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b第3冊 第二十一卷.B面P.153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3册 第二十一卷.B面P.153

00'07"
【《芝苑》云:「标心期受,须识何法。谓佛出世制立戒法,禁防身口,调伏心行。十方诸佛三乘贤圣并同修故,名为圣法。今者发心誓禀此法,作法而受。因缘和集,心境相冥,发生无作领纳在心,名为戒体。故知受时弥须用意。一生大事,不可自轻。」】

这个里边简单地分四个小段说一下,说从「标心期受」到「调伏心行」,第一个。「标」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期望的。以前没有目标,为无明所使,不晓得怎么来,也不晓得怎么去,境界现起跟着境转,还以为,喔!很有知识、人类是万物之灵。尽管话这么说,仔细看它的内容跟所有的有情一模一样。怎么讲会一模一样呢?喏,两样事情──饮食、男女。不同的就是牠也许就是生吞、活活地这样吞下去,你只是把它烧一烧,一样为了这个,这个是眼前为此;还有呢,把种族延下去,就这么两件事情。不管你多冠冕堂皇,弄了半天,内涵就是这个!

02'01"P.154
  所以究实说来,我们谈不到有什么认识,都是被以前宿生、宿业,然后呢无明所使。现在了解了:啊,原来这个样的!这个就是我们心目所期的,这样。「标心」,那么于是觉得一心我要受它──就是我们的戒。那么你了解受些什么法呀?好!现在告诉我们,这个法是「佛出世制立」的,这个名字叫作「戒法」。

02'44"
  我们在这个地方,不妨把那个佛陀用另外一个名词来说──觉者,他觉悟了,觉悟些什么?你不是要快乐吗?你不是不要痛苦吗?对!他觉悟怎么样得到快乐,怎么样去掉痛苦。他这个觉悟不是理念上的觉悟,而这个理念经过实际实证上的完全得到,所以他是一个真实的究竟圆满的大善知识。现在他把这个方法告诉我们,所以这个佛出世,目标就为这件事情──先讲道理,讲完了道理告诉你怎么行持,把所有他要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说,怎么样把你的苦拿掉、乐得到,两者都究竟圆满。苦毫无遗留,乐同样地究竟圆满,这个真实的内涵,那么在见解上面讲,叫作见闻思修这个次第,行持上叫戒定慧这个内涵。所以在戒的里边,我们就说有六和僧团,六和僧团

第一个是见和,见解啊见和同解,这个见解你同样的了解才去修啊!你如果见解不认识,你修些什么呢?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04'32"
  那么这个戒法干什么呀?「禁防身口,调伏心行」,欸,防备、禁止我们的身口的行为。因为成一个业,到究竟圆满的时候一定透过身口,可是主宰、策动的是什么?是个心理,心去调伏它,这个是戒的真正内涵,真正的内涵。以前我们不了解,所以心随烦恼,因此有种种的加行,造种种恶业;现在了解了,要调伏心使它不随烦恼,而以正知见防止以前身口的习气。防止的反面,也就是说我们作种种善,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这个。所以整个的内涵,这个是所受的。

05'45"
  那么下面呢就告诉我们这个「法」呀,欸,不但是你要喔,「十方诸佛三乘贤圣」。这个容易懂的。他为什么要举出这段话来呢?告诉我们:喏,凡是已经解决问题的人,最起码的解决──罗汉,解决了痛苦;最究竟的圆满──佛陀。而现在这个罗汉不是某一个、哪里的,十方所有的,没有一个例外。要嘛你不想,如果要想、要走,就这么一条路。这个有它一个特别的内涵,我们现在学很多方法,你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我们要到台南去,你可以自己慢慢地,愿意背了一个旅行包,一路一路地自己跑过去,你可以火车、你可以汽车、可以飞机,你可以选。现在他告诉你:欸,你选可以三乘圣贤,但是路线就这么一个。

07'09"P.156
  现在这个路线,下去第一步,不管是三乘的圣贤、十方诸佛,从认识方面来说──闻思修,从行持方面来说──戒定慧。你这样一来话的,好!晓得,无剩阙,就这样,整个包含,没有一点缺。同样呢,这样一来,我们真正走的时候,心里面也稳如泰山;否则的话自己总觉得:还有什么路好走啊?这个就有毛病来了,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而这个方法叫作「圣法」,真正能够把我们救脱出来的。那么这是第二段。

