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3b第3冊 第二十三卷.B面P.22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3册 第二十三卷.B面P.221

00'06"
  这个是最明白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理路清楚了固然好,理路如果不清楚的话,喏!你看看这实际上面我期望的佛果,要很清楚明白告诉我们该如何走法。

00'24"
  尽管是说现在我们说,刚才已经提过说现在目前条件不具足,念佛。念佛绝对好,那时候不要说:「喔唷!我要去得了就算了。」这个心本身一开头就已经错了。要怎么办呢?「我学阿弥陀佛所以要去!」始终要这样去想。但如果嘴巴上面这么说,那是狂,不可以!要脚踏实地去作,「我能作多少就算多少,如果万一不行,我至少一句佛号把它念好,非去不可!」就是这样。到了时候你一去的话,自然而然你全部精神去继续向上,同样地这个因地当中我们要很明确地了解。那么下面继续:

01'14"
【《事钞》云:「如此自知心之分齐,得佛净戒亦有分齐。」】

就像上面我们了解说用心,你怎么用呢?这个有差别,有差别。分不同的成分,每一个这种达到什么状态。因此如果说你了解了以后,自然而然你发这样的心、求这样的戒;这个佛的净戒,戒本身也有上中下的不同。我们先看一下文字的解释,这一段在下面消一下文,细说一下。

01'58"P.222
【《资持》释云:「良以无作假作而生。既非色心无由表示,必约能领显戒优劣。前明上品所期远大,所纳之体定知增上,故云有分齐也。」】

说实际上呢,这个「无作」本身,是都借重于这个「作」才能发生的。无作只是作完了以后,留在我们业识田当中的一个影响力量,一个影响力量。那么这个影响力量呢,不仅仅是个种子,种子的话你任何事情都有这个种子;这个种子而且作完了以后,它马上有力的这个现行,这样的才是这个无作的力量──是现行,它现在就是!继续地推展下去的话,所以将来必然感果的,这个道理在这个地方。

03'02"
  所以不是作完了以后那就算,这个要作完了以后,要在什么情况之下无作乃生,否则不生,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淳重心,有无教也」,大家还记得吧!《萨婆多论》上面的,这个无教就是无作。反过来呢,如果说你那个心很轻、轻微的话,那下面怎么说?有教,没有无教;这教你的人有的,当时你也作过的,但是呢无作这个戒体,对不起!这个没有。所以同样你作过了以后,有个影子留在心里面,有个种子留在心里面,可是这个种子并不是「生现行」;无作这个不仅仅是个种子而且生现行,因为生现行所以继续地一直在那现行当中。现在这个现行什么现行啊?喏,跟戒法相应,当然一定感圆满果报。这个戒法相应绝对正确的善净之法,而且这个善净之法一剎那、一剎那不间断地都跟法界相应。集了这样的功德,当然这个是无量无边,这我们应该了解的。

04'17"
  所以在这个地方啊,说这个「无作」是「假作而生」。那么这个作的是什么?那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既非色心无由表示」,这个作一定要是──色是所对的境,心是你能领的、能缘的、能想的,这个。而这个心实际上呢跟境是分不开的,由于我们的心对了境,所以内心当中有这样的认识。这个心当然包括各式各样的,普通是引发我们,无量劫来引发我们的无非是痴相,痴当中贪、瞋等等;现在由于自己的认识、善知识的开导,那都是什么?正知见、善法欲、勤精进,这样,那是两者当中根本差别。所以这个都是心境交涉,然后呢就产生这个结果,所以说一定要用这个来说明。

05'18"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看你「必约能领」的,就是指我们的心,指我们的心,指我们的心。那个时候才看出来,啊!你那个戒。换句话说,当时你的心情是上中下,乃至于上中下当中,重、轻等等,那么就显出这个戒的,显出戒的胜或者劣。那么,因此下面这个文字我们容易了解,「前明上品所期远大」,那么所以所纳的这个体一定增上,这个所谓「分齐」就在这地方来说。

