。如果说有这样的心理的话,你内心当中会记得非常牢、非常牢。那么现在呢,我们如实地了解归依对我们这样的重大的好处,于是我们一心一意去求,这个淳重心就能够产生一个影响,这个留在我们的心里面。这个留在心里的影响,它自然而然遇缘它会有一种作用,这个叫作无教,这个意思。

20'11"
  「此就等者疏家断也。」那么换句话说,他正式地把那个体性说明,就这一句话──教无教。前面这个《业疏》不是说:「有论者言,教无教性。」「此就所发教之业体」,那是疏家,疏家是谁呢?就是现在这里是南山道宣律祖。而这个里边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回答、解答这个问题的是那些印度的那些大祖师,那些大祖师啊,小乘的通常都是罗汉,大乘的是菩萨,这样,所以他们造的叫作论,那么告诉我们是「教无教性」。这个我们还是不清楚,所以再下面,那是祖师们,现在这个解释的祖师这个地方叫疏家,他就是着疏的那个,谁?南山道宣律祖。就说这是什么?「所发教之业,从体明性故。」教是什么?就是「能发」,由于他告诉我们的道理所以启发我们这个。「由教发得无教,故云所发教之业」,由于前面的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于是启发我们内心当中留下来的这个影响力量,这个叫所发教之业。这个业就是一种力量,我们做任何事情有一种力,有的业是非常强有力的,有的业没有力量。

21'53"P.80
  那刚才的比喻当中,有个人走过来你看他一眼,你做任何一个行为、任何一个动作这是一个业。可是有的业是无记业,无记就是说不出是善是恶,很弱,有这么一点影响,没有真实的深刻的影子。那么现在这种呢,有很深刻的、深刻的影响这个叫作无教。这个特征、这个性就是这个特性。现在这个心里的行为虽然无形的,这个我们人人感受得到。我想这是不用解释,如果说你们不了解,你们回去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可以。

22'38"
  在这个地方我为了使大家确实明白起见,昨天晚上也说过,今天晚上再说一遍。对我们现在影响最深的──男女、饮食,现在金钱什么等等。也许有很多年纪轻一点还在学校里面,好像我们并没有做过事情,所以金钱容或影响不深,但是饮食这个影响最深。尽管现在不吃,随便我一讲的话,大家口水咕噜咕噜就在那儿会……。如果说今天晚上到了个吃晚饭的时间,我们没有吃,现在偏偏还在那儿讲,偏偏又讲到一个很美味的东西,大家是不是咕噜咕噜口水直流啊?并没有告诉你什么,你就会受这个影响。为什么?因为无始以来有这样这个作,就是行为,所以留下来心里这种影响。拿、拿不出来,但是人人很清楚明白地会感受到,不但感受得到,它会推动一种力量就会让你去──唉呀!你难受得坐在那儿直坐不住,就想去找东西吃。所以现在这个地方说无教之前,由教告诉你,然后你照着去做,剩下来的这个,再没有告诉你什么,可是它有这样的一个内涵,留在我们的这个认识的心识当中,这个就是!这一部分就是什么?就是说第一个「正定体」,正式的。

24'09"
  下面解释「无教者」。无教者就是前面说,「无教者。此明业体一发续现,不假缘办,无由教示方有成用,即体任运能酬来世,故云无教。」这个解释。前面这个其实我刚才已经把那个教无教已经解释了,那么但是有一样东西并没有说明的──一发。什么叫一发呢?就是「初念」。「」,这个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有很多没有发,现在这个地方发了。什么是发?什么是不发?发的是什么?就发的这个无教之性,有很多不发的,那就没什么话说了。怎么才发?淳重心。换句话说,如果你有这种淳重心的话,淳就是朴,就是专心贯注在这个上面,没有一点杂念,没有想其他的事情。这个念头啊,非常认真、非常殷切,所以这个心力非常地重大、厚重,这样的心情。那么这么一来,于是内心当中全部贯注在这个上头,这个叫一发,所以说初念。「续现」呢?发了以后啊,它后面继续地来,继续地来,就第二念。

25'46"P.83
  说「教犹使也」,教是告诉你;然后「非教使之然」,这个无教啊,不要再告诉你,不要再告诉你,只要发了以后它后面继续来的,不要再来告诉你,它自然而然任运,自然而然是酬因感果。什么叫酬因感果呢?这个也解释一下。

26'14"
  昨天我解释两个名字,一个叫愿体,一个叫随行。愿就是愿望的愿,这个愿望本身下面有个体,就是体性的体;随行呢,跟随的随,行为的行。那么什么叫愿体、随行呢?我们不是听见了:喔!有三归这件事情,三归这么好啊!是不是大家都愿望要得到它?要得到它!那么现在这个僧伽、僧宝就告诉我们,或者是我们的师父什么,他告诉你这样、这样。「喔,这样啊!」于是我一心一意地愿求,如法如量地这样去愿求,这个就是前面所谓的作法等等。所以根据师长教来说叫作「」,根据我自己的行为叫作「」,然后呢这个时候才发。一发,发了以后有了这个体了,有了这个体,换句话说刚才说的,这内心当中就有一种影响力量,那么这个影响力量,它自然而然遇缘它就──欸,起来了。起来了以后根据这个愿的行为,跟没有愿的行为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行为自然感的果也就不一样,所以这个说「任运自然酬因感果」。我要详细解释的就这几句话。

27'50"
  那么最后呢先说完了,因为「会异」这个很容易,所以不妨这里先解释一下。「今下三」,今下就是前面说,「今时经论多云无作,义例同也。」现在的经论上面再不用这个教无教,现在的经论上叫什么?作无作。所以说「《善生》《成论》《杂心》等」,这些经上面有另外的不同的名词,普通一般我们现在说无作教体、无作教体。

28'24"
  所以这个前面的文字解释清楚了,那么现在要说的就是任运能够酬因感果,这个这里仔细地解释一下。那么昨天解释的时候,我们引用《广论》上面的十二因缘那个,今天同样地再把十二因缘重新温习一下。其实不一定用十二因缘,我们可以用任何一个我们所了解的,用业也可以,然后呢用四谛也可以,用十二因缘也可以,不过十二因缘说的这个内涵最透彻、最清楚。那么这个地方呢,今天黑板上面写了十二因缘的各支,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那么这个十二因缘实际上呢,我们流转生死的整个的怎么从前一生,到这一生,到下一生,这个三世因果的关系。乃至于怎么从前一念,到现在一念,到下一念。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