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b第4冊 第三十一卷.B面P.215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4册 第三十一卷.B面P.215

00'05"
  所以并不是说无条件地拿掉它,我们每一个地方都要抉择得很清楚。但是呢这个善法欲,由于这个善法欲有个推动的力量,这个推动的力量告诉我们说:我到这地方真正要做的是这样吗?哎,对不起,我不是这个,而是看看我做了这件事情上头,是不是调伏了内心的烦恼,这个是实在的。这个懂不懂?这几句话如果不懂的回去好好地想。如果说你前面有了善法欲在这个上面,那你是最好的一类,最好的一类。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成功了固然好,不成功──所谓这个不成功就是事相不成功,更好!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啊,原来我做了半天,我真正要做的,不是世间上面那一类的事相上的成败,而是做过了以后,你内心当中是不是能够认识烦恼、能够调伏烦恼。调伏烦恼,你就成功了!这个清楚不清楚?哪怕你没有调伏,你认得烦恼,你就成功了!「以前我从来不认得这个怨家,今天这个怨家我认得了,哎呀,这好高兴!」到这个时候,你真正的所谓的法喜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然后把这个法喜来推动自己,啊!好高兴,这样,让你不断地在这个里边。

01'25"P.216
  有了这个认识,你把这个内心不为烦恼所使,于是你脑筋也比较清楚,这个清楚的脑筋,然后把这个法义一层一层地加深、加广,把这个道理了解。了解了以后,然后呢,以前错的,渐渐、渐渐地把它淘汰净除,这个叫净除违缘、忏除业障;必须要的,慢慢、慢慢地积累,这个叫积聚顺缘,然后呢这个是资粮。因为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这样的正确的见解做出来的这个事情,这个我们称为叫功德。实际上这个功德里面具有两样事情:第一个,你调伏了烦恼的这个观照的力量;然后根据这个观照的力量做出来这个事情。所以这个里面一定有一个是见相应的,以前是烦恼,现在不是;还有一个呢,由于这个而行为,以前只是轮回生死之业,现在是还灭生死的这个善净之业。差别就在这里,这一点清楚不清楚?

02'39"
  所以我们从学戒积聚资粮开始,真正要做的是做这个,这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你有了这个认识了以后的话,那对我们眼前世法上的成败,你就能够不太计较,到后来就完全不计较;而你只计较你做了没有,你只计较现在你因地当中,是不是在两方面去看──净除你的错的罪障,积聚你的要的资粮。

03'12"
  这个时候,你随时静下心来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呢,遇见事情你就运用你正确的认识去做。第一步最重要的这个──止,这个止。尽管那个,现在我们别解脱戒当中所谓止持、作持,可是这个作的话,偏重于保护我们自己的内心不要随烦恼转,把以前那个烦恼的习气把它调伏这一段。那么这个戒特别地叫作别解脱戒,这样,别解脱律仪,然后这样,这个第一个,所以第一聚叫作「摄律仪戒」。下面这个调伏了以后,进一步真正的开始叫「摄善法戒」,因为那个时候你这个心真调伏,你真正地跟正知见相应,你才能够运用你的这个具正知见相应的这种心力,去做各式各样的好事情,这个时候才谈得到真正地说好好地做噢!这个时候才是!然后呢自己事相上面去做了,做得非常纯熟了,于是进一步用这个本事去「饶益一切有情」。这个戒的三步,这个三点够不够清楚?够不够清楚?

04'44"
  这个,注意噢!这个才是真正我们说出家应修的内涵。诸位后面坐的在家居士,将来要想真正深入,那这个是它的中心。所以实际上呢这个形式的在家、出家这是次要的,这个精神的内涵是绝对重要,绝对重要!我们要把握住这一点。所以在家居士受五戒也好,受八关斋戒也好,受了戒以后,如果说你不缘念六念的话,对不起,今天那个斋不清净。它问题在哪里呢?就是以这个为主,佛主要的告诉我们的这个中心在这里,这样。然后你怎么怎么开、怎么样去用种种的方法,这个是我们眼前要做的。

05'35"P.218
  了解了这一点以后,慢慢地你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平常我们往往怕做事,要做事情的话,难免就是要嘛宿生的余习,要不做事情一定很重视这个事情的结果做得好不好,换句话说很重视这个成败,这个是平常一般现象。

