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3a第6冊 第四十三卷.A面P.7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6册 第四十三卷.A面P.71

00'11"
  所以说究竟来说,不管哪一个,不要说你求生净土,你跑到庙里面「一声南无佛」,都「皆已成佛道」,何况你求生净土!所以从这个着眼点来看的话,是没有错,任何一个,不要念,看一下,那也是说究竟成佛道了,岂不等于圆发三心一样呢!可是这个差别我们要弄清楚,要弄得清楚。如果说你很笼统地来说,来摄受众生方便来说,那反正总归是好的!说得通吗?说得通!可是对我们修证的次第上来说的话,这个地方千万不能含糊,大家要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所以这里特别地说一说。

00'59"
  关于这个发那个内心的话,必定要跟前面的业,就是你内心当中的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这样。所以现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它是不是至诚心,是不是深心,是不是所谓这个回向发愿心?关于这个回向发愿,上一次我曾经提过,在这里再说一下。

01'23"
  所谓回向的话,你做了这个任何一件事情,它有了这个功德,然后你把这个功德,你的目标是要达到这样,这是完全从你内心当中的心识上面──这个行心所,你内心当中真实的心理状态来说,不是嘴巴上面一句话。嘴巴上面一句话,虚愿说:「我要成佛、我要成佛!」假如这句话能够产生功效的话,岂不我们人人成佛!所以这个经上面好些地方都一再跟我们说这一点,这我们要清楚的。

01'57"P.72
  那么这个所谓回向发愿心,不是我说:「哎呀!阿弥陀佛,我要救一切众生,所以要成佛,然后我这个代一切众生回向。」种善根来说是有,实际上的内涵,就是内心当中,你实实在在,当下那个心里面正念提起来,一点都并没有像平常我们是这个含含糊糊那种状态。平常我们一般状态都是什么?都在一种痴相应的无记心当中,这个根本没有什么多大的功德可言,只有内心当中是有一个很含糊的一个种子,只是如此而已。你一心一意地去这样,专诚在什么?专诚为了要法界一切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我这样去做。然后做这个一定是回向别人。所以你们马上检查一下自己,做了一切事情以后,做了以后觉得:「这个我是为别人的。」就是这样。

02'59"
  所以当一个最好东西在那儿,眼前好吃的东西,看见别人,马上送给别人,你自己就绝对不愿意吃,那个差不多有一点点样子了。假定你正在那时候,看见别人来,是「赶快把它吃下去,免得人家来分我一杯羹!」对不起,那完全是骗人!「有什么好事情,只有教别人去做,坏事情我来!」这个菩萨的心情啊,为什么这个菩萨戒上面到重要的地方它就开呀?这原因是这样。看见这个人,他今天这样做了,譬如「他要杀我,杀了以后,他要下地狱,那我宁愿杀他!」他并不是看见这个真正的功德。真正重要的,就是看见「他杀了我以后,他要下地狱!」这个时候,「我虽然我明晓得我要下地狱,我也救他!」要有这个心情啊!这样。这个是回向发愿心。根本的条件,

第一个,至诚心,就是的的确确,你从内心的深处要断恶修善的,不是浮浮泛泛的这种心──是吗?所以你真正地去检查的时候的话,那我们要注意。

04'03"
  所以我这么特别认真地讲的话,这个地方大家要了解。这个将来在座的诸位,容或虽然有人说自己是种种的条件,可是极大部分都是将来真正走上去的佛门龙象。这个佛法的内涵如果不知道,随便开口的话,自己伤害自己,这是个人的;伤害别人,非常严重!我们现在的概念当中以为说,啊!这个说错了害了别人跟自己没关系;实际上,只要有一个人受你的影响还留在世间,对不起,你那个罪障你就没有办法解决。真正说起来,你只要留下一点恶劣的影响使人家受害,那真正我们自己就没办法解决。当然有这个可能,你讲得很对,人家听错了,那至少你的意乐、你的动机、你的见解这个没有错,这是我们一定要把握得准的。

05'00"P.74
  所以这个经律论三个彼此间你绝对不能少:经是我们最究竟的证据;这个律是我们行持的标准;论是说明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内涵,行持的准则,有的时候这样说、有的时候这样说,到底哪一个对、哪一个错,抉择是非,严密的。你必须透过这个三方面,然后根据这个去行持,你才会不会走错。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第一个发心最重要。可是单单那个发心你没有正确的方法,不照着正确的方法去行持,这个没有用哦!一再告诉我们,一再告诉我们,不是说我一番好心,一番好心的话,如果这样的话,那这个佛法就不稀奇了,这个是我们特别应该认识的,这样,特别应该认识。

