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7a第5冊 第三十七卷.A面P.149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5册 第三十七卷.A面P.149

00'06"
  所以经论上面,不学论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佛法的精义,论上面怎么告诉我们?你如果这样说的,口边上面浮的──虚话,所以你的佛法就是浮在嘴边上面的。所以我说个笑话,这种佛法学到后头的话,变成功个麻雀吱吱喳喳很好听,如此而已。所以这个经上面常常告诉我们说鹦鹉学语、鹦鹉学语,他这个祖师有他的内涵。现在难道我们要学的学这个吗?对不对?

00'36"
  所以说到这里,欸,在这地方看看它这个根本意趣,这样。所以「《华严》隔出」的根本原因不是说《华严》不能容纳他,不是!正因为《华严》完全是大乘行者的境界,这样。而《华严》上面说的时候佛都是报身、法身在这个地方说。有的是说报身说,有的说法身,法身不能说,报身就是究竟地决了的意趣,这个我们现在不去深谈它。真正到了法身就无说、无不说。究竟,既然这样谈最究竟的意趣的话,对不起,

宗体篇戒体门戒体相状章所发业体那个声闻当然不懂,也听也听不懂、看也看不见,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你说他看不见吗?欸,这个佛在这个地方,他说他看见那个丈六相,他究竟的相就是看不见,所以并不是说《华严》要隔他出来。

01'37"P.150
  那么《法华》为什么又看得见呢?要晓得所谓《法华》现的是化身相,这两个不一样。尽管说现的化身相,可是那些二乘的行者,多多少少还有一个大乘的种子在那里,哪怕很少一点点缘;否则的话,就算你到了那个会上也难免不像五千退席的,对不起,就是你没份!那么这个问题在哪里呢?《法华》上面曾经说过了──慢!说一个慢,说一个慢。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这个「慢」字的行相啊,那一定要用论上面。内心当中自己衡量的话,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陷在这个里边。我爱、我见、我慢、我痴,这个痴是根本,因为这个痴、不了解,所以执着这个我的见,一有这个见的,爱、慢都起来。所以尽管是个凡夫,可是有这样的因缘,佛还是会点醒我们;到了《华严》就没有这个因缘,这个是它根本重要!

02'48"
  那么「方等」为什么要弹诃他呢?方等这样,方等本身的的确确那个还是化身佛在这个地方说的,是把那些小乘已经教导他上来了以后,然后到那时候告诉他:「你这个不行啊!」这样。所以这个时候叫「弹诃」,这两个次第是不同。那么下面呢《梵网》,《梵网》我想大家都是念的。《梵网经》看看有三条戒,《梵网》的第八、第十五、二十四,它说告诉我们:如果学二乘邪见等等,欸,这个二乘列在邪见当中。实际上,岂但是《梵网》啊,你们看《楞严》,这个《楞严》出的这个五十种阴魔的最后两种是什么啊?妙咧!最后两种是声闻跟缘觉,声闻、缘觉也「阴魔」,也你走错了!这个这种都是什么?都是所谓「执」!执!

03'50"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得见,《华严》之所以隔出,因为你因根本没有,所以它这个究竟显出来佛的圆满果相的时候,既然你因地当中没有,你谈什么呢?说到这里,不管我们用什么心情去做,至少我发这个心:「好,我要求无上佛果,我要救一切众生,我是为了这个而求这个戒!」你哪怕起一念这个心,这个一念的心将来就会受用。不要说:「哎哟,我自己的问题解决了,算了、算了!我是将来解决了自己来再救你们。」这样也可以,你自己救完了以后,到那时候要救人家的时候,那好了,那时候你才遇见,像《法华》那种。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它注定了非走慢路不可的原因,就是什么因、什么果嘛!佛法真正说起来就一个字──空、缘起,因、果,就这样,就这个样!所以说起来虽然是好像只有一个字,可是一个字的话摄无量义,世间的所有的万变不离宗,都从这地方出来的。现在我们真正要认识、讨论、研究、学习就这个,越早认识、越早起步,将来的结果越好!

