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26vqq3lf&width=500&height=375&auto=0南山律在家備覽  第四十卷A面


    末法是對外頭的,對我們自己最大的損害還是我們自己。00′00″~00′10″

     

    那麼這裡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去看,也扯得太遠了!說這個講這個展轉熏是這樣精進上頭,當我們由於這樣認識了以後,這個修行不是件苦事情。所以它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怎麼樣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照著去行持,於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來。這個前面都是什麼——法!然後你去做的時候——體!得到了體以後,然後你依體起行,現在這個地方講的就是這個,這樣地展轉。所以這個話很容易懂,這個內容還有這麼一些在。再看文:00′10″~00′58″

     

    「此隨行中熏,通作無作。」那是無作薰作,作再薰無作,無作再薰作,這樣地展轉,就這樣。那麼這個作跟無作後面,到後面受的時候有作、無作,隨的時候還有作、無(254)作,這個到以後再來解釋。那麼這個「展轉有四」,第一個呢,「對境的差別」,二呢「起心前後,三來報相續,四入位階差」。什麼是對境的差別呢?這個各種境界,就是這樣,熏,這麼展轉。境,這個對外境來說、起心來說、感的報、入位;善、惡這是兩個差別,然後善當中也有差別,惡當中,惡這裡不談了。起心,每一個地方,這個細講這個地方不必去細講。00′58″~02′02″

     

    「靜妄源者語通因果」,因是漸漸地靜,最後的究竟靜。「準下修顯圓證三身,則究竟永盡故云靜也」,哪!現在出來了,從下面這地方說「圓證三身」來看,就是「究竟永盡」。所謂究竟永盡就是證得究竟的滅諦,所以叫這個滅諦,滅諦應該具足的行相是叫「滅、靜、妙、離」,所以他用那個「靜」的意義在這裡。02′02″~02′35″

     

    前面是「持」,下面呢?「犯」,犯是怎麼個犯法?現在我們同樣看:「若下次明慢犯」。持啊,要謹慎、要恭敬、戰戰競競;如果你不謹慎,如果不恭敬,馬馬虎虎,對不起,那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要仔細地觀察一下。說實在的,有心犯的人不多,但是無心犯的人是在在難免,原因在哪裡呢?就是不了解恭敬,不了解謹慎,還有不了解要努力地去學,說:「哦,我要急著去修行!」這個是我們最重要的致命傷。

    02′35″~03′31″

     

    所以犯戒四因當中,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有一個說不恭敬,有一個說慢,這是兩個的(255)開合不一樣,開合不一樣。在《廣論》上面犯戒的四因:無知、放逸、不恭敬、煩惱盛;在《瑜伽師地論》上面說四個稍微不一樣,無知是一樣的,放逸是一樣的,第三個呢,是煩惱盛,第四個它不叫不恭敬,叫作輕慢!其實輕慢也就是不恭敬了。

    03′31″~04′09″

     

    所以平常我們真正戒,絕對要恭敬!在這裡一開始我們講的時候,就特別講那個「敬」字的重要;敬、信兩個字不能離開的,恭敬所以你就戰戰競競地謹慎。現在我們慢:「哎,沒關係啦!」然後自己很大意、很隨便的,這個都是我們造成功這個犯罪的根本原因。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已經極大部分狀態,它這個習性就是這樣,不是故意要去慢,不是故意要的,就是從無始以來的這個惡習氣。這是種無明相應的、癡相應的,就是這種狀態,也並沒有特別為了這樣。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不努力提持的話,這個很難上得去,這裡我特別說一說。04′09″~05′00″

     

    那麼這個「慢犯」分兩部分,「上二句」,上二句就是「若不勤察,微縱妄心」。那這個上面「三用」是什麼呢?「能憶、能持、能防」,這樣。「微縱即瞥爾念」,說假定你不精勤思惟、觀察,你稍微放縱一點的話,那個就是說,這瞥爾一念一起來,對不起,馬上就出來了,這樣,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下二句反上戒熏」,上面呢,它這個「隨心動用還熏本識」是好的,現在呢「微縱妄心」,它也一樣地「還熏本妄」;前面這個熏(256)是熏善,現在呢熏妄。熏妄結果呢?「更增深重」,受了戒以後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罪加一等,這個罪非常可怕噢!