06'02"
  所以看哪!在这个地方讲起来,发大菩提心,求菩萨行,行大慈行,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善财童子。这个看那个善财童子他发了菩提心以后,他怎么办呢?然后他用最大的努力,尽他最大的力量,他不计一切困难去求种种善知识,为什么?「哦,我已经发了这个心,发了心怎么满这个愿呢?」这样。所以他经过所谓我们的「梯山航海」──你仔细看看那个《华严》,《华严》上面只告诉我们,啊!善财童子为了求善知识,一路地啼哭,然后经过多少困难。看看文字很简单哪!现在教我们现在说为了要帮别人忙,这样地种种辛苦去好像很难,然后做不到而痛哭流涕尤其难!猫哭老鼠哭两下容易,真正要求这个去哭的话,我想这个很难吧!喏,这个典型的例子噢!

07'14"
  然后找到了个善知识,一遇到善知识,他就说:「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了,那么但是怎么行?」换句话说,我发心要救别人,但是发了心我还不晓得怎么办,不晓得怎么救啊!这样啊!所以我真正要去救,我还不会,我力量不够;那你求,去求人。他整个的心目当中没有别的,就为帮人忙,满他这个愿心,这个是真正的重心!所以现在要满他的愿,第一步就是持那个戒──这个你不要去做,不该做的;这个该做的,你要去做,这样。然后这个该做当中真正重要的,要帮一切众生的忙,要解决一切众生。实际上,等到你了解了道理,你要想解决你自己的问题,对不起,还离不开一切众生。所以这件事情是三而一,一而三,所以这个概念,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很清楚、很明白。

08'11"
  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你也是说:「唉呀!这个非常地难。那我们想想这个做不到,那我这个时候还是先求往生好了。」这个做法的话,对不起,这个不是直截了当的大乘哦!但是最后,要嘛不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一定还是会走到这条路去的,这个我们要了解哦,它那个中间的曲折。这个概念你必定要这种大论上面仔细去求索,仔细去看。

08'46"
  那么这个抉择的话,《菩提道次第广论》抉择得特别清楚!所以在这个精进一度上面他特别说,他这个菩萨真正发心的话,他为救一个众生乃至于,然后要无量阿僧祇劫他蹲在那个地狱里边,他为要救他,干!而这个《广论》上面这是引什么?引《瑜伽师地论》上面,都是引这大论上面的说明,这个精进用功的心要发这样的心啊!这样。而他说现在有人误解了,说:「啊!那么发了这个大乘心就快速,因此我发大菩提心。」他说那你完全误解了,你的内心当中动机是求找一条省路快一点,喔唷!赶快去。你真正有没有为发心救人之心?没有!所以内心仔细一检查的话,你自然就很明白。这个里边这个行相我们要弄清楚。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一直说,并不是急着忙着去行,而是要急着重要的──要了解这个见,这个见你真正了解了,下面这个行,的确并不困难。

10'00"P.76
  那么这个精进一度上头,为了大家,帮忙大家建立这个强有力的概念,你们不妨翻开《菩提道次第广论》三百一十一页,三一一。这个三一一,这个地方特别说,你真正要修那个大乘行,啊!这条路实在是非常难、非常难,所以特别说破除,破除那个怯弱心。说怎么破除它呢?前面那个你们自己有机会仔细去看,看了以后,不断地在内心上去思惟、观察,这个概念建立起来的话,你一定破得了。

10'44"
  现在我们不说这个,我们说什么呢?就这个三百一十一页上面,最后倒数第三行最末一句,说如果「念成佛必须圆满无边资粮」,这个很难我不能!欸,这个你不要怕。怎么呢?他说「若为利益无边有情」,现在的的确确就在这个发圆宗三聚戒的时候,它一定是在这个利益无边有情上面,这个上面下手的,而这个包含了前者。因为要利益无边有情,所以你必须要成佛,我们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啊!所以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那么要想成佛的话,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要「住无量劫」。这个无量劫干什么?要「欣乐修集无边资粮」,换句话说,要净除无边的罪障,然后呢积聚无边的资粮。那个时候要怎么办?要「受律仪」,这个律仪现在我们的圆宗三聚就是。

