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9a第5冊 第三十九卷.A面P.215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5册 第三十九卷.A面P.215

00'03"
  这么一来这个就很清楚──能所历然。这两个字平常我们常常说:「啊!这个东西是不一不异。」这个不一不异,就是为什么说它的不一不异呢?就是能所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用眼睛看见这样东西,然后这个所看见的东西,就是个能所的关系;我的眼睛是能看的,这个东西是被我所看的,所以你不能说看见的这个结果,不能说是异、不能说是一。

00'32"
  还是这个例子不妨再说一遍,我看见那个窗子,你说这个窗子到底是外在的还是里边的?说外在的话,这样这种情况,以前我们觉得是好像外在的,现在了解不是;说不是外在的,那说内在的,又不是。原因是因为我的眼睛看见判断的结果,我眼睛是能看的,所以这个认识这个窗子,必定有这样的一个因缘,才能够呈现出来,所以我看见那个窗子,跟我能看者之间,不一也不异。这样一来,讨论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含混。否则的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弄了半天,说文字好像在那个地方像这个诡辩者一样,意义不一定懂,那么以后碰到这种情况就很清楚。

01'37"P.220
  最后又有一段话,「《芝苑》又云」,这一段话是把前面这个体性,万一还弄不清楚,后面又有两句话把它分辨得很清楚。看那个文:

01'53"
【《芝苑》又云:「经论所说菩萨戒自分二体:一当体体,即是戒体,与今善种不殊。二所依体,心性是也。然则心性但是戒体所依,实非戒体。」】

这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菩萨戒它这个分成功两部分:一个「当体体」,就是它自己本身的这个体,那就是现在这个戒体。这个戒体,天台说是菩萨戒的戒体,就是说上面说的「无作假色」,那么南山所判的就是善种子,这个完全一样。第二「所依体」,然后这个东西依在哪里啊?是我们的心性,这样。这个一来的话,所以我们的心性是戒体所依,并不是戒体。

02'53"
  假定说我们的心就是个戒体的话,那这个又麻烦,假定我们的心就是戒体的话,那么心有的时候缘着一样东西,由于烦恼生,岂不是生起恶法来?这个戒体会生恶法,有这个道理吗?不应该,这样。这个戒体一定是,无作戒体一定是善的,现在你生起恶法,那这个说不通。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原来这个是心里边所领纳的这个善种子,「能、所」不一样,这样。说能依跟所依不一样,能依是善种子,所依是这个心性,所以这个地方的说所依体跟那个当体体,两者之间的差别。

03'50"
  那么这一段文简单地已经消完了,消了一下文。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五十五页,就把这个《业疏》,倒数第六行,《业疏》这个几句话重念一遍,重新再说一说,不要依着这个消文一个字一个字,就它的内涵来讲一下,因为这个非常重要。

04'18"
  「《业疏》续云:『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这个地方说「我们要想了脱妄情」,那么为什么要了脱这个妄情啊?这个好端端的为什么要了脱妄情啊?这个有它的原因,这样。我们为什么要找这个原因啊?假定说找出来这个原因跟我们不相干,那我们就不必去学它,也不应该学它;假定找出来这个原因相干,然后相干到什么程度,这样,这个相关的程度对我们要去学、不学,这个有绝对的价值。

05'08"
  现在这地方这一句话当中告诉我们,喏,你在人世间忙的是干什么?这个答案我想我们大家共同的──要求离苦,要求得乐。直截了当地说,这个世间太痛苦了。所有我们的一切的行为在忙些什么啊?所有的行为没有一个例外的,都忙这些事情。对呀!欸,对了!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要怎么解决法呢?所有世间的没有一个例外的,都在这个上头。可是为什么要多你一个佛法呢?佛法告诉我们,你要想解决问题,你必须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到,就这样,然后把这个因果的必然关系能够找到了去解决,这样才能够把你的问题解决。这个是佛法的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佛法不共世间的地方,最后来说,佛法之所以称为宝的就这个!世间人人要找这个问题都不能解决,只有佛法能解决,因为它把这个真正的本末的因由找对了,而且圆满无缺;世间不要说圆满无缺不可能,连它对错都不知道。这个说明什么?说明说了解了这一点,欸,正是我们人人要学的根本原因,如果真实地了解的,那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了,除了佛法,再不走别的路。现在我们不必去忙说叫他们过来,至少我们进来的人,我们幸运而来,还愿意忙世间的不相干的事情吗?这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策励。

