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7b第5冊 第三十七卷.B面P.165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5册 第三十七卷.B面P.165

以下正释。心为境转故随妄,心境相合故兴业。习妄既久动便随尘故与妄会,会即合也。沦历长劫愈忘其本,本即自心,

00'03"
【若非佛教何由思返。此叙众生妄业无穷。】

00'10"
  第二段正式说明的第一部分。说,现在就解释,那就是我们的世尊哪,因戒而说明这个为什么要立戒,欸,不是,因为我们的业所以要立这个戒,立戒的原因解释。说「心为境所转」,这是我们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现在开始了解了,这样。实际上这个时候「随妄」,所以《广论》上面说什么叫修?在说修的时候,说我们无始以来它随心而自在,心又被烦恼所转,我们自己没办法作主,现在了解了要想办法作主,这个叫作修;实际上这地方叫戒,「哎,不可以!不要再跟着它去转!」那么这个文字很容易懂。

01'20"P.166
  「心境相合」,好像解释起来,这个上面两个文字,以前一向解释,现在我想大家很清楚。平常我们说的,还是记得看那个玻璃窗的,实际上你看见了心境就相合,这不用解释,任何情况之下自然而然。我们是脑筋当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什么?心境相合的这个结果,是不是这样?现在了解了吧!而这个时候并不是说我先让那个境──欸,这个窗子,让我那个心跟它兜在一块儿,然后跟着去转,不是这样!当你起心动念的时候,早已经是不但已合而且已转,不晓得转到十万八千里以外去了。这个是个事实,不过我们根本不了解!现在呢,幸好世尊、诸大菩萨,实际上还有一样东西──诸位自己的善根,否则的话就是不懂。那现在了解了:「噢,这个状态是这样的啊!」那么那个时候造了业了,造了这个业了。

02'26"
  还有下面呢,不幸的是「习妄既久」,这个就是一个习性,然后这个习性已经久得不晓得多少时候了。说便于,「动便随尘」,要嘛不动,一动,永远跟着它!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不动也不行,它本来永远在这个无穷无尽的这个动的状态当中。所以这个情况是「沦历长劫愈忘其本」,这种都是文字上面的说明,这个内心我们了解了这个文字很容易懂;「本」就是「自心」。现在说如果不是佛来告诉我们说这个教法,我们怎么才能够了解呢?不了解的话,永远不能「思返」哪!

03'19"
  说到这地方,这个文很容易懂,所以这说明「众生妄业无穷」,实际上我们在这个地方可以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应该感觉到很幸运,但是同样我们在这地方要努力地追悔。尤其是我自己深深地感觉到,以前觉得学佛,学了佛以后,偏偏这个也不要去学它,现在才发现,啊!那真正最大的、最冤枉的事情是莫过于此!修行而不要认真去学,那实在是,真是不修行那也罢了,本来就没讲修行;修行而不要这个东西,那修些什么呢!

04'01"
  所以现在如果说正式的从这个角度去看,我现在发现很有趣的,眼前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两句话上面。如果说你能够从佛的话,那个没有一个问题例外,都彻底解决;反过来,没有一个问题例外都不能解决,而且越缠越紧、越缠越死!哪怕你去修行,修行还是一团糟,是越修越糟。不修行还有个希望啊,欸,觉得修行可办;结果修行你弄错了,那完啦!你唯一的机会你也断掉了!这样。所以佛告诉我们说最可怕的相似法,因为不说,这个还法在那里,还能救人,这样;现在偏偏你弄了一个一味假药,你以为这个药是对的,你不再去找了,把那个真正的治病的机会都切断掉了!这个是真正的对我们来说最大损失,根本原因在此。

05'04"
  那么说明了我们凡夫的状态以后,所以下面:

05'08"P.168
【是下次叙如来因业立戒令息妄业。妄业已息苦果亦倾不沦生死,故能返本还悟自心也。」】

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世尊由于大悲大智的成就,「大悲」要救我们,「大智」晓得如何救我们,还有一个「大力」才能救我们。那么解救我的还是从我们的根本上面,我们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他要从根拔起,所以「因业立」这个「戒」。这个戒没别的,是你有这样的业,他就把你这个业扭转过来,这个叫作戒。所以真正行持为什么从戒开始?如果不持戒,请问:你这个业怎么解决?所以佛说三无漏学是一定从戒开始。那么现在我们就是因为把这个戒的真正内涵不清楚,所以产生种种误解,因为产生了误解,所以很多修行人是不要戒的。现在我们都很清楚了,至少根本的意趣了解了。

