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2a第6冊 第四十二卷.A面P.42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6册 第四十二卷.A面P.42

00'11"
  然后那个僧团而不那样子走下去的话,这就是那个僧,所谓「宝」,宝的那一部分显不出来。这个是我们两方面,正反两方面应该清楚的。

00'24"
  所以我们今天了解了以后,想至少有一点我们做得到──大家发心,我一定要努力去做!这个因绝端重要,以往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虽然有过,可是由于烦恼或者习染掩盖了,从今天开始把它拿掉。这个真正的圆因在这地方种下去,将来一定会感圆果。当然感圆果的迟早以及迂回曲折,那是看自己我们的行持的功夫了,这个行持的功夫完全看我们!

00'58"
  好!前面说清楚了,最后,最后这个第三部分,下面这个《羯磨疏》上面,它第三科有一个名字的。到现在这地方为止的话,这个就是正释戒体的部分。正释戒体部分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就是从五十四页第二段,《业疏》「戒是警意之缘」,这个是「显立正义」,显立正义圆教宗当中的话,「正释」,那么这个五十四页前面哪,就是五十三页最后,不是第三支圆教宗吗?这个圆教宗开始第一个,应该这个时候「标示」,标就是最初「标」。标了以后呢,从五十四页第二段「《业疏》续云」那地方就「正释」。那么现在六十页我们现在要下面讲的话,第三叫「指略结陈」,大概也说一下这个结论,把前面所说的作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怎么说?我们看:

02'17"P.40
【《业疏》云:「此门略辨三宗戒体少异。由来涉言语矣。」】

啊!这个祖师用词真美,三两句话,可是内涵哪……。他说现在这一门略略地来辨别三宗,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这个三宗当中说戒体,这个里边少有不同。从上面以来叫「由来涉言语矣」,啊!要说很多话呀!这个很多话,教我们真正地,对我们真正是无比的、真正无比的价值。平常我们常常说:「啊!皈依、皈依,怎么我皈依了半天,这个皈依心就生不起来呢?」现在我在任何情况之下,忘记掉了也就算了,稍微一提,那个除了这个皈依之心,找不到别的了。为什么?一看到,啊!我觉这个祖师的恩,他告诉我们的这个内涵,你实在是感觉到五体投地,你只有一个心──一心地景仰归投依靠,再没有别的了!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这个心?如果你们自己去思惟观察的话,一定会产生结果、这个结果。那祖师尚且如此,何况菩萨、何况佛陀!

03'45"
  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损失就是──不要勤加思惟观察的,这个是我们最大的损失。然后我们就说:「哎呀,我诚心,我要去皈依!」至少以我来说就是如此,我用了多少年这个诚心去请,诚不起来。然后了解这个文字以后,稍微一思惟的话,由不得我不诚心、不皈依、不景仰!这个内心当中就是这样,而且当下无比地欢喜,无比地踏实。这个佛法就是这样,眼前心里得安宁、得归投依靠,将来果报,啊!美不可言,一路升上,一直到成佛为止。所以天下再没有比学佛好了,这是我千真万确我所感到的!那下面这个解释很容易:

04'40"
【《济缘》释云:「言略辨者示不尽故。言少异者若据教宗名义不滥,论其业体毕竟常同。当知细色及以二非无非种子,但是如来随宜异说耳。涉言语者言其繁也。」】

「涉言语」就是说,啊!还是很多。这个文字略略地解释一下就行。

05'08"
  在这个《羯磨疏》上面,就是我们道宣律祖下面还有一段话,那么弘一大师没引出来,这段话我略略地说一说,这个内涵告诉我们一下。既然弘一大师没细说,《在家备览》没细说,所以我也不细说,不过今天在座学的大部分是出家的同修,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略略一谈,略略一谈。那么至于在家居士,我想你们诸位都有心,至少将来一定会上来,也许下一生,也许下下生,那没关系啦!今天我们把那个因种一种。

05'49"P.42
  那么祖师怎么告诉我们呢?他说现在学的人,都只知道依这个「随戒」,换句话说学的人都只依戒相,这个戒体,法、体部分并不清楚。而这些人都是好心哦,很认真学哦!于是到那时候就说他叫「忪茕守护」,那个还是很努力、很认真,但是做的部分非常地狭窄,就是这样。下面有两句话很有意思,「不知战兢,本有何意」,他要想真正地把那个戒相持好的话真不简单哪!但是他们这个很用心,所以战战兢兢非常努力,但是并不了解这么战战兢兢为什么原因。因此最后得出什么结果呢?「空奉外仪」,就是外面那个仪表,没有实在的内涵。