11'53"
  受了这个律仪以后,下面来了,「则于一切」,换句话说,任何时候,「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你只要证得了这个戒体,在这种状态当中你睡着也好、没有睡着也好,心散乱也好、不散乱也好。再翻过去,「乃至有此律仪之时」,只要这个律仪戒的戒体还在、不破坏,那么「福恒增长量等虚空」,这个福、这个福它永远在增长,它不停的。别的事情还可以停,这个事情永远不停,因为这个心识永远不停。而增长的内涵是什么呢?像虚空一样,因为你是遍缘法界,所以它这个功德有这么大噢!所以在这个方面大家就可以了解,那这个戒的真正的功德就在这上头。

12'52"
  所以说,修行修行而不要依戒、不要出家,根本的原因在这里──这个修行有没有效?有!但是效果,对不起,那就差得十万八千里。当然你证了道以后,发了菩提心,见了这个空正见以后,那个心里面能够跟法界相应,那当然不谈了;在我们凡夫位上要想真正修的话,这是原因。当然前面说一个一个,有各式各样的,在家嘛有很多困扰,出家这个没有,而且帮助我们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他下面有一句话,所以「无边资粮非难圆满」哪!

13'39"P.78
  那么「即前论」,这个论就是《宝鬘论》,这《宝鬘论》是龙树菩萨写的。「如一切诸方,地水火风空,无边如是说,有情亦无边。」一切方──这个这么多的地水火风空,还有同样的有无量无边的有情。「菩萨普悲愍,此无边有情,欲度诸苦厄,安立于佛位。」这个菩萨的发心是这样的。然后呢,「如是坚住者,从正受戒已」,由于这样,「坚住」两个字很重要,对这个有正确的认识,产生了胜解,然后一心要去追求,先发愿心,后发行心,这个就是正受戒已。「随其眠不眠」,睡觉也好、不睡也好,乃至于「放逸而住」。

14'31"
  「如有情无边,恒集无边福」,它既然无边的福一直集的话,「无边福非难,证无边德佛。若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而修无量善。菩提虽无量,以此四无量,资粮非久远,如何不得证。」妙咧!从你发了这个心以后,喏!这个时候开始,你就可以依这四个无量得到一个无量的佛果。所以四比一的这个比,比上来的话,当然这个是你这个成功的可能就这么大,这样!而真正重要的重点在哪里?就是发这个大菩提心,然后修、圆修这个三聚净戒,所以这个并不难哪!

15'26"
  所以他下面它又有一段话,又有一段话,你们自己去看。他这个下面的话就是说,哎呀,如果说对于这个不了解──我们不妨到了这里再看一看。「是故若由最极猛利大慈大悲」,这个真正的内心,「及菩提心」,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冲动其意」,这个对他内心有逼不及待这种为了利益有情,所以希望成佛,这个是非常难得。下面一句话,这是我们刚才说应该警惕检查的:「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如果关于上面这个正确的条件不认识,「仅由见于极长时劫,须正修学无边诸行及多难行」,说:「唉呀!看见这个修学佛道这么长,还要学这样,啊!这个事真这样,那我就要去……。」「故妄说云求速近道」,那么于是自己说:「我求一个再一点快速的道路。」要晓得「此于愿心间接损害」哦!这个愿心,前面的愿心已经间接受损了。「正损行心」,行心的话,就是你要去真正要行救无量有情,实际上,现在你说,哎哟,怕这么长远,你这个心到底是要救无量有情而去济他?还是自己逃走了,赶快自己求自己利乐?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时候根本这个大乘的重心已经差了,所以对成佛是反而更遥远。

17'03"P.80
  凡这种地方,都需要用论来抉择。本来比较好的,这个我们可以用《大智度论》跟《瑜伽师地论》,可是这两本论加起来两百卷,我想你们看过的人晓得,喔唷,这两本看起来实在是难懂极了!那么现在这个上面,《广论》上面就把它简单扼要,实际上这种内容都出自于这种大论上面。这是说这个概念,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弄清楚一下,弄清楚一下。

