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5a第7冊 第五十五卷.A面P.223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7册 第五十五卷.A面P.223

00'08"
  所以说,有了前面这么说,后面还要引那个,看:

00'15"
【「独头心念,忽起缘非,不名为犯。」】

独头心念是心里面瞥尔,欸,一下出来了,它无缘无故的,这样,通常这个叫独头心念。那么忽然之间它会缘虑这个不好的,这个时候不叫犯。那么下面呢,要「重缘向念」,这个第一个独头心念起来了以后,后面第二个念头,换句话说紧跟着再去念的时候,重新再跟着原来的这个非、恶的这个念头再去念它,那个时候它「可得思觉」,自己就「欸!」感觉得到自己在这样。所以一个念头起来,它胡里胡涂又过去掉了,这个不算。一个念头起来了,第二念它又跟着下来了,也觉得「可得思觉」,那个时候就是认真地,已经开始认真去思惟这个。而这种状态当中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制约」!马上把它止住、把它约束,这样。

01'29"P.224
  实际上呢,如果说这个戒体,得到强有力的戒体的话,它这种警策的心,一有这种非、恶之念,它很快就起来了。所以虽然独头心念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染有,乃至于重缘跟着来,但是那个时候这个戒体的力量,所以这个受体的真正的功效来了。凡是任何一个这种非念起来了,它很容易就现起,那怎么办呢?马上就感觉:「哎呀!我是这样的一个人──受了戒了,我要求这个,怎么可以!」这个不相应的这一种邪非之念,马上就禁止住了,马上就约束住了,所以叫摄心为戒。如果那个时候你做不到,那「即入犯科」,那时候,犯了!所以这里的《疏》跟前面的《疏》比较起来,后面的更深细,说得更清楚!

02'36"
  最后又说,「又云:任情两取」,如果以我们这个现在的观点去看,那么后者,就是现在那个《戒疏》上面是「正义」,这个才是顺于四分一宗。实际上「今宗」更……说那就是后面的解释。真正的南山祖师说是依圆教的话,那个瞥尔都应该、就应该察觉到它。再下面:

03'10"
【《行宗》云:「问:意已成犯,何以前约身口明成就耶? 答:就意辨成皆远方便。心念果罪少分有之,大论趣果须至身口。」】

那么这个《行宗记》,那就是解释那个《戒疏》的。它上面说,这个心意已经成了犯,那为什么前面一定要约身口来说呢?它的回答当中,这个意念,所以说意念的时候,这个叫「远方便」。就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有它的前因,那个前面还没有成就的时候叫方便,那么然后这个方便当中再又有远方便跟近方便,乃至于可以分三类。那么所以这个时候对这个结果来说,已经有了少分了,说「心念」这个因,是「果罪」当中「少分」,是结成果的这个因当中的一部分,这样。就是说「大论趣果」,真正说谈到那个真正结果的话,究竟圆满的果,那是一定要身口现起。身口什么状态,那这个究竟的这个罪相什么状态,就才能够确定它。

04'51"
【《行宗》云:「问:世云小乘不制意地,今那制耶? 答:此由不辨假实两宗制限深浅故也。小乘实宗定不制意,动色成犯。假宗制意,但约重缘,简非瞥尔。是则三宗历然,大小无滥。学者至此,宜须精究。」】

那么它又有一个问答,这个问答就是说深辨这个戒相持犯的内涵。说:通常世间说「小乘不制意地」的,怎么现在那个制呢?他回答说: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我们不能辨别这个小乘深浅程度。实法宗那个是最浅的刚开始,它所制定的一定不制意地,一定要动到身口之色,才确立成就,说犯了。那么小乘当中的向上一个──假名宗,所谓过分小乘教,那个时候就是开始「制意」了,不过这个制意呢,是一定要说重缘思念,那个时候才算,说这个重缘思念就不是瞥尔起念。真正到大乘这里没有说。所以这个三宗分判深浅的程度历历可明,一点没有紊乱,所以这个我们不能混淆──从小到大。所以学的人这个地方最应该小心注意,这样。如果不了解小的,我们无门而入。

