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6a第5冊 第三十六卷.A面P.11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5册 第三十六卷.A面P.111

00'09"
还有它的同时相,请问:这个布在这个地方的经线跟纬线是不是同时的?经线是因为纬线而显出来的,纬线是因为经线而显出来的,是不是这样?你把那个纬线拿掉了,请问这个成不成布?把经线拿掉了成不成布?我们不要以为纬线加上去、这个经线没有了,你纬线加了、经线拿掉了以后,这个是布还是纱?这个纬线加上去啦,经线拿掉啦,对不起,从这面去看是还是这样的纱,对不对?是不是还有它的、因果必然有它的同时相?

00'47"
  欸,但是它那个同时相有它的前后相啊!对不对?经先放、纬后放,所以它这个经在前,纬在后。可是当布现起的时候,经纬之间有没有前后?有没有前后啊?同时在那地方,随便少掉一个,对不起,这个就不行,是不是这样?这个前后就不能同时,同时就不能前后,但是它偏偏有同时还必定要有前后,有前后还必定要同时,这个矛盾就说不通了,这个缘起之相是法尔如是。

01'26"P.112
  我现在说,好像这个地方变花样这样,不是!你们慢慢地希望能够深学,如果真正要了解后面的这个缘起法相,中观的意义,从这个地方、很多地方这样去观察。否则的话,经论上面说不一不异,啊!总是反正不一不异,我们弄到后来的话变成功诡辩。不是喔!它那个不一不异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你真实去看的话你就很清楚明白的,就是这个样。什么叫随缘不变,什么叫不变随缘,你弄不清楚,总是说:啊,圆融无碍!弄到后来的话大混沌一团,不晓得弄成什么样!实际上,佛法当中的圆融无碍有它非常严密的建立的次第,所以这「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编者按:请参看第五卷B卷末注),这个叫无碍。现在我们这个大杂烩,酱油、盐、糖放在一块儿不分是非,这个叫作圆融,这是所以我们现在的教法混乱、一无是处的根本原因,这个就要大家很理智去抉择。

02'29"
  那么我现在在这地方随便说「偏就行」,于是我们这地方往往会说好像这个愿不要了;我是从这点上面,这个愿绝对重要!实际上,当后面有行的时候,这个愿也在里头;同时这个愿如果不损害的话,这个正因为它不损害,一定有行。换句话,这个行就是说明它不损害一直在,所以不要损害它,一直在,这个行一定有。就像刚才我说那个布一样,只要这个布在、不损害,对不起!这个经纬线永远在,然后那个前后相、同时相永远在。

03'09"
  至于说这个里边的深厚的意趣,那么等到后面讲毗钵舍那的时候,这个是《广论》上的东西,然后我们就会分辨得非常清楚。分辨了这个清楚以后,你回过头再去看业的话,那才真正究竟圆满的时候。现在我们用十二因缘去看业,已经比前面共下士部分去看业,清楚得太多了。有了这个业的概念回过头来看戒,戒就很清楚了;有了这个戒以后,然后有机会学、深细地学定慧,那个时候毗钵舍那就用上了。先是闻思、后来修证,都从这个上面,这个东西彼此有它这样的辗转相关、必不可少的原因在,我这里随分随力地多多少少说一说。

04'00"
  那么这个文清楚了,下面那个《济缘》的解释就比较容易了。还有这个《济缘》的解释,在这里已经省略了一大堆,这个《业疏》上面有一大部分这地方都没有,都没有,因为要真正要细说的话,那牵涉到的又要很广。所以像这个道宣律祖也好、元照律师也好,那这种都是大……。这都是,一个,是大成就者,还有当时的学的人,都是深细的心,认真地学。所以将来如果你们诸位在这里学的话,藏经这个真正要派上用场了,还有要很多的这种,比如说戒方面的话,至少这个六大部是必备,到那时候好好地自己看。这个是后话,现在我们看文。

