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8a第6冊 第四十八卷.A面P.249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6册 第四十八卷.A面P.249

00'11"
  换句话说,这件事情当中具有这四个内涵。可是这四个内涵,你仔细地观察确实是不同,四个不同的角度,所以你必须从每一个角度弄清楚了以后,然后每一个地方不错了,产生的结果才正确。所以这是为什么他每一个地方要加以抉择,说明它的齐限,分析它的成分,要示它的内涵,到哪里为止,这是第一个说明。继续问,继续下去:

  • 一问

  • 二答

    • 初约随行明不防现在

      • 初直定无非

      • 二释无非所以

        • 初显成过非

        • 二明即属未非

    • 二望受体说防过未

      • 初明防未起非

      • 二明防过去非

00'50"
【《事钞》云:「问:戒从三世发,唯防二世非者?】

这里又说:嗯?戒是三世发,发是三世发,怎么只防二世非呢?前面我已经简单地说一下,这里又特别告诉我们这件事情。

01'06"P.250
【答:若论受体,独不能防,但是防具。】

假定我们来观察、讨论一下受戒的这个戒体,它单独、它不能防非止恶,它只是一个什么?防非止恶的工具。要怎么办才行呢?

01'27"
【要须行者秉持,以随资受,方成防非。不防现在,以无非也。】

一定要「行者」──行者就是我们如法如理照着去做的这个人──去秉持,拿来领受在心地当中,去执持着原来所受的,然后这个以后面的随行来助成、资助这个所受的愿体,那样才能够成就防止这个过非的功效,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这个能够提起的话,对不起,现在就没有非好防了,所以「无非也」,这样。所以你从这个文字上面去解释的话,的确这个里边实在想不通;从内心的心行上面去观察的话,必然如此,必然你正念现起的时候,眼前就没有非好防!现在清楚不清楚?所以这个道理的话,我们必定要了解。

02'39"
  关于这个地方,我摸了很久就是想不通。后来我停下来了,欸!我不再想那个戒,我在想什么?还是照着这个论,我观察我自己内心。啊!不禁哈哈大笑,觉得事情就这么简单嘛!天下事情就这么简单!所以他后面告诉我们:你有智慧,那个时候人家看起来矛盾的事情,你没矛盾,这样;你没有智慧,反过来说,明明矛盾的时候,欸!你就看不出它的矛盾,就是这个!所以这个天下的事情,真正最重要的──愚痴跟正确的智慧知见。所以佛者叫觉也,什么叫觉啊?他认识真实的真相。我们现在人觉得好聪明,对不起!我们这个聪明,都误用聪明、都被聪明所误啊!所以它那个智慧本身是一个特点,就是真正地、如理地能够认识了真相,这个真相只有佛一个人真正才能够了解。现在我们世间那个都是邪慧、恶慧,把我们送下地狱有余。

03'48"
  那么在这里,不要说这个闲话,重新回过头来刚才想一想:当你眼前一念正知正念现起的时候,是不是没有非好防?所谓正知正念,真正知的,知些什么?知一切法缘起空!这个才是真正,整个的道理就是这个,都是由缘而起,这样。所以当你心里面一念随顺着无明,对不起,整个的是非都来了,这个时候尽管你念摆在上头,没有用!当那正知现起的时候,你看得很清楚:这个是缘起空。有没有是非呀?这个里边是没有是非嘛,你还有什么!所以当你真正地提起这一念的时候,就是没是非,就没有是非有什么好防的!现在清楚不清楚?所以这个不是个道理、不是个文章,就是你内心所执的心念,这个叫作标月之指。

04'46"P.252
  现在这里说到这地方,我可以给大家说一下,现在这个是我的,你真正地善巧地听,你会听懂,但是你如果不思惟的,等一下你一片模糊。你必须要拿这个对你境界上面去好好地、好好地去用,这个时候这个论就不能少,少掉这个论你摸不透,这样。然后单单这个论,不在戒上、不在境界上面去的话,这个论也白论,所以这个彼此间有这样的这个关系,现在清楚不清楚?是不是?所以它下面文上面「不防现在,以无非也」,现在根本没有非嘛!