07'04"P.222
  那么说,好!你现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所以这个同样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四谛当中的,这个是苦,你要了解认识,要了脱它吗?要了脱它,要找它的苦因啊!不过在大乘当中,我们不单单是苦,叫「众生无边誓愿度」,对了!是要解决一切的苦难问题。这个众生也可以说是法界一切众生,也可以说跟我相关,从我来说,我跟法界一切众生离不开,究竟圆满的解决非走这个不可。所以这个时候,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只有一条路,这个才是这里本文「欲了妄情,须知妄业」两句话的终极意思,这个才谈得到跟圆教相应。

07'58"
  你要想解决,那么要把那因找到呀!所以第二个「须知妄业」,这个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啊?在因上面。所以第二句这个,原来啊!这个「集」另外一个名字叫知苦因啊,你应该知道啊!那么上面同样的,知道了苦欲求了脱的时候,还有一个东西也在里头了,什么?慕灭。我们不是离苦求乐吗?求乐就是慕灭。要想真正地解脱这个苦还要什么?得到这个苦解决,这个就是灭谛,这个灭谛在四弘誓愿说「佛道无上誓愿成」,就这样。要想达到佛的果,那要达到佛的果怎么办呢?「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是最后,现在我要。那么这个法门无量就是说道谛,那要透过了这个佛指出来这个法门,行、修行这个佛道,你自然能够解决一切痛苦,圆成无上佛果。由此照着这个方法一步一步进来,说「故作法受」,对了!这样。

09'13"
  那么前面这个解释「作法受」,这个作的时候是依心而起,作起来了以后呢,是「还熏妄心」,这个是作的过程当中。那作的什么?那作的就是这个「善种子」。于是以这个善种子,还是在自己的根本的藏识当中,留下来这样的一个影响力量,这个影响力量,以后随境遇缘叫任运增长,这个增长一直到究竟成佛,这个就是我们的戒体。看看!岂不是我们人人唯一的一条路,不仅仅是我们出家,在家也是这个,这个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弘一大师说《在家备览》,你必须要准备的哟,那好好看哦!你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哦!由于这个弄好了,出家,出家还是把它只把它那加深加广,不是别的呀!这是根本所在。

10'14"P.224
  于是受了这个戒体怎么办呢?那我们看五十六页第二段,也就是倒数第二行。这个五十六页第二段倒数第二行,现在这个是在黑板上面,我们看哦!「所受之体」,下面哦!第一个「约圆义以示体相」,这个说完了。刚才那个就是约那个圆教圆满、圆顿、圆融的意义,说出这个戒体的体相。下面这得到了这个体相,那么我们讲「随行」,这个随行当中就要说明到持犯。你所以去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被你求到了,得到了这个圆满的这个戒体的体相。那告诉你这个圆满的体相──因,讲那个种子是有了,但是这个种子是不是结出圆满的果来,还要靠这个随行。照着它去持,那么开花结果,这个果就是佛,开的枝叶等等就是我们的增上生。所以得到了这个戒体以后,一路一直向上越来越好、越来越好,哪怕你受一个不杀戒,像薄俱罗尊者一样,九十一劫身体都非常地健康,永远在人天当中,那这个它是枝叶噢,果是什么?佛!这样。但是并不是说受了就行噢,如果你那个随行弄不清楚,犯了,那非常可怕!下面就说这个,看文,倒数第二行:

12'02"
【《业疏》续云:「由有本种熏心。 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

这样,做对的就是这样。反过来,

12'26"
【若不勤察,微纵妄心。还熏本妄,更增深重。」】

如果做得不对,后面这个!这样。那么,这个文我也简单地说一下。由于前面,由于有了这个本所受的受体,那么还熏我们的识藏,那这个种子任运地就会起来,所以说「故力有常,能牵后习」。前面那个「本熏心」就是受体,得到了这个戒、无作戒的戒体,或者叫愿体、或者叫受体。下面「故力有常」,它有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恒常相续;这个恒常相续的力量「能牵后习」,牵引后面你的习气就继续不断地增长,换句话说,这个就是种子的意义。

13'30"P.226
  这个种子引发后面有「起功用故」,这样,它会有这种作用,那个作用是什么呢?「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遇见这个境界,平常这种境界,或者说以前这种境界,对了它要造罪犯过的,现在呢,欸,不了!「啊,我受了这个戒了!」那个时候忆念。所以它这个功能,能够提醒我们记得受了戒了,于是马上就战战兢兢地操持不犯。所以对这个护持来说叫「持」,对这个过失来说叫「防」,这是一件事情,你能够持戒就能够防非,防非就是持戒。那个是什么?靠你记得,说忆持着所受的体,所受的这个体,这叫「随心动用还熏本识」。下面两句非常有意思,我只简单说一下,下面还详细说明。说这个随明你的心,它这个得到了戒体以后,心一动,它就跟着起来了,随时随地「随心动用」。当一起来了以后,就会能够产生这个功效,那个功效是什么?「能忆、能持、能防。」以前造罪犯过的这种境界一一都改过来,这个是修行。而这个随心动用,能忆、能持、能防的还熏本识,后面做的时候,它这个作用又会熏习,使我们的这个心体又再受一次熏习,就这样。

15'14"
  「如是展转能静妄源」,就这样地展转增上,就这样地展转增上,因为经过后面的熏,熏了以后这力量又强,强了以后,下面对境的时候那个又现,现了以后又熏,这样,展转增上。最后呢,「能静妄源」,那个虚妄的根本的渊源统统解决,这样,统统解决!所以这个「静」,这个「静」不用那个「净」除的净,用那个清「静」的静,它有个道理噢!什么道理呢?这里说一说。

15'49"
  苦谛呀,说十六行相,这个十六行相──「苦」是苦、空、无常、无我;「集」是因、集、缘、生;「灭」是灭、静、妙、离;「道」是道、行、如、出,或者道、如、行、出。这个灭谛是什么啊?叫灭、静、妙、离。欸!证得这个灭谛的时候,换句话达到这个佛果的时候,什么个状态呢?「灭、静」,所有的都彻底地消除掉了,那个时候一切烦恼什么根本等等,他完全没有。这个烦恼是不寂静相,现在那些不寂静相彻底净除了,剩下来什么?寂静之相,这是妄的渊源都彻底解除了,这个时候「静」,对!所以这个是以这样的一个意义在里头。

16'50"
  那么反过来呢,「若不勤察」。前面这件事情──修行要勤,要精勤地努力去做的噢!做的时候怎么办呢?要精勤努力思惟观察,这样才可以。否则的话,你如果不努力这样去做的话,有的时候它并不是故意噢,它无始以来的这个恶习气在这里,你稍微放松一点它就来了。所以「微纵」,放纵一点,这个「妄心」来还熏本心,它同样的这个熏习的力量在。如果是你不精进的话,这个虚妄的习气又来了,虚妄的习气还是仍旧熏你,这个时候更糟糕,「更增深重」。你不受戒你不会犯戒,受了戒以后罪加一等。固然戒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事实,可是你犯了戒的话,这同样地非常可怕!所以平常我们说一个比喻,说走路走得非常慢,但是万一跌筋斗不怕;骑脚踏车,麻烦;坐车就要出纰漏;飞机这个不能停,一停非死不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的。你不能说这个飞机出了毛病了,我天空停一下,飞机跌个筋斗的话,那还有命在吗?这个所以我们要知道,你越向上,那么这个情况越是严重,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它的特征。

