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5a第4冊 第二十五卷.A面P.3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4册 第二十五卷.A面P.3

00'03"
  现在请大家翻开《南山律在家备览》,翻到二十七页,二十七页,那么这是关于「戒法」部分,戒法部分的「归戒仪轨」,归依跟受戒的那个仪轨部分。那么这个所谓「五戒」,五戒部分当中前面已经简单地说了一下,这个关于五戒部分那个仪轨分七项,七项呢,这个第三项「预习发戒」。前面预习发戒当中三点已经讲了,这个第一个所受的法体,第二个发戒的境量,第三依境发心。那么今天二十七页上,

01'12"
第四支 用心承仰

我们已经了解了,说这个戒法的殊胜,戒法的殊胜,那么现在就告诉我们,怎么样于这个观察、思惟、作意,当受戒的时候应该怎么样,那么才能够证得这个戒体。现在我们看这个文:

01'49"
【《芝苑》云:「心境相应,纳体正要。正作法时,冥心运想,徧缘如上情非情境。】

由境广故,心亦随徧。念念现前,不得浮散。当想己身,总虚空界,容受法界尘沙戒法。当此之际,深须用意,莫缘他事。差之毫微,则徒染法流,一生虚丧。可不慎哉。」

这个解释一下。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这个戒的特点,戒的特点,所以「发戒境量」告诉我们很重要。我们在没有了解佛法之前,心对境的时候是随顺着无始的无明,然后造种种的业,结果感得堕落这个轮回生死的痛苦。那么现在了解了以后,说真正重要的,我们在怎么对境的时候把以前这个转过来,转过来。那么这个转过来单单靠自己还不够,理论上面固然要善知识,还要依靠着诸佛传那个戒法,这个详细的情况以前已经说过了,所以我们现在再仔细地思惟一下。所以这个「预习」──预先在修习,准备去受戒之前这是都必须应该认识,不但认识而且应该自己作意、思惟、观察,不断地这样地去用自己的心,那么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才去受戒。

04'02"
  那么现在这个时候告诉我们怎么样呢?说我们既然了解了以后,所谓一切的事情都是在什么情况之下产生的呢?「心境相应」,这个我们要了解的。眼前来说,我们随便一个境界现起,那么对这个境的话,我们就有我们相应的一个反应,相应的一个反应,而以前这个反应的话,一定随着贪瞋痴走,现在了解了这个情况,一定走法要反过来,反过来。那么反过来的话之所以──简单地说叫正确的正知见,或者无贪、无瞋、无痴对这个境,那么造的行业,就完全跟以前相反。所以说,前面这个心境相应的时候是染污之业,那么现在这个完全转过来。

05'12"
  那么刚开始受戒的时候这个状态怎么样呢?同样的情况,就是我们晓得了这个戒,这个戒体本身是法界之量,同样地,你要想得到这个戒体的话,一样当这个心对这个境的时候该怎么办,那么这个前面已经详细说过了。所以说这个正纳这个戒体的时候,什么时候正纳呢?当你这个心跟那个境相应的时候,你相应到什么程度,这么所纳的体就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样。所以说告诉我们正式作法的时候,这个作法的实际上还包括前面那个所谓加行部分,还没有到这个师长之前、还没有到这寺院之前,心理先应该有一个准备,什么样的准备,到了那个时候心理上应该有什么状态,这个都直接有相关。

06'10"
  那么现在这个地方主要的就告诉我们,在这个正式作法的时候,那个时候要怎么办呢?「冥心运想」,把我们的心情整个地凝聚起来,这个「冥」就是绝对不再胡思乱想,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地方,全部精神然后去思惟、观察。那么「徧缘如上」,上面就告诉我们的情、非情的境界,因为这个戒所对的包括一切境界,然后这个境广,那么心也随之徧。

06'51"P.6
  不过在这里,我们实际上对大家有一个问题在:对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想徧缘,这个缘不到;不要说徧缘法界不可能,就是我们希望的缘得广一点,眼前我们想的,比如说这个佛殿我们看佛菩萨的像,然后左边是哪一位、右边是哪一位,以及一切众生,我想极大部分人都不可能,乃至于能不能观得起来都是问题。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这个地方要说一下。就是所观的境,的的确确你没有经过训练的话观不起来;但是能观的心本身,却是我们人人具足。真正主要地这地方,还在这个能观的心上面用功,也就是刚刚开始初机的时候,初机的时候。

07'56"
  所以这地方我也特别说明,就是说假定说你了解了这个,然后受戒的时候,忏悔清净了,当你真正受戒的时候,就算那个时候你心情,当时的时候并不是很明确地观得起来。可是这个一念,对这个戒法的好乐的心还在这个地方,那么提起来了以后,就是临时受戒的时候,乃至于说这个心情有一下掉了,进入那种这个无记状态。这个情况之下,「缘胜」的话,你照样可以得戒,这个是有部的一种说法。