05'18"P.152
  那么这个是《华严》;到了《方等》等等,那就是说慢慢地引上来了,引上来以后,所以他已经开始进入佛门。那时用什么?先把他引进来,引进来告诉他:「你这个不行啊!」刚开始的时候,像幼儿园哄他,到了幼儿园就那儿,他到了学校有了味道了,然后呢就再把他策励他;说来说去,使他一步一步上去。这个不是我们重心,因为谈到这个几个经,所以顺便一说。

05'54"
  那么「善戒」呢?「善戒」就是《善戒经》,《善戒经》,《善戒经》就是对一般在家居士来学的,一步步上去。说「指小法为方便,不学成犯」,尽管他到后来是开了这个,在家的菩萨戒就从这地方出来的,那他要学前面小法,说这个前面基础噢!你没基础的,上面不行噢!我们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是妙咧!偏偏自己心是非常小,可是呢,大家就都觉得──最大的!你如果说它这个小的话,他又「这个小的我不学,这要学大的!」实际上发的心,小得不能再小,稍微大一点点他就受不了!就这样的一个状态,这样。所以他趁这个,说:「那好、好!学大的,你就学大吧!可是你还从这上面一步步上来。」这个都是诸佛的方便,就像一个父母哄那个小孩子,想尽办法怎么把他骗到学校,想尽办法使他一步步上去。在了解了这些,那我们就自然很清楚,所以上面说「二部之异,于此自明」,喏,现在到这地方就了解啦!那么再下面,

07'15"
【《芝苑》云:】

那么这另外立出一个也来辨明,这更加以仔细地辨明。

07'24"
【「问:此与天台圆教为同为异?】

同样地,天台也讲圆教,既然现在用《法华》、《涅盘》,那么真正的《法华》、《涅盘》说得最究竟透彻的就是天台,那么说你现在这个,跟天台所说的圆教,相同还是不相同?

07'46"
【答:理同说异。何名理同?以下疏中引《法华》文用《法华》意,立此圆体。】

那么说这个理论上面,所引的教理是同的,但是内涵说法,所说的内涵稍有差别。什么是这个教理它这个理字相同的呢?下面是引,这个疏就是《羯磨疏》,都是引《法华》的文字,也用《法华》的意义,这个是建立这个戒体是圆满的,是圆教之体,是这样。再下面,

08'33"P.154
【但彼教统摄,此局一事。将此入彼,即彼妙行之中戒圣行也。】

那么这个我一段一段地说,说但是「彼教」──那就是天台所讲的「圆」;它天台所讲的圆哪,「统摄」,是整个地把佛世尊一代时教列归起来,而最后摄成功所谓「藏、通、别、圆」,像我们现在来说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样,这个这么样地一步一步的上来。而现在这里呢,这里开的这个圆教宗是只局限于一件事情,哪一件事情哪?只讲整个佛法当中的戒,所以「将此入彼」,把我们现在这里的所说的道理,如果纳入那个《法华》天台这个圆教里边,那就是「即彼妙行」当中的「戒圣行」,就是这个天台圆教当中讲戒那一部分。这个戒是究竟决了,所以讲的戒的圣行,这样。

09'58"
  所以这个彼此间有它的一个是统摄的,一个是局部的,你不能说它是同、也不能说它的异。我举一个简单的比喻:譬如说我们现在讲堂,也可以说这是悟光精舍的讲堂,所以把这个讲堂纳入悟光精舍来说,是!没错,一个。可是如果这个讲堂就是悟光精舍,那这个佛殿不是啊?那个斋堂不是啊?岂不是有这样的一个差别吗?所以了解了这一点,那就懂得这个意思。再下去,

10'35"
【何名说异?今此为明戒体,直取佛意融前二宗。自得此谈,非谓取彼。但名相滥。是故异也。」】

什么叫「异」呢?说现在这个地方讲的戒体,是直下地、直截地从这个《法华》、《涅盘》当中来截取佛的意趣、究竟意趣,而把前面的两宗融贯起来,必然地自然会得到现在这个所说的内涵;而不是说从这个《法华》的圆教当中,把那个「圆教」拿过来,把那个名字拿过来,不是!自然而然就有这样。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彼此间是有差别的,这样这个内涵就很清楚。

