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3a第5冊 第三十三卷.A面P.3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5册 第三十三卷.A面P.3-

00'12"
  那么这个是《成实》,根据《成实》、《四分律》所判的作戒体。前面说明它自己的观点,后面最后一节说明它所以另立这个,而不接受前面实法宗这个观点的理由。其次

00'39"
第二支 无作戒体(注①)

【《事钞》云:「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

这是总举,说现在说无作戒体,无作戒体是什么?非色非心。记住噢!作戒体是色法──不是,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个色法是这个《成实论》,哦,不,这个《萨婆多论》的。那么现在它这个地方的作戒体是什么?身口业思,这样,身口业思是心法,不是色法。那么现在作戒体呢?(编者按:揣师意指「无作戒体」。)就又不是色、又不是心。下面解释:

01'37"P.4
【《资持》释云:「非色非心者此即《成论》第三聚名,亦号不相应聚,此聚有十七法,无作即其一也。良由无作体是非二,故入此收。即以聚名用目其体。」】

这个《成实论》当中,立这个色法跟心法,还有呢叫「第三聚」,第三聚叫「不相应聚」,这个不相应聚里边一共有十七,包含十七种,那么这个无作就是这个里边的一种。为什么用这个呢?因为既不是色法又不是心法,所以只有归入这一类里边,用那个篇聚的名字说明这个戒体。下面继续解释:

02'25"
【《业疏》云:「言非色者。既为心起,岂尘大成,故言非色。】

说什么叫这个非色呢?因为它是心所起的,而并不是五根、五尘、四大所成的,那怎么说是这个色呢,所以叫非色。下面用五点来证明他的说法。下面看,下面的文:

02'58"
【五义来证。一色有形相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异,三色可恼坏,四色是质碍,五色为五识心所得。无作俱无此义,故不名色。」】

我们看下面的解释,就是把这个五点一一来说明它。

03'26"
【《济缘》释云:「释非色中二,】

这个两方面,

03'31"
【初约能造对简。尘即五尘,大即四大,】

这个无作戒体,什么是「能造」?能造就是看看它是什么造起来的,原来这个作戒本来就是心法,也不是这个四大、五尘所造成功。

03'52"
【二并是色。非彼所成,明非色法。】

四大跟五尘是色,现在既不是四大也不是五尘,说「非彼所成,明非色法」。再下面,

04'05"
【五下】

就是前面《业疏》里边的,说「五义来证」,这个五项,一项一项看去。

04'13"
【次约色义反证。】

色应该具有下面五种,现在这个无作戒体跟五种都不相应,所以说明它不是色。我们看下面:

04'32"P.6
【即上尘大具此五义。无作不尔,】

这个无作不具有这个五个,第一个呢,

04'40"
【一非形方,】

既没有形相,也没有方所。

04'45"
【二无差异,】

这个第二个,说十四种、二十种.当中,有这样的差别;这个没有。

04'56"
【三不可恼坏,】

因为这个色的话,比如说这个颜色,你可以把它破坏;这个不能。四非碍,

05'07"
  第四呢,色义是有质碍的,这个我们大家了解;这个无作戒体没有质碍。五非对。

05'12"P.7
  第五呢,非对。色法一定是我们所对,颜色是眼睛所对;声音是耳朵所对;现在那个无作戒体,眼睛也看不见,这个耳朵也听不见,是不对。

05'27"
【十四种如前。二十种即显色十二(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此局无记。)形色有八。(长短高下方圆斜正。此通三性。)】

这个我们看一看文就晓得。

05'37"
【恼坏者论云是色若坏即生忧恼,(所以这个叫恼坏)又云有情有恼无情有坏。五识心即眼耳等五识。所得即五尘也。」】

这个都是名相的解释。那么继续下去:

05'56"
【《业疏》续云:「言非心者。体非缘知。】

前面说它是非色,用这个五点来证明。现在下面又说它:那么非色就是心啦?欸,对不起,它又不是心。为什么呀?心一定能够有缘虑的能力,它有能够觉知的能力;现在这个无作戒体,既不能缘虑、也没有觉知,所以这不是心。五义来证。

06'26"P.8
  同样地用五义,从这个心的五种状态来看,这个无作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它不是心。我们看那个文:

06'40"
【一心是虑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

这个无作戒体都没有这个五种条件;心一定有这五种条件,你现在没有这五种条件,所以这个无作戒体不是心。下面《济缘》解释,就看看,这个解释上面的。上面的了解了,下面就很容易,或者说经过下面的仔细的解释,那我们就更清楚。看那个解释的文:

07'18"
【《济缘》释云:「释非心中二,】

又分两部分。

07'22"
【初句对简。谓无作业,体非觉知,不能缘虑,与心体异,故号非心。】

初句就是「言非心者。体非缘知。」上面,说这个无作这个业体,它这个本体,它既不能有这种缘虑的、也不能有感觉的;这个心一定是又能缘虑、又能感觉。所以这很明白的,两样东西不一样呀!所以说它不是心。

07'57"
  那么下面呢,「五下」,就是「五义来证」,把它反过来,说如果是心应该具有这个;现在你没有,反过来,所以说它不是心。看:

08'08"
【心具五义。无作反之。初非虑知,即是上义。】

那么即第一个,已经说过了。

08'16"
【二谓顽善,无有愚智迷悟之异,故无明暗。】

第二个,「心有明暗」的,明暗就是,明──智慧,暗就是愚痴;而现在那个无作戒体,单单,这个「顽」字,就是不动的,就是个善,它善就是明,绝对没有「愚智、迷悟」的,所以这个跟那个心的明暗不一样。三唯是善,非恶无记。

08'46"
  第三个呢,「心通三性」,这个心也可以做善、也可以做恶、也可以无记;现在这个无作戒体只有善,只有善法,绝对不会是又是恶法,不是无记,所以它又不是。四唯一定,故无广略。

09'04"
  四呢,第四点「心有广略」;而现在无作唯是一定,没有广略,为什么呀?谓意根为略,四心六识乃至心数则为广也。

09'14"P.10
  说「意根为略」,其他的「四心六识乃至心数」非常地广,这个无作戒体就是意根当中的这一种功效,而心本身有各式各样的,或者大乘说八识,现在实际上小乘是六识,还要心数、还要心王;这个无作戒体没有这些。五是三业造起,故非报法。」

09'40"
  第五个呢,三业所造,「故非报法」。现在我们这个心法这是个报得的东西,而现在的无作戒体这不是报得的,经过了你前面的身口意三业所造的感得的业体,这两个不一样。那么这个是说明它非心。我们继续下去,说:

10'04"
【《业疏》云:「故《成实》云:如经中说,】

举个比喻,

10'08"
【精进感寿长,福多受天乐。若但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

下面看那个解释的文。

10'22"P.11
【《济缘》释云:「引《成论》文二,初证非心又二,】

说它非心,那么证那个文,

10'31"
【初引初段。经文论家自引。】

那个就是上面的「精进感长寿……」。

10'39"
【精进是作,寿长是现报。福多谓无作增长,天乐是生报。】

那就是这个。「若下」,那么这个是,这两句话引经论上面。若下论家显示经意。

10'49"
  「若下」,就是「论家」,就是《成实论》那个论主来说明,说:

10'55"
【人心不定,岂能常善。此显无作一发已后,任运增多,不假心作,即非心义。」】

他为什么说这个「精进」一个善心能够感得这么多呢?就是说,因为这是个非心。如果是心的话,有的时候善、有的时候不善,那不是不行了吗?这个道理。同样地,我们这个无作也是一样,一旦你得到了这个无作戒体以后,然后呢平常你睡觉了,睡觉是个无记心,乃至有的时候你这个恶心所会生起来,心里今天不高兴、有烦恼,那没关系,它那个无作戒体只要没有破坏,它那个无作戒体的功德继续地增长,就这样。所以说,持了这个戒乃至于一个不杀戒,像薄俱罗尊者一样,毘婆尸佛以来九十一劫,他一直在人天当中感到这样的健康长寿的果报。

11'55"P.12
  所以我常常经常一点点小小的事情,我就想一想看。啊!当你痛苦的时候、当你快乐的时候、当你想到利害的时候,你一想到戒的话,你就会……想到这种利益的话,你就会至诚恳切地求戒、持戒。天下哪有一样东西,说能够像这个无作戒体那样感得这样的果报!就因为它有这样的一个效应。那么现在《成实论》上是不是就告诉我们:喏,那个无作它不是个心,心的话要变的,现在你高兴,然后帮助别人,到一个不高兴,不行,前面那个就断掉了,所以这是这个地方的证明它。其实我后面最后那个话主要的不是证明,只是说顺便提到,让我们随时体会一下这个戒的无比的功德,戒的无比的威力。那么继续我们看:

12'55"
【《业疏》续云:「又复意,无戒律仪。】

他这个地方是处处地方说明这个非心。这个「意」是心,现在说这个意当中它并没有这个戒体,为什么呀?

