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a第5冊 第三十五卷.A面P.73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5册 第三十五卷.A面P.73

00'07"
【我们看文,五十二页倒数第二行。】

00'09"
【《业疏》续云:「考其业体,本由心生。 还熏本心,有能有用。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约色心穷出体性。各以五义求之不得,不知何目,强号非二。」】

这个先文字解释一下,文字解释了,下面《济缘》解释的,再仔细地说明这个内涵。说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深细地抉择一下它这个内涵,说这个深细地抉择这个「业体」啊,换句话说这个戒体,「本由心生」,这个它本来就是由心而生,一切万法都是心。还有呢,造完了以后,妙啦!「还熏本心,有能有用。」那么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用眼前的随便的一个事实来说明它,随便一个事实来说明它。当眼前我们或者用唯识义,或者就是很平常的一种情况之下,随便你看见一个东西。喔,说看见我们墙上面挂了这种,这个应该是都是罗汉对吧!这个都是大阿罗汉,喔!一看。当你看见了这个画了,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普通一般看见了:这个在墙上的画;现在我们了解了,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心去缘这个,是不是?所以当我们觉得这是罗汉也好、这是佛也好;或者世间这不相干的这些,我们现在觉不好,是不是由于我们内心当中所策发的最主要的力量,是不是这个?可是这个虽然内心所发,是也藉外缘,可是主要的是心。

02'07"P.78
  看完了以后,下面什么叫「还熏本心」啊?是!你心里面看,看完了以后你就想:「欸,这个画得很庄严!」也许你只是从这个世间艺术的观点去看,批判它的好坏,或者你看了以后:「罗汉,啊!这个世间的圣人哪,大阿罗汉!」你是赞叹不已。是不是同样地由于第一个由心生,然后你紧跟着这个情况之下,你下面这个种种的这个意念就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啊?这个意念出来是什么?「还熏本心」!于是你这样想的话,啊!觉得:「这张画真好!到哪里来的,我也想办法去找一张。」是不是「还熏本心」哪?你就想办法去,有种种的后面紧跟着留在这里;虽然看完了,过一下你想到那里,「欸,对呀!我什么时候看见有这么一张画。」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了解?喏!任何人都有。

03'11"
  或者你站在佛法上面的立场去看,一看那大阿罗汉,「啊,这是圣者,真了不起啊!」然后就启发你的好乐心。假如你看上面画的是,譬如说善财童子或者是龙女以后,你觉得:「哎呀!这两位真了不起,我要跟他学,也要发这个心。」是!前面你看见了是由心生,然后还熏本心,策发你的一步一步的深入,是不是这个样啊?熏你本心的力量,是由前面作──看了一下而来的。可是内在这种力量放在那里,也许你过去了,过去了以后不在眼前,可是一旦你碰见那个境界,你就想起来了。不在眼前这个影响力量这是什么?叫业体,如果是戒的话,这个就是无作戒体。

03'58"
  这个现在我们看了这张图这个影响力量,不在眼前就是这个业种子,或者是个随眠。然后这个业种子将来遇见别的缘,看见了以后,「啊!对、对、对!我那里看见的,我一直想要,现在对了就是这个了,我也买它一张!」这个时候这个留下来这个影响力量,就会策发我们照着当初留下的影响力去做。现在我们受戒呢,由于这样地发了这个愿心以后,留下来这个影响力量,这个影响力量看不出,所以叫无作,不再作了,可是一遇到缘,它就有防恶止非的这个力量。那从这个上面,我们就了解了说「还熏本心」。所以「有能有用」啊,他后面会详细解释。

04'48"
  下面看,「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约色心穷出体性。各以五义求之不得,不知何目,强号非二。」这个心这个行相,说心所行的这个道,就是心所走的这条道路,也就是说这个心的行相,这个很深微,我们不大容易看得见,所以说「冥昧」,看不清楚。那怎么办呢?「止可名通」。这个「名」也可以说是名字,也可以名相。这个名字是什么?就是我们依心意所缘的,我们只可以去以理会它,这个理会的观念的话,就是一种说名相,在这儿立上。所以这个识,名就是这个,名就是说心所缘的这些概念,只可以用我们的概念去辨别它。「故约色心」,所以从色、从心两方面,「穷」──从根究体把它的这个体性去找。找了半天「各以五义求之不得」,你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是色,色应该具足这几个条件,对不起,它没有;应该是心,心应该具足这个条件,它也没有,所以「各以五义求之不得」。对不起,也不能说是色、也不能说是心,那怎么办呢?不晓得怎么办了,说「不知何目,强号二非」,叫非色非心。这个我只是先把这段文解释一下,真正的内涵要看下面噢!