04'56"P.114
【《济缘》释云:「二问答释疑中。此问所来,由后圆教决此二非以为识种,】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由于后面的圆教来抉择二非,为什么圆教要抉择二非?因为前面这里说得不痛不痒的,说前面这个不对,说「各以五义求之不得」,说不对!就立一个「二非」,到底什么样呢?还是不清楚,这样。所以要认真深细去找,那么要得到后面的──这个教法、圆满的教法当中就告诉我了,说这个原来「二非」是那些大祖师、大菩萨引导小乘,小乘刚开始进来,成熟,他一步一步上来的时候教他:你不要停在这里喔!所以从小乘超过叫「过分」,引导他到大乘叫作「分通」,就这样。那么那个时候强立的是二非,现在从这个向上进一步,进到的原来的这个圆满的教法当中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心里边的一个种子。

06'21"
  那么这个种子,唯识上面叫作「识种」,中观当中叫作业习气。顺便我把中观的概念也放在这个里头,以后真的有因缘的话,你不会为这个唯识、中观两个又搞得晕头脑胀。所以一谈到识种,你用中观的时候,原来这个叫业习气,这个名字完全内涵就是这个!再下面,看:

06'49"
【识既常存,】

那么这个我们讲到,这段把它讲完。现在这个识体既然常存,

06'58"
【种则无灭,】

这个种永远不会灭呀!

07'02"
【即违今宗命终失义。】

识既然灭的话,这个身体可以死掉,这个识永远不灭的话,这个戒应该不失啊!所以这一宗当中说「命终戒谢」,这不是不对了吗?所以

07'16"
【故探取后文为难,以彰前后无违。】

特别地说明:喏,并不相违背。这个违背不违背,我前面简单已经说过,愿是这个样的,但是真正满愿是在后面的行,就这样。实际上这个里边,除了这个以外,到后面还有一个解释,后面这个解释,因为这个《在家备览》上面没有摘出来,所以我先说一下。就是这个种子本身哪,本身是不失去的,可是这个种子要生起现行还要有个条件,这个种子生现行一定还要对这个境。我们平常说对那个境,实际上不但要对这个境,种子生起这个现行还要依根,对不对?所以种子生现行,一定要这个种子依所依之根,然后依了这个根,对所缘之境。那么所缘的境的话,说眼睛还要空、明什么等等,这个就是《八识规矩颂》当中的内涵,这里我们不细谈。现在我受这个戒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心种子要依一个根?这个身根,就这样。所以这一生的这个身根消失掉了,到下一世依的这个身根还是不是前一世的了?不是!既然不是,这个种子所依的根不是,对不起,这个效果就生不起来。这个了解不了解?

08'51"P.116
  所以所谓任何一个,那我先简单地说一下:我们现在的心识的种子,依眼根看见的是颜色部分,依耳根听见的是声音部分,这个对不对?依身根是得到的是感觉部分。比如说我现在摇一个铃,一摇,欸!然后你看见了。你看见的那部分是什么?看见的不是声音喔!看见的是有柄的一个东西,是不是啊?所以这个种子是依着眼根产生的功效,只能如此;它那个摇的声音,对不起,没有耳根听得见听不见哪?听不见的。然后这个铃本身是软的、硬的、甜的、还是咸的?对不起,这个东西要两样东西,一个要手来摸摸看,还要一个舌头尝尝看。至于说这个铃是香的、臭的,你还要靠那个鼻子去闻闻看,是不是这样啊?

09'47"
  现在我这个戒的种子依这个根,现在换了一个根,对不起,能不能生起前一生这样的?能不能生?生不起来!这个有它的理由在的喔!所以尽管圆教,都有它的内涵。何况你这一生就是说尽形寿,本来你要在这个地方,这个清楚不清楚?这以前我所以说,以前虽然讲了,以前这一部分都没讲,反正刚开始随便讲,是这一次我把真正的中心都说出来了,这个《在家备览》上面没有说。

10'20"
  所以凡是别解脱戒,这个戒一定是这一生,尽管识种子留于未来。不过这里有不同,如果你前生持过戒的话,这一生又碰到了,欸!你这个心很容易就发起来,很容易就受戒,这个清楚不清楚?所以你有了这个种子了,哪怕到后代,这一个戒师本来本身不一定清净,但是如果你识种非常强的话,一遇缘你马上就现起来了,这个对我们有绝大的价值噢!尤其是末法的时候,这个概念绝端重要。现在我们要想求这个真正圆满的这个戒师,是可能有一点问题;再说比如说像蕅益大师、弘一大师都这么说:哎呀,说这个南宋以后这个戒法都断掉啦!当初我一听了以后就觉得很失望,后来看看那个四分宗,以后又去看见能海大师,啊!所以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能海大师就不主张,说这个不对!