07'04"P.226
  所以这个《善见律》上面,这个南山祖师就引那《善见律》上的一段话:假定说圣人就制那个心意,起心动念就犯的话,那对不起,那这个所有的凡夫永远没有份了,所有的凡夫永远没有份了,就是这样。但是呢,如果不通深的话,然后进去了以后永远不上进了,这个很清楚。我说「不通深,不上进」那个,这个律上面它并没有说,实际上这个论上面是告诉我们。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说这大小三宗之判,换句话说,我们告诉我们自己,然后呢引导同修、后进这个次第。翻过来九十六页,看,上面是:

08'04"
【简非瞥尔者,瞥尔单意制限大乘。】

这个瞥尔啊,单单大乘。

08'11"
【瞥尔亦名独头,即前《资持》引疏所云独头心念也。】

那么现在这个弘一大师把这一部分「第三章成就处所」列一个表,这个表你们自己看一下。原则上呢凡是这种表,诸位有心要学的,应该自己作,你自己作一遍就有你殊胜的好处。当然真正要学的时候不能看那个《在家备览》,那个《在家备览》毕竟是接引初机,这是第一个──在家人。还有呢,我们极大部分修学的同道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作一个大律师,那么在基本的概念上面,我们必定要有一个很正确的认识,那么那个时候这个《在家备览》就对我们非常有用了。这一种状态当中,你这个表可作、可不作。如果想稍微仔细一点进去的话,那这个自己就应该作那个表,你自己去观察,这样,然后去思惟、去抉择。当然真正要去作那个表的时候,单单看那个《在家备览》是不够的,那时候就要请那个三大部来看。刚开始的时候容或比较辛苦一点,只要咬紧牙关看下去,这个弘一大师告诉我们的话没有错,到后来「自易贯通」,等到你一旦认识了以后再去看,那是美不可言!所以这个表我们也不妨在这里看一看。

第三章 成就处所

大意,撮录列表如下:

  • 约三心明止持─三心无记非业善恶未着─止持

    • 三心无记本不名持

    • 望受体是记业说有持义

  • 约行心明四行─行心流入行心思心成业善恶乃异    

    • 止持┐

    •   ├(行心通三性)

    • 作持┘三性中唯局无贪等三善为行

    • 作犯┐

    •   ├三性中唯局贪等三恶为行

    • 止犯┘

  • 约三业明四行

      • 无犯

      • 有犯(有二释)

        • 约身口思释
                 (发心筹度,将由身口,尚未动相。
                 此心粗着,判属身口,而非单意。)

        • 约重缘释
                 (谓以后念还追前事,自不制约。
                 是为重缘向念,而非瞥尔单意。)

10'05"
  第一个呢,它这个分三部分,第一个「约三心明止持」。这个三心是哪三性呢?那就是善、恶、无记;说它无记,它不是个业,为什么?因为善、恶都没有。那么为什么以三心来说止持呢?它三心本来就是没办法说善、恶,因此也无所谓持不持。只是从所受的这个愿体来说,因为它本身无记,所以它也不会染污,那么保持本受之体不染污来说,所以这个叫止持,所以说「有」,也可以说有这样的意义,这样。

10'59"
  真正说来,那一定要流入行心,那么这一部分就是第二「约行心明四行」。行心是流入行心的「思心成业」。当我们的心识之流在这个四心当中,经常在转的过程当中,一旦在行心当中,那这个时候它才是成业。思就是行,通常行的范围比较广,整个的心所究实说来都叫行心所,那么这个行心所当中,特别造作的这个就是思。有的时候我们把那个行就当作思,有的时候思才是思,这个我们要了解思、行两个,有的时候也有差别。所以说,到了行心所当中,那么这个时候由于造作的,思的特征就是造作,既然造作就是成了业。一有了这个造作的业,那么善、恶就分了,那个时候就看止持跟作持。那么这个持的话呢,三性当中,就是说善、恶、无记当中,只局限于无贪等三善行;那么两个犯──作犯跟止犯,那么这个三性当中,一定局限于三个恶行,这个是两个不同。所以不善就是恶,不恶就是善,它中间没有说又有不善、又不恶,没有这样的事情。

