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1b第6冊 第四十一卷.B面P.2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6册 第四十一卷.B面P.21

00'08"
  然后,解决自己的烦恼那一方面这个叫什么?断德;然后这个烦恼引发那一方面叫什么?恩德。是不是这样啊?然后修的这个行,一个是离染行,一个是方便行,还有一个呢慈悲行。你帮忙他解决,实际上帮忙你解决。你了解了这个,生佛能分得开吗?

00'32"
  所以这个圆教,真正的圆是教法圆满的就是这样。讲圆教没有讲慈悲,结果,对不起,这个慈悲还非拉进来不可;反过来,你要讲慈悲,如果说没有这个正确的认识,你这个慈悲行得通吗?你这个慈悲是婆婆妈妈,这是世间的那一个。我们都出了家:「欸,师父你慈悲!」世间的事情都解决不了,你还救一切众生,这个是什么名堂呢?这样。所以弄得不好的话,人家说「方便出祸害,慈悲出下流」,方便跟慈悲没有错耶!只是我们不善巧它真正的内涵哪!是不是「随举一行」,你随便举哪一个,如果这个教法圆满的话,请问能不能有一点遗漏?

01'19"P.22
  所以我当初的时候,说这个圆教要圆发三心,唉,教我想实在难得比登天还要难。我这么想:「唉!算了、算了。幸好现在还有一个弥陀净土法门,念念佛就算了!」现在了解了,你要真正解决问题的话,随便一个念头,最肤浅、最浅近的地方,它必然是圆具三心,是不是这样呢?所以了解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再看刚才说,「随举一誓」是「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一一皆尔」,现在我们因地当中随便一件事情上面,是不是这个样啊?反过来说,你不去管它,那么现在这种情况的话什么啊?随顺着自己的习性染污。这个染污的话,对不起,这个情况就是脑筋当中不勤、没有智慧,这样。所以自己也解决不了,众生也解决不了。是随便反过来,就三染、三恶统统在里头;一反过来,那么三德的密藏都在这地方。清楚不清楚?彼此间就这么明白!

02'34"
  所以在这个地方大家清楚了以后,我们想有一件事情,先不必说修,我们不妨先自己来随喜自己,说:「哎呀,我们何等幸运!宿生有殊胜的善根,这一世才感得这个圆满的教法。」尽管如此,但是没有这个祖师的抉择的话,我们怎么可能了解!所以元照律师说:「若非究我祖乘」,这个的的确确是这样,「须信投心无地」,如果不是那个祖师的抉择的话,我们了解,我们「投心无地」,我们这个用心就找不到根源,就不晓得哪里去用起!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事情这么明白,你不清楚了去走的话,就走了冤枉路;现在了解了以后,不要你另外用什么心,就这个一心当中,是不是圆满具足三样东西呀?事情就这么简单哪!

03'35"
  所以这次是真正说起来,我现在越来越了解了,善财、龙女不难,千真万确的!这个道理就是这么,可是我们就无始以来的习性。所以真正说修的,最难的就是要把这个习性、恶习,你怎么样把它净除。要不然,不知不觉当中这个老毛病又来了,这个力量是非常地强盛,这一点来说倒是真的,这一点倒是真的。所以在这里,现在大家关于这一方面的,清楚不清楚?这个清楚了,我们继续下去。看一下那个小字,「已上《业疏》文」,在五十八页的小字:

04'16"
【由戒是警意之缘起,至此段止,共七段连续,科判繁杂。今别录科表于下,以备对阅。】

这是弘一大师他慈悲,他老人家的慈悲,帮忙我们的,我们可以仔细地看一下。那么再下面呢,再下面就是这一页的这个最后,这一页的最后,就是五十九页,五十九页:

04'51"
【三举因果以细劝中,《济缘》于释文之前先明来意。今依其文,列表于下。】

那么这个表,这个表你们把黑板上将来那个表抄一下,放在这里对读,有绝大的帮助。就是「总说」、「以三聚例明」,还有「问难释疑」,「问难释疑」还没解释。这个「问难释疑」或者你后面另外改一个叫「结摄」,结是结论,摄是含摄,这个结论当中,把还没有说明的一些事情说明它。那么现在这个地方为什么用「问难释疑」呢?现在这个说明是用问难的方式来说明的,是这个意思,这个表自己看一下很容易懂。