08'43"
  但是这个倒是很实在的一个,对我们现在来说,这是对我们一个很好的一个启示。否则的话我们想:喔,我们要徧缘,我们怎么观得到呢?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之下要需要什么条件呢?就是那个授戒的这位法师,那要靠他的力量,靠他的力量。我刚才说的,像有部的那个,不但是五戒哦,那是出家戒哦,出家的根本大戒哦!不但是沙弥戒,就是说乃至于比丘具戒,如果说受这个具戒的那一个──当然通常情况这是个沙弥,他自己的条件具足,忏悔干净、清净,然后他前面这个预习作得很好。那临时受戒的时候,他心情慢慢地就衰颓下来了,进入这个昏沉无记状态当中,那个戒师的作法,照样可以得到这个戒体,有这样的威力,有这样的威力,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

09'53"
  但是这里并不是告诉我们说:「啊,那我们就马马虎虎算了,你只要找一个好老师!」没有用!找一个好老师就算你瞪大了眼睛,心里面提起来,如果说前面这个忏悔等等不具足的话,不要说比丘戒得不到,乃至于五戒都不一定得到。所以这是两方面的,我们一定要了解 心、境,这样。那么现在这个心还要包括是自己受的────  受者,然后还有就是自己的师长 传的、是递给你的;还有所对的境,这个都在这个里头。──

10'30"
  那么通常情况之下,我们是「念念现前,不得浮散」,使得这种心念一直在这个地方、一直在这个地方,那么如果说散乱的话那不行。散乱是可以,「浮」是什么状态呢?这个地方解释一下。这个浮就是不实在,那么这个不实在就是一种心理现象。我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我想大家会体会得到。譬如说,我们现在这个一般的随便一般状态,我们觉得想要修学佛法呀或者什么,也晓得佛法好,也晓得念佛好,这样。可是乃至于不但也晓得,乃至于你已经在念,身在佛堂当中,可是心里边是什么状态呢?心里面真正的这个重要的地方所缘的,还是缘那个世间法,你这个罣碍在那里放不下,这是一种状态。还有一种呢,就是因为平常散乱惯了,虽然你没有什么特别的罣碍,可是要教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上头,通常我们都做不到。我想这个经验大家有的,对吧!所以这种情况怎么讲?叫「浮」。如果这样的情况的话,对不起,你受那个戒一定是得不到!

11'57"P.8
  所以最后那一点的话,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所以你们平常的时候,你应该去就观察。受戒也是如此,归依是如此,这样,一层一层地深,那么戒的话从五戒、八戒开始。如果你这一点做到了以后,那不但是前面的归依,五戒、八戒,乃至于出家戒,同样的这个。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哪!所以说这个「浮」字大家注意!

12'25"
  那么下面告诉我们,我们怎么办呢?说不但是用那个「心」,而且想那个「身」,说像那个「虚空」一样,像虚空一样,唯有像虚空一样才能够承受整个「法界」的这个戒法,这个整个的法界像「尘沙」一样地多。那为什么要这样去想呢?因为法、戒本身包括了什么?包括了整体。我们说戒的特别、戒的真正重要的地方,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殊胜的功德呢?它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什么?徧该法界。而有一个我们应该了解的,就是我们的心的本体、本身,那个心本身,不管说你用哪一个方面、哪一个学派来说,它同样地也是跟法界相应的一个量,只是说我们受无明、无始以来的无明的习气,所以限在这个法、我二执当中。假定说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了,用心提得起来的话,心体本身是法尔具有这个量的,所以我们这样去观想。

13'42"
  假定说我们这样地去观想,了解了这个道理依法去做的话,那个时候得到的什么?实际上就是法身的种子,这是绝端重要的──法身的种子!有了这个种子,那个时候开始的话,你只要照着去做,它自然而然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会增长。而且那个种子的特征是什么?就是你如果种子一旦放在那个适当的地方,让它去增长的话,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你只要不损伤它,它永远在增长当中,对不对?这是我们应该了解,这个戒体的功效就在这里。所以说,这个受戒的时候是绝端重要的,一个基本的我们应该了解的。

14'26"
  所以下面说,当这个时候,「深须用意」,这是我们真正最重要的地方,要全部的精神摆在这地方,这样。那个时候心里面再不要作胡思乱想想别的──「莫缘他事」。如果说这个时候你错一点点,对不起,那是真是错之毫厘,失之千里了!那它最后后面