13'14"
【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时,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无有作也。】

如果说这个意是戒体的话,那么这个戒体应该是变的,因为意有的时候善、有的是恶、有的时候无记,实际上这个戒体变不变?不变的!所以说这个意不是,而意当中没有律仪,这个意思。这个「三性心时」,就是说善、恶、无记。就是善,其他的善,对不起,不是这个无作,所以从这个地方你可以了解这个不是意业,不是心。下面再看文:

14'03"
【以无作由作生。今行不善心,何得兼起作又发无作也。】

这个无作由前面的作而生起的,所以如果你前面那个行,「行」就是前面那个行为──不善心,那你怎么可以生起这个无作呢?所以这个地方「何得兼起作又发无作也」,这个不对,作跟无作这个都是善法。

14'32"
【由此业体是非色心。故虽行恶,本所作业无有漏失。」】

所以从这个地方观察,所以这个业就是说这个无作戒的业体,它既不是色、又不是心。因为识的话,有的时候这个识造了恶了,造了恶了以后岂不是就没有了吗?断掉了吗?实际上不是,有的时候我们偶然犯一点小小的过失,这个戒还在,戒还在,乃至于心里忘失掉了,它戒还在,所以说这个不是;「故虽行恶」,本来所作的业它并没有消失掉。

15'18"P.14
【《济缘》释云(就解释上面这个):「二引后段中二,】

其次引后面这个。

15'29"
【初引论。谓意思中无有戒体,显是非心。】

它特别的前面一段,这个意根,意根的作用在思心所当中,它并没有戒体的,没有戒体,说「显是非心」,既然意根当中并没有戒体的话,当然它不是心。所以都是证成这个本宗所立,无作戒体是非色非心的这个论点。

16'11"
【三性心者谓余善心及恶无记。尔时无有作者谓意入余性无有造作却名持戒,(那么从这个地方)即知无作任运常存故名持戒。】

这个无作戒体一旦得到了以后任运,任运是不管你在任何情况之下,它自然而然地永远自己存在。所以这个戒是这样,得到了这个无作戒体以后,你只要不破坏它,它一直在,然后这个功德一直增长,这也一直叫作持戒。

16'50"
【以下疏家委释又二,初释尔时无有作义。由下次释三性名持戒义。」】

这个上面你一看就了解。那么这里顺便地说一下,这个《业疏》,这个换句话说六大部,《业疏》用《济缘》来解释。这个凡是我们现在祖师的著作,都是怕它前面弄不清楚,他是这样地批注的时候,我们只要细心地、耐心地多看几次的话,你们就很清楚明白。所以我第一遍这么讲过去,容或大家有不清楚的地方,这个一定有的。到这个时候呢,你们仔细听完了以后,休息一下,回头再仔细看一下;或者即使一下弄不清楚,那你停在这里,以后正式认真去学的时候,你再就是照着我刚才告诉你,了解了你慢慢地仔细地去揣摩,那就可以整个地把握得到。继续下去:

17'59"
【《业疏》续云:「故彼问曰:若无作是色相有何咎?】

那么他这个上面又问了:假如说这个无作判为色,那这有什么毛病呢?

18'21"
【答:色等五尘非罪福性,不以色性为无作也。又如佛说色是恼坏相,无作非恼坏相,不可得故,不可名色。」】

因为前面就说这是非心,那么这不是心的,断论就说把它看成色啰,色那有什么错呢?说不对!色不外乎这个五尘,这个五尘没有罪福性,而现在这个无作一定是有罪福性,所以不可能以色作为无作。再说「佛说色是恼坏相」,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色坏的时候,你会懊恼,或者是有懊恼会破坏这个色;现在这个无作并没有这样,这个无作根本也得不到、看不见、无所对,所以它绝不可以成为色。那么下面呢,这个了解了以后,《济缘》那个解释就很容易了。

19'28"P.16
【《济缘》释云:「二证非色中又二,初引前问答。 答中。若立为色有二种过,一非罪福性,二是可恼坏。如五尘四大具有恼害损坏之义。」】

继续:

19'48"
【《业疏》续云:「问:无作为身口业,身口业性即是色也?】

他又问了:这个无作不是身口业吗?身口业性,它不是色吗?就是这样。对呀!下面看那解答。

20'06"
【答:言无作者,但名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

欸!这里来了,说「言」,说无作是身口业是没错,但是并不是身口所作。是什么?

