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a第4冊 第三十一卷.A面P.20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4册 第三十一卷.A面P.201

00'03"
  今天我们正式地开始再继续讲《南山在家备览》,《在家备览》前面这个录音带已经讲这个戒体的前面,说戒体门当中戒体的相状。那么也就是把那相状的这两个,一个是能领的心相、所发的业体,这个「能领心相」讲了;所发的业体呢,所谓「辨体多少」、「立两解名」,这个前面也讲了,下面就是说「依论出体」,这次要正讲那一部分。这个在正讲那一部分之前,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这里先讲一讲。

01'21"
  这个戒,在前面已经说过,就众生的根性来分,以及进入之次第来分,那么这个里面特别就众生的根性来分,利、钝两个不一样。以利根来受,就算前面的五戒、八戒都是所谓出世方轨,都是出世方轨,小则是出世,大则是究竟圆成佛道;以钝根来说,不要说是五戒、八戒,乃至于具戒本身,也只是一点世福,这是就我们众生根性来说。就佛出世他的目标来说,这不管是哪一个,你只要沾到一点边,种下一个种子,那究竟都会达到成佛这个最后的结果,差别只是中间是经过的路程迂曲以及难易,这样的差别而已,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

03'00"P.202
  那么现在呢,我们说这个利钝之间的根本意趣何在呢?我只是把这个最重要的这个特点──最重要的噢!把握住那个中心,在这个地方跟诸位说一说,跟诸位说一说。那么,所以只是把这个戒的最中心的意趣,在这地方跟大家讲一下。这个戒呀,因为我们现在讲戒体,这个戒的真正的特征,前面我们已经经过了多番这个说明、研讨,在这里我再提纲挈领简单扼要地说一说。

04'06"
  这个佛出世的目标,是我们究竟圆成佛道,那么在这条路上面,由于众生利钝不同,所以就有所谓化城。这个化城通常只是说中间的声、缘,实际上乃至于前面的那个五乘,都可以在这不同的根性上面去立出来。那么这里呢最主要的我们要把握得准这个原因主要的在哪里呢?就是这个意乐──这个意乐是不是具有出离心以及没有出离心,这个是出世以及入世的差别;还有下面是有没有菩提心,那是成佛还是二乘的差别。关于这一点我现在今天不从这个着眼,实际上也主要的也就说明这一点,这个话怎么讲?平常我们说出离心、出离心,关于出离的真正的内涵,好像有很复杂的内涵,那么菩提心那更是一大堆。现在我为了比较简明一点,但是把这个意趣的中心,在这地方用一个事实来说明。

05'36"
  我们说,这个乃至于最起码的声闻果要三世,第一世发心,第二世集资粮,第三生证果。上次曾经简单地说过,说过呢,今天把这个概念在这里再说一下,我们重新说一下。发心,发心这比较容易懂,但是呢真正的我们内心当中是不是跟它相应,这个却是我们现在第一步应该注意的地方,应该注意的地方。往往我们这个发心本身限于这个文字上面,而这个文字是根据自己的体会,实际上呢,自己的体会是不是佛陀所告诉我们的这个内涵,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我们往往问题都出在这个差别上头,我们并不了解佛陀告诉我们这两个字的真的意趣,我们觉得我们发了心,然后照着去做,那这个是对我们来说第一个最大的损失。那么然后呢发了心以后的话,我们去积聚资粮,那么这个时候由于发心既然有了问题,积聚资粮更成问题,到后面证的果的话那就千差万别。

07'23"
  现在在这里最主要的地方说,发心要想发得好,这个我们必定应该在事前对于为什么要修行,这个真正的内涵应该有明确的认识;然后呢修行应该修些什么样的行,这样,你要达到什么果,那么就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积什么样的资粮,这个!究实说来,这个地方又有问题了!我们要想达到什么个果位,这个总是安在我们自己所想的这个范围当中,这个范围永远是个有限的。所以学佛的人,如果我们一开头能够理会到这一点的话,这个时候先不要说我要达到什么果位,不妨看看佛他老人家希望给我们的真实的内涵是什么,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08'34"P.204
  所以关于这一点,那非要真正地认真学大乘经典,而大乘经典当中尤其像《法华》、《华严》、《涅盘》,这个是最后究竟了义之经。那么《法华》上面特别地说明众生有无量无边,然后根性也无量无边;佛陀出世虽然证得了究竟的无上菩提,他原来的愿望是要把所证得的最究竟的圆满的内涵来带给一切有情,现在如理如量证得,正是带给大家的时候,可是发现问题──你要想把佛自己所证得的这个带给别人,实在很少人能够接受,简直很困难!这一句话已经说明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障碍何在,我们的障碍何在!现在我们说忏悔、忏悔,就要想个办法拿掉这个。那么平常单单说忏悔很容易,所以如果不了解业的行相,然后呢十二因缘的真实的内涵,我们始终对于我们真正的心理的相状、行相弄不清楚。于是所谓的忏悔本身,就算多多少少做对了也是大打折扣,何况极大部分连它最起码的都没有把握得准。那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能产生什么效果呢?这是我们最可惜的,虽然有一番好心进来了以后,结果没办法走得很如理,最大的原因就在这里。第一个值得我们仔细检查的一点。