06'51"
  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下面的流弊就产生了。什么流弊啊?叫「或以污心」,虽然戒相弄得很好,可是真正的戒的本体在你的内心哦!于是这个内心没弄清楚,或者是污心,污心是总的。下面又开出来,「为名为利,谄诳无惭,诈现持戒。心为业本,终坠生死。」这是由于这个不了解的内涵,所以难免或者说无明所覆,或者为烦恼所覆,种种这个情况。而不了解戒是要转化这个染污之业,变成功清净的不思议业,而不晓得心是业本,所以忙了半天是终坠生死,还要堕落下去。「不如不受」,不如不要去受,为什么呀?「无犯持也」,你不会犯呀!所以他下面,「但顺故业,减损集因」,你不妨照着老办法去做,老办法去做的话至少你不会犯戒呀!你多少听见了这个道理以后的话,那么多多少少行十善业,你能够慢慢把你以前这个染污之业减少。

08'18"
  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学习出家的话,一定要了解这正确的内涵,了解这个出家的殊胜的功德。然后观察自己的内心,发这个誓愿,决心要这样去走,于是这个无价之宝在我们手上。我们同样地得到这个人身,你要想达到这样的一个功效的话,除了这个戒,再没有第二条路了!所以《广论》上面特别开出来,特别告诉我们,假定这个具戒的真正的目标为了证罗汉的话,对不起,那个事情有点问题了。这个具戒那么难行,证得的果只要证一个罗汉,实际上证罗汉你八戒都可以证得,你要辛辛苦苦持这么多戒。所以它究竟这个戒的意趣是什么?为了成就你圆行。当初如果说不了解今天南山圆教宗的话,我们看这个《广论》上面的这个文不太清楚;现在了解这个圆教宗的内涵,回过头来看那个《广论》是不是很清楚啊?哪!你看,祖师是无论中外,不管是哪一个,他只要认识得究竟清楚的话,这个说法是完全相同,对是不对?不是很清楚吗?

09'39"
  所以我们说到这个地方,我们真正感觉得庆幸哪!所以我一直说,我绝对不是说,啊!只有宗喀巴大师,我们中国的祖师哪有不好的呢?可是现在最大的可惜,换句话这个师承,就断掉了。我以前一样看,看了半天就是不懂!我想你们跟我一样的,对不对?现在看起来还是不懂。那时候因为我的老师跟我讲,讲完了这个道理,我在这里看看:欸,也是一样嘛!反过来说,说不定过了几年,人家这本论不认识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完全不认识;我们看懂了以后,这个回过头去一看的话,觉得:欸,这个论也看懂了!就是这个。你只要有正确的师承,告诉你正确的内涵,圆满的,然后你弄懂了那个,回过头去看它,这个内涵也是如此。所以最后随便说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真正的他这个祖师的用意就在这里。

10'40"P.44
  那么下面有很多话这个我不细说,它这个里边有引一段话,都是南山祖师说的,现在这个元照律师《济缘记》上的话,我就不再细引它了。这个祖师,南山祖师又引说,「故《百论》中」,《百论》就是龙树菩萨的三论,这个《百论》不晓得是提婆菩萨造的还是龙树菩萨造的,我也弄不清楚了。《中论》、《百论》等等、《十二门论》,通常我们说三论、三论。那么这个三论是不是这个三论,在我们中国是这个三论,实际上在印度当年它不仅仅是;换句话说中观宗最主要的这个论典。他举出里边,「《百论》中,罪福俱舍」,这个南山祖师就告诉我们说,这个真正持戒你要怎么持法呢?罪、福都舍,这样才可以。如果你这个弄不清楚的话,那怎么办呢?罪舍掉了,福不舍,那是「为天持戒」,你要求这个,这是这个戒不清净,这个戒不清净。

11'59"
  不过我们听见了以后,我们不要说:现在那我们教这个也舍掉。这个《广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说我们修这个八因要用那个三缘,到这个三缘当中开,万一这个做不到退下来,这个再做不到退下来,记得不记得?就是我们理论上面了解得最圆满,行持的时候找到现在的下脚点,然后从这地方一步一步上去,你了解了这个不会停在这里,这是我们真正的重要。

