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1b第7冊 第五十一卷.B面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7册 第五十一卷.B面

00'02"
  假定说你一天到晚去上班的话,你没有办法回来吃饭、没有办法回来睡觉的话,你那个班上得动、上不动啊?那个店开得了、开不了?而且你真正说起来,正因为你要吃饭、正因为你要睡觉,所以你去赚这个钱,对是不对?假定你不要睡觉、不要吃饭的话,谁愿意赚钱哪?你们想想看对不对?这我们必定要了解这个事实的特征哪,就这样啊!

00'21"
  所以说你为了要去讨这个生活,这个生活当中包括怎么享受、怎么睡觉、怎么吃饭这些,所以你必须赚钱,或者自己可以做老板最好,否则只给人家做伙计,这推动的力量在这里呀!这第一个推动的力量。推动这个力量有了以后,然后呢这个是心力,然后去睡、去吃的话这个体力,有了这个,然后你再去跑得去赚这个钱,是不是这样啊?那个世间法如此,佛法呢?佛法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它前面告诉我们,修的种种的方便,是,这些都是重要的,所以一定要了解这──哦!苦谛是什么,这个推动。然后正赚钱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要一套本事啊,还要一套本事啊?这样。那套本事的话,就要另外去学,那现在我们修行也是如此,这样!

01'22"P.92
  所以说,在这个里边,我也特别回过头来说,我说我跟大家讲《广论》,开始的时候,我说我以前因为错在什么?学我!我想很多人都跟我有共同的经验,就这样:啊!总觉得修行了,把自己看见那几分就要去修行。修了半天,对不起,总觉得我早晨每天这么早起来,然后呢,一天还要磕几个头、拜几拜佛,弄了半天,为什么烦恼照旧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呢?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地找到那个对治。这个对治现在正确地告诉我们「方便何在」,我们整个的佛法的内涵就是在这里,就这样!所以它这个真正的内容啊!所以这个方便、智──看看那三个字,「方便」或者「对治智」,看看很简单的几个字,有它这样的一个深厚的内容。

02'22"
  刚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叫师承、师承,我现在才了解,这个师承的真正重要的话,师承真正重要,就是这个老师,他有这个经验,这样,然后他把那个经验能够告诉你。你没有师承的话,他文字念一遍,啊!然后跟你讲的时候,哎哟,天花乱坠,你听得非常来劲,然后你觉得:「啊,法喜充满!」我常常说笑话:假定我今天跑到高雄,高雄到底有什么地方我不知道噢,我是几十年以前,现在这种唱歌、跳舞我没兴趣,几十年以前有一个叫说书的,不晓得你们知道不知道?说书的,那一下说《水浒》、一下说什么东西,啊!在那儿弹几下,然后念一下,说的时候中间还要穿插很多东西,所有下面听的人都如痴如醉,听完了也是欢喜无比。如果大家同样的欢喜无比,他也不是岂不是法喜充满啊?所以要了解真正的法喜的法的特征,它有对治烦恼的功效,这个才行啊!所以并不是说今天把那文字说得很美、文章写得很美;如果写的文章的话,这个戒是最枯燥的,啊!这一个字、一个字,咬文嚼字不晓得什么,但是它对对治来说是最最精采的,精练得不能再精练,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03'51"
  那么,不过这个后面有一个补充,本来这个不在正题之内,刚才我是说,啊!如果这样的这个法喜充满,那好像听那个说书一样;不过究竟来说,这个说书就是说书,听佛法就是听佛法。这个佛法的影子落下去了,眼前虽然用不上,究后必定还是因为有这个因缘启发的。我在这里不是说这个,我在这里说这个师承真正重要。

04'17"
  我昨天说过了,真正的师承,好的一定能够推到从佛开始,其次一类呢?祖师,祖师。那么现在通常人家把这个传承分为两类,有一类叫长传,有一类叫短传。这么这个内涵我也不太清楚,不过简单的,什么叫长传呢?从佛以来没断过。什么叫短传呢?就是他是祖师特别的自己的悟得的,他的的确确能够把佛对治烦恼的特征,每一部分说得很正确、没有错误。譬如说我们天台智者大师,他的传承是根据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北齐的慧文律师。慧文律师怎么开悟的?读这个龙树菩萨的《中观》,欸,念这个偈子,这样,「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这个偈子,悟了!然后呢,以后这种传,他的的确确能够把佛的真正的精要内涵真正地用得上,那个用得上叫作正见。换句话说,正见的特征是什么?破烦恼,而烦恼的中心──我!所以大澈大悟的人见了空性就是这个,然后他把那个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能够用得上,这个时候才叫作真的传承。说这个道理,我们听懂了以后,内心上面就:「噢!了解了、了解了!」这个是。