05'36"P.24
  再下面我们就翻到六十页,这个六十页呢,这一段就是「问难释疑」或者是「结摄」,前面说明当中还有一段没有解释清楚的,现在在这个问难释疑当中来告诉我们了。看文,六十页:

05'58"
【《济缘》云:「问:三聚三身为同为别?答:语异义一。随举一戒,三聚具足。随举一聚,互具亦然。】

喏!在这里,他就问答,问答遣疑,实际上就是祖师的抉择,深细的抉择,经过这个抉择,我们能够更正确地了解。「上面说的三聚净戒,乃至于修证到最后感得的就是法报化的三身,这个是同、别呢?」「语异」,说不同,内涵是一个。「随举一戒,三聚具足」;同样地,「随举一聚,互具亦然」;随举一身,三身;随举一德,三德,这样;真正的重要的,随举一门,三门具足。

06'59"P.25
  可是小乘不是哦!小乘进去有的是从空解脱门进去,有的是从无相、无作分别;到了大乘,对不起,这个圆满具足。这个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你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正确圆满的知见,认识了走进去,那就对。否则的话,如果我们匆匆忙忙随便得到了一个摸上去,那势必至于会慢慢地走小乘的那种圣者的路。最后,这个小乘圣者你不要看他小乘噢,他是大菩萨示现,告诉我们,说:「哪!你看,如果说你不事先弄清楚明白,这样的话会产生这个效果。」

07'47"
  那么所以这个《广论》上面,特别学《广论》,他把整体的内涵告诉我们。后面有几句话,是在《广论》上面的,说你把整个的认识以后,你学了最究竟圆满的,后后认识了,你对于这前面这个最下下,你要启发什么?要想修行了。然后你修了这个下面的,这个上上,你一步一步增长欲得心,你一步一步增长了。这个彼此间就有它的互相彼此间的因果关系,而这个因果关系是钩锁连环丝毫不差。现在我们看那个《南山律》的文,六十页,说:

08'34"
【故知初受圆发三誓,】

他一开始受的时候就「圆发三誓」,那么没有受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是我们现在的准备,说闻思的准备非常重要,因此在论上面告诉我们,不要茫茫然马上去修。前面先把我们要修的内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整体的认识然后我们去修的话,一开头是圆发三心,然后就受那个三誓,最后果证,就是得到那个三身、三德。

09'10"P.26
【随中】

发了这个誓愿,受了、得了这个戒体,然后行的随中就是随行。随行的时候怎么办呢?

09'20"
【奉持圆修三行,】

这个时候就是圆修三行,「成因」,因成了,修行满了;「感果」的时候,「圆证三身」。所以这个

09'32"
【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三身亦即三誓三聚。心佛无差,因果不二。能如此者,始名圆戒,是波罗蜜,即究竟木叉也。】

这个《法华》的究竟意趣,在这里开显了,这样!所以花中有果、果在花中,因中有果、果在因中。我们前天曾经说过因果,就是这不是一个很深奥的道理,眼前我们就可以看得见的,因果有它的同时相,就有它的前后相。实际上,一切法的法相,法尔如是,这样,所以空缘起法,法尔如是。不了解,我们觉得很神秘,了解了以后,那理该如是。所以我们修行一定从亲近善知识、闻思,一步一步上来。下面两句话警策我们:

10'36"
【是知行人若发此心,若获此体,当知即是三佛之种。如何自轻,不加珍敬。】

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真正现在的「行人」,就是我们修行的诸位同道啊!发了这个心,得到了这个体,要晓得这个就是我们圆满佛、三身佛的种子啊!「如何自轻,不加珍敬」啊!喏,在这个地方,看见没有?所以经常我对我自己说:「嗯!我不是,谁是!」印光大师也是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印光大师以儒家劝一般世间人,说劝我们要学圣贤。现在我们学佛弟子的人,千万不要说:「哎呀,我只要去就好啰!」那我说释迦世尊、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是啊,我不做谁做啊!」就这样呀!我们内心当中应该要这个。这个地方清楚,我不是自大狂,我们应该如此──不自轻!这个时候才真正地能够有这个正确的因,然后认真去行持。有了正确的因,我们就战战兢兢努力,于是修正确的行持,有了正确的行持,一定感这个圆满正确的果报!