的结果是完全两件事情,那个时候你白白地「徒染法流」,形相好像是是,实际上内容没有。不要说在家五戒不行,就算是出家比丘戒、菩萨戒,那是最高的戒,也一样地是意思一下。通常我们所谓善根、善根,这个善根不是说这个种子起现行,就是种在那里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这个戒体,这个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一生虚丧」啊!一生就空空而过,所以他告诉我们要好好地努力谨慎。那么这个就是「用心」,到正受戒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地去运作我们的这个心相。这个预习发戒那一部分,也就是到这个第四支讲完了。再下面:

15'48"P.10
第四项 叹功问相

那么这个是受了这个戒体以后,下面的话就问什么?就要是去说要受戒,受戒就是戒相,谈那个戒相。那我们为什么这个问要受的戒相之前,还要一个这个叹功呢?就是受了以后还要对我们一种可以策励,以及警惕,说它是何等地难,说它这个难而这么殊胜。

16'25"
  那么在这个「叹功问相」之前,我不妨先在这个地方提一个公案,跟大家说一下,后面将来我们会用得上的。这个有一位大尊者,那是世尊的十六大弟子当中的一个──薄俱罗尊者。大家平常都是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不是那么舍利弗尊者、摩诃目犍连尊者下面,最后这个有几位,薄俱罗、薄俱罗尊者,他是世尊十六大弟子之一。十六大弟子之一啊,他一生从来没生过病,这样。他到了八十几岁了,他从来不晓得什么叫作病,乃至于什么叫作药,他完全无法想象,对他来说。

17'18"
  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呢?世尊就说:「他毗婆尸佛……」我想哦,七佛之首那个是……我一下记不住了,尸弃佛还是毗婆尸佛,应该是毗婆尸佛,就是我们世尊通常说七佛之首,那个庄严(编者按:此应是「庄严劫」之意)就是对最后的倒数第三尊。那个时候他就受了一个戒,就是五戒当中的一个戒,什么戒?不杀戒。受一个戒喔!不过,当然受一个戒不像我们马马虎虎的,得到戒体,认真、很认真地去持。持了这么一个戒,从此以后九十一劫当中,他再没有生过病。那么不但是如此喔,而且这一生他还有一个特点──五不死,遭遇到人家五件非常可怕的、非死不可的事情,碰到身上都没死,那么这个五不死我在这地方说一下。

18'28"
  他不但是九十一劫这么好,那么到这一世释迦世尊来的时候,他又生在那个婆罗门家,「婆罗门家」是印度最高的种姓。那么小的时候他自己的母亲死掉了,他有一个后母,那个后母到哪里都是一样,弄得好固然好,弄得不好的话往往很嫉妒。那么非常嫉妒他,非常嫉妒那个,所以几次要把他陷害,那么这个五次最严重的。有一个这个就是

烤东西的一个盘,那个上面都是镀的很热的东西,然后她就把他那个小孩就丢在那个上头。嘿!丢在上面结果居然这个烤了一动都不动,一次。第二次,这个一个油锅,那个油锅里边哪,我们晓得,比如我们看见那个人家炸那个油炸桧──那个油条,那个油锅那个多厉害,那个小孩把他陷害,让他丢在那个油锅里面,油锅里面也没有死。第三次,油锅里面不行,把他丢在那个烧的那个滚水里边,那滚水里面滚水里也不死,这样。滚水还是油锅?后来就是这个有一个急流,一个河,那个一个大河里边很急的急流地方,把他推在那个很急的那个水里边。通常这种情况,一下去就什么都找不到了,他居然没有死,也没有死!碰见一条大鱼,结果大鱼把他吞掉了,吞进去了,结果吞进去了,他没有死。结果这条大鱼被那个渔夫把牠捞起来,捞起来了以后那个剖腹而出,结果里边出来一个人!就这样,那是薄俱罗尊者一生遭遇,那结果的非常奇怪!后来他出了家,出了家他也从来没病。

20'35"P.12
  那么人家就问他了:「世尊,他是什么因缘,这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他身上都发生了?」他就说:喏,他在这个时候,那个离开现在是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佛的时候,他就受了一戒,五戒当中一戒哦!也许大家会觉得:是这样吗?我告诉你绝对是这个样!不过呢真的说起来的话,他是受了以后,他对这个戒的持的方法那就是有大大的不同。

21'07"
  上一次我们曾经讲过祇夜多尊者这个降伏那个毒龙的公案,我想大家还记得,如果你对这个戒法以非常严密的态度去持的话,那功德就是这样。如果诸位是念佛的话,你以同样的以这个心态去持,一天一夜持八关斋戒,那绝对是中品中生,这个可以肯定的。当然,持完了以后你……因为八关斋戒是一天一夜了,完了以后,你如果说造了很多其他的恶业的话,那不可能;倒是反过来说,你真正能够一天一夜这么很认真持八关斋戒,大概后面做坏事的可能大概也很少了,这是我们随便一说。那现在我们看那个文,