05'47"P.94
  今天有一个人问,说:「我们既然修行的话要闻思修,那么请问闻思修这个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有什么差别?」这个我在《广论》当中也简单地说明,这样:「闻」,那个时候就是一定要有老师来教,不是书本上去看的。然后你听见的时候,是一些可以说数据、一些文章、一些概念,听了以后,你了解这概念告诉你的内涵是什么,「啊,原来这个!」那么佛法里边所要听的是专门对治这个烦恼,烦恼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无明,现在呢,智慧就是明,喔!你听懂了,原来指这一个!当然「闻所成慧」在《瑜伽师地论》上,有它相当严密的这个定义在。世间的很多任务巧也叫,这样。那么世间的很多任务巧呢,这个慧是指什么;佛法当中的只有两样,说一个叫根本,一个叫后得,这个我们这里不细说。所以说闻所成慧,就是他要告诉你这个道理的中心、诀窍在何处。如果世间法,那么你得到了这个诀窍;出世间法的智慧是特别地了解:「噢,原来这个!那我现在了解了这个烦恼生死根本,这个如何去对治它。」那个时候还是别人的。

07'12"
  听完了以后回过头来,你还是模里模糊,然后经过思惟、观察。这个思惟没有观察不行噢,这样!你必定去观察,也许是眼前对境,也许你闭上眼睛回思以前对境的落谢影子,所以一定在境上面去讲的。那个时候你了解:「啊!以前我不懂得,一天到晚缘着这个烦恼在转,现在了解了!」于是你内心当中起心动念,你能很认识地了解。在你没有正确了解,这个是「思」,所以这思一定要有一个根据,把闻所得到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叫闻所成慧,那个闻所成慧就是思所凭借的因。然后根据了思惟、观察以后,自己能够也如理如量把握得准老师告诉你的内涵,起心动念你认识了,这个时候正知见真正建立的时候,这个是「思所成慧」。你有了这个,就能对治烦恼了。烦恼现起,你看得很清楚,「就是它!」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戒必定要从这个时候开始,那就持得好了。

08'23"P.96
  「修所成慧」的那个时候要经过定慧,那个是亲自验证这个特别的内涵。所以那个时候,修所成慧得到的时候,不叫正知见,叫正见或者叫见道。然后有了这个东西以后,然后就能够真正地所谓转烦恼。然后呢,平常我们说转过患为功德,都在这个上面。

08'52"
  这里呀,说起来说对治智,内容有这个。那么有了这个要什么?还要「正念」,正念就是能够摄妄念,不要让那个错误的个念头跟着来,因为那个正知见摆在这个地方。这个干什么呢?护我本受的愿体,这样才是。然后呢,由于这个正念,所以当对境的时候,对境的时候是辨别善恶、造作善恶的时候,说「流入行心」啊,那个时候你能够把以前错误的转过患为功德,所以这个持是「成业处」。现在的业净业了,现在的业就是净业。如果说你境界上面,不管任何境界,你认得是烦恼,能够对治烦恼,没有一点点样子现起,你那个就是个净业,很简单!不要动手、不要动口;换句话说,身、口不动,你看得很清楚,内心当中转过来,那个就是个净业。如果说你动身、口那当然更好!这个善、净之业这样分。如果这一点你看不准,你做一点好事,这个善业,不是净业,这个我们要清楚,这个善业通常我们叫福报,净业叫作功德。所以真正说功德当中一定有智慧,智慧跟福报两样东西分不开的,这个是它的个特征在此啊!那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10'27"
  这个「三善体」,那就是叫「明业性」。对了!造了这个业以后,欸,现在这个三善那就是无贪、无瞋、无痴,所以它一定是净的,因为贪、瞋、痴是生死的根本,「漏」就主要的根本在这里呀!所以他下面说「以知感果功在随中」啊,所以晓得,哦!现在这晓得了,真正感果在随当中。「则知徒受不持无益」,到了这个时候你内心正确了,那才了解了,单单受了个戒不去持的话,这没什么好处!