08'07"
  现在呢说我们「发心誓禀此法」,这个誓字,有它一个特别内涵,愿心的强盛,一定要做到这个愿心叫誓;也就是说,你真正要想得到这个,那不是马马虎虎、软趴趴的可以得到,打起全部的精神,一定要去做!这样,来禀受这个法门。心里有了这样的愿望然后呢「作法」,如理如法地像他这样去受。因此你对的境上面说,具仪──他是一个具条件的师长;你内心当中有「誓禀此法」的这个愿望跟认识;然后如理如量地作那个法。这个因缘都凑合了,然后呢相应了,好,这个时候发生那个无作戒体。这个无作戒体就是我们内心上面所留下来的,这里说「领纳在心」,这个叫作戒体。那么现在把这个戒体的内涵正式交代出来。

09'34"
  下面最后,还特别地又叮咛再三:所以要晓得啊,这个受的时候,那实在是要好好地注意啊!这个一生的大事全部在上头,不可以马虎啊!这个「一生」,从小的地方来看,就是从现在开始到这一生寿尽;究实来说,既然依圆教的话,这一生是尽未来际一直到成佛。所以昨天、前天我们曾经谈过,以十二因缘来说,这个因感果,快则两生、慢则三生,现在我们学这个法,就是要把它两生成就之法。这个两生并不是说这一生死了,到此为止,不是。这一生虽然死了,可是这个法下一世还是这一生的延续,再下一世还是这一生的延续,生生增上。一直到延续到什么时候?到究竟决定胜──到成佛,好了,就是这样!始终是你以正知见,然后呢勤精进、善法欲,策发这个正确的因,一直使它增长、使它增长。在不了解之前,对这个境是以无明相应的爱、取、有,所以永远在轮转。现在同样所对的境,以正确的认识,正知见、善法欲、勤精进这个三个东西,这一生完了还有下一生,下一生完了还有下一生,一直到究竟成佛。这个「一生」这样,这一件事情可真了不起啊!

11'34"
  我们也不必一定看说这样下去的话,哇!那个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一定。你真的做对了以后,绝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我讲的,《华严》,我们既然奉它为王中之王,他善财童子不是一生成?经上说得很清楚,「圆旷劫之因」,我们就算一生不一定行嘛,是两生、三生,数说它十生吧!也太划得来了!十生能够换来一个天文数字的话,多好!何况这个修行过程当中,你真正了解了,不是件苦事耶!

12'12"P.158
  今天下午在那边讨论的时候谈起,大家也是感觉到,啊!你真正心境相应了以后,你就会内在的感觉一种无比的快乐,我想在座的极大部分人都体会到这个,就是这样。所以不是说等到了成了佛才快乐,在你增上过程当中,一直增上的这个快乐,这个快乐绝对不是金钱买得来,绝对不是地位换得来。金钱跟地位给我们的只有痛苦,它三分的快乐必须付出三千分的痛苦,这个是金钱跟地位给我们的。爬得越高,一天到晚想:唉呀!我怎么样想办法再爬上去,唯恐被人家拉下来;有了钞票一天到晚想着:摆在银行里,银行倒了怎么办?摆在家里,强盗抢了怎么办?你就会想这种事情。中东战争了,现在我想这个,什么都不管,战争、战争也好,强盗、强盗也好!就是这个样,这是我们应该了解这个它的特别的内涵。所以这里呢,所受的法体。

13'21"
  那么下面所谓发戒的境量,实际上也就是说这个体有了以后,这个体的内涵从哪里来的?如何发法?这样。所以「发戒境量」,看:

第二支 发戒境量

13'36"
【《芝苑》云:「所缘境,即法界众生依正等法。戒依境制,体从境发。境既无量,体亦无边。」】

这个地方说发戒的境,那换句话说我们所缘的境,发戒的境就是我们所缘的境。那个所缘的境,不一定是要发戒才缘,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你别的可以没有,这个我们任何一个人所缘的境永远在。眼前我们缘的什么境?你们就瞪大了眼看书、看这里、看我。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瞪大眼也看,闭上眼还是看,醒来的时候有境,睡着的时候还是有境。这个就是,生的时候有境,死的时候还是有境。不过以前以什么来对这个境的啊?无明,对!因此永远跟着它转;现在呢,了解了:唔,不对、不对!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14'44"
  所以从现在开始,晓得同样的所缘的境就是什么?「法界众生依正等法」,一切无不是。不过以前呢都是无明相应的,现在了解了以后,要启发那个正知见、依闻思修,然后真正走上去的次第呢?是戒定慧。所以说现在从现在开始要整个地改变过来。而这个戒,就同样地在这个上面制。也可以说以境来制这个戒,也可以说对了境,以前造的──恶业,现在造的──善净之业。并不离开那个境,也并不离开自己能对境的这个心。不同的,就是我们心以前是依无明,现在了解了转过来,以智慧同样对这个境。这个是所缘的境,而这个境界是无量无边的,因此这个戒体本身同样无量无边。

