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8a第4冊 第二十八卷.A面P.99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4册 第二十八卷.A面P.99

00'05"
  那么除了说完了这个的以后呢,「义准《多论》」,说这个《多论》上面为什么说不能呢?义说这个是说牠「无知」,如果说你无知的话,不要说畜生、鬼得不到,人都得不到,何况是鬼、畜呢!这样。那么为什么余道也能得?如果他能够了解,那余道也得。这个上头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不仅仅是说《多论》、《成论》对于畜生、鬼道及余道能不能得;我们应该了解的就是,我们人道当中,如果对这个内涵没有正确认识的话,对不起,一样地得不到!对吧?这样。所以了解了这一点哪,大家就可以了解了说,平常我们说:哎呀!戒的功德很大呀,我们去受受,赶快去受一下戒。实际上是功德为什么有功德?如何受法?你如果不了解的话,再大的功德,对不起,我们得不到!

01'10"
  翻过来三十二页,那么这第二。刚才那个就是所对的六道当中,或者是五趣当中,谁得、谁不得。第二个就是「顿、渐」,什么是顿呢?就是五戒一时受;什么是渐呢?就是可以一分一分受。

01'33"P.100
【《业疏》云:「若准《多论》:五戒不具分受,则不得戒。纵引经证谓持二三,不言受体。】

那么这个是《多论》,根据《萨婆多论》说,这个五戒不能分开来,分开来受,得不到。但是他下面为什么「纵引」呢?就是经论上面是说一分一分得,所以他说纵然你引经上面证明,是,你得到的是啊,不是得到的戒体,戒体得不到。就像前面说,你得到的这个善,不是得到的戒,这个是《萨婆多论》说的。那么《成论》怎么说呢?《成实论》不是这样,

02'18"
【《成论》云:有人言,五戒木叉唯顿无渐,此事如何?】

那个《成论》前面那一段话,就是他假设问答,实际上就是说明他的观点,也可以说这个驳斥,或者是说引申那个《多论》所以说不能渐受的原因。「有人言」,他也并不明指,只要有人说,那他就在这个地方解释一下。说这个五戒呀,所谓「五戒木叉」就是五戒所属,因为这是属于别解脱戒的,只有顿,没有渐;顿就是一口气五戒全受,渐呢一分一分受。这个是怎么讲呢?那么《成实论》上面回答:

03'10"
【论答:随受一二三皆得律仪。《善生》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满分是也。准斯明渐,五师受一得戒不疑。如薄俱罗唯受不杀例也。」】

那这个《成实论》上告诉我们,不是的!说随你的分,然后呢受一分、二分然后呢这个都可以,一二三四五全部可以。这个经上面明明告诉我们,就是「一分」叫作一分,「二分」就是两个就是二分,「少分」就是三个,「多分」就是四个,「满分」就是全受。从这地方看的话,你这个五种当中随便受一个,毫无疑问,你一定得到。他不但引经上面这样,然后呢马上还要引一个事实──薄俱罗尊者的事情。这个昨天已经说过了,大家还记得薄俱罗尊者在毗婆尸佛的时候,受一个不杀戒,九十一劫然后呢身体从来没病过。不过这里我们要特别地注意啊!这个受戒不像我们马马虎虎,不是单单那个仪轨,一定要证得戒体,然后呢后面的随行的话,非常严密地护持,一点不能出差;因为你非常严密地护持,所以这个功德九十一劫能够得到我们身体的无病,看看这个功德之大!功德之大!

04'49"
  那么从这个地方也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世间的人都想求福、都想远祸,用我们世间任何方法忙,要想象佛法这样地得到这样的大的果报,绝无可能!你说世间当中不管你努力多少,有没有说这样地持了一个戒,能够九十一劫当中,得到这样的圆满

宗体篇戒法门归戒仪轨章五戒的这个果报的有没有?那世间绝无可能的,世间绝无可能的!所以从不同的地方,你也可以说从这个地方,加强我们的信念;也从这个地方,了解戒的真正的功德。所以再再地说明呢,它这个法界之量的内涵就是不一样!