12'33"
  最后,「约三业明四行」。那么这个了解了以后呢,当这业又有身口意三业,那身口当然那是一定身口的动作起来了,然后呢最主要的,这个主要的关键不一定在身口的行为上面,还要看意。意有两种:一个说无犯,一个有犯。那么无犯就是单意无犯;进一步呢有犯有二:约身口思释,约重缘思释。那这个我想这文字前面已经详细说过了。就从这里那我们就很清楚明白「成就处所」,换句话说,那成持也好、成犯也好,它内涵是怎么一个内涵。

第四章 辨犯优劣

13'27"
  那么这个了解了,下面就辨别这个持犯的优劣。换句话说虽然讲犯,持也在里头,犯是坏的,我们要防止它;持的是好的,正我们要努力的。那么这个有什么差别呢?这最主要的这个差别,就主要的把业谈进去。平常在制教当中,主要的都是列缘,看它的缘,所以它那个心,起心动念这个业的部分,单单在这个行相判成犯与否的时候,往往这个不大重视,好像在这个里边,实际上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在那个〈持犯总义〉,换句话说〈持犯方轨〉当中,南山祖师每一个地方都辨得很仔细。我们要学这个,那非要这一方面一一都弄通;而这个学并不是要成一个大律师哦,就是我们要学一个出家人,这些都应该知道的,这根本的意趣。

我们要学这个,那非要这一方面一一都弄通;而这个学并不是要成一个大律师哦,就是我们要学一个出家人,这些都应该知道的,这根本的意趣。

辨犯优劣中分为四节

    • 一约三性辨犯

    • 二将心望境辨犯

    • 三单心辨犯

    • 四有心无心辨犯

14'42"
  那么现在我们看那个辨别那个持犯,什么是好、什么是优、什么是劣、什么是强、什么是弱。分四部分:一、约三性辨犯,二、将心望境辨犯,三、单心辨犯,四、有心无心辨犯。那么第一个,从善、恶、无记当中,换句话说,来判别它;还有一个,从心望境,换句话,实际上真正犯的时候,一定是以心对境,所以把这两个说;第三个,单单从心上面去看,单单心上面去看的话,这个主要的完全是就论上面化教所说;「有心无心」,那么这是教,教就是律当中。虽然律当中讲有心无心,可是在这个里边,教――这个说这地方的教就是律,律当中它是偏重着教相所限,一定要把那个第三单心辨别这个犯加进去,那个时候才了解上面这个业性的轻重。现在我们看文:

16'04"
【《资持》云:「化制两教,辨业天乖。】

那么这个第一句话,化教那就是经、论所讲,制教就是律藏所诠,这个两个论道理都叫「教」。对这个两方面来辨别这个业的话,那差得很大很大,所以叫「天乖」,通常我们世间说天地悬隔,换句话说这两个极端简直是太大了!那么下面看:

16'40"
【制则从教重轻。化则论心浓薄。】

第一个,制教就是律,那一定是从什么?从那个律藏里边的教相,换句话说将来那个,这地方换句话说就是〈持犯门〉──〈随戒释相〉,那就戒相。譬如我们说,论任何一个律什么是犯,那么通常杀、盗等等不同。譬如说杀戒,一定是第一个事──所对的境,下面是心。那么杀的话,说杀的是「人」,这个人是境;「人想」,这样,然后「起杀心」,这样,这个两种;下面「方便」,「究竟」。就是说,看看你这个五样东西有没有,具有哪一些,圆满了是最重,欠缺了,那么再看欠缺的这个多少,以及上下的不同,才论它的轻重,这样,所以一定是根据律相上面制。然后呢化教,那它不从这个角度,「论心浓薄」──就看你什么心情去做这件事情,所以这两个差得很远。

18'09"P.232
【教唯楷定,缘具则例入刑科。】

那么这个「教」就是律藏,特别的是什么?「楷定」,就是确定像律一样,这样犯、这样不犯,只要你具足这个犯的缘,那对不起,就是犯,然后呢看你例这个缘的多少,才论究竟、轻重。心呢?