10'41"
  其次呢,发了这个心了,这样,所谓这个发心的话,如果透过刚才这样的认识去看的话,那个发心一定是求无上菩提果,一定求无上菩提果!因为这个才是佛他老人家真正所带给我们的。而且这个佛不仅仅是我们释迦世尊,十方三世没有一个例外的,否则他不是佛;也许他可以解决了,钝一点是声闻,利一点是缘觉,只是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尽可能地,我们前面净除了罪障,能够看得清楚的一点。

11'29"
  那么现在呢进一步,我们说发了这个心了以后开始积聚资粮。积聚资粮我们也不妨把那个范围把它放宽,说不一定要是这个发了无上的这个菩提心的,乃至于你就出离心。不管哪一类发心,现在我们就纯粹先从发心那个立场上去说,于是要去求这个果。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要注意了!这是我们现在第二步非常重要的一点。修学佛法的人都确定了解一件事情:我们要求的一切苦乐的果报,一定从因地上面下手,如此因感如此果,这样!所以说发了这个心,为什么还要积聚资粮、还要修证,说明天下没有一件事情,说你想得到就可以得到。你想得到,你必须把得不到的这个障碍、这个违缘、这个恶因要把它净除;然后呢其次,净除了以后,又得得到的顺缘,这个善因你要把它积聚。只要这个两样东西做到了,自然果就出现,所以它并不是说我要就可以得到。

13'10"
  那么这个道理呀,我们虽然是佛门当中佛说的,但是了解了以后,你拿这个道理去运用,准之四海,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头、任何一个时代,它都是这个样,绝对没有一点遗漏的地方,绝对没有一点点说意外的地方。换句话说,这个法则就是个绝对,绝对像那个道理──说空缘起之法,天下所有的事情,绝对没有说你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都是要根据因缘,这样来的。所以他下面说,啊!那我要积聚资粮。那么这个资粮当中就有两类:逆缘去掉、顺缘积累,然后你有了这个再去修持的话,最后第三世感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的话,这个关于这个概念就对我们……我们就能够走得上去了。可是这个概念说起来好容易,真正要体会做到的话,我感觉得非常难、非常难!

14'27"P.206
  那么在这里呢,在讲戒之前,特别应该说明,戒是戒什么?戒是戒什么?为什么要学戒?那个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要想离苦得乐,那么用各种方法去找,最后呢找到唯有这个方法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那么这个方法谁讲的?佛讲的,这样。然后这个方法从什么地方得到的?从僧那个地方,所以这个三宝,就是这样,这样!然后我们去皈依了以后,他就告诉我们,是,正皈依的是法,你照着这个方法去如理如量去做,然后呢,这个时候我们就体会到,说如此的业因感得将来我们所期望的这个果报。然后在这个业当中,我们又了解说事,然后呢心、行,这样,所以三轮,而这个里边最主要的还是在乎自己的心。由于这个心,如果严密地来说,更进一步认真地来说的话,这个行为的「行」,所谓这个加行啊,还是可以并入心那一部分来说。最主要的真正说起来,还是完全看你自己,完全看我们自己。这个时候我们进一步了解。

16'04"
  因此当任何一个情况对境的时候,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随时警惕策励自己说:「哦!你不是要这个果吗?那你现在是随顺着以前这种老办法错误的去做,还是现在了解了随时警惕自己:欸,不可以!现在要改过来了!」这个改过来有两种:以前的老办法一向习惯的不可以做,不能做这叫止作;现在的新办法你不习惯的该做的,你虽然不想做、你不会做,你要做,这个叫作持。止、作这个两点,这个戒的第一步真正的内涵就在这里。