05'42"P.102
  在一般状态当中,我们并不需要忙着去受戒,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地,有正确的正知见认识。当这个正知见越是能够这个稳定地建立的话,然后对这个正确的知见经过的思惟观察,越能够确立不疑,然后你去受的话,才真正的这个功德会现出来。要不然,我们匆匆忙忙说,啊!这个很有功德,你跑得去,实际上正知见根本没有建立,遇见事情的话你也心里面就动摇了。那不得戒还好,不得戒反正是本来你没有、无戒体可破;得了以后,如果你破的话,那非常麻烦!那么下面我们看那个《济缘》的解释。

06'33"
【《济缘》释云:「不具分受谓不受五而受一二,(那么所谓这个「不具分受」的意思)则不发戒体。纵引经者论家防难,即下《善生》明分五受。彼谓受时具发五戒,但由随中持有多少故有一分少分等。】

那么这个解释,就是解释前面这个《萨婆多论》这一段话。《萨婆多论》就说:五戒不具分受,是不得戒。所以说这个「纵引经」,就是因为有人说:欸,那么经上面……你说不受这个,你说受一分两分不行,那这经上面又为什么这样说明呢?他说:不是的,经上面所以这样的,有它的原因的。这个是说,下面还马上举这个实际上的例子,告诉我们那实际的例子在这个地方。

07'40"
【次《成论》中。顿谓具受,渐即分受。】

《成实论》当中告诉我们说顿渐的话是这个,顿就是五戒一起受,渐呢一分一分受。

07'54"
【以前三归不许互阙,异师别受并判不成,恐谓同彼,故准决之。】

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特别地这样地问答呢?因为前面三归的时候也有人问:三归能不能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样东西分开来归依,乃至于说就算三个同样归依的话,从三个不同的师长,从这个师父那里归依佛,跑到那地方去归依法,再到那地方归依僧,这样都不可以,这个三样东西一定要同时在一个师长那边。那么既然三归是这样的话,而我们现在这个证得戒体又是三归得,那么同样地,五戒你不是拆开来不可以吗?说不!这两个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特别地说明,怕人家误解,这样。那么下面那个解释这个「薄俱罗」:

08'53"P.104
【薄俱罗此翻善容,以彼好容仪故。婆罗门种。天竺国人。昔毗婆尸佛时,曾作贫人,持一诃梨勒果施病比丘,服讫病愈。以此因缘,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乐。今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后母恶之,屡害不死。后求佛出家,得阿罗汉。年一百六十岁,未曾有病。(下面出他的原因)盖从昔尝持一不杀戒,(持一个不杀戒受这个报)故受斯报。准知分受理无所疑。」】

这个地方引薄俱罗是只是说明可以分受的,可以分受。那么所以这个地方除了可以分受以外,更告诉我们戒有这样的无量无边无比的功德。那么这个是第二「顿渐」一对。第三呢「延促」,延促就是延就是长,促就是短。

09'54"
【《业疏》云:「如《多》《杂》二论解云:五戒一受佛制定故必须尽形,八戒必一日夜,不可乖也。】

这个是这个萨婆多,萨婆多部的说法,就是实法宗,根据这个《多论》跟《杂论》这两个论上面说,五戒必须要尽形寿,八戒呢一定是一日一夜。那么《成实论》怎么说呢?不一样。

10'28"
【如《成实》中,亦随日受乃至尽形。」】

《成实论》当中不说,不说这样的,这五戒同样地可以说,你愿意受长就长一点,受短就短一点,不一定要尽形寿。

10'45"
【《济缘》释云:「五戒尽形不可促,八戒日夜不可延,故云佛制定也。】

这个我们容易了解。

10'52"
【次引《成论》。二戒延促任意皆得,故云随日也。」】

这个同样地就是说多宗、成宗两个的不同。

11'04"
  再下面第四,换句话说,它这个受这个五戒当中,有的说是四支,有的是七支,这样。四支呢也就是说杀、盗、淫三支,然后呢,下面不妄语这个四支。七支呢?这不妄语那一个,也包括了除了不妄语以外,还包括了口业当中的其他的三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所以多加三支。那么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有的说受了五戒以后,这个口一支只是不妄语,恶口、绮语不在这个范围,你犯了没关系;那么有的说不可以。下面我们看这个文。

12'01"P.106
【《事钞》云:「《智论》。问:口中四过,何为但有妄语? 答:但举妄语,余三并摄。又佛法贵实语,故在先摄也。」】

那么这个文先解释一下,这个是《智论》就是《大智度论》上面,因为《大智度论》上面说告诉我们,这个受五戒虽然这个五戒当中说只有不妄语戒,实际上这个不妄语戒,把那个口的四过都包含在里头。你一旦受了这个五戒不妄语戒以后的话,这个口过当中的,除了妄语一戒以外,其他的,说这个绮语,绮语就是夸大其词,这样;然后呢恶口,恶口就是说出来的话伤人,这个骂人的话、粗暴的话;那么两舌就是搬弄是非,这个也在这个妄语戒当中。所以受的时候虽然只受五戒,实际上呢这个内涵是包括这个七支。那么于是有人问啰:那既然是七支的话,那为什么单单说四样呢?所以他的回答是:这个妄语,实际上是口过其他的统统含摄在里边。那么虽然其他的含摄在里边,而这个「实语」最重要,所以把那个最重要的提出来,最重要的提出来。