06'02"
  然后呢,通常情况之下,世间上面完全成功,不可能、找不到!因为它本来是个有漏之因,怎么样有完全成功的可能?因此产生的结果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觉得他做了大官,这个大官羡慕你,「哎呀!我坐在后面就好像一个……。」我曾经上次说过的一个大老板,坐在个汽车里边,然后一个司机给他开,这个司机觉得:「哎呀,给一个老板开。」而这个老板想:「我不如这个司机!」那世间是典型的例子。你做了大官了,唉!自己还是觉得最好做老农、老圃,就是这样!等到你有了钱了以后,做了老板,你还是觉得还不如这个伙计,他上完了班八小时,拿了钱回去,好了,高高兴兴,这个老板回去还得动脑筋。那个世间相就是如此!小孩子老看见大人要长大,长大了觉得还是小孩子好,天下没有一个例外的,这样。乃至于我们出了家了,哎呀,在家觉得出家好,出了家以后又抱怨说:「哎呀!想想当初还不如……」嗯,下面说不下去。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哪里?哪!今天就特别点出来。所以弄到最后没有一个例外的,大家都是什么?心灰意懒,要嘛怨天尤人。

07'21"
  实际上真正地学了佛法以后,这两样东西消失掉了,你会越挫越勇!越挫越勇!因为不经过这个事相的磨练,你那个知见根本不可能清楚,而且不可能正确、不可能明白。当你这个正确的明白,真正现起来的时候,一定经过事相上的磨练。于是到那个时候,你觉得:啊!这个事情本身又助长你的智慧,又增长你的功德,而你的真正的成就完全成在这个上头。

07'53"
  你眼看那个成果一天比一天大,一天比一天辉煌,你愿意不做吗?前面发的什么心啊?你岂不是要得到这个!现在你照着去做了,一步一步得到了,所以这个时候你这个心里,啊!越来越欢喜。所以发了心以后,下面第一步做的就是这一个。这个叫什么?这个时候是净信心,信位菩萨、信位菩萨,指这一点而言的,大家了解不了解?这样啊!不是说那我们信得过、那我们这发了心、我要求无上菩提,这个叫作信位菩萨。那我们把它广泛一点说,倒也是──我们发心要学佛。所以像那个故事当中一样,那个小沙弥跟着这个阿罗汉,那个小沙弥一想,那个阿罗汉马上请到前头,心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说这个就是信位的菩萨吗?这个信位的菩萨永远在飘,真正进入信位菩萨,他一路慢慢地上去的。所以实际上呢从哪里开始?戒!这个戒的中心在这里啊!这个话,我在这儿说清楚了,但是行完全是靠各位自己。

09'02"P.220
  所以我现在真正欢喜的地方就在这里,我曾经好几次跟大家说,我叫作「常败将军」。哦!这个时候你就经得起败了,而且你一定是常败,你只败一次的话,对不起!好了,你到此为止,就到此为止。天底下最可怜的人,就是经不起败,就败在那里了!真正成就的人,他一定是不断地败、不断地败,败一次然后他这个成功的机率就加强一次、加强一次、加强一次、加强一次……。不过世间很不幸,弄完了半天最后还是这样,佛法的根本不同的地方就在这个中心,现在清楚不清楚?这个是戒哦!你弄清楚了这一点,然后下面学这个戒是无往不利,就算后面有一些东西迷迷糊糊──因为下面马上讲那个「依论出体」,它然后「三宗分别」,哦!这个的确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我现在先告诉你们了,然后你们以后慢慢地去做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我失败了!欸,失败了正好啊!就表示我以前这个内心当中干什么?就这么浮躁,没有一点的耐心,就这样。所以现在那个心情就凝细了。当你觉得失败的时候,那是完全在烦恼当中,你至少认得它,然后祈求佛菩萨,「啊!佛菩萨,我忏悔!」好好地调伏了,继续地努力。

10'26"
  我常常记起一句话来,我也常常跟我周围的所有的同学提。这个二十多年以前,那时候我刚出家,这个仁法师常常跟我说:「你们这些人,心真粗啊!」他说了一个粗字。当时我心里还想:我觉得我现在这个心很细耶,他怎么老说我粗呢?是啊,像以前我以前念书的时候,很小的时候这样,喔,这跑到哪里人家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好像很多地方观察比人家深细,所以我一向都很自负。跑到仁法师,他老说我这句话,他不大会什么其他的很严厉地指责等等不大会,那都是典型的他有修行的样子。只是说到那时候,好像很庄重的样子,告诉:「你们哪,心好粗啊!怎么能真正作出家学比丘?比丘是细之又细、细之又细。」他常常说这个话,我一直不懂。