22'01"
【《羯磨注》云:「《善生经》云:具问遮难已。若无者。应语言:此戒甚难,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善男子。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具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当随意受。尔时智者应随语为受。」】

下面解释看一下。

22'39"
【《业疏》释云:「《善生经》中问戒相者。以法行务,意存始终。不取受具,致有随阙。观其志力,察其智愚,量功进法,不徒虚受。」(把这个文整个念完。)《济缘》释疏云:「此明分受所以。受具谓具受五条也。随阙谓受已毁犯也。」】

那么我先把那个《济缘》的解释来说一下。就是前面那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受五戒,你可以不必全受,可以分受,一条一条受,你要愿意能够受几条就算几条,所以说「明分受所以」,说这个意思。「受具」呢,就是具受五戒,那么前面不一定具受。「随阙」呢,就是说受了以后毁犯,那个就糟糕了。这个是先解释,看了解释,我们再倒回来看这个《业疏》,那最后再看那个注,《羯磨》的注。

23'52"P.14
  《善生经》当中,这个是经,就是我们的根据,特别的受五戒,哪!这个根据这个地方来的。说为什么在受戒之前要问那个戒相呢?说前面是讲的所谓化制二教,戒是制教,化教是就讲道理。讲道理的话,通常我们是用舍任缘,讲完了道理以后你听了觉得很好、很欢喜,你愿意去做很好,不愿意去做,那不做也没有设这个遮罪。那就是因为「制而犯」的这个遮罪没有,当然性罪是有的喔!那么现在那个制教那就不一样了,「以法」,说制定了以后,对不起,没有制定之前没关系,制定了以后你如果违犯的话,那很麻烦;制定了以后照着去受有大功德,违犯呢就有大过患,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依照这个法认真去做的话,那要注意哦,那刚开始的时候就一番好乐心,然后到后来如果做不到,那个没有好处的。所以他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意存始终」,有始有终,有始有终。

25'14"
  那么为什么这个上头并不告诉我们说,你一定要全部受呢?为什么说「不取受具」,换句话说,他不是一定要你全部都受呢?怕你呀,怕我们受了以后没有办法有始有终。刚开始的一番好乐心,真正照去做的时候,觉得:哎呀,这个遇见了很多困难哪!我们就做不到了,那这个时候就有了阙犯。所以说这个地方,看我们的各人的志趣,以及我们的力量,这样。然后呢,也是我们的「智愚」,就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识。这个「智愚」就是对见解方面来说,这个「志力」就是我们平常的习性,这个善习强,还是恶习力量来得大?所以衡量衡量自己,我们能做多少然后再去受,千万不要这个莽撞,觉得:「喔唷!很好,我要去!」到那时候做不到。

26'30"
  实际上在这一点对我们非常有用、非常有用!通常我们都是听人家说:「喔唷!这个三归依很好,那赶快去受!」那个倒还可以。然后受完了三归依以后,这个戒的功德无量无边,你也想到这个功德,马上去,乃至于出家什么等等、菩萨戒等等,太多的人都是这样。实际上,是!正因为它有很大的功德,你违犯了以后的话,那个过患一样地是非常严重,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就这一点来说明。

27'07"
  那么我们有了这个批注,回过头来看那个《羯磨》的注。经上面说:「具问遮难。」遮难部分大家已经了解了。这个三归本身也没有什么太严重的、太大的要求;受戒就不行了,如果说你前面有过一些问题的话,这个就不能受,所以叫「遮、难」。这个「遮」是遮止你,你犯了这种事情的话,你就不容易、不能得到戒体,所以遮止。如果说它没有的话,那就回答说:无,没有。这个遮难部分我想前面都有,五戒有五戒的遮难,然后这个出家有出家的遮难。那么回答了,那个时候,如果说没有前面所说的遮难,那时候他下面就可以正式受了。

28'07"P.16
  正式受了以后,那时候就告诉他,临受的时候还要特别地告诉他,说:「这个戒,不容易呀!很难、很难哪!」这样。像我们现在好像感觉起来,也好像并不太难,真正地所谓难的话,我们必须要从这个得人身难,然后得人身当中的话,暇满人身难。从这个地方,你如果仔细地观察的话,你才了解,要想得到那戒法之难的话,是难极、难极了!绝端地难、绝端地难!这种可能性实在是不容易、不容易!我们已经得到了,并不知道,所以讲这种事情的话,我们应该了解它的难的部分。

28'57"
  然后它的功德部分呢?「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它虽然是在家哟,实际上将来你要想跳出生死轮回,乃至于圆成佛道的根本,都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要说像刚才说的,那只是受了一戒,九十一劫来身体的健康,对我们来说的话,那已经很了不起了。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