13'34"
  当然我们平常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四谛,但是四谛的真实内涵,它有十六行相:苦,它苦包括四个项目,集,集谛又有包括四个项目。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随便说集谛的话,「因、集、缘、生」四相,所以说这个集谛实际上包括四个项目。那么为什么说「集谛」呢?因为这个里边最主要。同样地,在这里也是一样,这个口过包括四个项目,只是说在这个口的过失当中,四个项目当中,最重要的那个提出来。那么这个就是《大智度论》上告诉我们的。在这一点上面,同样地成宗跟那个多宗不一样。下面我们看:

14'27"
【《资持》释云:「若据有部但发四支。成宗具七,与论颇同,故引示之。】

同样地,「有部」那就是根据的是《萨婆多论》,《萨婆多论》说只发四支。「成宗」就是当宗,也就是《四分律》,它根据的是《成实论》,说这个虽然说戒相的时候只说妄语,实际上包括了口过的其他三支,所以总共七支。那个说法跟那个《智度论》很相应,所以现在引那个《大智度论》。那么回答当中:

15'09"
【答中,上二句正答举一。又下转释举妄。恐云何不于余三中趣举一耶?故此释之。」】

那这个回答就是说,为什么「但举妄语」呢?他是告诉我们说「正答举一」的原因,说这个但举妄语其他的三个都含摄在里头了。那么既然含摄了,为什么这个随便哪一个呢?那他就解释一下,就这个意思。

15'41"P.108
【《芝苑》云:「彼五八十唯发四支,比丘方具。此宗七众七支齐禁。」】

那么《芝苑》是另外一本书里边说,说这个、这个里边「彼」就是《萨婆多论》,《萨婆多论》,换句话说,实法宗怎么说呀?说《萨婆多论》说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于十戒,就是沙弥戒,沙弥戒受的时候只说四支,只有妄语,除了这个妄语,恶口、绮语以及两舌不包括在里头,只有比丘包括在里头的。那么「此宗」呢,此宗换句话说我们就四分当宗,正当我们现在这一宗。它怎么说?「七众」,这个七众就是包括前面的五、八、十、具,这个七众统统包括在里头,「七支齐禁」统统都禁止的。这个就是第四,关于这个五戒到底几支,这个的两宗不同。再下面,五「自誓」。

17'09"
【《业疏》云:「如律文中皆自誓受者,《多论》文云听五众受。两俱得也。」
《济缘》释云:「本律《智论》皆听自誓,《多论》《俱舍》并制从他。虽云两得,准下八戒无师故开,有则不许。」】

那么这个就是说能不能「自誓受」。下面就告诉我们,说律文当中都有自誓的,这样;那么《多论》当中说,一定要从五众那边去受。那么这两个都可以:说自誓也可以,从五众受也可以。「五众」是哪五众呢?沙弥、沙弥尼、正学女、比丘、比丘尼,这个叫五众。换句话说,根据这个《萨婆多论》实法宗,你受五戒、八关斋戒,那一定要到出家众前面去受。那么《成实论》呢?不!它可以自誓受。但是自誓有一个条件,下面就告诉我们说,「本律、《智论》皆听自誓」,本律的话就是《成实论》、《四分律》,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可以听许自誓受。那么《多论》、《俱舍》呢,就是《萨婆多论》,那个就是实法宗的根据,以及《俱舍论》,说一定要从五众那地方去受。

18'59"
  所以本律跟《智论》虽然说可以自誓、也可以从他,但是真正自誓要什么条件呢?说「准下八戒无师故开」,你必定是没有五众的地方,那才可以听许说自誓受,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啊!如果说像现在这个地方很方便,到处都是法师,你自誓受,这个没有用,因为不敬法,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乃至于有的人说:「嗯!他好像这个法师,嗯,我们心目当中……」那么不管!这个佛告诉我们,他只要穿了这件衣服,我们尊重那件衣服,尊重那佛制,这样,这个不要去管他,你还是到他那地方去,向他去受。然后我们跑到别的地方去──乡下,这地方在我们了解当中说没有;以及我们没有办法,很远,比如以前这个交通不发达的地方,要跑得去几十里路,那你这个不行,那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可以自誓。乃至于有很多地方,它那个距离、时限等等都有规定,多远那你可以自誓,如果在这个方方多少里之内没有了,那你可以自誓。下面继续地谈,

20'23"P.110
【《业疏》又云:「约此问答,从他受也。 律中云世尊我今归依佛法僧尽形不杀乃至不饮酒,此令自誓。八戒既开,此应得也。观时进否,义非抑塞。接俗之化,随机而举可也。」 《济缘》释云:「初指上从他。 律下次明自誓。《成论》八戒亦通自誓,文如后引。」】