11'26"
  我当时想:欸,他凭什么能够提出来说不对呀?说蕅益大师、弘一大师的不对。后来我晓得了,每一位四依大士所看见的面,都有他看见的面。蕅益大师对不对?当然对!弘一大师对不对?当然对!能海大师对不对?也当然对!为什么?就他们那些人来说,戒法是不圆满;从那个种子你从那一面来说,这个千真万确,只要现在这个行相还在,只要现在这个行相还在。如果说你能够了解了这个,能够认真去修,请问如果宿生没有善根种子,你可能不可能?这个很清楚,对不对?就不可能!

12'11"P.118
  所以在这个地方有太多各式各样的人,有太多的人,比如说有很多人,想尽办法劝他就没有用;那有的人一碰到,他就种种办法挡不住,这我想我们大家很清楚。比如说在这里悟光法师,他以他的条件怎么可能出家?根本也没有人劝他,他就跑得去看那个《地藏菩萨经》,一看这样,啊!整天地就哭,这什么因缘?这说明这是宿生。所以你了解这个业以后你很清楚,有很多人就一碰到就相应了,这个宿生的缘非常深哪!清楚不清楚?我在这里真正要说明的就是这个,这样。

12'44"
  所以到那个时候,你不要说:「唉呀,现在不行!」现在不行,如果你不知道,这是胡涂!知道了你怎么办呢?正因为不行,我不救谁救?然后宿生如果说你够了,你跑到这地方把他看成佛,你一定证得戒体;如果说你不够,认真去努力的话,这一个佛释迦世尊容或没希望,你赶快到极乐世界,下一次来的时候,你很快你就有成就。下一次不要等到弥勒下生喔!到极乐世界你再来的时候,你这个愿力就可以又把那个教法带起来,大家清楚不清楚?

13'21"
  所以平常我们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你了解这开权显实的意趣。所以平常说实在讲戒,你问我能不能讲戒?我坦白告诉你不能讲,我这个戒相我不清楚啊!所以我随时随地碰见有问题的话,「欸,对不起!净明法师麻烦你,给我去找找看。」我跑到哪里就把那个东西搬到哪里,我不太清楚,这是事实,这样的话我怎么能说戒呢?但是这个中心问题在这里。现在你们了解不了解?这个是它的一个绝端重要的问题。所以像《海龙王经》上面等等,都告诉我们说,后面你这个容或很多地方行持不够圆满,但是这个正见本身绝对需要!乃至于现在后代先是参禅、禅宗,后来是净土,它好像表面上面就完全不大讲究,那么中心课题都在这个上面。那么现在我们每一位真正想出家好好学的,说是从这地方──正知见,从这个戒体,然后好好地把准忏悔,一步一步,最后把这个戒相能够学圆满。行持的真正圆满,那还要一段时候,可是戒相的理路弄清楚,这是我们绝对可以做得到的!

14'40"
  那么这个就是他前面告诉我们命终舍、不舍的意义。当然实际上那个舍是有四舍噢,就四舍,这个要说,既然要说得圆满的话。就是说命终是一舍,还有三个舍戒的原因,大家记一记:第一个,就是破了根本戒,戒体坏掉了;或者是生邪见、断善根,这个两个都是这个戒体根本破掉了,这样。还有一个呢,舍戒。说:「唉呀,这个不行!」你只要对任何一个出家众,或者乃至于说一个在家的人的话,对说:「我舍戒。」这是第二类。第三类,二形生。二形是什么?本来男是男、女是女,这个一个人身上有两个,叫作黄门,二形生。这个三者当中任何一种,加上死,这个四个,舍戒。这个四个起来,这个戒自然就消失掉了。那么这个就是我详细地,把这个问难当中的真正的宗要,这个文没有说,可是在这里我就把它的真正的中心说出来。下面把这个文把它念一下:

16'01"P.120
【初四句牒后圆教文也。此是者指上二非也。下二句正难。且举命终,义通四舍。】

那这个就是前面说,「问:如正义论,熏本识藏,此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说为形终戒谢?」这个四句,就这样,这个是问。

16'31"
【答中三,初二句总标。】

初哪两句呢?「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他下面解释,

16'41"
【思即缘境之心。愿谓克期之誓。愿约下】

那么再下,「愿约尽形,形终戒谢」等等。

16'52"
【二别释,】

这个个别的解释。

16'55"
【初释下句。愿有始终,故有要期谢。行下次释上句。思无限齐,故种子不亡。行即思心。行起愿后故曰超前。】

前面这个解释得很清楚的话,你这个一对呀,就很清楚了。

17'19"
【故下三双结。】

「故」就是最后一段,前面那个括号里的,《业疏》里边的:「故偏就行,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这四句,这个「故」,这个是「双结」,结什么呢?

17'35"
【上二句结上种存,】

这个种子永远存在的。

17'39"P.122
【下二句结上愿谢。】

下二句呢,结上面这个愿谢,就是这个戒本身是会谢掉的。现在我把我刚才告诉你们的这个,戒谢而这个种子存,更深远的涵义,都在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最后一句话,

17'57"
【问:此中后习,与前实法集业何异?】

实法宗也讲到的这个集业,现在的后习也是将来的业习气,那么有什么差别呢?

18'07"
【答:彼明业为集因,此示种能熏习。委如下说。」】

这个是这个律上面,也就是说实法宗所讲的这个集业,就是苦集灭道当中的这个集谛所摄的业,就是说你造了这个业一定会感果的,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叫集业。现在我们这里讲的是什么?是现在那个种子能够熏后面的业习气的,这两个不一样。所以前面的计,所计的色法,我们现在这里是根据圆满的教法,这是一个心种,包含了前面所有的。今天就到这里。

18'53"
  这一部分如果不太清楚的话,那么好好地大家再辨别一下。如果说后面有一些这个同道还没有来,那么这些都要听,这是这一次的精华所在。如果这一次听不到,后面来听呢,随喜随喜可以,这个精华就完全失去了!至于说前面那个准备,这个一个月的准备,也可以说没有这一个月的准备,今天我不会讲,讲了也没有用;我也浪费,大家也听得莫名其妙。不晓得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个是实在的根本。

19'33"
  所以我说第一次我来,那大家结结缘是下限,那今天这个不讲;上限就是你真正地《广论》了解了以后,了解了《广论》,那个时候我就要说上限,那么就是今天的宗要,下面还有,圆教还在下头哦,圆教的还在下头。到这个地方已经够我们觉得、感受得美!所以你真正了解了这个戒以后,哪有不学戒的事情!这样。然后你了解了这个以后,你真正那个学戒,哪有不往生的理由!这个才是我觉得我们末法的时候,哎哟,可惜,真正感觉得真可惜啊!真正可惜啊!叫冤枉。好,现在我们也不叫冤枉,叫自己赞叹随喜,赞叹随喜欢喜。请大家合掌回向。

Δ回答问题

20'25"
  那么第一个,他说前面这个四十八页(倒数第五行)「五心是报法」这句话。不必翻。其实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哪来的啊?就是我们宿生造了这个业的果,报得的,就是这么简单。任何一个,佛法当中叫「法」,这个身体也是报得的,这个心也是报得的;我们造了这个人的这个善因,报得这样的人的身、报得人的心,这样。所以同样的心,这个畜生的心跟人的心不一样,对不对?了解了这个就晓得它。

21'03"P.124
  另外一个问题:说《南山在家备览》三十一页(中间小字),「今多蔬菜,不节晚食。此虽非斋,犹胜荤血。又有饮水周时为清斋者,此乃邪术。一切众生,仰食而住。但勿过中,是佛正教。」哦!这个是八关斋戒,是八关斋戒当中的,是吧?我看看,他说三十一页,哪里的?八戒还是什么里边的?哦,不是、不是,那个是批注当中。三十一页看文哦,第八行,「持斋者或受八戒」,它下面有一个小注,你们可以不必看文。小注当中,说现在真正的八关斋戒的话,对不起,晚上一定要节制的。说现在有很多晚上还要吃,不过吃虽然吃,吃蔬菜,比起这个荤腥还是比较好一点。