06'02"P.224
  实际上呢,在这地方前面说了几种──上中下三品,这个地方我把上中下三品,再简单扼要地再说一说、再说一说。这个前面说这个下品,那是只是求自利行,那么中品是小菩萨,上品呢是大菩萨,已经说过了。现在那个上中下,我换另外一个角度,什么呢?《瑜伽师地论》上面说这个,还有呢《广论》上面说这个下中上。那么这个下中上是什么呢?下呀,求人天果报者、求人天果报者,五乘当中的人天果,但是我们不叫它下,叫它共下;中呢,就是求解脱者,声闻、缘觉,这个声缘乘者,我们也不单单说它中,说它共中;上品呢,就是发无上大菩提者,这样。这个差别不同在这个地方,差别不同在这地方。

07'23"
  那么这个关键在什么地方呢?这个真正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本来佛说这个戒,它的旨趣本身都是在最上,可是实际上呢,从最上也要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深入。那么这个深入过程当中,就是才分出这个内涵来,分出这个真正的内涵来。求人天果报,这个我们所了解认识的这个是业果愚,只认识到这一点为止。所以这个里边又分出这个差别来,并不是说我想就算,就是跟我们的认识、跟我们的知见相关。我们了解了说,啊!样样东西一切都是因果关系,那你有什么因果,什么因那么感什么果,这样。所以这一点,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是非常现实,非常现实!

08'24"
  实际上呢,佛整个说教法也一定从这个上面说。所以正规的教法当中,一定是先说增上生后说决定胜。增上生是指什么?就是我们生生增上,拿现在的来说,我们一直在改善、一直在改善。可是增上有个特点哦!这个改善不是改到那里掉下来,这个不可以,这个叫三世怨;你一直在改善、改善,这个是增上生。那么对极大部分人来说,实际上你究实来说的话,我们从一个最起码的凡夫到成佛,有很多人中间已经修了多少世我们不谈,正规的从这个地方,任何人来说,刚开始的时候一定告诉他这个增上生,你给他深远的,他的确不了解,就是这样。再说就是了解了,他自己感觉得到:「哈!现在这个时候生活这么忙碌,不管你说的多大道理,我这个嘴巴要顾全了再说!」这是个现实问题。所以他真正告诉我们的,的确是谈这个问题。

09'28"
  然后呢增上生,你真正的增上生,然后一步一步上去了以后,下面的问题来了:增上生增到后来怎么办呢?你不能永远地向上啊!到了时候,上面这个结果是怎么办呢?它有个极限哪!你怎么样想办法把那个极限维持到,说到了最高的境界就好了,就到此为止,不再下去了。那这个叫什么呢?真正的所谓决定胜是指这个而言。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的情况来说,增上生好像只求人天的,是这样。实际上呢,这个增上生的究竟意趣在哪里?增上生的究竟意趣还是圆成佛果。

10'13"P.226
  佛跟二乘圣者的不同,二乘圣者证的所谓我们通常说「我空真如」,先不谈这个名词的内涵如何,就是说证得空性了,安住在空性当中,不究竟;佛,究竟的,圆满三身。哪三身哪?法身,报身,化身。或者我们说两身,这样,法身跟报身,化身是对济渡众生来说的。那么这个报身跟报土是什么?岂不是增上生,岂不是增上生!所以真正究竟圆满的,的确也就是这样。你一直增上、增上,欸,到了最究竟圆满的时候,这就对!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11'01"
  不过对刚开始的时候,那接引你,所以我们是这样来的。所以说过程当中,一定是先什么,先让我们了解这个因果的必然关系。然后了解了以后,必然关系,为什么有因果呢?乃至于为什么你在这个人天当中,没办法真正地解决呢?最后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那时候自然而然你一步一步走上去,会认识到说这个决定胜的关键何在。那么决定胜的里边,又开出两点来:一个是只求自利的二乘,一个呢究竟圆满的佛果。同样地我们可以用这个角度去看,说为了使得你这个决定胜究竟圆满起见,最后还在那里。不过现在那个角度是跟平常有点不太一样,实际上呢这个却是一个非常正规的、正常状态的一个方法,一个方法。那么在这里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这样的情况以后,这个还有另外一点:这样一来呢,下中上这是步步走上去必然的次第。一则对走上去的次第是必然如此,还有呢,引导众生最正确的方法也是这样。