06'21"
  下面继续下去,说如来立制这个戒以后,那么我们就能够息灭这个妄业;妄业是苦果的因,既然这个苦果的因息掉了,那么果自然也整个地「倾」,「倾」是把它扫除掉了,那自然就不再沦落生死了。那这个就是才能够「返本」,究竟说起来,还是了悟我们自己本来如此。那个弄干净了以后,看看,「啊,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佛没有别的,就是觉悟我们自己本来如此的,这样的一个内涵,那么这个是「立教本致」。

07'13"
  下面第二个「根器差殊」,立教的本来意趣是如此,但是由于众生根性不同,所以教有差别,以及弘宗演教的祖师等等说法差别。下面看五十五页,「《业疏》续云」那一段文:

07'46"
【《业疏》续云:「愚人谓异,就之起着。或依色心及非色心。 智知境缘本是心作。 不妄缘境但唯一识,随缘转变有彼有此。」】

这个文也简单地说一下,说由于根性不同,比较差一点的人,觉得这个说佛说了各式各样的道理,于是不同的话起不同的执着,因此呢或者有的人执着这个「色心」,有的人执着「非色心」,这个就是前面两部分。有智慧利根的人,晓得这个一切的「境缘」,本来就是我们内心所作,既然内心所作的话,就不去妄缘外境,而只是心识当下,这样。说「随缘转变」,由于不了解,然后「随缘」,所以产生这样、产生那样。这个文字,下面看解释:

根器差殊

  • 一叙钝者妄计

  • 二叙利根易悟

    • 一明因教悟解

    • 二明思惟观察

08'56"
【《济缘》释云:「二根器差殊中二,初叙钝者妄计。窃详此文,正决当今所受之体。】

前明细色已破有宗,今此唯决四分作无作耳。

那么说看,第一个,叙说钝的人这个计执有一点点的偏差。那么下面「窃详此文」,那个是元照律师说:我私议觉得这个内涵,是正式说明抉择我们所受,我们所受的就是这个四分一宗。前面在三宗一宗一宗上来的时候,已经说明了有宗计色,他根据,实际上说原来这个有宗所根据的是细色,所以有宗立的这个色是有错误,那前面已经说过,这个地方说「前明细色已破有宗」,就是指前面这段文。「今此唯决四分作无作耳」,所以现在前面说「或依色心或非色心」,就是四分当宗所判的──作戒体是依色心,非色心就是无作戒体。说

10'30"
【作戒心造,彼兼色故。】

这是作戒是由心造,兼色。

10'37"
【无作心种,】

由于作以后留下来这个心里的这个种子。

10'44"
【彼谓非色心故。】

那个时候是分通大乘,强号二非,这个前面也说过。

10'51"
【此由佛世机悟有殊,致使灭后分宗各计。】

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差别呢?那是由于「佛世」的时候,那些随佛修学的弟子们根机不同,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大家没话说,各修各的,有问题跑到佛陀他老人家前面,三言两句解决了,反正你们修!等到佛涅盘灭度以后呢,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叫「分宗各计」,各人的见解、各人体验是不一样,所以各有各的计执,这样。实际上这件事情佛陀早就知道,所以在好几个经论上面都说明,那么这儿特别说明说:

11'48"
【故《涅盘》云:我于经中或说为色诸比丘便说为色,或说非色诸比丘便云非色,皆由不解我意。(谓不知佛方便说故)】

喏,《涅盘经》上面早就说明:我说色,那大家以为就色;我说非色,大家以为非色,并不真正了解佛所说的内涵,这样。那个是什么──钝根!那就是前面这个《业疏》第一段文当中:「就之起着。或依色心及非色心。」

12'23"P.172
  那么「智」下面,「智下,叙利根易悟」,利根易悟。那个就是我们前面根器差殊当中第一个,甲「钝者妄计」,乙是利根,利根是容易明白。那么现在看「利根易悟」是什么呢?看文,文是五十五页第五行。

12'50"
【智下次叙利根易悟二,初明因教悟解。】

第一个呢,由于这个佛所说的教诫,那么了悟了、理解了佛说的内涵。

13'09"
【境即情与非情二谛等境,缘即随境所制尘沙等法,二皆心作则一切唯心。】

那么前面就是说「智知境缘本是心作」,那个就是说,「境」──就是我们心识所对的这个,这个对的内涵哪,这个上面说「情与非情二谛等境」,包含了世间所有的万法,都不外乎这个,二谛就是这个真谛跟俗谛,或者叫第一义谛、叫世俗谛;那么「缘」就是「随境所制尘沙等法」。换句话说,这个两样东西都是「心作」的,所以不像前面或计色心或非色心等等。

