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6b第6冊 第四十六卷.B面P.195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6册 第四十六卷.B面P.195

00'03"
  作了任何一件事情以后,它一定留下来一个无作的力量。那就是前面我们「辨体多少」当中,大家还记得吧!「作俱无作」,作任何一件事情一定俱有无作,那么现在这个作是随作,这个随作留下来就是随无作。真正地满这个愿的就是这个随无作,所以能够产生这个随无作是靠随作;所以产生随作是靠这个愿无作;这个愿无作靠这个愿作。这个愿嘛现在改一个名字叫受,叫受作,由受作而产生受无作;由受无作而产生随作,由随作而产生随无作。

00'54"
  到了这个随无作是不是停在那里?不!由于这个随无作所以加强了这个愿心,然后这个加强的愿心,对境了以后,这个悬防的力量越来越强。记得不记得前面「展转相资,能静妄源」(编者按:第五十六页最后一行)这个话,记得不记得?所以这个修行本身就是这样地辗转,平常我们辗转是恶业增盛,现在的辗转呢,善净之业增盛。所以任何做一件事情,如果说你不随着戒,那一定增长染,如果说你对治了染一定增长净,这个里边并没有中间那一条路在。也许我们觉得好像我们平常的时候没有这样的状态嘛,那是什么?染!只是你不觉得──轻微一点的染,只是如此而已。反过来呢,所以这个真正的无记呀,无覆无记的话是轻微的净,有覆的是轻微的染,所以这里头一定只有染、净两样东西,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02'06"P.196
  那么再下面,「正辨同异」,在正说这个之前,有一样事情我也问问大家,说这个禅宗有一句话叫「悟后起修」,大家听说过没有?听说过,对不对?禅宗叫悟后起修,现在我们受戒的时候怎么样啊?欸,先受愿体,后起随行,请问这个跟悟后起修是同是别?大家想想看是同是别?我告诉你,先答案先告诉你,亦同亦别,你也可以说是同,也可以说是别。它一定前面先有了一个正确的,这样的一个强有力量的影响力量。如果说对开悟来说,这个叫见,嗯!先开悟了,这样;然后我们对持戒来说,先得到了这个戒体了,对不对?这是当初先有了这个认识,然后拿这个认识时时摆在心目当中,一对境马上这个功效生起。一个在戒上面来说,一个在这个知见上面来说,一个是对律来说,一个禅来说,这个是别;但是在用功修行来说,这个是共同的。

03'38"
  所以佛门当中另外一句话叫「见道然后修道」,是不是这样啊?对呀!然后这个「见道然后修道」也有它的别、同两个面貌。同,整个的佛法都是这个,你先要见道了,然后照着所见的去修;别的话,这个见道、修道有个专门的所局限,所局限的,譬如说我们讲菩萨,那么初地叫见道,下面后面的十地,地地增上,这个叫修道;如果说小果的话,见道是预流果,后面再上面证得罗汉果叫修道。

04'22"
  那么现在整体来说,现在闻的阶段──嗯,听闻些什么?听闻了以后照着去做,那就听懂了以后,把我听懂的去行持这个就是修;然后思惟的时候,把我思惟观察得到的照着去修。所以思惟所得到的,得到的正知见,根据这个正知见的行,这样。现在戒就是闻思相应的正见,然后这个正见有它行持的标准,这个都是佛告诉我们的,这样。然后单单从那个知见来说,这个属于化教;从它的行持的准则来说,这个是制教,无非都是修行经过必然的次第。

05'14"
  所以我这地方提出这个问题来的话,我们了解说,戒,往往我们看这是律宗的事情,实际上,不是!现在我们了解戒是整个修行必不可少的基础,就这样,不过由于根性不同所以作法稍有差别。乃至于净土,净土我们说:欸,我们只要到了极乐世界就行了!是不是真的到了极乐世界呀?从某一个意义上面看,没有错,到了极乐世界你不会退了;可是到了极乐世界你是不是阿弥陀佛啊?不是耶!到了极乐世界以后然后呢,慢慢地那个退缘没有了,然后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上去,到究竟成佛。从这一点上去看,跟见然后修,彼此间是不是有共同之处?整个的内涵来说,也是一样。所以不管三藏十二部哪一个经、律、论,以及摄宗也好、释宗也好,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整个的内涵彼此间有这样的一个因果必然的关系。所以在这地方讲那个释二名的时候,顺便把这些东西给大家概念说一说。