那么这个上面那个自誓,那个问答当中是说要从他受,从他受。那么实际上这个律当中有一个说,「世尊,我今皈依佛法僧,尽形不杀,乃至不饮酒。」这个是教我们自誓,就是这样。那么这个是就八关斋戒,说八关斋戒既然开许了,其他的也可以。那么这个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呢?「观时进否,义非抑塞」,这个一定要看那个当时的条件、当时的情形,不是死死地一定行、一定不行;所以我们不能一定说一定可以自誓受,一定不可以自誓受!这个我们要简别,这样。那么因为这个原则上面这是接引世间世俗上面那些人,所以要看这世俗上那个机,然后决定怎么做法。这第五自誓。再下面,第六「重受」。

22'13"
【《业疏》云:「若准《多论》,不得重受。 依《成实》《四分》,俱开重受。故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受五戒,即其证也。」】

这个「重受」,前面已经曾经说过,前面那个十二页在讲那个戒法的时候,「重受通塞」,就是你重受能不能允许,还是不允许?他已经很详细地辨别,在这里正受的时候,他又说明一下,又说明一下。所以根据这个实法宗《萨婆多论》,它总是比较严格一点,这个形式规定得很严密。那么根据这个《成实论》,它慢慢地从那个单单的形式,进到了解它那个精神的内涵,所以不再局限这个形式,但并不是否定这个形式,说他这样做,它精神内涵何在,这是两个不同的。所以说《萨婆多论》是不许重受的,一次受,受完了就受完了,那么《成实论》可以重受,这样,那前面已经说过。

23'29"
  下面他马上举一个这个公案,说末利夫人,这个末利夫人,末利夫人就是波斯匿王的太太,波斯匿王太太,舍卫国那个大王,这我们晓得的。说她,这个末利夫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是一个佛教的,当时护持佛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护法。她重受,一次、两次地再重受,这事实这个验证。那么下面:

24'03"
【《济缘》释云:「多宗五戒其必尽形,故但一受义无重加。】

他又说明多宗这个要尽形寿的,既然尽形寿的话,一受那就再没有重加,这是这个实法宗的说法。成宗呢?《四分律》并不如此。

24'23"P.112
【成宗不尔,任时长短,随受随增。二三重受事见本律。」】

他说《成实论》并不是这样,说你可以受一分、两分。那么受了一分觉得可以,再受啊!受两分,再加,这样。所以它随分可以增,所以一次、二次地可以重受,那么在律本当中有很详细的说明。这个六点。这六点下面就是把它很简单地列一个表,「一是对趣、二是渐顿、三是延促、四是具支、五自誓、六重受」。那么这个表一看,就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很容易了解。

25'06"
  不过到这地方,关于第七项我有一个简单的说明,给大家了解一下,这个说明对我们很重要的。它那个料简,就是很有意思啊!它两个不同的重要的宗派的观点,同样地列出来,同样地列出来。他祖师列出来以后,他不加说祖师的意见,他并没有说明。这个对我们有个绝大的启示,绝重要、绝重要的启示!这个启示里边有很深远的意义在里头,我只是就我们现在日常能够用得上、见得到的,说一说。这第一个呢,就是真正的祖师或者通常我们说古人,这个他开口是非常谨慎、非常严密,而且必有根据,必然有根据。不像我们现在平常的时候,就是依文解义,然后未会先会,自己的想法就去,这样。这个是他很不同的地方,很不同的地方。而且他那个根据都是根据的,说《萨婆多论》、什么论,因为这些论都是菩萨所造,他造这个论的人都是他自己有成就的人。

26'40"
  而除了他自己有成就以外,佛本身也悬记,佛本身也很明白地悬记,说将来我这个教法会分开、分多少部;虽然分了多少部,就像金子一样,断了几根杖,从那个杖看起来好像不是完整的一根杖,但是就它金子来说,每一个都是金子。那为什么分开呢?因为众生不同的根性,有很多人就偏向于这种,有很多人呢偏向于这样,所以个人不同的根性,当然由于机不同,所用的法也不一样。就像我们平常说,病不同,药当然有差别,你只要用对了你相应那一部分药,治好了病,这个是真正重要的,这个是它的一个特点。所以他本身就是把这个世尊的教法,他希望更圆满地能够一一拿出来,然后呢让我们自己去选,这样。这是第一个我们重要的应该认识的。

27'45"
  其次呢行持,那随自己的个人的份;他自己行持随个人份以外,他弘扬的也特别的。虽然弘扬的,拿本律来说,南山祖师他弘的是四分一宗,都根据的应该是说,当宗来说是《成实论》,但是呢他还用那个唯识、《法华》、《涅盘》的意思开权显实。乃至于《成实论》本身,他又更深远地来解释它,而形成了我们现在中国,说「南山一宗」。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