    05′00″~06′08″

     

    所以前面一再地說,白衣你很少說能够墮落到下地獄去的,可是出家人弄得不好的話,要想避開這個很難、很難!這個原因就在這裡。所以大家只看見了這個出家的功德,不看見到它過患。因此在這個律當中很多地方,在一般普通人,它就想盡辦法說出家功德、出家功德,等到你要臨出家的時候,它就告訴你:「喔唷,這件事情不簡單喏!」要警惕你一下。前面是引你進來,真正引你進來要做的時候,要警策你,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一個原因。那麼關於這裡呢,因爲這個問題對我們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這裡也停下來,仔細還要檢測一下。

    06′08″~07′00″

     

    這個戒啊,這個是我們南山律祖,南山律祖在這個《戒疏》上面,《戒疏》、《羯磨疏》上面哪,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就告訴我們幾句話。說所以佛制戒,他前面一句話,佛制定這個戒律有幾件事情,我把它那個念一遍給你們聽聽。諸位這個出家的同道們如果要的話,其實這個在家居士有心也可以看一下。在《業疏》卷一第五頁的上頭。在「憶念輪」當中:「謂毗尼立法」,毗尼就是戒,立那個法,「殷勤囑累」,囑是叮囑,不斷地叮囑叫作累,還要殷勤地囑累,這是第二句話。「制令記憶,不使遺忘」,這個佛(257)制的戒當中,特別地告訴我們:哦!你一定要牢牢記住不要忘記。07′00″~08′12″

     

    那麼他下面怎麼說?「所以常爾一心」,這個學戒要常爾一心;「違皆制犯」,你這個心一念忘失掉了,對不起,你那一念忘失的時候你就犯了,這樣。所以這個「遺教經」當中特別告訴我們,原因在這裡。所以他最後兩句話「故知常勤觀察,始號持奉」,所以曉得,要「常」是恆常,恆常要怎麼辦呢?「勤」是精進地,勤精進地去思惟觀察,那個才算是真正的如教奉持。他下面這個律祖又說了幾句話,這個幾句話這裡暫時不提它。那麼,同樣地,所以真正說起來的,修行哪個地方都是需要這個,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重要的條件。

    08′12″~09′11″

     

    那麼也許我們聽見了這兩句話,又心裡說:哦!那怎麼、那怎麼、那怎麼行啊?不要怕,這個不要怕,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方便善巧在。所以說這個真正的僧團之好是好在哪裡?這個如理如法的僧團哪,就算是你這個念頭沒提起來,它外面引發你的這個所謂的緣也在這裡。最重要的是你得到了戒體以後,除非破壞它,否則它任運增長;那麼就算是增長得稍微慢一點,這個緣本身也永遠在扶持著你。所以現在我們像前面大家學論、學律、學經,然後呢去思惟、討論、觀察,一切時處沒有別的就是增長這個,就增長這個!所以我們前面說十二因緣當中,二世、三世圓滿,或者宿生已經種了善根,或者這個宿(258)生的這個善種子沒有種,這一生種,只要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現在以正知見、勤精進,繼續不斷地引發它,這個就是二世圓滿的典型的例子啊!這樣。然後呢要想圓滿的話,這個不是靠我們一個人,所以這個僧團絕端重要,下一世再來!或者到極樂世界還是那一堆人,或者在娑婆世界也是那些人,就這樣,這個整個的概念都在這裡。09′11″~10′32″

     

    因此我們往往我們的修行,說:「那我想一個人去修。」沒錯!你一心一意只想念佛,其實只想念佛的——印光大師,我始終覺得是很讚歎他——也不必出家,這樣;否則的話,了解了以後以戒為基礎,何況在團體當中去念呀!這個有一個絕大的好處:念去了再來,救人也方便;萬一念不去,在這個地方也絕對保險,這是有它很特別的。何況你認真持戒的話,一天的這個八關齋戒都可以保證中品生,何況是我們具戒呀!這是它的很多意趣。那麼尤其是我們現在了解了,他真正爬不上去的就是得不到正知見;現在這個團體當中整個地在培植這個東西,把你的錯誤的知見消除、正知見是增上,豈不是呢?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正反兩個方向。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的犯,我們並不是故意犯,但是由於不了解然後這種情況,這是我們正常狀態,正常狀態,這樣。