12'21"
  除了这个理由以外,还有的确对我们整个地来说,是没错,哦,从百分之一百的,十足的生死的轮回当中的凡夫,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可是这个时间是个无限的时间,那我们一般普通的修学都是短短的,短则乃至于刚出娘胎就走,这个不谈;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岁等等。这个我们从单单的一生当中去看,你没办法看见这个整个的。所以很多人在这个一生当中,他个人的根性的不一样,所求的确有差别。你告诉他佛果,他一下:「哎哟!这个无量阿僧祇劫,佛到底是什么样,谁晓得啊?哎,这个不行!」不管你怎么说,他就是不能接受。那你告诉他:「欸,眼前的,这个要。」「欸!这个要,好!」那么对这类人来说,这个人天乘的法,派上用场了。还有比较深远一点的,他就中间那个要自己解决那条路,也派上用场了。不管怎么样,这个佛法能够运用到所有各类的人当中。

13'30"P.228
  所以你说现在这个究竟圆满,你圆在哪里?就理论这么圆满,而且含摄的内涵毫无遗漏,这是我们应该分清楚的。所以他前面一再说,虽然处处地方说要发上品,而且只说上品,这个地方也说明了佛的本意,的的确确引导你这个。可是他并不说,欸,就叫你成佛,说一个上品的原因,表示告诉你:「哪,还有中、下耶!」就是你走上去要这样的。而且兼得含摄,兼具适应一切众生的这个内涵在,这个是就是上中下三品的这个次第。

14'12"
  那么对我们现在了解了以后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像以前这样不认识的时候──以前我自己就犯这个毛病,学了大乘嘛,说:「啊!我们是大乘的。」就毁谤小乘的。回过头来,发现要从基础上去讲的话嘛,学了小乘嘛,大乘好像「哎,我们不去管它!」这个都是一个绝大的错误。所以在这里呢简单明了地,用这样的上中下这个次

第,来简单地说一说。我们继续下去:

14'46"
【《事钞》云:「问:此教宗是何乘,而发大乘志耶?  答:此四分宗,义当大乘。】

光师亦判入大乘律限。」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来了!平常因为在我们中国比较幸运,大小乘之间没有什么诤论,在印度,哇!这个彼此间那个诤论是非常严重。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看见印度的情况,可是如果说我们遇见泰国的话,你立刻,遇见泰国人的话,这个问题马上就很明显地发生出来。所以这个祖师关于这一点,他也是有多重的因缘,实际上呢对这个教的分限,交代得清清楚楚,也是一个主要的理由。而我们了解了也可以针对着眼前的状态,了解该如何修学。先看那《资持》的解释:

15'48"
【《资持》释云:「前明上品,越教乖宗,故须问释。】

这第一个。说就真实的内涵来说,这个戒,尤其是我们现在这时候,不要说五戒、八戒、沙弥戒,乃至于具戒,具戒就是究竟圆满的戒法,这个都是当分的小乘教。像《四分律》,宗《成实》,已经说是过分小乘教,虽然小乘已经过了分了。现在你居然说这样,那不是「越教乖宗」──教就是说的教法,那、那根本跟那个教法不相应,所以这有了越分,对于这个宗旨来说那根本违背,所以他这地方呢,问一下。经过这个问答以后,那么这个内涵我们有正确的认识。「答」,就是解答这个问题:

16'45"P.230
【答中,初二句标示。言义当者则显教宗本非是大,有义相当。疏云分通,意亦同此。】

这个回答,「初二句」──就是前面「此教宗是何乘,而发大乘志耶」,这样,所以他问这个──那么「言义当者」,那是回答,回答当中,「答:此四分宗,义当大乘」,这个两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四分律》,它并不是说「教」而是「义」,欸,这个教本身毫无疑问的啊,这是小乘教,可是就它的内涵的意义来说,这个这是「当大乘」。所以说这个教跟宗在这地方,它本来不是大的,但是就意义来说它是「相当」而已。所以「疏云分通」,那么其他地方,这个就是《南山律》整个的这个《戒疏》、《羯磨疏》上面说得很清楚,说这个「分通大乘」,意义就在这里。我刚才用不同的下、中、上三品来说明,主要的就说明,哪!这个分通的真正意趣,真正分通的意趣,那么从这个观点去看,前面就容易了解。

18'21"
【光师下攀古例。】

他前面说「光师亦判入大乘律限」,那个就是慧光律师,古代的,这是律教的一位非常大德,非常重要的,《四分律》的宗主,就是这个是北齐的慧光律师。

18'40"
【然彼所判,】

虽然是慧光律师那时候就判它是大乘,但是所判哪,

18'45"
【太成通漫。文虽引据,意不全取。四分是大,将何为小。即应《梵网》体行全同,菩萨声闻二戒无别。定知不尔。是以祖师所立,语意从容。义当分通,深符教旨。】

这段话简单地说一下。说古来啊虽然那个慧光律师,他直截了当地就说,嗯,这个《四分律》就是大乘,这样的分判好像是「太成通漫」。「漫」就是漫无标准,那个「通」的话,就是大略的、大概的、大要的,不是很细致的。所以这地方说:虽然呢这个文是引光师所判,但是意义、它的内涵,并不完全取慧光律师。如果取慧光律师,就我们的南山祖师不必再来作这么多,所以南山的三大部就不会出现。出现的原因,就是把古人还不究竟圆满、不周到的地方,一一加以修正,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内涵。

20'09"
  那么这个地方我也特别愿意提醒大家的,经过南山祖师这么修正了以后,除了理论上面我们看起来又是更周到、更圆满;还有最好的一个证据,什么?就是《律相感通记》,那个四天王天那么多人,最后那个韦将军也来,以韦将军以下很多天人来亲自证成,说:「这个律法到了这里来了以后,你是第一个这么圆满。虽然还有小小的

一点点不太相应的,那个都是戒相上面的问题。」这个话大有意义喔!换句话说,我们南山道宣律祖对这个法体的说明,那的的确确那是也可以说,到了最究竟圆满的状态。这一点我们应该深深地庆幸,而尤其是学的每一位,这个将来大家同学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21'12"P.232
  那么现在呢,他下面又说「意不全取」,为什么意不全取呢?这是说,假定像慧光律师这么说,把那个《四分》看成大的,那么什么是小的呢?再说,假定《四分》是大的,那么请问将来《梵网经》到底怎么说呢?《梵网经》是大的啊!你已经有了大的,《梵网经》还有大的,你岂不重复了呢?而且如果它是大的,岂不是应该「体行」──体就是法体,行是行持的方法,也就是戒相,岂不是应该全部同呢?实际上我们翻开《梵网经》看看,跟《四分律》,那差得很大一截,所以是不同啊!同时在受戒的时候也是一样,《四分律》尽管通大,可是受起来就是声闻戒,《梵网经》是菩萨戒。那么假定是同的话,这两个应该、应该没有什么差别啰!所以说从这个上面看,确定说这个义是通大乘的,但是这个里边有它的不同的地方。

22'21"
  所以下面「祖师」,祖师就是我们南山祖师所立,「语意从容」,现在南山祖师来说的,啊!那这个里边,就内涵包含得非常圆满,每一个地方都介绍得周周到到,这样。所以不是很浮漫匆忙,而是从从容容地有圆满的内容。所以「义当分通」,就它的教相来说是小乘,就它的意义来说是分通。「深符教旨」,这个才深深地能够相契、相符这个设教的宗旨。下面又有个问答,这个不断地问答,就是把这个内涵一步一步地深细地辨明白。