22'21"
  这个要嘛不持八关斋戒,所以持八关斋戒我那一次说了,不要说:「啊!持了八关斋戒,下午这个冰糖也可以吃,那个……。」有很多鼓励他,这是一个巧方便,这倒不错,但是我们要嘛不立这个戒法,要立戒法要说得很清楚。说你们结结缘,那么然后怕肚子饿、怕营养不够,好啰,你晚上就吃一下吧!这样。有勉强的开缘,在什么情况,说明了这个,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当然,有的时候这也是老法师们慈悲,这是好,立意不错,可是我们往往现在的人又不善学,总觉得:「欸,这个某人这个立的,这个老法师……。」大家跟着去做了,教法由此紊乱,这一点我在这个地方要说明。但是这个我们不做为外面,外面往往出去的时候,大家跟你会诤,这不大好。以我来说,比如说到现在大家都没有话说;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说,欸,他这里听见那样的、你那里听见那样的,大家先引起诤论,对吧!你们清楚不清楚?这个真正的佛法,这个都不可以。

23'27"
  那么它再下面另外一种,「周时饮水」──整天到晚不吃饭,叫「清斋」,这个是邪门,佛法当中没有这件事情。「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佛说得很清楚,所以欲界众生一定抟食(注①),只要有节制地饮食。所以一定正确地规定,戒法上面,如果说你自己觉得行头陀行,那么一天,那个好;可是真正的出家,正规的状态来说,是两餐。我们是很赞叹头陀行,但是我绝不主张一餐,这个有它的原因。如果说你一餐,像迦叶尊者这样,一抟,好啰!饿得瘦瘦的也没关系,这样。现在我们虽然吃了两餐,然后把以前三餐之量都把它吃进去了,这个、这个都不一定好,清楚不清楚啊?这是我只随便谈起来,我们晓得我们的,现在尤其是了解了以后,了解了我们真正将来的做法的范围从哪里开始──正知见开始。好,那么今天到这个地方为止,已经回向了。

第三支 圆教宗P.126

24'39"
  请翻开《南山律在家备览》,翻到五十三页,今天继续下去讲圆教宗,第三支。就是戒体门当中,这个戒体相状,所发业体里边,第四「显立正义」所立的三支当中的最后,也最究竟圆满的那一支,现在我们看文。黑板上头有一个科表(注②),实际上这个科表就是在《南山在家备览》五十八页到五十九页,是怕大家翻来翻去看不清楚,所以我请某居士在黑板上再写一下,那么讲过去看那个表就很容易。或者自己看那个书本上面,主要的是五十八、五十九页那个小字,就是弘一大师所列出来的是一样。好,我们现在看文:第三支圆教宗,

26'21"
【《业疏》云:「后约圆教明戒体者。」】

前面已经把实法宗、假名宗都说过了,现在最后,「圆教」就是以圆满教,根据《法华》、《涅盘》开权显实,究竟圆满的这个教法,以这个教法来说明所受的戒体。下面解释:

26'58"
【《济缘》释云:「三圆教中。前并小教,此是大乘,以大决小,不待受大,即圆顿义也。前二偏计空有不均,今悟教权,名殊体一,色与非色莫不皆然,即圆融义也。前既从权一期赴物,今此克实究竟显示,即圆满义也。具此诸意,故名为圆。】

那么这个里边也可以说这个分三部分(编者按:请参照(注②)科判),第一个说指出现在本宗,本这个是什么。这个地方不说宗而说教,这个是祖师,也可以说比起前面来,我们南山祖师他自己,基于像我们中国一般的祖师,他很少说论,叫疏、注什么等等,这个有他的原因在。就它的内涵来说,跟前面的各宗是内涵一样,一步一步地深入,所以前面的讲宗,那么这地方的──教。

28'30"
  第一面,指出这个圆教宗它所宗的什么;第二个呢,说为什么要立,说「出」,说明它的「立意」(甲一乙四);第三个说明它的根据(甲一乙五)。那么现在的《济缘》先说这个所谓圆教,那么圆教的内涵是什么?现在我们看《济缘》的解释。他这个,现在我们这儿所谈的问题是什么呢?