11'27"
  那么到这里为止,这个也就是这个「标示」圆教一宗,第一个标示圆教一宗。第二个呢,他为什么要立圆教一宗的意趣;以及他所根据的经论是什么。那么在这里只说经,实际上这个论也就是《成唯识论》,是依唯识的意义。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真正的大小乘的经典都要论典来抉择,然后非常严密的,才能够运用无差。

12'10"
  再下面继续下去,继续下去那个五十四页的第二段,那个才是「正释」。那个正释部分的那一个科判,也就是黑板上头的,也就是在我们《南山在家备览》五十八到五十九页那一部分。那么这个正释又分三部分:初、二、三,我们可以看看那个黑板上面,初是「立教本致」,二是「根器差殊」,三「所受之体」。那么这里边哪,我们现在一段一段看下去,在五十四页上面第二段,那就是这个「立教本致」,立教本致。看文:

13'05"P.156
【《业疏》续云:「戒是警意之缘也。 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

那么这个是《羯磨疏》上的这文,把这个文简单地说明一下,实际上这个内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欸,说戒是什么?这地方有一个特别的说明哪!「警意之缘」,这个缘就是普通的因缘,就是普通的因缘。然后呢,这个因缘我们现在的认识,是成就一切事情都必须假借的这些条件;换句话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成,所以说空、缘起,一切的有为法没有一个例外,都是假借的因缘而生起的。那么现在这个戒是什么?那就是使得我们任何一个人警策自己意念的一个缘,这个就是戒。这个文字就是这样,内涵也是如此,可是这个里边有它的特别的内涵在里头。那为什么要用这个呢?下面就出理由。我先解释,真正的解释啊,等一下《济缘》的解释就是解释这个。

14'59"
  「以凡夫无始」,我们凡夫从无始以来──这个「无始」,我们要了解有它深浅不同的几个内涵。平常我们说无始、无始,那个就讲那个时间,那是非常长远、非常长远,从时间来看。实际上这个无始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还有一个另外意思。无始,它本来就没开始啊!就这样,这个是它的真正的究竟意义。所以你们如果看看大乘经典很有意思,尤其是《楞严》上面就说,《楞严》上面怎么?说这个富楼那就问啰:「欸,那现在你觉悟了,那什么时候又迷了呢?现在觉悟了,什么时候又会迷了呢?」那个时候世尊就告诉他,世尊就告诉他:「这个迷这个东西不从外来的;就是本来就是好端端的,因为你迷了所以才有迷悟,醒了嘛,醒了嘛就行了!」这样。实际上从醒的眼光去看的话,你本来就没迷耶!

16'05"
  他又举了一个比喻,实际上那个比喻我们都用得上。譬如说我们现在讲的东西南北什么等,在我们想的东西南北,好像固定的有一个,啊!这个嘛(这里哪一边东啊?这边东是吧?)这边叫东,这边叫南,这边叫西,这边叫北,在我们想起来,这东西南北是确定有一这样东西的。你说东西南北有没有真的确定这个东西啊?有没有?这还不是你自己人来安立的!什么叫东啊?什么叫东啊?那是因为你自己在那儿想出来那一套,是不?对不对?是不是那个东这个东西本来就没有开始,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啊!所以我从这个地方看,这个窗在我的东边;这个窗外的人看,那个窗在他的西边耶!是不是这样啊?就这样啊!然后你睡在这里,什么叫东西南北啊?跟你了不相干;那个窗子来说,它那个东西南北跟它了不相干,是不是这样?