06'40"P.80
  《济缘》解释,说现在这个解释里边「约义」来「考体」,前面已经把那个体性简单说明,现在我们从它的内涵意义,来考察抉择「作、无作」之体。这个里边分二,这个分二,第一个呢,我们看那个黑板上面:甲「正示体相」,乙是「问答释疑」。第一个,正式地来说明这个戒体的内涵相状,这里又分两部分:第一个叫「正示业体」,就告诉我们这个业体是什么;第二个叫「推本所立」,因为一步一步真正地深究,推求他立这个根本从哪里。

08'03"
  那么现在我们看这个文,看这个文是五十二页的最后一行,「约义考体」当中说「正示体相」,正示体相当中第一个「正示业体」。这个正示业体说,「上二句推发生之始」,哪上二句呢?「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这两句话;「言由心者即第六识意思所造」,那这个是意思所造的。「下二句示生已之功」,下二句,「还熏本心,有能有用」,这个由心所造第六意识生完了以后,它这有什么样的一个作用、有什么样的一个功效呢?下面说「六复熏六故云还熏」,刚才我们这个比喻当中说过;「发体之心故云本心」,这个就是发那个作、无作之体,这是「本心」。

09'16"
  那么平常我们看见任何东西就是缘着无明,现在呢,这个我们重新回想一下:受戒的时候是什么心?三皈依的时候是什么心?所以前面这一部分,这个《广论》上面这个业是绝端重要,假定这个业的部分你不了解,你去受戒的话,宿生有善根,这一世含含糊糊,你还是可以得得到的,还是有它的功效,可是要想真正非常明确的话,你就不灵光了,就这样。

09'46"
  现在我们在这里从头再温习一下。我们无始以来在什么状态当中?无明当中!而且这个无明是由不得你自己的,这个无明的最深细部分产生的种种的叫「随眠」,一对境

宗体篇戒体门戒体相状章所发业体它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无明、行、识,然后这个识的种子就形成功我们的随眠,然后再对境的时候,「爱、取、有」,就根本就是增长起来了,永远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因此由于造了这个生死轮回之业的有漏业,你就没办法跳出来,感到无比地痛苦。现在我要修学佛法,那么这第一步进去的话──戒,戒必须要正知见,正确认得这个情况,认得说你这个痛苦的原因在哪里。哪!只要你对境跟着它转,对不起,那这个痛苦你就根本没办法把它解决,所以我们现在那个五蕴的身心就这么来的,就这样!

10'55"P.82
  所以认识了这个以后,一定从因地上面下手把它净化,彻底地消除。以前不了解,随顺着无明走;现在了解了,随着正知见走,那个叫作「法」。这个法哪来的?佛告诉我们的,就这样。所以这个佛是法的渊,是源、根;然后佛告诉我们的法;可是这个法我们怎么得到的?是跟眼前的僧,将来修持也靠他。所以皈依三宝,是正皈依的是皈依法。也可以正皈依皈依法、是正皈依皈依佛、也可以正皈依皈依僧,三个,三者是一而三、是三而一。

11'43"
  那么现在了解了这一点以后,说那、那、那现在不可以再做了,所以一心一意地去说从寻求开始,古人说万里寻师等等,现在我们开始从哪一步啊?从请师开始,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然后这个献花那就是严供。然后皈依说:「弟子某某,从今日尽形寿皈依佛二足圣尊,皈依法离欲圣尊,皈依僧众中圣尊。」就是这样。这个实际上就是这个状态,那个时候是「推其始发」,这是我们心,当缘境的时候一定是心缘境,以前缘这个,现在是缘这个。所以面对着这个佛,然后这僧,心里面的缘念所了解的这个法,从此以后再改过来,「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就是我一心一意地依靠着他,照着去做,就这样,那这个就是发生之根本。