11'30"
  这个几句话在脑筋里面整整梗了十五年。那个时候开始,欸,慢慢地有一点样子出来了,有一点样子出来了。现在渐渐地体会到了,的的确确感觉到那个心相之粗,你无法想象地粗!随便碰到一个情况的话,比如我们刚才说,我们一看:「哎呀,真头痛!」这个啊,典型的粗心相,典型的粗心相。你一看,如果细心的话,所以你立刻应该感觉到:「为什么我会头痛啊?为什么我进不去呀?那表示我这个耐力不够!」你就察觉得到了,心一细你就会察觉得到这个问题何在,对不对?心粗的你就察觉不到啊!这样。他不说烦恼,他是用粗细两个字,没有错嘛,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

12'23"
  所以慢慢、慢慢地,你慢慢地进入深细的时候,你这个粗猛的烦恼相,慢慢地、慢慢地就会消失、调伏。我并不是说十五年以后,我体会到了、我调伏了;我告诉你,我完全没调伏。不过呢,有一点这个特征,我也不妨用个事实来说明,让你们自己去体会观察这件事情。比如有的时候我做一件事情,也是往往说,欸,一看做得不对,心里面就会着急起来,乃至于形之于色。如果要以前的话,我一定总觉得:「啊!你们这些人,这个事是怎么这么搞的!」如果说心里面更烦一点的话,那简直是啊:「这些牛!」就是心里这条牛看不见!总是一天到晚在看别人,然后嘀嘀咕咕想个半天。

13'16"P.222
  现在呢,我说开始慢慢地认识法师给我开示的时候,我事情一过了以后,我比较容易发现:「哎呀,错了!」这样。当我觉得自己错的时候,这个心比较宁静,已经不随着至少贪相应跟瞋相应的这种两种粗猛烦恼转。那个时候你才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内心,真正能够发现内心。这一点大家你们好好地去努力。于是下面紧跟着说,「啊,事情不是这样!」你才能够更进一步,那个你内心看见宁静了、凝细了,然后这个粗显的地方看得出来。所以他法师是说粗细,实际上我也感觉到的这个烦恼,「你这个烦恼实在太重啊!」不是我们说犯戒四因──烦恼盛吗?那就是这个样。

14'13"
  那么,下面我就举一个比喻,实际上这个实际的例子告诉你们,你们可以从这个上面去体会。假定这么说,在这个地方,实际上这个是一个实际上的故事,我有一次在台北,比如说今天不妨把那个台北换到燕巢吧!说有件重要的事情,我要赶回南投山上福智精舍去,然后已经前一天、前几天就说了,我这个计划这样。今天比如说在这个地方,有一位居士发心要送我,然后他也平常地很认真去做的,他也安排。他就想:师父今天回去坐车,那么等一下还要吃什么?他就给我安排了一些东西。结果呢,去做这个事情──你要晓得做天下任何事情,绝对那个因果之间就是我们绝对把握不准的,结果做的时候,中间打了一个小小的岔。所以他本来想得好好的:早去等在那个车站没有用,不如稍微晚一点去,时间放得很宽。我从那地方到这个火车站平常快一点走的话,大概十五分钟,然后他宽说是我们早出去十五分钟,还要加一个安全系数,三十五分钟之前就出去。结果没想到在准备这个工作,就多了几分钟,路上出去又多了几分钟,最后眼看着这个三十五分钟就不够用了。啊!就赶出去是赶得这个满头是汗,就是这样。

15'45"
  他也晓得我平常是很准时的,如果跟人家说好了以后,这个时候他就非常着急。然后呢,的确我在那里着急,我就看了两次表,他也发现了,车子开得非常快。我就告诉他:「慢一点、慢一点!」他:「今天,」说:「师父!真是啊……」我也自己觉得,那个时候我自己觉得很欢喜,后来我就安慰他。他说:「万一你赶不上怎么办呢?」「赶不上很简单哪!我们到了火车站打个电话,告诉他火车赶蹋了。」要我以前的话绝对不可能,这样!然后他就在那儿,我说:「没关系、没关系!慢一点、慢一点!」结果产生的效果皆大欢喜。他回去的时候才告诉我:「啊!我现在晓得该从哪里学起!」所以我以后就觉得,佛法不是你讲一大堆,讲戒、讲什么。这个效果有没有?是有,人家善根足,听见了那很快就得力;否则的话,你说了半天以后,等到碰见事相上面,你没办法透过,没办法事相上面告诉人家的话,没什么用!