12'27"
  至少对我来说,现在叫我说「罪舍」,我倒当然叫我想尽办法要去舍掉它,因为了解了这个罪将来一定要苦啊;这个福要我舍掉,对我来说我现在舍它不得。我还没真正得无分别智,理论上面晓得,可是推动我们的真正的重要的是这个,所以这个我们每个地方要晓得怎么去善巧地利用。所以这个经论上面也告诉我们说不要贪,但是它有很巧妙的名字,再告诉我们「善法欲」,请问欲是什么?欸,欲,还是啊!不过这个叫作同样的这个心,这个心里面你用在上面,对你有害的叫作贪;同样用这个心对你有利的叫作什么?善法欲。那我们也不妨这样说吧!这个罪福要舍掉了,这个善法欲不要舍,就这样。

13'19"P.46
  然后这个善法欲我们要把它看得准,这个善法欲有个特点──不是看见了天,这个善法欲看见的──佛。然后这个时候那个佛看得太高,你晓得天具的一切,佛样样都有,所以当你看得高不可攀的时候,你觉得,不要想到:欸,这个佛太高了。所以你觉得,看看天你就想到:「那我要的这个比他还要好啊!」这是我们平常应该用上的,而且是一个非常善巧方便。你有了这个,我们能够眼前很多事情挡得住,否则一点小名小利就挡不住!所以不要说不贪,我要!要善法欲,我要看大的;看见了大的,眼前这个小的,你自然而然就不会被它所牵走了。这个是简单地说一说,说一说。

14'15"
  上面是说引《百论》,那么下面又引「《成论》」,《成论》就是《成实论》。《成实论》上面怎么说?「行者深心不乐为罪,名净持戒。」第一个说不乐,对这个罪没有好乐之心。这个「不乐为罪」表面上面我们去看的话,我们谁都不愿意去造罪,但实际上呢,我们往往难免。原因何在?这个《广论》上面处处告诉我们,就是我们看见眼前的很多东西,看见它的净相,看见它的美妙相。怎么办呢?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业果,就是把那个因果关系看远的话,当你看见前面美妙东西,你紧跟着看这个美妙的事情背后它的因何在?说,得到这个美妙的果的因需要这些。反过来,现在你有了这个,检查一下,现在你起心动念因是什么呢?你立刻感觉到,现在起心动念这个因,是造恶业受苦果的因,于是眼前这个美妙相消失掉了,你只看见这个的因果相,那时候你就能够从这地方慢慢地把它改善过来。

15'42"
  凡这些都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还不够,这个认识还要思惟、观察。当这个思惟、观察有力了以后,随遇任何一个境界,你这么去用,欸!这些境界就牵不住你,这是我们现在正确应该了解的,这个就是我们目前该做的地方。那么所以说「深心不乐为罪」,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个深心哪,平常我们讲「深心」,主要是把那个心想得……用了很大的脑筋,用得个头晕脑胀,对不起,还停在那个地方。它那个深心要用智慧这样地深入,前后的因缘、因果当中去观察。不要你头痛,你会心安理得地把问题真正解决,这样才是什么?持戒,真正的「净持戒」。

16'45"
  下面又引一个,上两个是引的论,最后又引一个经。说「《持世佛藏》」,这个是《佛藏经》。「若不为除我倒而持戒者」,这个叫作「破戒人」,「广诃如彼」。这一个《佛藏经》如果你们有因缘看一看,这个倒是非常好。说真正的持戒目标干什么?要破我倒!这一切烦恼的真正的因就在这里,这个才是我们持戒的根本意趣,它后面、前面很多地方都劝我们。

17'26"P.48
  所以到这地方为止,我们回过头去想一想,当年论上面告诉我们,说持戒万一你不能圆满,那怎么办呢?告诉我们,立出四点:正见、尸罗、轨则、净命,这个时候正见不能破,下面容或做不到,现在了解了吧!是不是很清楚了?这个讲了圆教宗以后,我们就完全清楚了。那么这个正见是什么?这个正见是「正见我倒」,这个地方就不叫正知见了,这个都在论上面就告诉我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是,我们一开头就想做圆满,没有这样的事情!如果有这样的事情的话,那个不是佛法。佛是真正伟大的地方,看得非常透彻,没有一个例外,一定要如此因、如是果。从无始的染污当中一口气成佛,哪有这样的事情!所以一步一步地来,既然一步一步地来,刚做的时候一定不能兼顾,那么在这个里边,本末一定不能颠倒。然后这个地方的根本是正见,现在我们找到了,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点!