11'07"
  下面「若下」,那就第二个。上面呢就是告诉我们,「随」,怎么样才能够随成功,换句话说,持戒怎么样持、持成功,这样。然后下面呢,「无随」,如果说这个随,随不好那有什么损失。说:

11'30"
【若下明无随之失。为戒欺者,功业深重,犯致大罪故。不如不受者,】

这几句话是激、劝,

11'41"
【激励之切,非抑退也。】

对了!不要我们听见说:「哎唷!那这样的话,那对不起,那我就还是不受好!」要晓得这个祖师的用意告诉我们,是激励策发我们,并不是教我们到这个地方退。说起来退不退真正的问题还在你学不学。如果你真正学的话,这前面不晓得说过多少次了,你学好了,绝对没有一个人愿意退,没有学好的话,很少人不退。「哎呀,这样地苦啊!哎呀,那这样地麻烦哪!弄了半天倒不如不受啊!」那你回去了。假定你真正学好了以后,你了解:回去一条路──死路!除了死路以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了。现在你咬紧牙关,就是持不好,眼前也许下地狱,将来下了地狱以后的话,还是因为这个果报,所以就算下了地狱,我还是要持到底!这个还是学的功,所以讲起来这个「学」太重要、太重要!这个都在方便当中,都在方便当中。

12'47"P.98
  当然在这地方,我并不是说:啊!那好了,持过了以后,下了地狱以后我再来吧!欸!那个时候还要好好地去学,当你了解这个下地狱的可怕相,你就不愿意下地狱。然后你了解这个学,学对了以后,持的时候还很省事耶,并不难哪!这是都是千真万确,而这些道理都在真正的所谓好好地学。那么这第二个,是告诉我们不随有些什么过失,换句话说这个就是祖师来劝勉我们。

13'24"
  最后呢,有一个所谓结摄,或者是说结嘱,最后总结来叮嘱我们、嘱累我们。

13'34"
【是下结诰。行者之言】

再下面的话呢,是个结论来教诫我们行者,这个祖师说的话。

13'48"
【通嘱末代也。】

就是来叮嘱我们后面末代的人。那么下面是什么呢?「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这就几句话,所以我们真正的行者,要很明白、善巧认识我们要学的这个内涵,下面一个一个地说。

14'17"
【令善识者诫精学也。】

前面说叫广学,广学还不够,还要精学。广学是博,精学是要深,要把它的精义呀,要能够把握得住,所以世间作学问尚且说「要能博大、要能高」。这个精学同样重要,否则的话,你学了一大堆。哎呀!不但学了一大堆,还等一下其他的东西,是六十四明样样都学,中文、外文、日文、什么印度文。说学了一大堆,如果不精学的话,自己还是戏论。反过来虽然你想精学,不广学的话,不能触类旁通,是这样。不过呢,在这里他还是将来还是有一个原则告诉我们,如果你把握得原则的话,绝对没问题,这一部分这里不先细说。我们看文,这个要「善识」要识四样东西:

15'14"
【一须识教教有开制,】

第一个,要了解这个「教」,那么现在这个地方的教,特别是律。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要真正明律的话,这个论不通不行;然后呢,要真正明这个律跟论的话,经又是不通不行。所以同样地像上面这句话,论其亲疏,这个律是亲,但是对不起,没有经──这是论其亲,亲啊,亲疏的亲,那是律藏是亲;但是论其疏的话,经、论是疏,没有经、论,这个律也持不好,这个我们这里要清楚。所以这个地方呢,「教有开制」,什么是开的、什么是遮的。平常呢,我们这个从戒相上面都是讲那开遮,可是真正开遮之相不简单噢!下面将来我们讲到持犯,那个时候就说了,那就说到,我详细地说明。第二呢,

16'24"P.100
【二须识行行有顺违,】

同样的行为,怎么是顺理的、什么是违理的?这个我们同样要明白。第三呢,

16'34"
【三须识业业有善恶,四须识果果有苦乐,】

这个几样东西一一都要了解。这个「教」,从表面上面来去看是教相,就是持犯的内涵;「识业」的话,最主要的就要论到这个业的心理的状态,这是这样,这个两个东西有它的很大的差别。所以往往有很多东西呀,欸,这个从相上面去看这样,从业上面去看那样,可是真正的治罚的话,这两样东西同时都论,所以我们两个弄不清楚的话,往往有很多纰漏百出之处。譬如我们现在持戒,往往这样──持了戒觉得:「欸,告诉你,这个戒要这样做、要那样做!」大家为了这个戒而诤论。这个是从教相上面去看,好像谈开遮;如果大家诤论的话,那完全不了解业。不谈开遮还不一定出毛病,大家诤来诤去的,大家都倒霉,这个就是这个问题弄不清楚的根本原因。否则的话,你又谈业,这个开遮的又不去管它,那个就是善心而造了恶业,就这样。前者呢,以善行而造了这个恶业,说善行的话,这是说教相上面的善的行为;如果后面善心,那是业,虽然你了解了,可是教不相应的话,心是善的,你同样的可能造的恶业。这个我们应该清楚。