18'38"
【心既不常,动发则须分体性。】

心这个东西,它根本就看不出来的,你也无从制起,所以它永远在变化。但是虽然无法去看,可是实际上这个随时在动,它随时都在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当中,我们要了解善哪、恶啊?

19'03"
【因果既异,化制斯分。】

因为这个两个所判别的根据不一样,所以说这个一来的话,这个从因至果,彼此间所根据不一样,那两教的判别不同。

19'22"
【必昧宗途,未穷业本。】

如果这个它的这个来由不了解的话,那你对这个业的根本也就没办法弄得通。所以真正要了解的话,一定要化制二教它判别的根据都了解,然后你在这个就相互去运用。这所以因此呢,

19'48"
【故先料简,委示来蒙。」】

所以在这个地方详细地说明,详细地说明,「委」就是委细、很仔细地告诉后来,这个「蒙」就是童蒙──刚开始学的人,这正是我们现在应该了解的。从这地方我们就知道,学了戒经论如果不通的话,对不起,那个戒根本无从持起,这样;反过来,

如果说你不好好地持戒的话,那么这个经论本身也是个空谈。所以不管在哪里,说来说去,这个三藏一定是互相辅助的。真正来行持、真正来学习,这个三藏之间,必然有它必须要相辅相成的关系在。

20'52"P.234
  下面看一下那个小字,说它那个分段分「四节」,「初二兼明化制」,那个哪初二呢?就是一个「约三性辨犯」,二「将心望境辨犯」,这是化制二教。「三局化教」,是单心;「四局制教」,就是有心无心。「若犯性戒,具受化制二罪。若犯遮戒,唯受制罪。」那是我们了解的。那么下面这个四节,一节一节地看:

第一节 约三性辨犯

  • 约三性辨犯中分为三项

    • 一明起业之源

    • 二约三性示相

    • 三结示伤叹

21'33"
  第一节「约三性辨犯」,那个地方又分三项:

  • 一明起业之源,

  • 二约三性示相,

  • 三结示伤叹。

那我们看一下:

21'53"
第一项 明起业之源

  • 初示业本

  • 二正叙重轻

【《事钞》云:「起业要托三毒而生。然毒之所起,我心为本。此义广张,行人须识,如忏法中具明业相。」】

那么这个文字先解释一下,到后面《资持》再说。一切的业生起来,一定要这个由三毒而生。那么这个三毒是三样,三毒的根本在哪里呢?业是「我」为主。这个道理啊,要「广张」,仔细要想真正弄清楚的话,那要很仔细、很仔细,说很多,才能够使它说得清楚,彰显出来,而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人必须知道的。那这里说「如忏法中具明业相」,这个忏法不是我们这个《在家备览》上面短短的忏法,那个是三大部当中的忏法。虽然我们三大部没有学,在《广论》上面如果共下、共中了解的话,那个对我们的业相够清楚了,已经可以说相当清楚!