12'04"P.28
【然虽三戒彼此互具,至于修奉恒用摄生,】

来了!说这个三样东西,虽然互相具足,但是要修奉的时候,「恒」──一直要用这个「摄生」哦!

12'21"
【则能任运含摄一切,岂止余聚耶。】

你假定用这个「摄生」一戒的话,那么任运地自然一定什么都包括在里头,其他的统统在里头了。这个「余聚」是什么呢?就是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

12'44"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所以这为什么《广论》上面告诉我们,那叫共下、叫共中,到最后上士它就不叫共上了,那叫什么?上士道。同时它也说得很清楚,下面那些是引导你到上头去的必然经过的次第步骤,是为了有一些人的条件不具足,避免这些人得不到好处,那、那好了,你要学的就这个吧!所以对这些人来说叫共,这样。它真正的目标,佛法的整个的中心就在这里。而回过头来,你仔细地看一看《华严》、《法华》,那更清楚!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一个例外,出世的目标就要带你到这条路上去。那么要想走到这条路上去,因地当中最主要的,你可以说了一大堆,可是如果说这一大堆的话当中,纲领在什么呢?一样东西──大菩提心。对不对?这个大菩提心是因种,有了这个因种,这个将来把这个慢慢、慢慢地修行。

13'58"
  现在在这个地方,前面不同的,论上面告诉我们的叫认识、知见、智慧,现在的叫修行,这样,这两样东西是目、足,就完全配起来了。所以这地方就告诉我们「恒用摄生」的真正的用意,就是说你现在要受的戒,要以什么?以这个菩提心去受。

14'27"
  在这里我可以做一个证明,前面不是说戒有三种,一个别解脱,一个定共,一个道共,说定、道二戒以智慧得,而前面这个以什么?以慈心。那我们想这个慈心,至少我当初想来想去,我觉得没有慈心,现在了解了,是不是以慈心啊?它的个真正的原意用意在此。所以你不到后面、不究竟认识,你回过头去看,前面有太多地方是纰漏、漏洞百出。你可以关起门来,自己闭上门来说瞎话,可是这个经教三藏在这个地方啊!所以你真正了解了,回过头去看你就了解了。他可以不了解,可以不把它究竟意趣说出来,但是内涵确实如此。是不是这样呢?

15'24"
  所以尽管受五戒、尽管是什么,别解脱是慈心得,用意就在这里。然后呢,这个慈,真正的慈一定是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这个慈不是,这个是完全世间的溺爱。世间尚且觉得这是个溺爱,难道佛还有这么胡涂吗?所以真正说,有大悲里边一定有大智,有大智里边一定有大悲,这个我们要了解。但是我们说的时候分开讲,所以当然说得圆满,那么三样东西都说清楚。

15'55"P.30
  所以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根据论的抉择,了解了透彻以后,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要做的──这大菩提心,你怎么去做都对!你从智慧那个地方去看,你也了解,要想解决一切问题,对不起,那个一切众生你还不能不管,是不是这样呢?反过来说,你要帮他们忙,这个智慧还不能不要。好啰,问题就这么简单哪!所以他上面就告诉我们「恒用摄生」,意趣在这里。