16'46"P.224
  然后他这一次开完了车以后,他就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以后碰见很多事情,尽管我事前准备得非常周密,觉得非要做到不可;到临时出了岔了,就是做不好,这样。他往往觉得,哎呀,很难受的心情──对他很难受,跑得来问我怎么办?我不觉得难受!因为我真正最重要的,我自己晓得我因地当中,是不是事先真的准备得很好。假定我觉得准备得很好,今天这个果出现了,我只觉得,那以前这件事情上面,我没有种下成就之因,该是如此!而今天这个做错,确实让我体会到整个过程当中,还有些什么事情,所以我觉得我成功了!因此这个事相上面来说──败,但是呢帮忙我常败下去!

17'42"
  以后我养成功这样的习惯,现在越来越习惯,越来越欢喜,越来越习惯,越来越欢喜。如果我事前能够心平气和,把这个正念提起来的话,就算遇见突然的事情,我还是心平气和。弄错了怎么办?弄错了,这个事情现在的对错你能够把握得了、把握得住吗?你们说能不能把握得住?你能够把握得住至少要到什么程度啊?你作意去把握,作意去把握把握得住,要到七地菩萨、六地菩萨。八地菩萨在任何情况之下,他一定把握得住,无功用行,所谓业自在,你们清楚不清楚?这个业是自在了,这样的。那我们凡夫,初地的菩萨都把握不准哦,这我们要了解这个特征哦!所以这个修学佛法真正重要的应该认识这个,这个是戒的真正的中心,大家清楚不清楚?

18'40"
  所以我们平常所谓真正的积聚资粮就在这里,真正我们要积聚资粮就在这里。所以不管出了家以后而没有体会到的,或者将出家,那么这个时候要注意到。你有了这个认识然后跨进佛门当中,你就不会觉得:「唉呀,这个佛门当中还是老样子!」佛门当中就是完全不一样,世间绝对找不到!这第一个。然后你不会觉得苦,就怕不苦!没有这个事相来历练的话,这个道理你只是听听,这个道理永远是人家的,对你自己就永远用不上。你那个罪障就永远也没办法消除,你的这个资粮就永远没办法积聚,这个是我们必须把握得准的。这个戒的根本意趣,在这里今天首先加以说明,清楚不清楚?

19'35"
  有了这个了,下面的话,所以这个一方面这个上面积累,然后积累够了,你要正式修行的时候,你不要经过太多的安排,自然你要修行的环境配合了。所以那个顺缘都具了,逆缘都违除了,于是你那个时候真正全部精神贯注,摆在心里上下功夫。那个心里上下功夫,这是什么?这是定、慧当中的事情了;前面的戒。所以小乘这个叫作单单三无漏学的戒;大乘呢,这个戒学那一个包括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是不是?而这个都在属于戒学当中去,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这个特点。

20'23"P.226
  比如说以现在来说,我为什么又特别说一下呢?我觉得目前对于这个地方、这个团体、这个悟光精舍,啊!我无比地欢喜,无比地赞叹!原因并不是说它今天有了怎么样的已有的成就,怎么样的成就是没有,可是呢的的确确在国内要想找到这样的也不简单;这个也是说这里以前的所谓啊,住持、大众宿生愿力在这个地方。其他的诸位,平常我们说:「哎呀,感谢!」我们应该感谢,但是诸位每一个人,多多少少宿生也积累了资粮在这个地方。所以诸位这个下脚起步修行的那个点来看,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道场。而更重要的、更欢喜的,我觉得什么?正因为这个上面,你要一步一步地继续地积累,现在我们也继续地继续下去,要继续下去,这个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昨天我曾经说,这个僧团大家应该用什么眼光去看,今天更在这个上面加强这一点。这不一定说大家一定在悟光精舍,反正你有了这个,你就把那个精神带到哪里去。

21'47"
  所以我刚出家没多久的时候,仁法师常常跟我说,他那个地方叫同净兰若,「同、净」,我想你们大家了解,这个六和僧团的特征就是这两个字。他说我们在这里学,以后跑到哪里就是把那个同净的精神带到哪里,我现在渐渐体会到了。这样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真正地觉悟佛陀的光明,然后把这个精神,在这里把它根本上面慢慢地扎稳、发扬光大,跑到哪里带到哪里,这是它的一个中心。所以从今天开始,我想大家如果有问题,那不妨绕着这个中心,这是最好的,那么其他的问题,我也同样地乐意随分随力地来大家回答。