18'45"
  不过说到这个地方大家不要说:「啊!那你得到了正见就好了,那其他的就不要去管啦!」请问这个正见不正见哪?证得正见的人会不会这样啊?那是种邪见,是借口啊!这个完全是百分之一百的邪见,可是现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就误解,这样,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而且这种地方完全是看你自己,所以自己务必要辨别,否则你跟着别人走的话,弄得不小心就走岔掉了,弄得不小心就走岔掉了!不要说跟着不相应的人,就是跟着相应的善知识,还是不一定真正能够走得很好。因为真正的,我们跟这个所谓真正的善知识,他用的都是用的心地功夫,就这样,这个叫善知识。所谓这个心地功夫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说:「喔唷!这个人府城很深哦,这不露在身上面。」不是这个心地功夫噢!现在我们了解的就是,当你根对境的时候,真正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啊?不在这个境上面,完全在你那个内心上面,懂不懂这个?这个叫作心地功夫,你不要误解哦!不要误解说这个人府城很深,老在那儿动脑筋害人,这个叫心地功夫,错了!就这样。

19'59"
  当心境交涉的时候,普通我们世间不了解,随顺着无明转,现在善知识那心境交涉过程当中,拿正知见净化我们自己的内心的烦恼,从内心上面去看。唯识来说这个都是心,中观来说这个缘起,这样,说一切都是空,都是缘起,所以「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所以这个心境的交涉当中,他一定不管外面,只管你自己,所以讲心清净及加行清净,对不对?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从那个表相上面看善知识,你能看得见吗?如果你看得见,对不起,那你比他高明,他就不是你的善知识;如果说善知识他比你的高明,你就是看不见,对不对?这个要懂得这个道理哦!就这样。

20'50"
  所以以我来说,尤其是最近,是我自己……因为说实在的,得到了一点师长的多多少少指导,可是我自己本身,说实在,福德不够,自己也觉得业障很重。我觉得如果说论我最高兴、最欢喜的,我巴及不得跟在我的老师后面,一天到晚被他骂,那我才高兴。今天坐在这个上面,承蒙你们说教授和尚,说问我心里面,我常常想到这个,啊!自己很惭愧,是很恐怖。好在我现在多多少少,这个师门给我一点踏实之感,要以前的话,我绝对不敢坐在这个上头。我觉得就是这个,我只是尽心尽力把我的错误拿给你们,消除我的罪障。

21'35"P.50
  那么在周围呢,在这个地方跟很多同学,有的时候我会感觉到:唉,实在是苦不堪言!可是现在慢慢地、慢慢地这个心情改过来了。当我开始看到说跟我的同学差距的时候,我立刻想到:原来我并没有看见我的师长那内涵究竟是什么!这样。所以我这心里面很清楚,一看他,我就自己马上看见自己──原来是这个!所以深深地了解,这是我们真正以后应该修行的时候。所以我说平常固然一般的人,我们从表相上面去看,不了解,就是你跟到了善知识,对不起,还是要不断地去思惟、观察,如果说你单单地从这个外面,单单看那个行相,看不清楚。所以学任何东西都是告诉我们不要「浅尝辄止」,这是第一个。

22'32"
  第二个呢,真正要亲近善知识有一件事情要注意喔──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诃斥!我们往往是一被诃斥,喔唷,下次乖乖地在那个后面等在那儿不敢上去了,这个是一个损失。如果诃斥了以后你还在那儿说他、嘀咕的话,那就完了。真正的善知识,他这个力量非常强噢!你像卵一样,以卵击石,一碰,你是非碎不可!这个是的的确确,这个法相如此。所以后面,这个后面,这个火上是后面、后面说,我在这个学《广论》的习惯,《广论》上面他告诉我们:菩萨,不要说我们凡夫,菩萨发了心以后一般来说不会堕落,最可怕的,对于一个同发心的人,如果你起一念瞋心,那很可怕!如果这是比你的尊长善知识,不要举瞋心,你有一个非理作意的话,这个损害非常严重!可是不幸的,这个善知识的行相我们就看不见,我们就拿我们自己的心去看。这是所以在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今天有幸了解了这一点,这是平常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这是目前我自己一直警策。

23'50"
  所以现在大家不要说找不到善知识,找不到善知识正是好处;眼前这些人都是善知识,我们能够在这些人上面磨炼,把自己的内心当中磨炼的话,第一个,慢慢地你这个生烦恼减少了。人家是非不管,你对境的时候你能够不生烦恼,能够增长的话,当然遇见善知识更容易,第一个。是不是这样?