16'36"
  因为你要去摄生,我们现在不要说:「啊!那我们去摄生,到处我们去救人去了!」错了!我举一个简单的比喻,说现在有人生了病了,你觉得,哎,看见那些生了病的人,很可怜他,你就救他去,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个人,觉得:「哎呀!这些都是个病人,你要救他去,怎么办?我赶快去好好地学医。」这两个人发心是一样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一个发心去救人,马上到马路上,一个一个去帮他忙;一个发心去学医。说不定有人说:「欸,你不是发心要去救那些人,你怎么跑掉了呢?」你们说哪一个对呀?这我想,一定选后者。前面一个人,他自己什么都不懂,弄得好,对不起,只是他白忙一顿;弄得不好,本来只死一个,变成死两个,他也拉进去。你说对不对?这样。然后一个人传染的话,本来一个人传染,你进去了变成两个人传染,是不是?这个世间的人往往不了解这一点,「啊!那既然你发大乘,那我们赶快去救人!」错了!这样。

17'48"
  所以这个所有的大乘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菩萨发心,《华严》上面说得尤其清楚,那是要解决一切众生,但是立行的时候,它有它的从哪里开始走起噢!所以那个时候战战兢兢。所以这个立行本身,大菩萨作的作法,跟那个声闻,在某一个角度去看一样的;主要的是看他的内心,那个内心你看不见的。现在清楚不清楚?所以还是一定照着前面的次第,一步一步地来,你自己就没办法挡住烦恼,你能够做好事吗?做的好事都是有染污的。然后这个做好事不善巧,你去救人,你能救人吗?就算是你今天不为烦恼所转,然后你要去帮人家,你不知道善巧。就是这样!

18'38"
  所以这个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典故,那个周利盘陀伽他自己解决了,人家问他问题,他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呢?那么很简单的都不知道了,你能解决人家问题吗?不行啊!所以它这个自然有它的必定的内涵在,这种地方我们千万不要误解。否则的话,人家说你这个不慈悲,好了,你也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一段话。那凡是这种道理,在论上面都有详细抉择,这里我们不细谈。所以这个学的次第现在清楚不清楚?以后我们就照着这样的一步一步地深入,这是第一个问答。那么到了这里,这么一来的话,前面这个圆发三心,我们有一个基本概念了;圆修三行,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再下面:

19'33"P.32
【问:教有分齐,何须此示?答:为成本宗分通义故。何以然耶?如《善戒经》,五十具等迭为方便,是故受五习十受十习具受具习大,故前三戒并名方便。假宗知权,不住方便。符通深之部意,为禀大之先容。所以钞叙发心为成三聚,此明随行次对三身。愿行相扶,彼此交映。彼则期心后受,此乃即行前修。方见圆宗深有来致。】

第二段,他又一个问答,实际上呢细辩。说这个每一个「教」,这个教就是各宗各派,它每一个宗派所说的有它的内涵,「分齐」,「齐」是齐限,「分」是它自己的那一部分,有它的一个界限,你为什么要说这个呀?那么现在回答,说我前面这个是正要成就本宗──就是四分一宗,四分一宗的特点,它是当宗是当分小乘教,可是呢它已分通大乘究竟圆满意趣,不经过这个说明,不明显我们部主──部主就是昙无德那位大德。

21'25"
  「何以然耶」,为什么呢?他就举出这个经来证明。《善戒经》上面说「五十具等迭为方便」,五戒,这个是在家的;十戒,出家刚开始的;具戒,完成大僧之体。这个都是「迭」,一个一个向后面,这个前者是后面的方便,换句话说,前因、后面的果;但是这个果不是到此为止,一阶一阶引你上去的。就像爬楼梯一样,第二阶是第一阶的果,但是绝对不能爬到了第二阶,到了果就停在那里,你这个爬楼梯毫无意思。本来在这地方还可以,爬到半楼梯,那是什么意思呢!所以二阶是第三阶的因,这个三阶是二阶的果,到了三阶,这个三阶变成第四阶的因,这么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22'23"
  所以说这个上面说,《善戒经》上面告诉,受了五戒你要继续深入的,受了五戒,照理说修习五戒的内涵,它就教我们修习十戒,十戒是出家呀!然后受了十戒以后,要马上要练习具戒;受了具戒,要习大乘戒。所以前上面那个戒,就是从在家的五戒,刚开始准备出家戒──沙弥,以及沙弥以后的大僧戒,这个三者都是「方便」,都是方便。那么这个方便,最开始的实法宗,它那是基础不谈,到了后面《成实论》假名宗它慢慢地深入。所以这个假名宗晓得这个是权宜方便,因此它「不住」,不停在那里,这样。这种真正的内涵,符合「通深之部意」,完全吻合,完全跟那个引导通往大乘深广教法的意趣,这个就是当宗本部的意思。