18'09"
  那么最后呢,感得的果,这个果啊,一定要「教」,开遮要弄得非常清楚,「业」认识得清清楚楚,那个时候你的「行持」本身大概就没问题了,那么这个「果报」也辨别得很清楚。反过来说,因为从这个果报的苦乐,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这个行持的违顺;因为要了解这个行持的违顺,所以你必须要认识开遮之教,以及成业这个之心,这四样东西,我们都必须应该了解。

18'47"
【必明此四始可摄修。】

必须把这四样了解了,那才把这个「修」,所谓修行的修字,能够统统地统括起来。下面:

19'11"P.102
【业性等者】

下面说「业性灼然」,是

19'16"
【如向所明顺持违犯善恶因果,皆如业理,非妄抑扬,令生信故。灼,明也。」】

就这样。所以前面告诉我们说违顺、持犯、善恶、因果啊,都无非是告诉我们业的道理,也并不是随随便便批判,妄加说这个好、这个不对;如果前面随便说这个好、这个不对,那是戏论,佛法当中绝没有这件事情!佛法当中真正主要的就是要灭那个戏论,因为这个根本是戏论之恶,现在我们学了佛法,还在那戏论当中,有什么用场?这样。所以说「非妄抑扬」,这一段文。现在清楚不清楚?下面继续:

20'06"
【《资持》云:「圆修者。既知受体,当发心时,为成三聚。故于随行,随持一戒,禁恶不起,即摄律仪。用智观察,即摄善法。无非将护,即摄众生。因成三行,果获三佛。由受起随,从因至果。】

这一段话,在前面讲这个戒体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大家回过头来再仔细地这个观察、听一下,就了解了。「随成一行」,这个三样东西都具足的。所以这个圆修、圆修,绝对不是句空话!但是呢虽然不是空话,如果你不善巧地善学的话,对我们就是一句空话,看看圆修很好,怎么修法不知道。因为下面我们再讲的,讲到下面的持犯的时候,还要谈这个问题,所以这里不重提它。

21'11"
【故《业疏》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等。】

那就是前面戒体当中的。

21'17"
【又云:终归大乘故须域心于处。又云:既知此意当护如命如浮囊。】

那都是前面说过的。

21'28"
【略提大纲,余广如彼。咨尔后学,微细研详。】

这里啊,再略略地这个纲要再提出来,这样,那么其他地方前面都已经说过了,今天也不细说。这个地方所以再提的话呢,就提醒我们,说「咨尔后学」啊,那个祖师们一番的苦心,就告诉我们后来学的人,这个地方行相都非常地细微,要好好认真地去研究、学习!

22'03"P.104
【且五浊深缠,四蛇未脱。与鬼畜而同处,为苦恼之交煎。岂得不念清升,坐守涂炭。纵有修奉,不得其门,徒务勤劬,终无所诣。】

又叮嘱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五浊深缠」,这个五浊是缠得非常厉害。那「四蛇」就是生、老、病、死。这个佛经上面就告诉我们,就是这样:说一个人被一个野兽是追,啊!看见一个井,下去。下去有一个藤,啊,那吊在那个藤上面,就这样。偏偏那个藤上面,上面有四条蛇在那儿咬那个藤,这样,大家还记得不记得?那个时候就是有个蜜蜂在那里掉一滴蜜,他把什么都忘记掉了,舔那个蜜,现在我们就是这种状态,就是这样。那个生老病死,噢,不是!那个四条蛇在下面,我们被一个狂象追,这个印度来说,被狂象追到是非死不可。然后呢,逃到那个枯井里面去,看见枯井里面有根藤垂下去,就吊在那个藤上面。然后又下去一看,哎哟!下面有四条毒蛇,就这样。四条毒蛇就是告诉我们什么?说生、老、病、死,就这样。然后上面一个老鼠正在咬那个藤哪!对不起,你下去也死,不下去那个咬断了还是死。正在那时候,非常危急、着急的时候,忽然有一个蜜蜂跑得来。这个蜜蜂刚刚采了个蜜,啊!这个,然后他什么都忘记掉了,喔!舔那个蜜,很甜!我们现在就这个样。所以这个四蛇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实在是啊,谁都不知道!