24'15"P.53
  第二,因为这个人与人相处的话,平常我们不习惯思惟、观察,现在这个里边思惟、观察的能力增长,是不是要靠这个?如果靠善知识前面的话,一碰,对不起,你非下地狱不可!下了地狱你还有机会去思惟、观察吗?没有耶!所以我们唯一的办法到极乐世界,就这样啊!可是到极乐世界,对不起,经上又告诉我们的,极乐世界修百年不如这里一天。至少我们还没有去之前还有几十年功夫,趁这个机会好好努力修学,对不对?这否则岂不是浪费了呢?就这样啊!何况我们在这里修的话,对我们品位只有增高,现在又增高,将来到了那边又省那么事,为什么我们不努力修呢?这是我们必须应该正确地认识的。所以虽然这些闲话,可是这些闲话当中,我觉得倒是对我们有绝对价值。

25'12"
  那么我想原则上面关于戒的部分,这个前面大概如此。后面呢,还有一段话,有一段话,这个标题叫作「总结嘱累」,最后总结还要一个下面的嘱累,这个嘱累告诉我们该如何修法。那个嘱累就是有它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在,那个嘱累当中元照律师尤其是说得非常多,这对我们非常重要,那么这个留到下一次再讲。

25'51"
  我想今天有一个事情要简单地说一说,明天休息一天,大家最近也可以说听得很苦,时间老是不够用,是不是这样啊?而且这个地方都是,就是我们整个的从前面学到现在的精华的部分,经、论、到最后真正用的全部的精华,消化了以后,下面这个嘱累对我们就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我也休息一下,本来想这个昨天就休息了,后来想昨天人比较多一点,这个难得地他们一番好心跑得来。后来想今天休息,我说我也事先没说明,很多人跑得来白跑一趟,所以今天上课的时候说明,明天休息,大家在家里。可是休息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原则上面──我晓得前面的不会,趁机会赶快去重新去听、研讨;后面的几位如果放假的话,不要趁这机会去游山玩水,那这个你就损失了!赶快把还不了解的消化一下,这个轻轻松松。那么再下面就是,今天是礼拜一,是吧?我们礼拜三继续。

27'15"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印的两张表,还有一两分钟的时间,这个两张表当中,这个大家是不是在这里看一下。第一张前面就是《随机羯磨疏》一开头第四页、第五页。这个前面也就是说南山祖师告诉我们的,那么我们昨天曾经谈到「毘尼立法,殷勤嘱累」(编者按:请参阅《备览》补充资料四),你们看见没有?在第五页第一行,第五页的第一行。这个前面两页嘛,这个边上我们看得见那个「五」,有没有看见哪?「四」,是不是啊?四、五,就这样,这个第五页的第一行。我昨天已经念过了,这个言「毘尼立法」,就是制教,「殷勤嘱累」,我们世尊一而再地告诉我们,「制令」,制令那个教我们忆念,「不使遗忘。所以常尔一心,违皆制犯。故知常勤观察,始号奉持。」今天我们正好要讲「常勤观察」,现在了解了。

28'38"P.55
  那么除了这个以外,我们翻回去看第四页,第四页倒数第四行开始,说这个「局就律宗。三轮者」,这个三轮就是我们佛的三轮,佛的三轮有的说身、口、意三业,他那个三业出现都是摧转众生烦恼的,有很多人叫神足轮、说法轮、忆念轮。那么「身」现的神足,「口」是说法,「意」是忆念,这样,它有种种的说法。

29'17"
  现在这个三轮,就是我们祖师就律来开的,「神足,为无信」,就是对不信仰的人,他就显出他世尊不可思议的威神,启发他们的信心。那么现在对我们呢,我们也就是说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四因第一个,什么?啊!看见诸佛菩萨的无量的威神,是不是启发信心的?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