20'19"
【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为身口业性。】

这个不是身口──身口是造业之具,而是什么?身口的意业所生的,因为它是身口的意业所生,所以说起来这个叫身口业,就这样。比如说我们说到哪里去,然后我们说:「这部车开我来的。」实际上是你驾了这个车,真正开那个车是这个人在里边开呀,人借重这个车来开你,所以你说你搭车来的,这样,就是同样的意思。有的人只看见车,有的人晓得这部车是人造的,那么一步一步地深入,最后晓得原来,对不起,这个也可以说人,也可以说车,这个是缘起之法,是一层一层慢慢地深入。

21'15"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必定要进深入,否则的话你碰到哪里,前面的教好像解释得通,后面又会胡里胡涂。这个问题并不是教我们弄这些问题,弄得个好像玩迷魂阵一样,不是!而是我们将来真正要拿深远地辨别这个法相的话,它每一个地方,它有很严密的建立,它为什么前面是色法,后面非色非心,再后面的话用唯识。处处地方说明前面初机刚才进来,他只要达到这样的功效就可以,可是他也要一个完整的理论啊,那么就他所认识的这个范围之内要给他说得:「啊!对了、对了,就是这样!」所以幼儿园也好、小学生也好,也说出一套道理来,对他来说可以了,再深的话他反而迷糊,那么再进去的话就不够了!

22'13"
  前面这个矛盾的现象他必须指出来,所以这个就是《成实》。所以比如说心法,心法应该有这样的,那为什么这个没有这样的条件呢?说心法有缘虑的、心法有明暗的,现在你说它是心法,它这个无作戒体在这个地方它也不能动脑筋啊!那不是有了矛盾了吗?就这样,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推敲、深入,大家了解不了解这个意思?所以当我们步步深入的时候,你自然会发现这个问题所在,这样我们才不会卡在那里,觉得它为什么要这个样呢,弄得我们越弄越胡涂。那么现在我们继续看它,说:

23'01"P.18
【又无作亦从意生,如何说为色性?】

还是刚才《业疏》的,下面说,说无作还是从意生。因为这地方他不是前面说吗?你判色相有什么关系呢?他说:无作还是从意生哪,那你怎么可以说色性呢?

23'20"
【如无色界亦有无作,可名色耶?」】

所以这些都是──如是说你判为色也不对、判为心也不对,所以他说这个原因。

23'33"
【《济缘》释云:「二引后问答,问中。身口是色,业性亦应是色。】

它是个问题。

23'43"
【答中二,初正名义。】

说正式地说明。

23'48"
【实非身口作者以三性时无有作故。因身口意生者谓从本作得名故。】

前面这个了解了,这个地方就很清楚了。

24'03"
【又下次彰非色有二:】

其次说非色,那么哪呢?

24'10"
【初约能造诘其所发,】

这个说一下,「能造」是身口。那么下面呢,

24'19"
【如下二约空报质其因业。」】

再下面说「如下」,「如」什么?「如无色界亦有无作」,这个无色界根本没有这个色呀,那怎么有无作呢?那是由于他这个地方说「质其」,正说明它由于业来的,这样,所以这并不是色法,那么这一部分简单地说明,简单地说明。

24'58"P.20
  到这里为止,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你不妨停一下,仔细再听一听、观察一下,然后再看下面。那三部分只要前后不断地多去揣摩,一定到最后会弄清楚。实际上这个是南山一宗最精要部分,最精要部分,实际上我们要持戒要想真正地研习这个戒的话,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讲的时候我只是这个顺着次第一步一步讲过去,学的时候那慢慢、慢慢地要仔细地看。再下面我讲的时候那就比较主要的、认真的,因为前面不管是实法宗、不管是假名宗,那个都是一步一步上来还不究竟,还不究竟。