    10′32″~11′48″

     

    因此在我出了家以後,常常遇見這種事情。有一次在這裡還是,人家說:「唉呀!這個……。」好像到這個前面,大概在家人不曉得要做些什麼事情,「啊,你們出家人這(259)個不慈悲!」以前我也有這個概念,人家要說這一個出家人不慈悲,我就沒辦法回答。我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正因為我出了家,曉得這個真正的內涵,所以我真正的慈悲還做不到啦,至少我講起慈悲,我就告訴你,你就該怎麼做。為什麼原因?就因為我了解了,我要學慈悲,你這樣做的話,非害你不可,我明看見你下地獄,我能不警告你嗎?現在你們懂不懂?關於這些事情,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就不會為世間一般的這種莫名其妙的這個束縛,否則的話,他說就是要讓你跟他做非法行為這個叫作慈悲,這個慈悲這樣講的嗎?這個完全是世間無知的溺愛,這不是佛法裡面的慈悲。這是我們順便一提,這個跟這個雖然無關緊要,但是實際上呢,卻是我們常見的錯誤之一。

    11′48″~13′00″

     

    那麼下面呢,持、犯兩者當中,了解了以後,又一個「問」,這個都是裡邊的個自設的一問答,使我們更清楚、更明白。「熏有幾種?」看文哦!說那麼這個熏有幾種呢?「答:初受作戒熏,熏成無作。」說,它的回答:我們在剛剛開始受的時候怎麼辦呢?先前面那個作戒,換句話說,從請師啊、迎聖啦、懺悔啊等等這個都是造作,這個叫作作戒;這個作戒來熏,熏成功無作,這個就是現在我們留下來的這個善種子,或者就是無作戒體。然後有這個無作戒體以後,他就說「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是不是?這個是什麼呢?就是「次則無作熏」,就是這個無作戒體留在這裡邊,它有一種力量——(260)「熏起隨行」,由於這個力量,能够生起我們後面的隨行。可是這個熏要什麼?要很強盛的力量才行噢!這樣。13′00″~14′28″

     

    「三則隨中作無作熏」,下面呢,這個「隨」就是後面的隨行,現在我們這裡換一個名詞,就是依體起行的戒行。這個戒行部分哪,就是後面我們的<持犯篇>當中所討論的。為什麼叫它持犯呢?因為你做對了,是持;萬一作錯了,這個犯喔!這是把它的勝利——殊勝的利益,跟它的過患說清楚了,那麼然後我們曉得怎麼辦。在後面隨行當中,作、無作這樣互相展轉熏,「還資本體」,這個熏的力量回過頭來,還滋長、增長所本受之體,這樣。本受的也就是我們的無作,然後受了這個無作,這個無作嘛再熏作,作嘛再熏無作,這樣。最後一句話,「若論所熏,通熏心識」,這些東西啊,真正的都是什麼?都是熏那個心識。實際上也就是說,這個心識受熏生起的功用,這個功用當中我們稱它為,啊!這個展轉的,這樣。那麼這個文字是這樣,這個內涵在我們在這裡再簡單地說明一說;說一說,那麼對這個整個持犯了解了。14′28″~16′00″

     

    是,剛才我們前面舉的例子,戒也好,世間的任何一法也好,我們平常或者有一個習慣,或者有一個認識,這樣。那麼習慣,比如通常說修行來說,這個人有善根,欸!一碰到,他自己覺得很歡喜,來了!世間亦復如是,說不上來,到那時候就做了;知見呢,(261)由於了解了好壞去做。然後真正去做的時候,做了任何一件事情,我們內心當中有個影響力量留下來,這個戒上面來說,這個叫作無作戒體。然後呢由於留下這個影響力量,如果這個力量非常強盛的話,它就有,這個力量就會繼續地引發你,不斷地去牽引後面的行為,牽引後習!當你開始去做的時候,它後面又展轉滋長。所以說一切的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修、修、修,都是不斷地修,修習、修習、修習!16′00″~17′07″

     

    比如我們剛才舉的很多例子,說這個人打籃球,說這個人做什麼、說那個人幹什麼。我們每一個人想我們自己所習慣的、所喜好的,不外兩種:有一種呢,碰到了比較容易喜好,這個都是宿生已經有了;還有一種呢,這一生積累起來的,積累起來的前面這段時候說不上来,然後慢慢地養成功習慣。還有一些習慣很有意思,無所謂好不好,比如說早晨起來了,天天早晨就這個樣;然後養成功習慣,有一天忽然之間沒有的話,你會感覺到若有所失之感。在這個東西現起的時候,你沒有覺得什麼,一但失去的時候,你就覺得若有所失,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啊?仔細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啊?人人都是如此,換句話這個就是習性的力量,這個習性的力量就會這麼重!