14'06"
【不下次明思惟观察。】

因为了解了以后,是「不妄缘境」,这一段话,「次明思惟观察」,那么我们看看。在没有看文之前,我们不妨先把那一段「利根易悟」当中立出两个来,分两部分:先因为佛教的了,所以我们领悟了解;了解了以后下面教「思惟、观察」。这两科它有很重要的内涵哦!了解了以后进一步怎么办哪?思惟、观察!这个停一下。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业,造业的工具是身口,可是真正造业的这个主宰是什么?是不是意业、是不是思心所?对!所以说离思无业,离开了思惟,这个对不起,这个就不是业。现在你用错了,造妄业;用对了呢,善净之业。妄业是轮回生死,善净之业呢,反过来跳出生死轮回,都是靠它!这个概念大家现在清楚了,所以说修行、修行就从这个地方谈起。因此在这里,假定我们修行而第一个不求了解,第二个不思惟、观察,至少到现在为止,理路上面了解行得通行不通?行不通!

16'01"
  那么其次呢,讲思惟、观察,思惟些什么事情?如何去观察?前面佛告诉我们这个内涵,我们是领悟、了解了。我想我们不要一定说佛,因为好像我们的感觉当中我们没有见到佛。实际上我们见不到,佛是可是见到我们的,现在所有的这个经教就是佛等于亲口告诉我们一样。说实在呢,虽然从我嘴巴里说出来,我晓得说对的部分都是佛的,绝不是我的,我的部分都是错的,那我跟你们学也是这个样,这样。然后呢经过了这个或者是由于僧宝也可以,或者说你的师长、善知识,不管用什么,就是这样──说明了解了。了解是了解了,真实说起来,这个还是他们的、还是人家的,还是佛的、还是祖师的、还是这个僧宝的、还是这个师父的,不是我的噢!

17'10"P.174
  要什么样才变成功我的呀?下面──思惟!你不经过思惟,就是不是你的;但是呢如果你思惟不去观察,你是思也思不起来。你思惟些什么?思惟是不是不离开你所了悟的这个内涵,这个内涵,请问:离开了这个境有没有内涵?没有内涵!既然没有内涵的话,你所思惟的是不是一定有它个特别的东西?这个把我的心去看那个境,看那件事情就观察,所以这个思惟的观察实际上是运用,你不经过运用,不可能正规地了解。

17'50"
  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要「喔,我们现在很高兴,我们是了解了。宿生有善根,又是利根!」欸,实际上这个利根还有很多内涵在噢!实际真正说起来不怕利钝,你只要真正走上去,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从最起码的凡夫,达到最究竟圆满的佛法。所以我们现在不一定真正的自己因为不行而觉得钝,不一定自己觉得行而傲,那个没关系;真正重要的,认识这个路了,一步一步走上去!

18'23"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特别说明,「因教悟解」,这个是佛告诉我们的,这是前面的障碍除、资粮积了,他容易了解,这样;然后下面了解了以后还是要去思惟、观察。因此我们目前真正重要的,这个思惟、观察对我们非常重要,这个是我在这里所以多说一下。那么平常我在这里常常经常也是策励、劝勉,乃至于强调:大家讨论、讨论!这个是帮助我们思惟、观察的一个绝佳办法,只是如此而已。

19'05"
  现在我们思惟些什么?观察些什么?就是

19'08"
【既达唯心,则随所动用不缘外境。】

了解了原来这个心,啊!这个随什么动用,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不随着外面境来转了。这个文字是这样,在以前我们温习《广论》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对吧?任何遇到一个境,现在我们了解了:啊!是以前真颠倒,明明是这个最好的境界,你把它看成坏的;反过来你了解了,境界再坏,碰到你一定是好的。实际上这个什么?都是是不是在我们内心当中去转哪?喔!碰见一个不如意的事情来了,「欸,这个好!成就我的忍辱,还我的宿业!」就是这样。或者你看到空缘起,是不是都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在动啊?这个境不管它怎么样,我内心当中缘着这个正法,那再一步一步地改善。

20'04"
  那我为什么现在这样动,脑筋当中这样想?这还是我宿生集下来的这个业习气,所谓「妄业」,这个业种子在脑筋当中,所以,以这个法一步一步地净化淘汰。那么这个净化淘汰的内涵说起来就是这样嘛──思惟、观察。这个思惟、观察的能力,能思惟、能观察还是我们本身的识,不同的是,以前「与妄会」,错误的无明、邪知邪见;现在佛告诉我们的正知正见,拿这个正知见,所谓修行就修改这个。现在我们的心里的行为,了解了把它改正了修行,就是一个这个。这么一来就「摄心反照」,对!「摄心为戒」就是这个:喔!那个心不要弄错了,不要跟着去!回过头来看看,「但见一识」,弄来弄去原来我们的心里自己在那儿闹鬼!