18'19"P.228
  所以说,平常我们一定不从它那个持犯的可怕的行相来说,从持犯的可怕的行相来说,天下没有一个人敢走的。那时我们从哪里去看?我们看它那个胜利、过患。如果把那个胜利、过患你看清楚了,天下没有一个人例外的,谁都愿意。因为那个脚不要说你根本走不到,就算你走到的话,那不晓得走到哪一年,这样。然后你要如果坐这个飞机──这个戒的话,那个快,那个快的程度完全不能比。是!你要快是要付出努力,可是这个付出来的努力,比之于得到的回报的话,那你会发现这样付出来的努力太小了,小得是不能再小!那个时候你会打起勇气来、打起劲来,「就算做不到,我将来一定要做的,将来一定要做的!」没有一个人例外的,说现时即便不能做,了解了这个,他一定会自己告诉自己:「我将来一定要做!」对了!现在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这一点,就这样。然后把这个心种也放下去,不断地去努力,到什么时候力量够了,去!

19'31"
  现在看解释那个文,下面这个文是值得我们很认真努力的,将来我们一生的修持就在这里。得到了戒体了固然要战战兢兢,得不到戒体,现在了解了从这个地方做,正好!

约随行以明持犯

    • 一明谨奉

      • 一蹑前受体

      • 二正叙随行

    • 二明慢犯

      • 一反上三用

      • 二反上戒熏

19'50"
【《济缘》释云:「二约随行以明持犯中二,】

那么第二个,就是现在约随行来说明持或者犯。受了这个愿体以后,真正的这个种子是不是能够感果,都在靠这个地方。分两部分,第一个:

20'16"
【初明谨奉二,】

很谨慎,战战兢兢地奉持,这样;另外一部分,这个黑板上面「明慢犯」,如果你不谨谨慎慎、战战兢兢,然后很轻慢、随意不管它的话那就犯,这个两个分别来说。那么现在第一个先说明「谨奉」,这个谨奉我们也可以用恭敬,然后用谨慎,最重要的就是精进,这样去奉持佛留下来的无上、无比的圣法,现在已经纳为我们的戒体。

21'05"P.230
【初句蹑前受体。】

第一句,「由有本种熏心」,就是前面再把引前面所受的受体,前面所受的就是受到这个本种,熏习了这个善种子。

21'25"
  「故下」,就是「故力有常」那一段话,我们看,「正叙随行」,正式说明这个随行。这个随行平常我们叫持犯,那个专门名词前面这个叫「受体」,这个受体在前,跟随着后面要照着去如理行持,所以叫「随行」。那么前面这个受体,我们有的时候称为虚愿,这愿已经发了,但是它感果还要靠后面的行持,没有后面的行持,这个愿体还不能发生作用,所以有的时候又称它为虚愿、愿体、受体。那么下面我们称它为随行、行持,那么在这里叫戒行,换句话说,依体起行的戒行。说「故力有常」这个分三部分,「初句明力」,第一句就是「故力有常」。那么这个我们现在要认真地、仔细地来研习一下,我先把这个文整个地念一遍,然后很仔细地说。

22'44"
【故下正叙随行三,初句明力。言有常者运运不息,生生常住故。次句明能。言后习者有其二别:一者习因彻至未来。二者习果即后三佛。今明起后且据因论。起下诸句明用。能忆谓时中不忘,能持谓执守不失,能防谓尘缘不侵。由忆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无前无后。随心动用语该始终。熏本识者此随行中熏,通作无作。展转有四:一对境差别,二起心前后,三来报相续,四入位阶差。静妄源者语通因果,准下修显圆证三身,则究竟永尽故云静也。 若下次明慢犯二,上二句反上三用。微纵即瞥尔念。下二句反上戒熏。 问:熏有几种?答:初受作戒熏,熏成无作。次则无作熏,熏起随行。三则随中作无作熏,还资本体。若论所熏,通熏心识。」】