    17′07″~18′11″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來,以前在家的時候,早晨第一件起來幹什麼?看報紙!在看報紙時並不覺得,並不覺得,欸!偶然有一次什麼因緣,也許這個送報的人出了問題,也許(262)什麼其他的因緣報紙沒有,到那時候去看,「怎麼今天報紙還沒來?」然後你老去望。有的時候報紙不來了,還去買一份。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哪!就會這樣!可是當這個報紙在的時候,你不覺得什麼。或者乃至於飲食,你不妨自己去想。我們往往到新的地方去,新做一件事情,大家講:「啊,隨便啦!這沒什麼關係啦!」然後你就隨便一做了。一做,第二天就這樣,第三天慢慢的就變成功這樣的,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你要好好地去觀察,如果你仔細去觀察的話,你會發現極大部分的事情就這樣來,這樣。18′11″~19′04″

     

    所以像這種世間的事情本來無關緊要,反正隨便一放嘛也就算了。現在那個修行事情對我們這麽絕端地重要,我們居然碰巧,隨便碰到哪裡就算哪裡,你說能夠修得出什麼結果來啊?這就是我們的致命傷啊!這樣。而且養成功這個惡習你自己不曉得的,完全不知道,就陷在這個裡邊,這樣。19′04″~19′29″

     

    所以比如說以我自己來說,由於自己多多少少學得了一點,這個都是自己的師門,以及三寶的無比的威力、恩德,使得我得到了一點,所以我就是把那個痛苦的經驗告訴人家。就發現哪,太多人跟我有共同的這種錯誤的認識,所以他很,啊!一心仰望,好像跑得來求我,我自己曉得我哪談得到是真正的什麼善知識,乃至於一個普通的師都不夠。不過在這裡邊哪,我自己有一個最大的感受,這個感受非常深、非常深!跟我比較靠近的很(263)多同道們常常就說,說:「某人哪」,或者說「師父呀」,或者說「某人哪!我有錯請你告訴我啊!」但是我就是開不了口,我不妨告訴你們這個話。我倒不是我不願意說,自己的習性就這麼嚴重,真正開口對人家不一定有幫忙。

    19′29″~20′29″

     

    我當年,我就想起了我當年一出家的時候也是,啊!看見歡喜,我自己就希望找到自己的錯。後來呢,弄到後來人家總是說:「某人,你很好、你很好!」人家就很少說我錯。我直想:為什麼人家不願意告訴我?我當時總覺得人家不願意告訴我。等到我自己慢慢地、慢慢地深入了,經過了二十年的經驗以後,發現不是人家不告訴我,都被我拒絕掉了,都被我拒絕掉了!你們仔细去觀察,下面我沒辦法再細說下去,你們好好地自己細細地去觀察這件事情,你們觀察,會了,你們會一生受用不盡,一生會受用不盡。20′29″~21′12″

     

    所以,以後我常常念一首詩,這個在《常憶念頌》當中摘出來的幾句話,我不妨把它念一遍:「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我有一段時候天天念,我每念到這個時候自己就禁不住痛哭流涕,所以現在這個惡習還在,念到那個時候我就禁不住自己……。唉!自己覺得:我們人哪,自己的過錯積得像山一樣,看不見!然後呢,最好的幫忙我們解決的是師長,不幸的是自己的看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哪怕這個秋毫是最細微的地方,你也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264)由此」,你所以跟法不相應的就在這裡。唯一的一個辦法——勤加懺悔、常憶念!這個剛開始我看見好歡喜啊,我就天天念,就痛哭流涕,到後來哭儘管哭,實際上並沒有懺悔。唉!不行!這樣地念也沒有用,我們毛病就是這個!