16'01"P.160
  所以这个地方停一下,大家想想看,平常我们说:「啊!那我们只要做好事就好了,何必皈依?我们只要做好事就好了,那不一定要去受戒、持戒。」不!差得太大、太大了。你做同样的一件好事,但是所产生的功效,法界相应!这个是它绝对不一样的地方。就算你现在做好事,你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可是这个无量劫来的这个恶的影响力量,一直在这个地方潜流当中。这一点大家想一想看,平常我们一般的现行,就算你偶然做一点好事,可是内心当中深处的这个主力在哪里呀?都是杂染之法。所以这个杂染的这么大的内涵,碰到一点点小小的好处,又产生多大的功效啊?产生不了多大的功效,就是你很强有力,难免三世怨。

17'14"
  现在呢,你发了这个戒体以后,就算没有对境、没有努力,你心里面就是缘着:「欸,我是受了戒的人!」你只要仔细地忆念这件事情,睡觉之前想一想:「嗯!我是皈依三宝,我是受了五戒的人。」乃至于忘记掉了,前面的这个心还在,睡下去了,可是这个心本身永远在滋润这个戒体在增长。在任何一时、一刻、一剎那,你增长的善法都是法界相应,就算有的时候境界稍微现起让你一点点恶法,法界相应的善法,一点恶法有什么关系!像说你一口气赚了十亿,然后呢这个地方的被人家东去补掉三块、西去偷掉五块,你简直是动都没有动,这是我们应该了解戒的特征。下面继续:

18'11"
【《芝苑》又云:「缘境虽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恒沙诸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虱微细蠢动,六趣之外中阴众生。如是等类皆徧十方,并通三世,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皆发得戒。】

第一个。那么这个文比较长,就这样解释一下。所缘的境界无量无边,但是我们归纳起来,可以把这两类完全包括在里头,没有一点遗漏。第一个「有情境」,有情境通常我们把它看成叫十法界,四圣法界、六凡法界。这个十方三世无所不包,恒沙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这个是四圣界;然后六凡,这是天、人、修罗──善道;地狱、饿鬼、畜生──恶道。下面举这个例,也就是那这个六道当中,乃至再细微的,像蚊虻,小的一点点,跳蚤、虱子,小得不能再小的很多的微生物,微细的那些有情。

19'42"
  除了这个六趣以外,他还列了一样东西──六趣之外的中阴众生。这个有他的一点,我们不要说:「啊!他随便说。」换句话说,祖师立法的严谨,他在说的过程当中绝没有一点遗漏。万一你说:「喔,这个六道当中,那么中阴呢?通常这个中阴不在六道当中,你不是漏掉了吗?既然漏掉的话,你说遍法界你就有问题吗?」当然,在我们现在一般来说,我们不会有这种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我要简单地说一下。

20'21"P.162
  对我们来说,我们已经信了佛了,我们当然不会这样去做,可是这个佛法建立起来,它并不是对佛弟子建立的,对一般的凡夫,怎么告诉你。这是第一种情况我们要了解。到了目前我们这种状态,通常信佛的人,往往都是人家觉得你是迷信,好像愚夫愚妇的事情,实际不是。我们看,佛出世的时候,一定是什么?是印度六师外道最盛的时候,不盛没办法接受这个佛法。因为佛法是非常高深。在这个六师外道当中,居然你能够把他说服,你必定有它的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它究竟圆满的、相应的这个修证内涵。因此你这个理论上面不能有一点漏洞,对他来说可以说服他,对修证来说才能够保证无误,所以不允许有任何漏洞。

21'28"
  从这个地方顺便我们就看看,这个也可以说明将来我们判别他讲的是否善知识,就从这个地方你就可以看得出来。普通人讲的话一定是啊,你仔细去看,这个漏洞百出;凡是这种大祖师、大菩萨的经论上面,要嘛他特别地偏重哪一个,如果说正规地完整地讲的话,他所说的内涵不会东漏一点、西漏一点。所以一句话之微,这个里边有这种意思在里头,这里顺便一说。

22'01"
  「如是等类皆徧十方」,对空间来说,是没有一点点遗漏;对时间来说,也同样地整个包含。所以十方跟三世,它根本没办法「称数」,这个都发得戒。反过来,以前的都是引发我们生死之缘。那么第一有情境,二非情境,就是无情。

22'29"
【二者非情境。谓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叶一物一尘。随其数量,亦皆发戒。】

这个无情就是依报,我们有情必定要有所依,这个所依的就是我们的滋养的来源。实际上这两样东西,有有情一定有这个无情,有了依一定有正,这个依、正两个是因缘对待而现。所以这个唯识法相上面说,这个两分──见、相二分,是像蜗牛两个角,一伸就两个一起出来。你可以说用唯识来解释,然后中观来解释呢,因缘之法,一定是因缘相待而成立。不管你用哪一宗、哪一派,这个理论都非常清楚明白。文字容易懂,所以那一段就不解释了。第三段:

  • 初别举二宝

    • 初化相法

    • 二理体法

    • 三住持二宝

  • 二别举六大

23'29"
【至于空有二谛,灭理涅盘,圣教经卷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

那么,乃至于,换句话说,情、非情应该包含了,为什么他下面又加一个「乃至于」,那就是这些也都包含在里头。为什么还要把这个列进去呢?我们看下面的《资持》的解释那就清楚。

24'04"P.164
【《资持》释云:「空有下四句】

就是我们刚才的「至于空有二谛」等等。

24'11"
【别举二宝。据情非情摄境斯尽,为遮疑滥故须别示。】

这个一句一句来解释它。上面所缘的境,从情、非情这个两类,已经把所有的境界一揽无余,「摄境斯尽」,已经尽了。可是有一些问题!有的人也许有怀疑,说:「欸,这个圣人境界我们还要戒吗?」所以他下面说怕这个,所以特别来说一说,个别地来提示一下。那么下面怎么提示法呢?

25'04"
【上句明化相法也。】

所谓「空有二谛」,那个是什么?是化相法,化相就是佛在世的时候。

25'14"
【佛说四谛即摄世及出世凡圣因果,】

佛说的四谛法门就是苦、集、灭、道,那么这个苦集灭道当中,

25'27"
【苦集道三名有谛,】

这个三个叫有谛。

25'31"
【灭即空谛。】

灭谛是空谛。所以前面说「空有二谛」,同时「亦名真俗二谛。」喔!原来这个上句是指这一个。次句呢?

25'42"
【次句理即理体法也。】

第二句不是说「灭理涅盘」吗?就是这一句话。那么这个

25'51"
【异上空谛是教摄故。】

前面一个「空有二谛」,这个是教量;「灭理涅盘」是证量。佛整个说的法门,一代时教,包括了全部。我们如果分类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现在这个地方用因果两类来分,因是讲的道理叫教量,照着这个教量如理地行持、修证的结果叫证量。前面说的「空有二谛」是教量之因,照着这个因,了解了去行持的话,那么这是证得的内涵。所以说这个叫「理体」,那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它那个本来理上面所说的本体是什么。所以下面一句「灭理涅盘」跟上面那个说「空有二谛」教量不一样,所以他又特别提出来。那么这两句是指什么?化相三宝,化相三宝是佛世的时候在,怕人家:「欸,这个持戒跟佛、这些圣人还有关系吗?」有关系!下面等一下有说的。

27'16"P.166
【下二句即住持二宝。】

那么下两句是什么呢?就是「圣教经卷、形像塔庙」,那个是「住持二宝」。就是说这个法是圣教经卷,形像塔庙是佛,是住持,住持三宝当中佛宝跟法宝。下面有一个「问」,他这个问就告诉我们啊,为避免怀疑这些。

27'46"
【问:此并非情,何须重举?答:恐谓圣境非戒缘故。】

喏,告诉我们了。那为什么要另外特别地说明呢?是说:恐怕有人以为这个圣人境界啊,不是我们讲戒应该讲的地方。

28'08"
【问:化理二法云何发戒?答:疏云俱有损坏毁谤义故,如提婆破法之类。】

那么进一步问:那戒怎么缘法?所以他就说了:化相、理体这个怎么样对我们戒有关系呢?怎么发得我们的戒呢?他就说《戒疏》上面说:不管什么,这两个东西你可以说毁谤它,结果毁谤它了使我们堕落,既然有堕落的可能,那我们了解了以后,不再堕落,这第一个──止恶;然后不但不毁谤,恭敬它行善。这个就是我们戒的内涵哪!我们现在的戒,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不是吗?对!既然如此,所以要说明,怕你弄不清楚!

29'05"
  「问:化相不明佛」,他又进一步,「住持不言僧者。」前面我们说「化相二宝」,不是化相三宝,又「住持二宝」,那么为什么化相当中佛宝不说,又住持当中僧宝不说呢?这个原因,「答:并情收故。」那个情、非情已经有了,这个「情」我们容易了解,所以不说了。「理中佛僧俱无别体,所以可知。」这个说明。

29'37"
  那么再下面「地水」,这个就是「地水火风虚空识等」,「别举六大。上五非情」,地、水、火、风、空,这个五样东西是非情;「后一是情」,「识」就是情。

风空及识境相难见,故复示之」,这些东西不大容易,特别地说明,也包括在里头。「如盗戒说」,盗戒里边也都有说明这个,乃至于这些东西,同样地可以作为我们盗所缘念的一个对象。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