23'12"
【问:上品心者,为全是大,为分通耶?答:扶成本宗,分通义耳。】

那么同样地,前面的上品心哪,还是全部就是大,还是分通呢?他回答,说「扶成本宗,分通义」,这个也是同样地分通喔!假定不是分通的话,那同样犯前面这个毛病,说菩萨戒就可以不要受了,就是这样!正因为它是分通大乘,所以你受完了这个,欸,到那个时候可以受大乘戒。

23'47"
【问:分通之义,出自何人?(他又要问了!)答:如来立教,被此机缘。部主深知,还符佛意别立成宗。是以前后律序,法正所安,多伸此意。岂不明乎。」】

这么,这个文也消一下、说一下。说这个「分通」谁讲的呢?欸,他回答,说要晓得这个我们如来啊,如来所以说一代时教,那就是由于不同的根机,那么才说不同的法,就这样。不过这个说的话,要有条件的人,所谓大菩萨们,然后呢才能够认得它;说现在呢我们的部主,实际上就是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的,那就是昙无德部。昙无德就是个部主,翻成功我们中文叫法正,他后面,喔,不是,叫法密。因为这位了不起的大师,他深深地了解说这个佛的真正的意义在这里,所以他自己从当时所说的戒法当中,特别把这个意义引申、引广,因此别成一宗、别成一宗,这就是我们的昙无德部。那么以前传统的呢,都是引那个最基本的,那个就是所谓这个萨婆多部──实法宗,同样地实法宗引的论是这个《萨婆多论》;那么现在引的是《成实论》,所以说「别立成宗」,就把那个原来的意思,把它更深、更广,使得他慢慢、慢慢地引导他分通大乘。

25'47"P.234
  你怎么知道呢?他说「前后律序」,这个诸位在家居士就不一定了解了,那么出家的同学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半月半月诵戒的时候,那《戒经》前面有个序,《戒经》前面那个昙无德部第一句话,「稽首礼诸佛」,这我们第一开始,我们叫礼佛;如果是小乘的话,小乘只有一个佛,小乘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个佛。他第一句话礼是「礼诸佛」,既然诸佛的话表示不是一个佛。为什么要这样说?假定你是小乘的话,他一个「诸佛」这个话就说不通了。但是他并不明指,为什么不明指?因为条件还不具足,所以「分通之义」。所以对于诸位出家同修,你可以很多地方看得见。所以前面、后面这律序啊,这个律序是谁安的呢?「法正」,那就是昙无德那位大德,翻成功我们中文叫昙无德部。他在那个戒序的时候就用这个序,已经说明了了。啊,「多伸此意」,他多方面就说明这个分通大乘,这不是很明白吗?那么这段文字也简单地说明了一下,说明了一下。

27'10"
  说完了前面这个分通以后,大小乘了以后,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看一看,前面二十四页「依境发心」上头,他就说「次令发戒。 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这样,乃至于前面很多。这一段的解释当中,他尤其是解释萨婆多部,在这个上面特别说明这一个。他其他的不讲了,他为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就是就算萨婆多部──那是实法宗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说上品心,还是上品心。换句话,这个处处地方说明佛的本意,真正的目标在此。所以说下、中,目标也无非是引导你走上去必然的次第,有的时候我们说「权说」,究实说来,你要想引导上去还必经过这个次第,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它真实的内涵。同样地,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我们也不是说有这个大就算,要看看我们实际的能力、实际的条件。尽管我们发的心本身说:喔!乃至于念佛,我要学阿弥陀佛而去;可是行持过程当中,的的确确还是要仔细检查一下,我们现在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话,才能够行、实相符。再下面看文,二十六页倒数第三行。

28'53"P.236
【《芝苑》云:「问:此与菩萨戒体为同为异?答:体同缘异。言缘异者,大则三归四弘请师问遮三番羯磨诸余法式,与今小宗两途迥别。言体同者,以缘为旁助,心是正因,缘疏因亲,体从因发,前既心发上品,故知今体即大乘。】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