05'22"
【若无持心,便成罪业。】

如果说你没有这个后面的「随」来真正执持它,这个、现在这个心不跟这个相应的话,对不起,你不要说造罪,就是你不造罪,你好像我没有贪,好像我没有瞋,你犯了什么?止犯!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这止犯、作犯──该做的不做是止犯,该做的不做就是止,就是什么啊?该做的不做(编者按:即止犯),不做的去做(编者按:即作犯),这个名字一下弄不清楚,到后面再来去说它。尤其是这个地方,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这个就是什么?所以这个止犯之所以犯,都是由于「痴心怠慢」,这四个字大家记住!怠──懈怠,慢──轻慢,然后这个都是痴心,自己并不了解还以为对。所以当我们自己觉得,欸,我好好的时候,实际上那个时候已经在「非」当中──无记,这个痴相,这我们要了解。

06'38"
【若有正念,过则不生故也。】

现在对。

06'43"
【然又以随资受,令未非应起不起,故防未非。】

所以你这样去做的话,这未来之非它就生不起来了。所以它真正防的防未来非,你只要这个念头在,这个未来的非永远生不起来,所以它永远把未来的非就事前就挡住了。在这里,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平常想尽办法挡不住的原因在哪里呢?就在这里,道理就在这上头!就是眼前你不晓得怎么善巧,就是你拼命努力,你只能做到一件事情──我拼命念佛,就这样。然后这个念佛,只有是关在佛堂里念,如跑到外面去念的话,念佛也不行。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哪!你念佛,那个境界很强的强缘就叫你、就叫你压不住,原因都在这个上头。

07'38"
  除非你像参禅的这种禅师们,实际上念佛也有啊!你真正的心力非常强,到后来的话,这个一念心提起来的话,你会产生在任何境界当中,你什么都看不见。念佛的,除了一句佛号没有别的了;参禅也是一样,看你参的什么,如果你参的个「念佛的是谁」,或者参一个「无」,整个地就在这个里边。所以近代一个祖师──来果老和尚,他那个时候就参了个「念佛是谁」,他参得正起劲。结果跑到高旻,去了三个月,人家问他:「欸,大殿上面我们的这个供的三尊佛是什么?」「啊,我们大殿上还有供的佛啊?」他不但不了解这三尊,他心目当中除了这个没有别的了。这个是念力,全部精神停持在这里的话,这时心情现起。我们现在把它看成好像很羡慕这个样,实际上不必去羡慕,有最好的宝贝东西在这地方,远比这个来得善巧。所以这个戒啊!这个戒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哪!在这地方我们继续下去。下面:

08'46"P.254
【若无其受,随无所生。】

可是这个情况怎么来的呢?要靠前面的「受」,是受了以后那个「随」才能生起。

08'56"
【既起恶业名曰过非,】

一旦起来了,那就是错。

09'01"
【为护受体不令尘染,忏除往业,名防过非。」】

为了使得这个恶业不要起来,那么我们要保护这个所受的体,不要让它有一点丝的尘染,那么以往的把它忏除,就是说「防过非」。所以它真正的,这个防过去的非跟防未来的非,现在没有非好防,这个别简在这里。从别简当中正告诉我们,我们持戒应该如何持法。所以这个里边一定包含两样东西:正念、正知;正知、正念!正知是正确如理了解,这个正知见;正念,这个念力维持这个,就这样。平常虽然有了正知,可是因为我们的心力比较弱,它的心永远是生灭,下一个生灭起来的时候,由无始的业力,说不定跑走掉了。所以那个时候前面那个正知就不见,那个时候念、知两样俱失,又犯。

10'12"
  再不然呢,虽然你这个正念现起,可是这个念它并没有抉择这个境界的能力,这样,所以这个时候尽管在念当中也没有用!这一部分在精进当中,在《广论》的精进当中他会告诉我们,说念哪,它并没有抉择是非的能力,就这样。抉择是非的能力是靠知,知虽然能抉择,但是它没有办法维持,它这个心念维持下去,这个要靠念,这个念、知两样东西也这样地互相为用。那么将来呢,这个两样东西努力到最后得到的结果,就定、慧双运。说平常我们这个无漏慧一定是有定在当中,真正的无漏的定,一定是有慧在当中的,这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翻过来,七十六页:

11'06"P.256
【《资持》释云:「问中。缘防相并。欲显防非不通现在之义。】

那就是,那么这个《资持》来解释前面,说这个「缘、防」一起是要说明哪,要说明这个防非不通现在的道理,现在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个就很容易了。