25'58"
  现在我们翻过来翻到五十页,翻到五十页,头上面有一个小小的表,这个小小的表,它你自己细细地看一看,因为上面这一段文不大容易弄得清楚,所以弘一大师特别说:

26'22"
【上引《成论》四段连续,科文未易分辨。】

他以《成实论》上面的这一段文不大容易辨别得很清楚,就特别作一个科表,那么相对地来一看,容易了。引《成实论》,第一个证成──这个无作之体不是心,第二个证成──无作之体非色,所以非色非心。那么非心当中也两段,然后非色当中也两段,把这个表再对准着前面的这个问,文仔细一看那就很清楚了。

27'06"
  所以诸位回头自己去重新温习的时候,你不妨抄下来,抄一个表。通常比如说我在这地方,我想这个地方有很多表,很多这种表格,就是我自己看的时候,重要的地方我一定把它摘下来。然后我看你们桌上也有这个纸片嘛,有这种纸片,这个纸片非常好用,这个纸片非常好用,你哪里弄不清楚了,你马上写,写了以后重新对下来,前面去看。以前的人比较苦,不像我们,现在的我们比较有福。所以你看我这书本上面这样画得红的一道、绿的一道,这有它的原因。有的时候这个表还不能帮助,那我想,欸,前面这个比如说我看这句话是绿的,那对准着后面这个绿的那一段,这个黄的对准着那个黄的那一段,所以你对看的时候就非常清楚。

28'03"
  可是我如果在这儿讲的话,这个一则限于时间,其次假定说,今天比如说以后真正地我们开始学律了,那我这个讲法就完全不一样;我就不会坐在那里,然后这个黑板在那里就是上面写得一大堆的表格,一下跑到这里、一下跑到这里,这样。像这样的一个内涵,我们互相要讲好几个钟头,才能够把它推敲弄清楚。这个地方我特别跟大家想用功的人,因为在座我也的确晓得有一部分人,这样了解一个大概是够了,可是有一部分人这个大概不够。有一部分确确实实他能够很认真深入,那么关于那个能够深入那一部分人,就是我刚才告诉他这个方法。你照着这个方法去做,到后来你自然会发现了解了,到最后美味无穷,那实在美不可言!

注①:

依论出体中分为二支

    • 一作戒体(科略)

    • 二无作戒体

      • 一通示名体(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

      • 二别解二非

        • 初释非色

          • 初约能造对简(言非色者。既为心起,岂尘大成,故言非色。)

          • 二约色义反证

            • 初非形方(一色有形相方所)

            • 二无差异(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异)

            • 三不可恼坏(三色可恼坏)

            • 四非碍(四色是质碍)

            • 五非对(五色为五识心所得          无作俱无此义,故不名色。

        • 二释非心

          • 初对简(言非心者。体非缘知。)

          • 二反证

            • 初非虑知(一心是虑知)

            • 二谓顽善(二心有明暗)

            • 三唯是善(三心通三性)

            • 四唯一定(四心有广略)

            • 五是三业造起(五心是报法)

      • 三引成论

        • 初证非心

          • 初引初段

            • 初论家自引经文(故《成实》云:如经中说,精进感寿长,福多受天乐。)

            • 二论家显示经义(若但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

          • 二引后段

            • 初引论(又复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时,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无有作也。)

            • 二疏家委释

              • 初释尔时无有作义(以无作由作生。今行不善心,何得兼起作又发无作也。)

              • 次释三性名持戒义(由此业体是非色心。故虽行恶,本所作业无有漏失。)

        • 二证非色

          • 初引前问答

            • 初问(若无作是色相有何咎?)

            • 二答(有二过)

              • 初非罪福性(色等五尘非罪福性,不以色性为无作也。)

              • 二是可恼坏(又如佛说色是恼坏相,无作非恼坏相,不可得故,不可名色。

          • 二引后问答

            • 初问(无作为身口业,身口业性即是色也?)

            • 二答

              • 初正名义(言无作者,但名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为身口业性。)

              • 二彰非色

                • 初约能造诘其所发(又无作亦从意生,如何说为色性?)

                • 二约空报质其因业(如无色界亦有无作,可名色耶?)

说明

此处科判乃元照律师《济缘记》解释《业疏》所作,今依师父所嘱配以《业疏》原文对读,希能助于有志于学之同修们。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