06'44"P.198
第二支 正辨同异

那个时间马上到。我想这个「正辨同异」,同样地这个里边有它的几个同,有它的几个异。那么这个也是「五同四异」,这个五同四异跟前面这个五同四异名字相同,内涵你们先看一下,看完了以后明天再讲的时候,那个内容就比较清楚,就比较清楚,这样。然后这个受、随这两者,如果我们真正了解它的内涵以后,那个时候修行就对了,修行就对了!否则我们往往说:「啊!这个戒很有功德,赶快去受吧!」就算你得到了──虚愿,如果随的时候不好好认真的话,反而受害。当然就究竟意趣来说,这个佛法就这么了不起,受了害还是比不受害的人还有效、还好。是!你受了戒,破了一定堕落,可是堕落了以后将来最后出来一定成就;不受戒的人,对不起,没有这个份!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们希望的,哪有说受了戒以后先到地狱去受完了苦才成就的,有这样的傻事啊!做不到是莫可奈何。所以在这个地方受、随两个当中,就充分告诉我们这一点。我们有了这个概念以后,然后去求戒的话,那就对!我们不会只看见它:啊!好、好、好,莫名其妙就是去做了!那么今天就到这个地方。

08'26"
  请翻开《在家备览》七十二页,昨天已经把「受随同异」当中二作说了一说,那么这个二无作当中的「释名」已经也说过,那么下面「正辨同异」,在七十二页上面。了解了这个受的时候的无作,以及随,就是后面随行,所谓法体行相,戒行、戒相部分,在我们受完戒以后,乃至尽形以来,随境这个时候作跟无作。那么这个里边就是两个无作,受无作、随无作两个差别。看文,第二支正辨同异。

二无作有五同

    • 一名同───二无作同名无作戒

    • 二义同───二无作同防身口七支

    • 三体同───二无作同以非色非心为体

    • 四敌对同──二无作同能对事防非

    • 五多品同──二无作同有三品

09'52"
【《业疏》云:「今详二业,初有五同。】

这两个业有五点相同。

10'03"P.200
【一名同。俱称无作故,莫非是业任运而起。】

那么一段一段解释,第一个名字相同,都称为无作,还有它都是业,而且都是任运而起的,它自然起来,所以称为「无作」,不要再经过作的。

10'28"
【二义同。俱防七非故。】

它这个内涵都是防止我们身口七支。

10'41"
【三体同。如上三宗故。】

实法、假名、圆教,它有详细的说明。

四敌对同

    • 一明受体

    • 二明随

      • 一通示

      • 二简滥

      • 三显相

10'53"
【四敌对同。以受体形期随非防过为护体故,即名本体有防非能。能实随行,行起护本,相依持也。随无作者,对非兴治与作齐等。此无作者,非是作俱无作也。谓起对防,即有善行随体并生,作用既谢此善常在,故名此业为随无作。与非敌对,故与受同。】

那么现在这个随无作,跟那个受无作两个,第四个敌对相同,它都是对着这个境界能够防非,可是这个里边有一点点不同。那么这一段等一下看了下面《济缘》的解释,下面再把它念完了,看了解释以后再来说明,继续下去。

  • 五多品同

    • 一准成论明同

      • 一明受体

      • 二明随行

    • 二引多论显异>

12'18"
【五多品同。以受可重发故,无作有强羸。随心则浓薄,业理亦浇淳也。依《多论》中受一随多者,以彼宗中不通重故,止约随行通优劣也。」】

这个文,现在我们看一下《济缘》的解释。

12'49"
【《济缘》释云:「三中。指上三宗者若实法宗二并是色,若假名宗二并非色非心,若后圆宗二皆心种。】

这个容易了解。看,再下面:

13'08"P.202
【四中有二,】

这个「四」就是前面的敌对同,这个分两部分,那么这个两部分一个是受无作,一个随无作,现在我们看文:

13'24"
【初明受体。】

那就是受无作。

13'28"
【据受无作有防非能,而不能自防故假随行,如戈矛虽利要由持用方陷前敌,故云相依持也。】

这个,这一段文到这里。我们把前面那个「四敌对同」看一看。这个敌对同当中分两部分来讲,一个受无作,所以现在这里「明受体」先说,下面随无作那个回头再讲。这个受无作它本身单独自己它没有力量能够防止这个罪非,它怎么防呢?是要「假随行」。它这个受戒的时候,我们留下来一个善种子,称这个善种子叫受无作,那么说它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指什么呢?就是说对境的时候,它马上会警策我们自己,警策当下这个叫作随行,它叫随作,真正这个防非的功能在随作。可是随作哪儿来的?这个随作是由于受无作,就是受了戒以后留下来这个善种子,所以单单那个善种子没办法防。那实际上我们也不妨说那个种子是一个种,那个种没有力量,对了境以后,显发的还有其他的因缘,内心当中马上有个警策的心生起。所以从它警策的这个作用来说,这不是这个受无作,但是从受无作而生起的。

15'47"
  所以在这地方他先举个比喻,像那个「戈矛」,这是武器,这个武器非常利,但是它本身利虽然利,不管你怎么弄,它没办法真正地破阵杀敌。要什么呢?要有一个人去拿着它呀!那么才能够「方陷前敌」。现在当对境的时候,这个会警起我们的内心,这个警起当下对境的内心,我们称它为「随作」,这个叫作随行。那么这个随行,是由于这个受无作而来的,好像是拿了这个:欸!当初我发这个愿,现在对了境了,想起我这个愿要这样。所以拿这个当时警觉的这个心,以这个心哪,举个比喻,就像拿了这个戈矛然后对前面烦恼敌。所以这个彼此间有它的一个相互关系,所以说「相依持」。

16'53"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正辨同异里边「四敌对」,看这个正辨同异当中第二行,「四敌对同。以受体形期」,所受的这个愿体,也就是受无作是尽形寿的,它随有所对之非,随着所对的境界,那么在这个时候它能够防过、它保护,所以说「本体有防非能」。实际上它这个防非能是什么?「能实随行」,所以真正能够产生这个功效的在随行。这个随行起来了,能够保护原本根本所受的这个戒体,所以这个叫「相依持」。喏,这样!那么这是第一个。其次呢,这个解释就是随无作,现在我们看《济缘》,就是七十二页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

18'12"P.204
【次明随中三,】

那么再下去呢,我们看一下随无作,随无作分三个,先看那个《济缘》的文。

18'23"
【初通示。此下简滥。谓下显相。】

它分成功这个。

18'33"
【准此对防同时多业,一是本受无作,二即随中作俱,三即随行无作与非敌对。】

这个「谓下显相」是什么呢?就是说它对防的时候,当这个对境的时候,能防非的这个时候,同一个时候有几种业。第一个,本受的无作,这个就是说所谓的受的愿体。一对境这个善种子马上就有策发那个警觉心,那个警觉心一起的话,那个就是随中无作。那个警觉心马上就是说:「嗯!不可以作。」这个随中无作。那么能够对了这个境界以后随行无作,这个随行无作,作任何一个行为起来的时候都有一个作俱无作。那么这个,这样的作用,这个跟它敌对。

19'41"
  现在我们看,这个前面正辨同异当中《业疏》所说的随无作,就是正辨同异第三行:「随无作者,对非兴治,与作齐等。」那个随无作是怎么情况呢?对着这个非──就是「不是」的境界──能够启发对治作用,这个对治作用跟当时对治同样的,当时对治是「作」,任何一个「作」完了以后一定有一个作俱无作。所以对这个境界对治的这个当时的功能是随作,随作的当下任何一个「作」一定有一个作俱无作,所以「对非兴治,与作齐等」。那么这个时候有一个无作,但是这个无作,「此无作者,非是作俱无作也」,这里说现在这个地方的无作是随无作,不是前面我们说的作俱无作,这个同样的名字是作俱无作,这里要弄清噢!「非是作俱无作」,现在这个作俱无作是指我们的受无作。

21'07"
  所以在这里有一件事情注意:名字是一个,内容就不一样。你不辨是非的话,前面受的时候有一个受作,受作完了以后马上有个作俱无作;后面呢随的时候一个随作,随作了也有一个作俱无作;同样都叫作俱无作,但是这个作俱无作跟那个作俱无作不一样,这清楚不清楚?所以说这个地方的「此无作者,非是作俱无作」,大家了解不了解?如果不了解,我举一个例子,说:你也是人、他也是人,就这两个人来说一样的写法,但是你这个人跟他这个人不一样,现在懂不懂?是不是这样啊?清楚不清楚?就这样。