23'14"
  那么再进一步说的之前,这个这里我们不妨再重新温习一下。这个论当中告诉我们成业需要几个条件:事、意乐、加行、究竟。(你在黑板上写一下。)这个事啊,现在律上面我们通常称为境,这个所对的境;那么意乐呢,那就是我们的意、心意;加行,在这里也是加行,通常说兴方便;究竟的话呢,也是究竟。所以事、加行、究竟三者是一样的。那么关于这个意乐部分,论上的意乐实际上包含三样东西,哪三样呢?第一个想,第二个烦恼,第三个欲乐,这个欲乐有的时候叫作等起。那么现在这个律上面,把那个意乐当中分哪两样呢?分成功想,以及起心,如果杀的话就是起杀心。

24'31"
  现在这个地方,我们也不妨先把这个论跟那个律两个当中说一说,就在──看黑板上面。如果说大家对这个论,不管是《广论》也好、《瑜伽师地论》也好,那么小乘论我不通,那没关系,这个内涵决定都是说这些。它上面这个意乐,换句话说就是前面已经告诉我们的,这个「成就处所」的时候就讲那个:嗯!这个能持是意,身口是具,然后成就的时候这个怎么辨那个单心,以及重缘等等。实际上这个现在意乐就是先是「想」,这个意乐譬如说现在我要做一件事情──要去盗,那么盗这个里边也有这个,是有主,这样,还有就是有主、有主物,不但要牵涉人,还要这个人所属的他的财物。譬如杀的话,那是人或者是非人、畜生等等,那就是这个叫作「想」。那么「烦恼」呢?也就是引发你造罪的这个动机。动机的原因,或者是贪他的好处,或者讨厌他,或者是痴──依止错误的概念。这么所以由于这个,于是你要去怎么样去,贪──要去获得他,瞋──要去排斥他,这样。

26'04"
  而这个所以这个「欲乐」,前面有它的关系。为什么叫「等起」呢(有的时候欲乐叫等起)?就是说由于前面这个三毒而引发的,这样,这个毒是一个恶的,所以这个心前引发后面你这个行为叫等起;那么在这个地方律上面呢,我们叫「起心」,起杀心。至于说为什么起杀心呢?有的时候是要贪这个好处,有的时候,譬如说我们去这个打猎、钓鱼等等,那个是为贪心而杀;欸,这条毒蛇或者什么,那个因瞋心而杀;痴心呢?有的时候觉得,譬如像这个印度的那很多婆罗门,啊!杀了羊祭祀牠生天的,那都是痴心,这个里边有贪、痴二心,这样。那么现在有很多的其他的,我们或者所谓其他的各个不同的世间的宗教上面,说:啊!这个很多动物啊,为什么,譬如说有人各式各样的说法,说这个天造来给我们吃的!那么这个里边就有痴、贪二心。所以这个里边,说起杀的这个动机,跟起引杀的原因。

27'31"
  所以不管是说一个──意乐,说三个──想、烦恼、欲乐,以及说两个──想跟起心,这个都是在这个里边。那么,所以这样分,那就主要的就看:在化教当中,在化教当中就重视这个心,所以在论上面我想大家很清楚;那么制教当中,它那个心、境同时,说你以什么情况,去做什么样的事情,那么他判定你那个罪的上、中、下,实际上还不止上、中、下几等。这个现在我们来再细看一下《资持》的解释:《资持》释云:「前示业本。

28'16"P.238
  上面《行事钞》告诉我们说业的根本,说业本来就

28'22"
【业无自性,必假缘生。缘虽众多,不出心境,】

那么一步念过去,一步来解释。业本来没有自性,换句话自性是本来如此的、天生如此的──没有!那么怎么来的呢?它由于种种因缘条件,假借这个因缘条件而生起的。这个因缘条件是很多,无量无边,但是你归纳起来不出心跟境。

28'57"
【由境发毒构造成业。境是外缘,毒从内发,故明起业惟推三毒。】

那么说,而这个境是外在的,这个由于心当中起了这个烦恼,烦恼这个地方叫「毒」,所以对着这个境就造成了业。那么「境是外缘」──助成的,「毒从内发」,于是彼此相应,那么成业,所以这个推这个业的根本还在三毒。下面:

29'38"
【毒从我生,我即妄计,即斯妄计是业之本,故名妄业。】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