22'37"
  那么下面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下面看这个戒本,《南山律在家备览》。这个《在家备览》,现在我们已经讲的是讲到那个〈宗体篇.戒体门〉。然后呢,这个戒体门当中的「戒体相状」,那就是所谓一步一步开出来,开出来「依论出体」,是《南山在家备览》四十六页。

23'29"
【《事钞》续云(这是从前面接下来):「云何名戒?戒禁恶法。 故《涅盘》云:戒者直是遮制一切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善恶从哪里论断,所以前面这些如果不了解的话,那个戒始终是一点种子。绝对有效哦!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笑人家。佛陀出世,佛陀的伟大的地方就是这样,哪怕你看一眼、听一下都可以;只是对我们来说,我们觉得如果这样的话,对我们是太可惜了,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现在我们了解这个戒的深厚的意义。

24'17"P.228
【《资持》释云(下面是解释):「初二句直示正义。由此二戒俱断恶故。 故下引证。遮制即禁断义。」】

这个解释我们重新来看一看。这个《资持》的解释,这个解释啊,我在这里说了一下,诸位如果自修的话,那么照着这个方法那就很容易看得清楚,否则的话,看起来的确是这个不连贯很辛苦。说《资持》的解释,《资持记》就是解释这个《行事钞》的,「初二句」,那就是前面说「云何名戒?戒禁恶法」,这两句直截了当告诉我们戒的正确的这个内涵,这样。那么说由这个两者,这个两种戒是什么?作戒、无作戒,由于这个能够断恶。这两个戒都是用来断恶的,而由于这两个才能够真正地圆满具足断除一切恶业。「故下」是「引证」,那么所以引证《涅盘》,「遮制」就是「禁断」,这是文字。再下面呢,

25'46"
第三项 依论出体

下面就正式地来告诉我们戒体的这个内涵。那么这个时候注意哦!「依论」这两个字对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喏!像这样的大祖师们,我们现在直接地看这个大祖师是南山道宣律祖,实际上这个道宣律祖真正的根据是什么?根据的《四分律》,根据的这个有部律,《四分律》根据的是《成实论》,有部律根据的是《萨婆多论》。看看那种大祖师们,他要想把这个律上面,换句话三藏上面的真实内涵说清楚,依什么?依论!看见没有?

26'54"
  现在我们一般在这里大家有一个概念,说:「我们学嘛要学经、或者学律,你学论干什么?」当初我也是这样想。现在才了解:你呀,学一点皮毛,种一点种子,学经、学律;再不然的话,你呀,具深远的善根,这个非常条件够了,一看,像六祖大师一听你就了解了,这个论可以不必学。这两类人可以不要学:一个是下愚,根本不要学,学也学不通;一个是上智,完全不需要,你本来了解了。在中间,我们想一步一步上去的话,那你要深细的内涵,都在论当中。

27'40"
  所以祖师们不管是印度的,以及我们中国的都是论。那么我们中国除了论还有什么?疏、钞、注,这个疏、钞、注实际上还是个论哪,现在大家清楚不清楚?这样。这是我们第一个。所以哪一个地方都要深细地辨别,否则的话,你很肤浅地种一点善根可以,尤其像戒这种东西是非常严密的,是一点都不能错的,你错了一点点,对不起,没有结果。清楚不清楚?所以行持的第一步!所以我们以后说行持的时候说不要学论,我当年犯的那个错误,现在是越想越苦恼!

28'19"P.230
  不过有一个例外,就是现在末法了,啊!大家也没有时间了,好了,你念佛;只要你信得过,牢牢地咬住这个,这个用论的最浅的一部分,不要那些三藏当中大经大论。这论当中最浅的是什么?叫祖师那些告诉我们的话。实际上那个注、疏等等是不是论哪?这是论当中又是论当中最浅的,或者《印光大师文钞》,或者蕅益大师的《要解》等等,是与不是?这个标准我们要不要看得很清楚?那么你才不会迷惑,才不会迷惑,否则的话,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现在看,下面:

29'01"
【《济缘》云:「此门陈体,且依二宗所计。至后正义三宗分别,始是今师正出体相。」】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