17'37"
  那么谈到这里,刚才有个问题现在用上去就很好了。这里有一个人问,上一次因为我们曾经谈过,说别解脱戒这一生,下一生它不会再生起。下一生有两个:一个要期誓受,是受这一生;然后呢,虽然这个习性还在,可是下一世因为身体换了,所以对不起,它那个戒体没有。那么就有人就问了:「欸?那这个菩萨戒尽未来际的,难道这个身体不换吗?身体还是换的,他为什么得到呢?」他提这个问题,非常好的好问题!所以我说,在这里平常大家不大习惯,我以前,乃至于我现在,譬如现在我在我们那边山上福智精舍,我们的同学之间都知道,我就鼓励他们:「你们就要提出问题来,把我『难』倒!」这样。那,对!实际上也就是说他真正肯深入的话,一定可以找到问题的。这个我随便一句话,换句话说,你们诸位将来真正要深入学习的话,这种地方是应该着眼的地方。

18'48"
  对呀!那这个菩萨,我是尽未来际的,下一生怎么办呢?那么这个这地方解释一下,这地方解释一下。这个菩萨戒不会失去,可是比丘戒会失去,这个原因要晓得两点。我们要从真正的着眼点去看,真正那个比丘戒的最早的着眼点,所以你看那个比丘戒,所以在《毗尼母经》上面决定得很清楚,别解脱戒它正式、正规的是跟什么人,跟声闻乘人说。声闻乘的最早的发心,要急求解脱,急求解脱的人如果他想:「哎呀!我这个等到下一生。」对不起,他那个心愿,他这根本的心已经错了。就是这个声闻乘的行者,他一定要急求了脱,逼不及待的这个心情,哪还能够等到下一生?这一生他希望的,如果今天能够了决的话,他要等到明天,绝忍受不住!他这个心急到什么程度呢?念念如救头燃!这个是声闻乘的行者。所以基于这个理由,他一定是什么?他这个戒的本身重点就在这里,这一生一定要求解决,这样,所以他立那个誓的话是「尽形寿」。

20'13"
  菩萨戒,菩萨的特征是什么?他要解救一切众生。如果说这个整个法界当中还有一个漏掉,对不起,他绝不成佛!这个是菩萨的发心。这一生能成就吗?所以说漏掉一个,对不起,这个就不是菩萨戒,就是这样。所以在这种情况,我要想这一生究竟,行吗?不行啊!所以这个是用心哪!我们要晓得,你有这样的意乐,然后这个意乐、这个愿心,然后下面为了满这个意乐这个行持。所以发了出离心,然后去受这个出离的戒,这个出离的戒──别解脱律仪;发了菩提心,然后修这个菩提的戒,这个就是我们三聚净戒。

21'01"P.82
  尽管佛的密意,出世使一切众生究竟圆成佛道,可是走上去的的确确,这样,他一定是遵着这个次第来说:接近善知识,然后了解了以后,念死,然后这个念死当中求下一世,从这个地方了解业果;然后再从这个了解了以后,才晓得一定要发出离;发了出离推己及人,然后进入菩提心,这个时候才证得这个菩提心究竟圆满,这次第如此。所以对于建立这个别解脱律仪,这个并没有错,可是两个人的发心的行相不同。因此别解脱律仪一定是它这个原则上面尽形寿,那么这个菩萨的愿心是尽未来际。

21'58"
  其次呢,我们真正行菩萨行的人到后来,尤其到后来,他一定不是以声闻形态出现;刚开始必须要,到了一个大菩萨以后,你要处处地方去救人,然后呢你现了这个出家相的话,一定是受这个出家的限制。所以你看!《华严》上面的种种的境界都是表法的,《华严》境界上面,第一个进去的,善财童子遇见的是一个出家人,这个如果说在《八十华严》上面是德云比丘,第二个海云比丘,再下面那些那就不是出家人了,一直到最后一个,他又是个比丘。只有这个现种种不同的身,才能够在这个三有之内,这么广利一切人天有情,这个是它的个特征,就是这样,这是它的一个特征。

22'56"
  所以说所以我们了解这个比丘身,下一世,虽然你这个影响力量在,可是下一世来了以后,如果说就是这个比丘的话,那怎么讲呢?这个持犯什么等等的话,很多东西都说不清楚。而且声闻持戒者,这个所谓清净幢相,就是这个形相为主;这个大菩提心,那个是以他的意乐为主,所以两个根本不一样的,这个清楚不清楚?所谓这个幢相为主的话,对不起,这个幢相必须有很强盛的外缘才了解。譬如说在这地方觉得用得正确的,换了一个地方,他不一定觉得正确的。