23'51"
  所以昨天有人问我说:「哎呀!看见那很多小虫,怎么办?」我以前也不晓得怎么办,现在看见一个小虫,我第一件事情我就说:「哎呀!你真是我的善知识,简直像佛菩萨差不多。」为什么讲呢?譬如我现在随便讲,这个蚂蚁,你看那个蚂蚁实在是厉害啊!牠二十四小时不停的,任何一点小东西牠看见了,然后呢,跑到那儿去搬,就这样。牠平常的时候,那个蚂蚁还有一个特征,从这地方你去看得见这个业,牠别的东西都很差,可是这个牙齿、嘴很强啊!换句话,牠生前就是这个样子。而平常那是一天到晚咚咚咚咚咚到处跑,一碰到,就是这个两个牙齿对到了你。我们在人当中你很容易看得见,这个人将来投什么,如果你业相很清楚的话。这种典型的有很多现在这种人哪,是一天到晚他也停不住,忙、忙什么?就是这个事情,忙就是忙这个事情。如果一旦觉得有什么障碍他了,他马上跟你斗;再不然恰巧有了他马上去咬、然后就搬,就这个样!

24'58"
  那么现在我不是说这个蚂蚁的业,我为什么看见这个蚂蚁是个善知识呢?就是意思现在我们学了佛了,啊!说会可怜牠,或者乃至有其他的。没有学佛的,之后你怎么办哪?一脚!是不是这样啊?就这样啊!或者我以前还看过用那个开水一下去,那简直是惨不堪言!可是牠晓得不晓得呀?牠一点都不知道,牠还忙得个起劲耶!就这样。其实反过头来我们呢?如果是你不了解佛法,不真正努力,念念在对治,我们跟蚂蚁差不了多少耶!所以我现在每到城里面去的时候,以前总觉得这个城里面越来越进步,我现在越来越感觉不一样,现在我一进到那个城里我就感觉得进了蚂蚁窝。你仔细看看噢!如果说现在这个时候忽然地震,或者原子弹,然后弄完了以后你打开来──就我们像扳开那个蚂蚁窝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一看,啊!里面多少蚂蚁,就是这些蚂蚁!所以我说我现在看见这个:「哎呀,善知识!这些!」

26'07"P.106
  那所以说到这个地方,的的确确啊,「四蛇未脱」。所以说得好听一点,「与鬼畜同处」,如果是不了解的话,我们是得到的人身之畜哦!这样哦!所以这个人身真正的价值是要想修行,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啊,「但念水草,余无所知」是跟畜生毫无差别,就这样啊!我们笑畜生说但念水草,其实我们人当中忙些什么?岂不是也忙水草?还不是忙这个,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啊!所以祖师再策励,说以「为苦恼之交煎,岂得不念清升,坐守涂炭。」

26'55"
  然后呢,要修了,来了!「纵有修奉」是「不得其门」,如果说你不了解的话,是「徒务勤劬,终无所诣」啊!这个门很难得、很难得!最早我曾经看那个尊法师──法尊法师,凡是你们学《广论》的这个同道们都了解,啊!我对这个人推崇备至,不是尊法师,我今天绝不可能有今天这一天。我跟大家是一样,种点善根,说不定拼命念佛,可以到极乐世界,有这个可能,只是有这个可能而已,别的都谈不上。

27'33"
  我最早看见那个尊法师这个写的这个什么?《阿底峡尊者传》,他就说了两句话,他说:「我现在学了这个、这个佛法以后,藏系的佛法以后,再回过来看,没有师承的这一个佛法的话,味同嚼蜡!」当初我不懂这句话的什么意思,我现在慢慢地体会到了,我但愿你们早早地体会到。其实这个师承不一定是一定藏系,天台,天台有的是它的师承。前两次我告诉大家圆修,这是天台的概念。可是这个天台的概念,我等到了学了《广论》以后才懂;回过头来看贤首,喔!也慢慢地了解了。所以那时候我才了解:这个没有老师告诉你,你看那个文就是不懂!这样。所以这个地方,「不得其门」哪,「徒务勤劬,终无所诣」,得不到!下面:

28'31"
【若乃尽无穷之生死,截无边之业非,破无始之昏惑,证无上之法身者,唯戒一门最为要术。】

喏!这个一连四个。无始以来的生死,为什么有这个生死呢?因为无边的这个惑业,这个无边的这个集业。这个集业呢,由于无始的这个迷惑,这样。现在要想把它推翻,那么证得无上的法身,只有、只有这个──戒!这样。祖师这么说,菩萨这么说,十方诸佛这么说。所以三无漏学并不是分开的戒、定、慧,而是戒进去,当定、慧圆满的时候戒也圆满,次第是这样的!

29'23"P.108
【诸佛称叹徧在群经,】

佛是这样的,那经里面说得明白。

29'28"
【诸祖弘持盛于前代。】

祖师也是这样的,一代一代的著述都是这个。

29'32"
【当须深信,勿自迟疑。固当以受体为双眸,以随行为两足。受随相副虽万行而可成,】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