16'48"
  现在这个地方大家停一下,好好地想一想。我说停并不是说我停讲,我说我把这个话在这儿认真地说一下,不但今天说,我建议诸位,我也希望诸位,这两天这中心就摆在这个上面去想。如果你把这个问题能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你下面学下去是顺理成章。通常我们说:「听得不大懂,那我下课的时候再来!」到这个时候是往往是一个障碍,下课的一大堆事情,你又迷糊了,下一堂再来听的话,你还是含糊。那我说:「好!回去的时候好在有录音带!」结果这个事情是永远层出不穷地多少来,然后你一拖、一拖、就一拖拖拖,一拖往往是无量劫就拖下去,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

17'41"P.208
  那么现在呢我们回过头来仍旧说,这个戒本身,就是我们务必注意到我们的心念上面,那么这个心念本身呢,这个目标很固定地,就说──佛。如果说你这一点看不清楚,或者你出世、要跳出生死轮回,或者你往生,那没关系,你的目标放在这个地方,那么乃至于眼前作意的所有的任何事情。下面你就注意着,世间我们平常去做的时候,一定注意眼前的果的是非好坏,这是我们一向的习惯,看见好的,那欢喜,不好的,心里就不欢喜,这样,这个是正常状态,而且理应如此,否则的话,你这个人神经有一点问题了。

18'35"
  现在学了佛,就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现在要想得到这样的结果,决定不是眼前可以得得到,而是看我现在那个因是不是跟我所需要的相应──相应就对,不相应就不对,那么这一个认识我们叫它正知见。有了这个正知见,然后呢去正式地去行持就照着这个正知见,要获得我们获得的这个果报所应该做的努力,或者说现在的业行──这个行持。然后这个行持当中的一个标准,随时看:「欸!现在我的心里面是不是依照着正知见去行持?还是不是?」不是的,把它挡住,虽然你想做也要把它挡住;是的,虽然你不想做的,也该去做。戒的真正的内涵在这里,所以叫作「摄心为戒」。这一点大家首先要把它很认真地摆在心里,这样!

19'46"
  然后呢,在你有了这个认识,你做的一切事情,任何事情,小的,哪怕扫地、地上捡一个垃圾什么的;大的,做再大的事情,发菩提心要救法界一切众生等等,都从这个地方看你自己的心。同时我们也了解现在这个时候是什么?是在因地当中。如果这样去做的话,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一定产生的什么现象呢?就是这个我们的内心的无始以来的习气,这个习气是非常深厚、非常深厚──业、习气!这个绝无第二个方法,除了你如理如量、慢慢地把它如法地对治净化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

20'40"
  如果说有快慢不同的话,那就一个──如果你得到善知识的摄受!然后在这个里边,他告诉你的方法、远近、然后呢大小,这个是真正的差别;真正的差别,差别在这个上头,不在其他的地方。所以要想真正地讨巧、省事,有没有?有!找到真善知识,就告诉你这个方法。如果同样的方法就是这个样的话,对不起,在这里就再没有其他的巧好讨了!要讨巧那一定是走上错路,邪魔外道是有的,告诉你这么一来、这么一弄,哦,这么一下,可以证了果了;佛法里面没有这件事情,否则因果两个字就讲不通。任何一个法门,我们确定要建立这个概念。

21'38"P.210
  那么有了这个以后,于是我们在下面去做事情的时候,对我们不断地去,有了这个认识去做事情。于是大家注意噢!平常我们的做事情的时候有两种:啊!觉得这个要修行、要修行,跑得去。那么不来还满好,没有来之前,说觉得:哎,这佛门当中是清净的,这很好!好像他所谓的清净是什么呢?就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这个无法避免,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拿我们的现有的这个认识,意识来判断事情。偏偏我们认识的是什么?这完全是以前世法的。这个俗,「俗」的一个名字叫什么?这个覆盖意,就是由于这是以前的那个无明,就把那个真相把它盖住了看不见,这个世俗的「俗」字的意思,就是我们不可能真正地看见那事实的真相。所以觉得清净的话,只是觉得:哎哟!世间要想去东忙西忙,你看出了家关在那个庙里面,山上住的地方又安全,他也不要忙那个世间的一切,所以这个叫清净。这种清净,根本意趣还是什么呢?还是因果没有办法看得清楚,看见那个形相,那个形相是眼前的一个果报,这样。这个是第一个我们最容易的,所以跑进来。