12'55"
  那么这个大僧现在授?不是!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师、资──师就是老师是佛陀,资就是那弟子,那两者的缘都非常殊胜,所以说,佛说:「善来比丘」,当下须发自落,就成功了。再不然的话,三皈也可以;到后来两个条件都不行。而这个僧宝本身是住持这个佛法的中心,所以非要强缘不能建立起来,所以一定要一个僧团之体,白四羯磨。那个白四羯磨它也是这样,下面一白,然后下面的羯磨,大家……。这个部分我不细讲,但是内涵我也告诉你们,换句话说,这个真正授戒这个大僧,他要内容具足够量的一个大僧,他每一个具这个条件,就这样。然后说:「现在大家同意不同意?」这样。所以每一个人,他是用他的这个自己的清净的戒体,然后集中地授权给他。那个时候才能够把诸佛的真正的戒法,说大家三番没问题,三番羯磨的最后一剎那,没问题了,那么受戒的得戒。这么庄重法!这样啊!它这个真正的内涵,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14'21"P.84
  这个前面就是由心而生的真正的过程,这个是「发生之始」。每一个人运用的都是运用的他那个意识,所以它是个心识,而且非常强盛的。这个是所以为什么假定我们受戒的时候,不管两方面脑筋里面是一片模糊,那你可能不可能得到这个戒?根本不相应!所以「缘成而已」啊!它也有功效喔!前面说过了,你至少种了一个善根种子也不坏呀!所以不要笑它,这佛法就有不可思议的威力。但是对我们真正重要的,我们晓得得体之时,就是他前面告诉我们三法竟,「知」,晓得你得体的时候,这个是无比珍贵的,这是它的真正的内涵。

15'12"
  那么生起了以后,说「示生已之功」,你一旦内心当中生起了这个以后,说「六复熏六」。这个我前面曾经说过,怕这里的很多人不太清楚,那么我重新提一遍。这个戒体究竟如何?虽然有很多同道得了,可是我想可能有一些没有得,又在家居士更谈不到。那么这里这个戒体是业体,这个戒的业是我们容或没得到,可是业体是人人都有,否则我们不是凡夫。不但是凡夫,就任何一个人──十法界没有一个没有的;只是圣法界他是不可思议业,我们凡夫的是有漏业,所以这个业体一定有。那么我们从这个上面来说一个事实比喻,大家很清楚明白了。

16'07"
  有很多业不感果的,很弱;有很多业感果的,比较强。什么是不感果的?比如说刚才马路上走过来,前面看见一个人走过去了,「你有没有看见?」「看见了!」看见了以后有人问你:「那你有没有看见一个人哪?」「对、对、对、对!我看见了!」一点印象都没有,是不是这样啊?这个就是不感果的业,不感果的业。还有一种情况的话,因为为什么,跟你这个人没什么相关,换句话说,对这个人境界现起的时候,你没有强盛的什么?好恶之欲,好恶的这种情况──坏的贪瞋,好的善法欲等等,这样,勤精进这个力量。假定现在曾经发生过这一件事情,有一个人跟你吵一架、打一架,然后变成生死怨家在这地方。如何啊?碰见了这个事情虽然过去了,人家劝或者什么等等,拉开了以后,然后你心心念念记在这个地方。随时有一个影子,一看见,哎!你就觉得:「这个家伙!这个家伙!」你就你或者是你又去找他、或者你要防他。我想这个大家都有这个认识,都有这个经验,是与不是?

17'24"
  这个说明什么?这个说明什么?「六复熏六」!然后在这个内心当中,就会生起得这样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不提起来,也许忙别的事情根本忘得干干净净,但这个影响力量永远潜在这里,只要相应的缘一现起,这个概念就马上现起来了。你们随便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经验的,所以这个叫作业体,就留下在这个地方,这样,这个是它的特点。

18'01"P.86
  那么戒体呢?为什么你说别的业体要缘现起才可以,戒体呢?戒体有一个根本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这个得戒的时候一定遍缘法界,没有一个例外。虽然我缘不到法界的一切境相,可是内心当中就这么说:「我对一切都是这个样!」所以当那个发体的时候,发那个戒体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就不管任何境界来,我遍缘法界。或者说你当时就能够缘到法界──在任何情况之下,我一定不再照以前随顺着无明这种业习气来走,无明的业习气来走,一定要照着佛告诉我们的正法,把它矫正过来。所以留下来了以后,向后你心要嘛不去缘;缘,请问这个心离得开法界吗?离不开!所以这个戒体本身,绝对不能说:啊!哪一个那个不杀,这个蚊虫可以不杀,蟑螂不行;这个人可以,那个人不行!如果有一点遗漏,对不起,这个不是戒!戒的特征在这里。