23'35"
  我随举一例:中国人,我们的中国人的习惯,两个朋友碰见一起真的很高兴,一定是:「啊!我今天请你。」甲请乙、乙请甲,这样。两个人跑到……一直吵吵闹闹,乃至于吃过了以后,大家还要去抢来付钞。如果两个人是西方人,他不是这样的哟!我说西方人不一定是广泛的,譬如说这个美国、德国人他们这种作风,英国人作风都是这样。两个人碰在一块儿的话,一起去到馆子里,除非有特别的有什么情况,否则的话他一定是:欸,今天吃过了饭,这餐饭多少钱?一百二十块。好,你六十、我六十。不晓得你们知道不知道?如果你在这地方抢来要会钞,他们觉得:奇怪了,你怎么这个样的?反过来说,他如果说,你要跟他对拆帐,跑到我们中国拆帐的话,你也觉得他是很荒唐,对不对?哪怕穷,怎么可以这个样呢?所以说对于这个幢相,对外面的形相来说,它一定有它的时地的限制。这个所以说从外面来说、从里边来说,他一定是从这一生,换一个形态情况就不一样,所以他急那个戒。当然还有其他的深厚的内涵,那就我也不懂,不过大致最主要的几个概念,我随举几个,这个大家了解不了解?

25'04"P.84
  这个菩萨的发心,他完全是从他的意乐上面来说的,意乐上面上。所以你们看那个经论上面,经论上面这个六度任何一度,它绝对不是说你要圆满──或者布施,它并不是说把天下救得没有一个穷人。没有一个穷人有这个可能吗?如果一定要把那天下的人都救得不穷的话,那么十方三世那些成了佛的人他怎么成的啊?天下还有这么多穷人哪!这个不是说不通吗?所以它是说,原来从你内心上面,把你这个悭贪心彻底断除;持戒、忍辱、精进一一都是如此,所以它这个是从他内心的意乐上面。既然在内心的意乐上面,我现在发了那个心以后,换了一个形态以后,它这个意乐还在,所以它这个特点在这里。

25'56"
  何况真正的菩萨心,是这样,真正的菩萨心的,它的违犯与否是在哪里呢?就是说,他一旦对他那个菩提心损了,对不起,他那个戒就破了;否则的话,只要这个菩提心不破,哪怕犯四重罪──这个是将来到菩萨戒上面再论──他还救得回来。如果说这个声闻戒的,那不可以噢!那个重罪一犯的话,那对不起,这个「断头」,那绝对、这个戒体绝对没有。可是菩萨戒,菩萨戒你只要这个大菩提心这个没有损害,哪怕你犯了四重罪了,它还可以救得回来,因为它这个根本意趣在这里。这个大家了解不了解?这个是它几个特征。

26'44"
  那么其次呢,还有一个,要层层深入哦!这声闻说要这一生急求果报,所以他是念念如救头燃;菩萨他要救一切众生,会不会念念如救头燃哪?我们以为不要,错了!声闻只救一个人,尚且要念念如救头燃,现在菩萨救法界一切众生,能够不这么着急吗?救一个人尚且要念念如救头燃,救法界众生他更是念念如救头燃,不过他救头燃是忙什么?不是忙自己,忙一切众生,所以他那个出离心远比二乘人要得强。为什么远比二乘人强呢?二乘人只把自己一个人出离,他要把法界一切众生出离,结果发现那些人是难出离,所以他真正的这个厌离心的力量,不管哪一方面来说,都比二乘人强,所以他这个念念如救头燃的心也强。不过他的目标是要救一切众生,所以他的时间不计较,这一生能够成就固然好,不能成就,无量劫他也没关系,他的重点把一切众生救出来为主。

28'02"
  所以他那个真正的重心,刚才开始发心做不到啦!实际上这个愿心都不一定真正能够发得起来,何况行心!虽然有了行心,时时会有损害,真正到什么?发胜义菩提心

的时候,那就不损害了。胜义菩提心证得空性,证得空性的时候,对那个形态、形体,对他已经它的假相已经识破了,当假相识破,生死对他有没有关系呀?没有关系了!对不对?所以那个禅宗的祖师这种境界来的时候,生死,生死有什么关系?生死由它生死!他已经根本了解这个本来就是假的嘛!就像我们上舞台上面扮演,今天一下扮演一个皇帝,一下扮演一个乞丐,这衣服脱掉了,脱掉脱掉了,跟我了不相干哪!他已经见到了这个,所以这个生死轮换的时候,到这种情况之下,他的菩提心会不会失?法尔不失!这样。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