注①:抟食,四种世间食之一,又名段食,即欲界众生以香、味、触等色法为体之饮食,资益诸根。

注②:(表一)

圆教宗

    • 甲一标示

      • 乙一叙教本 良以众生本有清净真常妙性,……故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即其意也。

      • 乙二释名 前并小教,此是大乘,……具此诸意,故名为圆。

      • 乙三显体 一切大乘,莫不皆以常住佛性妙理为体。……故习瞥起,皆可知也。

      • 乙四出立意 问:二宗谈体自足,何须别立圆教?……一生虚度,岂不误哉。呜呼。

      • 乙五示所据 问:依何教义,立此教耶?……二部之异,于此自明。

    • 甲二正释

      • 乙一叙立教本致

        • 丙一标示 戒是警意之缘也。

        • 丙二正释 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

      • 乙二根器差殊

        • 丙一叙钝者妄计 愚人谓异,就之起着。或依色心及非色心。

        • 丙二叙利根易悟

          • 丁一明因教悟解 智知境缘本是心作。

          • 丁二明思惟观察 不妄缘境。但唯一识,随缘转变有彼有此。

      • 乙三所受体

        • 丙一约圆义以示体相

          • 丁一希求脱离 欲了妄情。

          • 丁二反观往业 须知妄业。

          • 丁三如缘纳法(接表二)

        • 丙二约随行以明持犯

          • 丁一明谨奉(接表三)

          • 丁二明慢犯

            • 戊一反上三用 若不勤察,微纵妄心。

            • 戊二反上戒熏 还熏本妄,更增深重。

        • 丙三举因果以细劝

          • 丁一总说 先知来意。众生识体……当须持戒等,皆此意也。

          • 丁二以三聚例明(接表四) 

          • 丁三问难释疑(结摄)
                    问:三聚三身为同为别?答:语异义一……岂止余聚邪?
                    问:教有分齐,何须此示?答:为成本宗……未足拟议也。

丁三《济缘》科判名。

说明:

《备览》中58、59页所列科判,乃元照律师解释《业疏》之科。而《备览》圆教宗文,未将《济缘记》全文列出。今因 师父消文时提及,共补入两段,以兹同学参考:

一、甲一「标示」下五科科判名,及乙一、乙三原文。

二、甲二乙三丙三「举因果以细劝」下三科,丁一、丁二、

(出自《济缘记》卷十六〈释诸戒受法篇〉第八页前始。福智版第三册,1529页始。)

(表二)

  • 丁三如缘纳法

    • 戊一示作业 故作法受,还熏妄心。

    • 戊二正明无作

      • 己一示所依处 于本藏识,

      • 己二显能依体 成善种子。

      • 己三结示正义所立唯此  此戒体也。

(表三)

  • 丁一明谨奉

    • 戊一蹑前受体 由有本种熏心。

    • 戊二正叙随行

      • 己一明力 故力有常。

      • 己二明能 能牵后习。

      • 己三明用 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

(表四)

  • 丁二以三聚例明中

    • 戊一摄律仪戒

      • 己一标因果 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用为法佛清净心也。

      • 己二明所以

        • 庚一叙昔迷 以妄覆真,不令明净。

        • 庚二显今悟 故须修显。名法身佛。

    • 戊二摄善法戒

      • 己一叙迷 以妄覆真,绝于智用。

      • 己二显悟 故勤观察,大智由生。即摄善法。名报身佛。

    • 戊三摄众生戒

      • 己一叙迷 以妄覆真,妄缘憎爱,故有彼我生死轮转。

      • 己二显悟

        • 庚一修因

          • 辛一开平等解 今返妄源,知生心起。

          • 辛二修平等行 不妄违恼,将护前生。

          • 辛三结名 是则名为摄众生戒。

        • 庚二感果

          • 辛一心境相应 生通无量,心护亦尔。

          • 辛二慈熏成果 能熏藏本,为化身佛。

          • 辛三明随缘起应 随彼心起……任机大小。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