21'06"P.176
  所以祖师们说一个故事,说修行是怎么一回事情呢?有很多人到了晚上在墙上面乱画,画这个鬼来,就对着害怕;有很多人画出来,画了一个官,他自己觉得高兴。弄来弄去还是你自己画啊!然后画坏了你自己害怕,然后画对了你自己高兴,其实你自己在那儿空忙!就这个。这你了解了,不管他怎么说,说来说去就这个!所以但见一识,「识即心体」。由于「不守自性,随染净缘造黑白业」,对了!就这个。然后造了黑白业就「成善恶报」,于是就有「故有生佛依正十界差别」,由于这个业的不同,所以最后就成了差别,最坏的到阿鼻地狱,最好的圆成无上佛道,不出这个十法界。所以说这个一识,前面随缘不同而转变,于是「有彼此也」,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这个是真实状态。再看下面,说:

22'29"
【无始不了,徧法界境造虚妄业,出没生死。】

这以前一向,我们从无始以来根本不了解,于是遍缘法界一切的境界,都是在这个无明当中,所以造的这种错误的虚妄之业,于是出没生死。

22'53"
  现在呢,「是故如来如法界境,制无边戒。」就是对任何一个境,于是制各个戒。实际上那个戒是从境界的缘上面来制,真正制的还是从正知见上面,说能缘去看,当下的心;所缘境去看,无边的法界。「戒无别体」啊!这个戒没有别的,就是还是这个「虚妄业」,不过以前是这个虚妄业的业体,现在呢,跟正知见相应的这个叫作无作戒体,如此!就是这样像「淫盗等」,作错了就是淫盗等,反过来的话,就不淫不盗。所以我们造种种恶业的根本──贪瞋痴,反过来善根叫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岂别有戒」!

23'50"
【纵妄成业,禁业名戒。】

没有别的!你放纵了,随着妄去,就是轮回生死之业;然后呢你认识了,禁戒去做,就是我们所知的圣法、戒法。

24'06"
【故《事钞》云:未受已前恶徧法界,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徧法界。】

这样,那么,所以《事钞》上面,这是《行事钞》上面说,你没有受戒以前哪,遍法界都是造的恶;现在呢要想翻回来受戒,那么就把前面的造恶的境界整个翻回来,毫无例外地「并起善心」。所以我们这个羯磨的时候要遍缘法界,而且从恶改为善。所以说第一番羯磨的时候,这个法界戒善在动了,就翻回来、翻过来,翻过来的意思就是作的动。所以这个戒子启发之处还在什么?还由这个以前造业之境。

25'15"
【又《善生》中,众生无边,大地无边,草木无量,海水无边,虚空无际,戒亦同等。并此意也。」】

那个《善生经》当中说,这个无量无边的这些有情、无情等等,乃至虚空,遍缘这个,哪,戒也是!以前是以无明之心去缘,现在以正知见去缘,只是如此。这个无明之心去缘,拿十二因缘当中,觉得爱、取;现在呢我们正知见、善法欲去缘,就是变成功戒、定、慧。

25'53"
  那么这个是说由于根器不同,利钝所计。由于这个根机不同所计,所以说明了以后究竟决了了,那么最后就说明现在圆教一宗所出的戒体,这个「所受之体」还分三部分来说明它。我们继续看下面,这个是五十五页的第二段文。

26'36"
【《业疏》续云:「欲了妄情。 须知妄业。 故作法受,还熏妄心。 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

那文仍旧解释一下。现在说我们要想了脱这个「妄情」,因为一切都是这个虚妄的、错误的认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要晓得这个,必须应该了解「妄业」。这两句话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广论》上面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想解脱这个生死,那么一定要晓得生死的原因,生死的原因是业,业就追根到惑,惑就是烦恼;所以你要想解决烦恼,那么你要知道烦恼的体性、烦恼是什么原因、生起次第、过患等等。同样的道理,你要想解决它,那么你要对这个所解决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呀!这样。所以了解了以后,那么如法地去把它改变过来,以前造业,现在受戒,这样,所以这个是改变过来如法受戒。

28'01"
  受了戒,「还熏妄心」,没有别的,还是我们的心,以前是妄来熏,现在呢真来熏。这个时候,「于本藏识」,熏了这个内心以后它一定有个种子,以前识种是无明相应的,轮回生死,现在的识种是逆轮回的──还灭,所谓「善种子」,这个就是个「戒体」,正出戒体。没有别的,戒体就这个。

28'35"P.180
【《济缘》释云:「三所受体中三,】

现在这个地方就所受的戒体,那么第一个,

28'43"
【初约圆义以示体相。】

现在来告诉我们戒体的这个体相。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