11'33"
【答中二,先约随行明不防现在二,】

然后这个里边又分两部分:

11'41"
【初直定无非。】

直截了当先告诉他。

11'45"
【若无等释无非所以。】

下面再解释为什么没有非。

11'51"
【上二句显成过非,下二句明即属未非。】

上两句说,如果成功错了,那已经过去了;下两句说明哪,说明是未来之非,所以现在没有。

12'08"
【然下次望受体说防过未二,初明防未起非。既下次明防过去非。」】

这个是随行。再下面讲受体,受体也是只防两个:眼前也是,那没有什么过错好说的,说它本来就是望未来的;过去的呢,已经造的恶业要去忏悔它。所以不管是受的愿体也好,以及受了以后随行也好,正现起的时候没有非好防。也就是说,正持戒在戒定慧三个无漏学的过程当中,只要这个现起,没有非。这个完全是从你用功的心念当中,你才能够体会得到,这不是个道理;也可以是道理,你说给别人听是个道理;用功──你的心法。

13'08"
  说到这地方,这个部分就是戒的全部的精华,宗要!其实前面说来说去都是这个,不过要后面一步一步说上来,越是把前面那个道理说得越清楚、越明白。这一点以后自己对着境,要不断地去观察。然后你真正观察的时候,你到那个时候觉得原来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在你心里面去想。

13'34"
  所以刚来的时候,我曾经跟大家说过,我刚出家那个时候在同净兰若,仁法师跟我说:「嗯!你们……」下面说:「这个烦恼都是自己盘出来的,没有什么事情一天到晚盘烦恼,别人没办法害你的呀!」我当时不懂,我心里还想:「法师这么说,那明明别人错了,还说我烦恼盘出来的!」我现在想想,越想越对!别人没有错耶,都是我自己在那儿盘这个烦恼,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状态。

14'07"P.258
  然后我们还说大乘、大乘!释迦世尊碰见这个提婆达多,他把提婆达多看成善知识,天下像提婆达多的人都是善知识,你天下还找到恶人吗?因此他成了佛,这样。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是佛,我们看哪,看一切众生、看佛也是众生,这个道理很清楚。所以当你把这句话真正「眼前无非可防」了解了,从你内心上了解的话,那你刚才这句话也了解了。

14'40"
  眼前了解了以后,你虽然做不到,可是你的希望无穷!到那时候,你发现天下最容易的事情──修行,再没有比修行容易的了。这个话怎么讲?在我们的感觉当中:啊!这个最难的是修行!了解了这个道理你会发现,做任何事情你要假借外缘,譬如说开车、譬如说做任何事情,你是不是要并很多东西?开车的话要有车、要有公路、要有人教、要有汽油、要有一大堆,没有一个例外的。可是修行呢,只要有你在、只要有心在。而且这个心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样,睡、醒无非在,只要这个在,你观察它,这个就是修改它嘛!是不是这样?不要任何外缘,外缘来了以后只是帮助你,否则的话,这个你自己闭上眼睛想想以前也就够了,观察现在也就够了;境来不来都可以,来境只有帮助你,这样。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你会发现:啊!美不可言,修行之美呀!

15'53"
  所以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感觉,人家常常说,啊!往往说:「唉呀……」这个以前看见那个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在这个《灵峰宗论》上面记了一段话,说有一个,他有一次在不晓得哪里看见一个出家人说,那个出家人说,看了个《宝积经》,那个《宝积经》是一百二十卷,那个内容很丰富哦!「哎!《宝积经》上说这出家这么难哪!」说:「如果我早看那个《宝积经》的话,我的家就出不成了!」意思说,假定我们早看见了佛的经论这么内涵的话,我就不敢出家了。蕅益大师听了以后,他说:「唉!这个如果我不早看的话,这个家就出不成!」跟他恰恰相反。

16'41"
  为什么呢?就这样,普通的人不了解,觉得:喔唷!这个只是听见这个出家好,啊!这个有功德,马上去!真正跨进门来,哎呀,发现这个里面这么个难做法,发觉就退心了,但是又不好意思呀!那只好「好了、好了!」只好说:「我早看啦,那这