17'01"P.158
  如果你仔细去看的话,欸!你别看这个「无始」两个字好像说起来很玄奥噢!假定我们一步一步真正深入的话,很多深妙的事情,就是眼前我们就是这个样,可是我们偏偏就会陷在这里。所以这个都是「假名」,是名言,就是我们名言所计,我们一天到晚就困死在这个里头。对不起!既然有了以后,你不用东南西北还不可以,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名言种子,你要指示方向的话你一定说:「在你东边。」那我晓得:喔!在这里。这样,这个现在先不去谈它。

17'36"
  我们再回过头来讲那个「无始」,换句话说,自从跟那个妄一会以后,那永远在这个地方!永远在这个地方!实际上那个妄本身是虚假的,它本来就没有,你真正认识了就本来就没有,所以这个叫「无始」;可是在这个里边的话,永远无穷无尽的。这个是如果说从这个地方去看那个时间,那个长得你永远找不到头的!就这样。所以这个数学上面有一个名词叫「无穷大」,我觉得这个字很美!到了佛法当中,你照样地给它有一个很好的一个诠释,哪!就是这个。你想得再大,想大到不能再大了,这个「无限大」比起你想得不能再大的,还是一样的。在任何情况之下,你小得不能再小,它这个所代表的也是比你这个大上无限大倍;你能够想到最大,它仍旧比你还是大得无限大倍。

18'32"
  现在我们这个无明就这个样,它这个无始也就这个样,这样,所以这个时间永远没办法真正去推测。一直到什么时候呢?觉醒了!回过头来看,哈哈一笑──啊!就这个样。所以世尊最后成了佛以后,他说:「哎呀!一切众生皆有什么?如来智慧德性,跟我一模一样,皆因妄想执着是不能证得。」那就这么几句话,我们现在就是这个状态。

19'06"
  然后这个是什么?「随妄兴业。」现在如果我们定一下心,想一下我们看以前学过的「业」,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十二因缘」,很清楚!是不是这样?随妄兴业!然后这个妄有两种:第一个,十二因缘当中说「无明」,这是第一个妄,无明的「行」,然后呢「识」这是又一个;由于这个识,然后呢慢慢地对境的时候「爱」、「取」,又继续地更强的这个业,于是对不起,就「有」等等,是辗转增上。平常我们说随妄兴业、随妄兴业一句话,大家都懂,现在我们很正确地了解,从自己的没有一时一刻,每一个人身上起心动念当中,晓得随妄兴业是怎么样。而且「动与妄会」,对不起,你除了跟它走,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无思」,不是不想耶,想也没有用啊!反过来说,不管你怎么想,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在这个里头,所以它叫无明,这是我们现在实际状态。

20'28"
  那怎么办呢?欸,来了!所以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这个佛陀伟大的地方。所以啊「大圣」,这个大圣不是普通一般的圣人,这个只有佛。所以别的东西,通菩萨等等、化人等等可以说;戒,只有佛制!「大圣树戒警心」,建立这个戒,来警策我们自己。有了这个,是「不得随妄,还沦生死」,你不随,就能够从生死当中跳出来。这个文平铺直白地说一下,实际上还有它的内涵,我们看《济缘》解释:

21'14"P.160
【《济缘》释云:「初叙立教本致中二,初句标示。】

那么这个就是立圆教的它根本意趣,分两部分:先「标示」说明,下面是「正释」。标示什么?就是「警意缘」,就是标这个戒──欸,戒是什么?

21'36"
【警意缘者。此明一切诸戒皆我心业,世尊如业制法而警悟之,无别有戒。众生业无量故戒亦无量,业无尽故戒亦无尽。当知二百五十,三千,八万,无量律仪非他法也。】

这段文解一下,说一说。戒就是前面说的「警意」,警策我们的这个缘。那么这个说明什么?所有的「诸戒」,实际上还是我们的心里这种业,这个业有一种功能,这个功能返回来警策我们。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个戒呢?是因为我们轮转在生死当中,无始以来造无边痛苦,世尊要救我们。单单世尊救我们,救得起来救不起来?救不起来!如果说我们自己不觉得苦,不求世尊,世尊没办法救我们,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的啊!这个概念是绝端重要、绝端重要!这样。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能修学佛法。如果世尊真的救得我们的话,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做了些什么?我们还在那儿受苦啊!如果一个佛,他也许还忙不过来──当然我们说笑话,佛哪有忙不过来的事情,佛是法界相应的──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那地方的,偏偏我们有众生这么多,那不是说不通吗?