23'04"
  那么拼命地跑进来的时候,昨天我们曾经谈过,刚进来,是,刚入佛门的时候,这个佛菩萨摄受的方法一定是这样,刚看见你的回心转意,「喔!你皈依,赶快来来来!」所以我们通常看见的这个说,喔!这个佛门的这个所有的法师,不管是四众当中哪一众,哎呀,说这个都是慈悲为怀。这个慈悲为怀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是他那个慈悲,换句话说慈悲是什么呢?与乐、拔苦!这是千真万确的。可是这个苦乐的标准,跟我们世间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佛菩萨给我们的苦乐是要究竟地离一切苦,究竟地圆满一切乐;我们世间要的苦乐的标准,跟佛菩萨不一样的,我们要的是暂时虚假的这一个苦乐,而并不是究竟的。

24'07"
  这一点,是我们外面完全看不出来,然后一进来了以后,最容易犯的:一,简单的话──急求果报;二,不了解这个果报必须在因地当中,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进去。那么然后在因地当中,就要谈到刚才要正知见跟戒。所以这个时候发了这个心以后,然后呢要去积聚这个资粮,这个资粮通常我们说两方面来说──智慧、福德。这个说的时候是两方面,在事相上面实际上是一件上头。前面已经说过几次,今天可以说最后一次来复习、温习它。所以如果不懂的话,这个地方一定要仔细地听,回头来思惟;了解了,已经了解的,那么加强它,再去运用它。

25'00"
  所以平常我们在世间上面去做事情的,成、否这个都是个未知数。然后做出来的结果,做成功了,一定高兴,做不成功了,一定不高兴。这个不高兴有多种,或者是心灰意懒,「好了!算了、算了!」或者是大发脾气,这个是世间法。再不然的话,有的,是有一类是也有耐心,说慢慢地去,再来!这一类是比较好的。后面那一类,成功都通常出在这后面那一类。佛法呢,佛法呢?是前两类绝不采取,而采取后一类,这个后一类当中还要要把它要稍微净化一步,才能够真正谈得到。进入佛门当中,我们绝对不先看成就,如果说进到佛门当中一下就成就的话,那这个你有一个例外,什么例外?就是你已经集了无量阿僧祇劫的真正的善根了,现在一下成佛了,这个例外。否则对我们来说绝无可能,现在这个概念我们了解得很清楚。

26'19"P.212
  所以实际上呢,我们真正跨进来的第一步,注意噢!绝对不是事相上的成功。如果说你求事相上的成功,注定你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失败──应该说百分之一百,为什么说百分之一百二十呢?你不进来还不一定是失望,一进来是加倍地失望,所以这个主要的原因。大家这个道理了解不了解?因为它本来是讲因果啊!如果是你一进来就能够成功的话,这因果怎么讲法呢?那么难道不讲成败吗?讲!讲在什么地方?就在你认识上头!你要想去认识,不经过事情的真正的历练,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没有!没有!如果成功的,就是你以前会的,否则绝对不会!乃至于小孩子讲话,对不起,就是牙牙学语要学上好几年才学得会,对不对?那这个是好简单的事实。走路、写字、认字,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实际上就是这个,这是我们要正确了解的,就这样。那么那个时候,所以没有一件事情,说不经过实际上的历练就可以会做的。

27'39"
  然后呢我们这个也是去做,然后呢在世间上面要去做的,是一定希望这件事情成功,而现在修学佛法难道希望不成功吗?不!也希望成功。现在佛法当中希望的成功是──因哪!注意哦,现在这个因在哪里?现在这个因在哪里?大家想想看:因在哪里?现在这个成功的因在调伏了你的烦恼没有!就是好简单一句话。为什么?一切的苦乐的根本何在?惑!依着惑去做,不管怎么样一定是苦;然后惑对治了,这个时候以正知见,然后以智慧去做,那个一定是快乐。是不是?喏,所以这个成败在这里哦!

28'35"
  然后在你做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过了,你第一个发现的话,你那个心里面应该……。刚开始我们去做的话,一定做那个事相上面,「哎呀!这个做得很得意,得心应手,啊!觉得很欢喜。」不一定真正成就哦!你觉得得心应手的时候,那个傲慢之心都出来了,不知不觉地,啊!自觉得很欢喜,这是贪相应法都跟着来了。这个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如果停在这里的话,这个很糟糕;如果你懂得了善巧,拿这个成就的余习以前的,变成功你的善法欲,这个是绝对需要的!绝对需要的!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