个不行,幸好现在看,还在里头。」现在你真的了解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不看,这个出家就出不成,形虽然出了,这个心根本不相应,就这样。你了解了,才那时候发现:啊!这个出家真美!所以不管现在人家怎么说,我这个答案,人家问我说:做什么最好?和尚最好!理由就在这里。到时候你们人人会发现,就是这样。有选择,和尚最好;没有选择,还是他最好!因为天下没有第二条路好走啊,这个是事实!不管你怎么弄,你弄来弄去,总永远逃不开要下地狱这个结果,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这条路。现在大家了解了,这个都从我们内心上面。继续下去:

  • 一转难

  • 二答

    • 初正示

    • 二喻显

17'56"
【《事钞》续云:】

他又有个问答,这些问答美不可言!一步一步地深入。我但愿我们所有的这个同道之间,彼此也能够用这种方式。看文:

18'13"
【「若尔,戒必防非,非何故起?】

说前面说的,戒既然能够防非,为什么还有非起来呢?对呀!

18'25"
【答:要须行者随中方便,秉持制抗,方名防非。如城池弓刀,拟捍击贼之譬。」】

有个譬喻,说回答当中说:这个戒要什么?要行者受,受完了以后随。「随中方便」,方便两个字大学问噢!你弄得不善巧,是方便出下流;弄得善巧,方便成佛道。可是方便我们千万不要误解,这个方便就是《妙法莲华经》当中〈方便〉当中种种方便。前面也说、后面也说,我们到处都说,这个正说的,到后面我们不断地要提,所以这不细解说。

19'18"
  那么用种种的方便──这个方便虽然不细说,这里简单地告诉我们一下,需要几个条件:第一个要依靠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两种:一个是人,一个是法,法就是无垢经论,这个人是能够跟经论相应,得教、证二量的行者,这个;然后去听闻,去思惟,去观察、抉择,这个都在方便当中。然后拿这个「秉持制抗」,秉之于心,牢牢地执持,拿来对抗自己的烦恼,这样。这个「方名防非」,这个才是防非。所以《广论》上面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真正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跟烦恼斗!而且它说斗里边的烦恼,对了!我们现在真正的怨家就是这个,没有人能害你,真正害的还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反过来,你了解了,救的也没有人能救你,只有自己。

20'36"P.262
  下面就像,举个譬喻,像什么?「城池」,这是防护的,「弓刀」,这是制敌的,这个两样东西要互相并用。那么「拟捍击贼之譬」,拿来了抵抗这个贼的侵害,以及进一步要去击败,要把这个贼统统地消灭,这个比喻。

21'04"
【《资持》释云:「转难中。上明受体能防过未。欲推能防功归随行,故此征之。】

这个特别地说明,这个受体的防,这个真正的防还在随行当中说明,所以它真正的问答就告诉我们受随之间应该怎么做。那么回答呢?正答我们这个问题。

21'39"
【答中二,初正示。如下喻显。城池弓刀喻受体,拟捍击贼喻随行。】

前面「要须行者随中方便,秉持制抗,方名防非」,这个是正式地告诉我们。「如下」,如「城池弓刀」等等是个比喻,比喻受体,「拟捍击贼」是喻随行。

21'59"
【《业疏》云:戒实能防,遮断不起。常须随行策持临抗,方游尘境不为陵侵。】

他引这个《业疏》上面,戒的实在的功能就是防非止恶,这个所以能够遮断要靠什么呢?靠随行。这个随行要策励、要执持,然后临的这个烦恼境去对抗。能够这样的话,你在尘境当中不被尘境所侵。「如世弓刀」,就像世间的刀弓,能够「深能御敌,终须执持乃陷前阵」,你一定要认真地拿好了,才能够冲锋陷阵。这个是「缘境宽狭」。

23'03"
  这个在这里重新回头再去温习一下,这个前面的戒上面的,以及戒上面相关的论上面的,到这个地方真正的随行需要一个东西──方便。方便当中前面的闻、思都是,可是里边最重要的有一样──精进。如果说精进的内涵把握住了,前面这个都有;前面这个道理懂了不去行持,这个还不行。那么这个地方请你们翻开《广论》三百一十八页,这个三百一十八页特别是说那个精进的,就是正行持的时候该怎么办。在后头叫作精进,在这里叫作持戒,所以这个「常尔一心」,那主要的就是这个样!