23'40"P.34
  所以「钞」上面,《行事钞》上面说,发心的时候「成三聚」。那么现在这里呢?这里「明随行」,发了这个心以后要随行;随行的话,就是发心、立行;然后这个立行──「次对三身」,感果。这样做的话,愿跟行相扶,发的心是因,然后这个行是发心以后的果。再进一步,这个修的行是因,然后证三身佛果是果。这样的「愿行相扶,彼此交映」,互相地扶助。说「彼则期心后受,此乃即行前修」,前面那个发心部分,先是发那个心,后面来受,现在呢,所谓的这个行就是说前面发了心怎么去满这个愿,这样。所以「方见圆宗,深有来致」,这样才能够了解圆教一宗,实在有它深远的内涵哪!

24'56"
  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叫什么?「问难释疑」,哦!一切疑难都解释了;或者叫「结摄」,最后的结论,把前面没有说清楚的都说清楚了。最后还要几句话,看下面的文。

25'15"
【若尔,既显分通,何须别立?】

那既然「显分通」,那么你说明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别立呢?另外还要立一个圆教宗呢?那么这回答,其实这个回答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再说一遍。前面说是带一个头,现在说是结摄,所以说圆满了,重新把它圆满的地方,再把它补得天衣无缝。

25'45"
【答:义虽通大,教终局小,不可滥通。故须别立,随意尽理,不乱宗途。请观前明实宗无一心字,次述假宗无一种字,始见圣师深体权实。自余凡愚,未足拟议也。」】

那么回答,说这个意义虽然通达到究竟的大乘,但是它当教本身总归是小乘的,局限在小乘,这个不可以随便地乱来,所以另外一个,这样。那么所以说「随意尽理」,也就是这样「不乱宗途」,随着它的真正的内涵意义,把这个我们佛陀要说这个内涵,能够充分地说明,而不使这个宗途紊乱。反过来说,正因为有这个宗途的次第,所以才能一步一步上去,把最深厚的理趣充分显发。我们要两方面看,文字上面没讲,要两方面看,如果说不这样地别立的话,对不起,这个真正的意思还没有办法真正显发。大家了解不了解这一点?就这样。所以你从正、反两方面去看的话,那对这一方面的问题,一点都没有了!

27'27"
  最后了解了这个,所以他就再指出来,喏!这个三宗的次第。所以「请观前明实宗无一心字」,最刚开始的时候、基础的时候,那你只能从最基础的地方去讲啊!最基础的地方讲,只看见外面的行相,所以没有一个心字。其次「述假宗」,假宗的话,已经到了心字了,所以它这个已经超越了前面了,所以它非色非心,但是「无一种字」,这个还是不说。「始见圣师」,所以历代的这个圣贤祖师们「深体权实」,他决定深深地了解这个「权」──开权显实这个意义,以及为实立权这个用意。「自余凡愚」,其他的一般人,那怎么能够了解这个意趣呢!

28'33"P.36
  所以我们在这里,从这个地方就了解,所以这个修学佛法没有真正的师承,我们就是不可能!今天我们在座的很多位,我说很多位不是全部,我想在座有很多大菩萨我不敢说,以我自己比喻的话,我自己晓得,我是凡中之凡、愚中之愚,今天居然能够了解,绝不是我的力量,这个都是由于这个传承的师长。透过他们,我现在了解了:啊!就是这个样!这个修行佛法而不依靠善知识,绝无可能!然后这个善知识一定要借重这个共同的团体,这个就是僧,这个僧的真正可贵在此。然后这个僧需要什么?要戒来辅助,这个戒要正知见确立,一步一步推出来了。有了这个正知见而没有办法把这个僧团建立起来的话,这个正知见是空话。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