19'04"
  因此当你得到了这个戒体以后,这个戒体它同样地潜伏在里头,可是当你的根对任何境的时候,请问这个境能不能离得开这个法界?就离不开!离不开法界的话,它那个功效就在这里,他一定在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他一定是说:以前的不相应的这种作风,不相应的这个作风到此为止!一定正确的现起来。所以这个戒体的真正功效在这里呀!所以平常的时候,如果证得戒体了以后,平常也许是你没有强盛的心情,可以,还是照以前,在无记当中;否则境界来的时候你一定察觉到:「欸,不行!」这个警觉心会来。有的时候这个烦恼非常炽盛,尽管还是会跟着烦恼去,后来你觉得不可以,去忏悔,这个都是得到了这个真正无作戒体的一个特殊的境相。那么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重说一遍,就是说得到了这个无作戒体以后,必然的,缘一切境应该有这种状态。

20'21"
  所以在这里为什么我们前面要去忏悔,忏悔的真正意趣就是把那个心力就提起来,心力就提起来。我缘一切境,是以前怎么错的──没有正确了解这佛法,不照着佛法去做。所以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没有一点例外的都忏悔。那么忏悔完了以后,够不够啊?不够!忏悔完了以后,从现在开始我是正确的,从现在开始尽形寿,如果菩萨戒的,尽未来际皈依佛、法、僧,这两个是连在一块儿的。对不对?哪,这个是它真正的重心噢!大僧这个力量还不够,所以一定要在那个坛上面,这个有十师在上面,非常庄严的,你就是一心地缘念:啊!这个诸佛菩萨……。然后这个三宝整个地现起,所以三宝现起,然后有这样的十个大僧,如果比丘尼的还不止,然后把这样的这样一个内涵,来传到我们身心上头。

21'28"
  乃至于我们为什么观想说法界一切之法都动了,现在这里可以了解了。所以你遍缘法界,以前都是无明的,现在把它整个地反过来,动不动啊?这个翻天覆地地这样动呀!这个动是这样动,现在清楚不清楚?不是说,「啊!我遍缘法界这个戒法动了。」戒法到底什么样子啊?大家谁都看不见哪!可是当你的心法了解了,说以前都是在无明当中,现在是依照着佛法,就是这个动嘛!这个动什么?一定心缘着这个法在这个地方动,对不对?所以他前面说「兼缘显正」,就在这个上面说的。

22'08"P.88
  所以前几天为什么讲论的时候,我把那个窗子一再说、一再说,现在大家了解不了解?就是你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特别的意义说,否则我们看了窗说:「窗子嘛就窗子,你这个还谈它干什么!」欸,这个里边还有问题喔!窗子是外头的色,然后你这个窗子,看的这是个心,心看了以后产生的这个,这真正地重要在这里,大家清楚不清楚?对不对?以前讲叫作业,现在讲的话就是什么?叫戒呀!

22'40"
  那我们清楚了,所以说第一番羯磨的时候动了。动了以后,然后第二番羯磨的云集,换句话说,现在这个时候,那个十方三世诸佛为主的这个三宝,集在这个地方,把这个正确的方法,从你身心上面把那个种子种下来。「啊!我现在不再作那个,这样的作法了!」所以集起来这个正法,到最后你的身心上面。外面还是外面,可是你内心当中你不再跟以前一样了,是由无明的这个业种在那里辗转地走;而是什么?三宝的无上的这个戒法的种子。这样啊!于是在这个上面,你把这个戒法的种子,满这个愿,到究竟满愿──佛。所以这个五分法身的根本的种子基础从哪里开始?戒!对不对?现在大家了解不了解?请问如果这个不懂的话,五分法身,戒为基础,戒在哪里呀?这个才是真正的中心!