    21′12″~22′40″

     

    以後我就記得,這個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候我剛出家沒多久,自己很用功,本來是念佛,因為仁法師的關係我就偶然也看一點經教。看了一點經教以後,我就看見那個好的話,我就把它摘下來,先摘在這個上面;覺得這個摘在上面沒有用,我就把它寫;寫了覺得沒有用,贴在牆上面,那個屋裡面貼了很多。那麽平常也各忙各的,有一次偶然仁法師跑進來,看見那個牆上,他瞪大了眼睛望一望。他瞪大眼睛望一望,他是有意思的,來告訴我一下。我也覺得,我覺得:也許他覺得好像……。心裡面還覺得很得意,大概仁法師在讚歎吧!其實不是。過了一次,有一次他就告訴我了:「你寫得個滿牆,有什麼用啊?要贴嘛贴在你心裡的,你贴得滿牆都是!」唉!我想:難道這個把這個法寫在上面警策自己還沒用吗?他就告訴我要贴在心裡面。我慢慢地懂,你要自己警策自己,有用;否則的話,對不起,真的贴得個一牆都是,贴完了以後,事情交給它了,這個修行是牆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這個習慣就不知不覺會這樣。

    22′40″~23′54″

     

    我那個時候記下來的最深刻的一個印象,到現在還沒真正用上,什麼呢?就是《大智(265)度論》上面告訴我們的「精進五相」。不曉得你們有沒有人看過《大智度論》?如果看過曉得!我那時候也是這樣,把一百卷的《大智度論》也是螞蟻爬到底,不過至少看見了幾句比較美的話。精進哪,《大智度論》告訴我們:別的東西修行可以暫時偏重,精進一度是貫徹始終。剛才我們念過,實際上你真正要修行,不管是哪一個法,離開了精進根本不可能,這樣。23′54″~24′33″

     

    那麼它說「精進五相」,這個精進有五種行相,這個五相我把它念一下。第一個「啟發無難」,啟就是啟動的啟,啟動的啟,就是我們平常「敬啟者」那個啟,發是發動的發,發心的發,啟發無難,第一個叫啟發無難,第一個。然後這個第二個叫「於事必能」,發了以後你要去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情的话,你一定對你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能够貫徹始終。換句話說,有「能」,這個「能」有很多的內涵噢!以後才知道我並不了解,所以雖然記得這幾句話,沒派上用場。這個真實的了解,一直學到了論、戒以後,才真正地懂得這句話的意思。下面呢,「心無怯弱」,心並沒有怯、弱這兩個,怯跟弱有它不太一樣的內涵。下面「意志堅強」,這個堅強跟怯弱彼此間稍有不同。最後,「所作究竟」,做事情一定做圓滿,大、大究竟,小、小究竟。這個跟《廣論》上面有頗有相似之處。

    (266)24′33″~26′09″

     

    那麽凡是這些事情啊,那都是閒話,可是這個閒話,對我們告訴我們怎麼樣去修學佛法,很重要!尤其是現在,我們幸運地得到了這樣最完整的圓滿的教法,乃至於證得了這個戒體以後,我們該如何地尊重,如何地去照著這樣去做。那麼今天所講的部分,也就是說「第二約隨行以名持犯」。

    26′09″~26′46″

     

    這個再下面明天要講的,「所受之體」當中,「舉因果以細勸」。這個上面,這個五十八頁上面哪,這個黑板上面那個表是根據五十八頁上面所寫的,實際上這個《在家備覽》上面也有。不過這個到了明天哪,等一下我抄給你,你重寫一下,上面部分拿掉,這個去掉。那一個部分,這個應該……「舉因果以細勸」部分,分成三個項目,哪三個項目呢?這樣,第一個先「總說」,總說;第二個再分「三聚」來說明它,這個分這三聚就是我們現在黑板上,也就是說這個《南山在家備覽》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那個部分不動;最後一個是「問答釋疑」,分成功這樣的三部分。如果你記得,明天就寫在上頭,然後呢照著這個三段,明天把這個文一段一段消下去,那可以更清楚、更清楚。好,今天我們就到這個地方。26′46″~28′11″



    第四十卷A面:40A_P57L4_




    菩提道次第广论丨南山律在家备览

    法师开示丨心灵对话

    走进观音寺





    普世慈航文化中心|微信 ID:pushich

    www.pushicihang.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普世慈航

    以教育培养人才 以文化弘扬佛法

    以慈善福利社会 以共修净化人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