23'12"
  这个虽然是个笑话,我在这地方,所以要以很轻松的姿态,要不断地策励我们。我们要两种概念:见解一定要靠佛;得到了这个见解,行持非靠自己不可!否则的话,你说完全要我,来自己,你又错了;完全靠佛,是又错了!佛法都是缘起之法,认识是靠佛,知见,行持在自己,两个配合。行持呢,就照着佛世尊告诉我们;见解,就要告诉我们去照着去做,这两个当中有这样的个关系在。

23'49"
  那么因此呀,我们自己感受到苦,要想脱苦找到佛法,那么佛就告诉我们:「好!我一定有方法,你只要不违我教──这个前面说过了,不出我这个圈子──那一定能够解决!」怎么办呢?就告诉我们哪,这个佛告诉我们的教,界限,以前说过了──四念处。为什么要讲四念处?就是这个业嘛!就是你现在不要念世间的念法,念世间的念法没有用,所以现在照着这样子,以前你造的是业,现在把这个业转过来。还是这个业上面讲的,所以世尊「如业制法」,就是这个业──以前你不了解,随着无明造了这个业是轮转生死;现在了解了正知见还是造这个业,这个业叫善净之业,把以前的恶业是抵销,然后从现在开始增长你,所以「如业制法」警悟我们,不是另外有什么戒。所以这个戒本身哪,还是在我们以前这个面对的一切现象事情当中,不过以前无知相应、无明相应,现在正知见相应。

25'07"P.162
  那么请问:这个无明、无知跟正知见差别何在?我们不妨重新温习一下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论上告诉我们的:这个痛苦的根本是什么?痛苦的根本是业,业的主要的原因是惑,就是迷惑。所以这个迷惑就是我们「识」有一个能力,对境自然有一种见解,然后妄加分别。所以这个妄是错误的,这个本身它有这个能力,前面是这样说。后面这唯识怎么讲,一步一步深入,我们现在不去谈它,回头再说。所以这个时候就辨别,哦,然后这样,随着这个烦恼转,这个见,或者正确的叫作正慧,否则的话叫恶慧、邪慧。这个慧本身就是我们一个观照的能力,如果到唯识当中的话,它本来你的意识所现,就是你弄错了!所以弄错了嘛就产生这个,现在弄对了就反过来呀!所以世尊真正告诉我们就这个。

26'19"
  因此我们面对的现实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变化,由于各式各样的变化,所以产生无量无边的业,这样。那么既然是业是无量无边,戒也是无量无边。那么这个内涵,所以说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说业是无量无边的,那么现在你要转过这个业来的话,戒也同样是无量无边,没有别的就是前面这个。不同的呢?以前随顺着无明,现在是正知见。

27'00"
  从这个地方一而再、再而三了解了,离开了正知见还有没有戒啦?没有!这样。所以根据以前自己的这个无明相应的这个爱、见什么等等的话,啊,这个也要、这个也要、这个要、这个又欢喜;跟你不相应的,这个讨厌、这个我要排斥、这个要怎么样;否则的话,痴痴呆呆,无非是贪、瞋、痴三个都生起来!还说得种种道理一大堆,人人都有他的道理噢!结果人家还莫奈何你咧!对不起!结果真正地讲还是自己伤害了自己。现在有了正知见了,就从这个地方转过来,不是别的就是这个。所以他说业是无量,是戒也无量,没有别的就是这些!

27'50"
  所以从这个大的、主要的,以及世尊从缘所制的一步一步来说,不管是「二百五十条」,那个是大僧当中比丘的,或者是比丘尼的,这个包含在里头。说或者是──因为这个比丘是七众之首,所以说那世间立的这个真正的戒,都是这个──再不然细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乃至于无量无边,没有别的就是这个!这个是「标」,说出来戒就是这个。

28'28"P.164
  下面「正释」。「以下」,那么戒既然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要立的呢?就是前面「以凡夫无始」等等,我们看文:

28'39"
【以下正释。心为境转故随妄,心境相合故兴业。习妄既久动便随尘故与妄会,会即合也。沦历长劫愈忘其本,本即自心,若非佛教何由思返。此叙众生妄业无穷。】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