23'44"
  所以我跟大家说这个戒兼容易懂,你看看,再难你可以看得懂;这一部分,说实在的,没有人讲就是不了解!因此在这个情况之下,容或你戒相做得不圆满,可是对这个境的时候你觉得:「欸!今天我已经是皈依了三宝了,今天我受了戒了,这个不可以!」整个地改过来,这样。因此这个持戒一定不是说:你不对、我不对,这个这样的就算你戒相做得再好,你这个戒是有垢的。这个持戒一定是看自己内心当中是不是做得好、不好!然后那个正知见做好了以后,这个威仪完全弄得非常好,那个时候这个戒相是这样弄的。不是我们现在学了戒相──你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然后一天到晚听见了就:「对!哪一个家伙不灵光,我现在晓得这个对,要告诉他!」请问这个是戒吗?这个不是佛制本戒的真正的原意。现在我们清楚了,了解不了解?然后下面,你这个根本把握住了,一步一步绕下去。现在这个地方,对不起,这还是假名宗喔!我讲那个道理是圆教宗当中的,圆教宗当中。所以这样说,我要说明一个「强号二非」,这个祖师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后面会告诉我们。

25'02"P.90
  现在我们看五十三页第一行,说「六复熏六故云还熏,发体之心故云本心」,那个是根本的。「若论始起」,从它的开始起,「则心为能生」,刚才已经说过了,就是我们的从心开始生的。

25'24"
【体是所生。】

就是我们的心体对了这个境,然后于是了解了正确的概念,这样,所以心是能生;然后生起这个戒体、这个法体,这个法体就是心的正确的认识,这正知见。不管正知见也好,或强烈的业体也好,这个都是什么?都是一个业种子。这个业种子在戒上面叫作戒体,就是这样。如果是就讲「我要成佛」,那这换句话说,这个就是菩提心的种子!可是这个菩提心的种子,如果不经过戒如果一步一步地改善的话,它永远不能增长。所以这个菩提心的种子,跟那个戒本身都有这样的交互的关系在:我要成佛──你没有行持不成佛;你要持戒──持了半天戒为什么要持戒?你要解脱这个无明,这个无明的究竟解脱就是成佛。所以不管你从什么角度去看,角度不同,立的名词也不同,行相是不同,可是内涵就是这个样!所以说:「若论始起,心是能生,体是所生。」

26'30"
【若约熏习,】

那么生起来了以后下面的熏习呢?

26'35"
【则体为能熏,心为所熏。】

实际上,这个后面能生跟所熏之间后面还有一个,能生的是生起来是戒体,后面那个「约熏习」后面叫随行,这个以后再讲。这两个当中还是有差别的哦,所以这每一个部分我们这地方先把它弄清楚。

26'57"
  如果这个不懂的话,净明法师会帮你们忙,那在这个地方一步一步。有人很羡慕,说:「哎呀!为什么这个净明法师知道这么多。」我可以不妨告诉你,他是净律寺的

第一届的高材生,弄到现在多少年了在这个地方。他最早的时候,就他们第一班,就能够受这个我们的道海长老、果清法师那两位,那是我最佩服的两位,持戒持得很精严。他这个戒相等等,都那个时候已经学得很清楚、很明白。然后他那时候在那个净律寺最早的时候也是一样,条件够,向来什么事情都不做的,看不惯!「我觉这个事情不是戒!」因为他条件够啊,那只好莫奈何让他去说说,有道理呀!这是他的善根。

27'48"
  以后我第一次讲那个《菩提道次第广论》那个夏天,就是圆通寺跟那个净律寺各

半,他也是最早相应的,啊!一听到欢喜得不得了。我还记得,他平常的时候,这个班上面有几个脑筋比较好的,然后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都是非常尖锐。我当初去讲的时候,那比现在要比较叫尖锐一点──就是问题中心,这个错在哪里!所以他们听的人也是觉得:喔唷,这个法师好像怎么一开口的这样的,跟平常不太一样的啊!有很多人听了就模模糊糊,有很多人听了以后觉得马上反弹、反感。可是他们几个有几个人提出来的问题,我一看觉得这非常尖锐,他也就是其中之一;正因为很尖锐,所以他张大耳朵去听。那有一天忽然之间哪,他非常感动,跑得来,啊!就下了课跑来顶礼。他说:「我学了佛第一次真正地打动我的心,原来这个是这个样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以后经过多少时候一直在摸索。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