24'00"
  那个《广论》的三百一十八页,它是这里,由前面说要精进,精进还要精进的资粮,这个精进资粮──四种顺缘。那个四种顺缘呢,第一个呢,这个要修习对治,这个。这个真正的对治……。这个真正的顺缘是什么?第一个「胜解力」。的确的,你没有正确的知识,而这个知识没有生起胜解之前的话,没有力量,没有力量!不要说大家还不懂,就是懂得像我那样,如果说并不是真正地经常思惟、观察、抉择、忆念的话,它那个胜解的力量还是不够;说、想的时候有,等一下过去了,妄念来了,还是不行。所以这个胜解,就是一切时处你去观察的时候,这个念力现起,那么胜解。那么生了以后,能够不退是「坚固」;然后呢,「修彼业时」让它不断叫「欢喜」。

25'04"P.264
  下面我们看,说「第三发勤精进断所断时」,看看这个道理噢!就是我们要断的就是那些所有的过恶,无始以来的给我们的种种的烦恼以及恶业,这是就是我们要所要断除的,现在这地方就是戒,用戒来断除它。先说个比喻:「如与惯战敌,斗剑于阵前,当避烦恼剑,返击烦恼敌。」就是这几句话。就是跟一个敌人,这个敌人是「惯战」,换句话说这个敌人是个高手,究竟擅长的一个老手,跟他两个人互相这个对阵。然后这个对阵的时候怎么办呢?第一个要避这个敌人。这个敌是什么?烦恼敌。要避开这个烦恼剑,不但是要避得开它,还要返过来「击」,击败这个烦恼的敌人。所以前面不是说「城池弓刀」吗?这个城池就是能够挡得住、能够避得开这个烦恼敌人伤害你的工具。够不够?不够!还要进一步要去拿刀弓进击,还要回过头来去返击它。

26'30"
  所以下面这个解释,「如惯战智者与诸怨敌斗剑等时,不应专谋害他」,就像一个真正地懂得,真正的这个对敌的一个智者,跟那个怨家两个人斗剑的时候,应该注意,不是专门要去杀他。「当善二事」,专门对他不够,要善巧两件事情。哪两件呢?第一个,「善避他来击刺」,第一个要躲得过他来伤你;「及返害他」,第二个呢,能够反击于他。所以我们持戒的时候第一个一定是什么?摄律仪戒──止恶,不要被这个恶所伤。有了这个然后进一步的话,你才能够行种种善,进一步。实际上击烦恼,将来这个力量也是才必须从止恶上面,这是一件事情的两面。那么「与烦恼斗时,一须善防避烦恼来伤」,这个所谓「自心」,那时这个心被烦恼所使。「二须依止对治更进害他」,这个很清楚。

27'47"
  「若不尔者」,现在这里来了!我们平常很多时候就是害这个,就是害了这个病。「虽以对治灭除一分烦恼作用」,虽然我们有我们的方法,去对治了一分,其余的烦恼,「又劫夺一分善法」,其他的烦恼就跟着来了,于是令心当中起另外一个大罪。结果怎么?「损利平均,则诸善行极难生故。」你好像赚了一点,可是你又那地方亏了一点,以亏补赚,很难说。有的时候少赚一点,有的时候少亏一点,有的时候是大亏,就是这样!现在我们通常都是这样情况。

28'29"
  譬如说一般大家来说,「哎呀!我在那儿拜佛拜得很起劲,然后对着那儿拜得好!」这个也可以说用功,拜完了以后一站起来,等一下烦恼就来了。等一下,不看见人有的时候都烦恼,看见人更糟糕。「哎呀!我在那儿念佛念得很好。」念完了不

要说,当时的胡思乱想根本不谈,就是念得非常好,念完了以后,一离开佛堂,烦恼来了!然后参禅坐在那地方,哇!觉得这个心里面很宁静,下了腿又不灵光了,是不是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哪?不用功的还不算。然后去学教理的,书本上面去念,现在有很多人乃至于在文字上面转,啊!觉得充满了法喜,实际上这个都是欣赏这个文学,不是真正地体会这个佛法,就这样。本来真正最重要的一定要是教上下手,现在不幸我们会弄错。然后正对的时候是念佛、念法种种──念佛就是念佛,参禅是念法,不幸我们又是这个!说讲教,教又不灵;讲行,行又不正。那么问题在哪里?就是这个!我们主要的就在这地方。千万不要说你对治了一分,对不起,其他的烦恼也都被它侵蚀了,而且往往还不知不觉的。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