21'59"P.206
  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名字所指的内涵,实际上这个内涵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的情况,你了解了以后,然后才了解我们怎么去用。反过来,你这样地用,了解了以后,那么这个功用所代表的名字,名字所代表的功用了解了,你回过头时再去看经教,经教上面告诉我们,我们才弄得清楚,这个是它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有的时候我们为了避免混淆、或者落在文字上面,就说:「你不要去管它了。」是!这句话有它的意义,可是万一你真的完全不管它,到那个时候要你看书、读经,经论上面所说的这些名字,你对它根本分辨不清楚,那个时候你就没办法真正深学了!这里我顺便一提。

23'01"
  所以现在我们了解了,噢!这个随无作是这么样,这样的一个。下面看,「谓起对防」,说这个就是说明,凡是对了境界产生了这个作用以后,那个时候这个作用「即有善行随体并生」。这个善行,换句话说,任何一件事情作完了就留下了影响力量,这个是实际上的状态。在名词,如果我们用的名相呢,任何一件事情作的时候叫「作」,作完了以后留下来这个善行叫「作俱无作」。那么作的时候这个是什么?作的时候前面说一定有几个,后面《济缘》里边已经解释的,那个作的时候,对那个时候,它有多业生起。一个「本受无作」,那就是我们的愿体;由于本受无作,所以对境的时候就有一个马上对治的功效,那个就是随中的作业,那就是这里的对防;对防完了以后,有一个「善行,随体并生」,那就是「随行无作」。

24'18"
  再看文,「作用既谢」,那就是正辨同异当中这个文当中的,当这个整个的对治作用已经落谢了、过去了,「此善常在」,那个留下来的这个善,这个就是我们的功德,永远在。所以「故名此业为随无作」,那个时候我们就叫这个善业,这个善净之业称它为随无作。这个随无作跟非敌对的,跟那个我们不需要的、错误的敌对的,所以它跟「受同」,这个受就是受无作。那么这个是「敌对同」,敌对同。

25'08"
  这个现在这个地方停一下。从这个辨同异当中前面这个说明,我们更能够正确了解所谓戒它产生的功效。一步一步地一直说,先受这个叫愿心,可是这个愿心是虚愿;这个虚愿不是说瞎说一套,说完了以后不去认真去做的,不是!说我虽然受了这个愿,但是还没有对境去随行的时候,这个愿本身还没有真正产生应有的功效,这个虚愿,这个「虚」,这样的道理。要经过后面对境的时候然后去对治,经过了这个对治,那么使得这个原来受的愿圆满,那么这个戒的功德才是真正地究竟。

26'18"P.208
  因此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这样!对我们来说,受戒固然是绝端重要,因为你不受,得不到这个愿体,但是后面的随行是一样重要,否则等于白受──前面这个愿搁在那里,你没有内容去把它满足。不但如此,反而不如不受,因为将来你对境的时候不持就是犯,中间没有说卡在中间,又不算持、又不算犯。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后面将来还要说,就是这个叫作止犯,那个东西反而有罪。所以在这里,它这个两个的辨别有它非常深厚意趣在。好!那么这个敌对同,敌对同下面,「五多品同」,我们看那《济缘》的解释,七十二页最后一行:

27'30"
【五中二,】

这个多品当中分两部分,哪两部分呢?那么就是因为这个《多论》跟《成论》不一样的,《多论》那个是实法宗,《成论》是假名宗。《成论》是我们当宗,所以现在:

27'53"
【初准《成论》明同二,初明受体。】

这个受体多品的。说:

28'01"
【本受许重增,一体有三品。谓初受是下,次增为中,复增为上。若但一增则有二品,若本不增亦止一品。】

这根据《成论》这个戒可以重受,所以有多品。那么所以说,明这个受体「本受允许重增」,那么这个「一体有三品」。如果是你初受的时候是下品,那第二次增的时候变成中品,最后一次增,增为上品,这是分三次来增。但是还有一个,「若但一增则有二品」,如果你初受的时候或者下品、或者中品,一增就增了个上品的话,那你只有两品。第一次是下品,第二次一增增了一个上品了,一次;或者你第一次受的受了一个中品,第二次一增增了一个上品了,就上品,只有两次。还有呢,「本不增」,本来你开始一受受了个上品了,好啰!那就这样一品。所以它的确可以分成功好几种。

29'18"
  那么「随」下呢?这个是下面跟上面,上面是讲受体的多少,现在讲随体,随无作体。

29'30"
【随下明随行。如前随过约心各分三品故云浓薄。业理即无作也。】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