那么这个文念了一遍,仔细地看,仔细地看。整个的修行,我们修行的内涵全部就在这里了!我们一步一步地来说。

正叙随行

  • 一明力

  • 二明能

  • 三明用

24'29"
  看第一行,这个「故下正叙随行三」,第一句也就是前面文说「故力有常」,怎么个常法呢?说「运运不息,生生常住。」也就是你得了受体以后,这个善种子有一种力量,它这个力量前面叫作任运滋长的,这样,任运滋长的。这个任运滋长所以叫「运运不息」,它永不停息,你睡觉了也是如此,你作、不作,记得、不记得,它永远在这一方面存在而且增长。

25'13"P.232
  我在这里举一个比喻,让大家来体会这件事情。这个平常的种子,我们看先看种在地下,种了地下,你只要种下去,你不去管它,缘对了,这个种子本身正确地种在那地方,你明天去看看,看不见,到时候就长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呢?至少这个是根据我们观察,所以直截,你要想了当地直截地观察,观察不到,可是我们用比量可以推比出来的,可是这个毕竟是外侧的东西。那我们心里怎么样呢?同样的,这个也许有的同道不一定能够得到,在家居士当然更是没有,那没关系,但是我们那个心理的现象本身,我绝对体会得到。

26'10"
  随便做一件任何事情,如果做这件事情的,是一个非常强盛的强缘,非常强盛的强缘,比如说,我们现在一直想求哪一件事情。以现在的来说吧!大家要求去念书,你想尽办法去念书,就这样。然后前面的,你要准备得非常充分,到那时候准备好了以后,说到那个时候,欸,报了名了,要考试了,往往在考试这个前夕会通宵睡不着。然后考的时候,你考得满得意,但是不敢肯定,然后呢你一直盼望它那个发榜。等到发榜那一天的话,你就坐在那儿坐立不安。也许有的时候赶到那个发榜的地方去看,也许当那个报纸来的时候,尽管你那个时候,也许你在吃饭,可是你心里面在哪里啊?是不是老缘着这个,对不对?乃至于你忘记掉了,等下过去的了,但是你作梦的时候你还作这个。你不一定是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想我们自己遇见的得意、不得意。如果这件事情的缘,换句话说,这个非常强的话,这种力量是不是非常强啊?这是什么?那就是心里边前面经过前面的这一段。

27'28"
  那么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受的,就是了解了一心去追求,现在我们了解追求的不是世间的这种功名,所以不是这个。但是佛法当中的就这样,佛法当中同样的,要经过这样的很严密的学习,因此我们能够体会得到,对不对,清楚不清楚?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是「力有常」,就是这个!

27'57"
  然后这个力量能够起功用,能够对我们后面生起来了。那么,刚才我们这个比如说去考试,想起来了以后,下面准备去念书了,然后准备这个,是不是也同样地由于前面这个影响种子而引发的呢?那么现在这个戒体亦复如是,你真的一旦得到了以后,它有一个强盛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平常我们皈依的时候,如果说你没有正确的认识的话,我们常常说去皈依:「啊,皈依了以后,这个会保佑你啦!皈依了这好啦!」好、好、好!跑得去给师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乃至于尽未来际皈依佛。皈依完了以后,脑筋里面一片模糊,能防些什么啊?能持些什么啊?大家感觉到好像没有耶!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

28'48"P.234
  所以《广论》上面特别告诉我们:皈依,一定要找到皈依之因,大家记得不记得?喏!你有了这个皈依的真正的原因,然后你一旦找到了,你会忘记吗?绝不会忘记了。比如说现在来说,一个身体不好,你生着那个病痛苦不堪,而且是必死无疑,不但必死无疑,死的时候是绝端地痛苦,然后到处去遍找名医,现在找到了,你会放在这儿忘记啊?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