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6a第7冊 第五十六卷.A面P.26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7册 第五十六卷.A面P.261

00'03"
  所以在说到这地方,我也常常说,那么我刚出家的时候,到现在还是有一点。有的时候那个居士们送一点东西来,我现在想起来很好笑,有的时候听不清楚,我一定要问:「欸,你这个东西送给谁的?」他们居士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送给你们嘛就送给你们了,你们斤斤计较地问得这么仔细干什么?头几次我也很天真以为这样,后来觉得问得,我被人家这么一个这个响应,这个很怀疑的眼光看了你几次,我也觉得不好意思。「啊,那好、好、好!」就不去问他。但是到底他的目标何在、目的何在,我也不知道。一直到过了若干年以后,我现在慢慢地了解。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末法的时候,普遍养成功以人情为主,就是这个理路不清楚。

00'50"
  现在南传,又不是一样哦!南传所以它有几个特别好处,比如泰国,泰国很多在家人他都要去受一个月的戒,这样。因此他因为受过戒,所以多多少少晓得这个出家的法则、出家的规矩就是这样。因此他在这个里边来的时候,他已经事先弄得清清楚楚,告诉你要怎么的就怎么的,这样。这个是实际上的,并不仅仅是很多单方面的事情。因此这个经论上面就说了,到末法的时候,你如法行持的比丘,往往被大部分的人厌恶,乃至于责骂,乃至于还要更严重的来伤害你。现在这个末法的,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这个行相已经渐渐、渐渐地开始现出来了。但在这地方不要气馁,不要气馁!你真正了解了以后,你咬紧牙关做下去,这个才是真正功德无边的事情。那第一个,下面呢,

02'14"P.262
【或见他厌生,与其死具。看俗杀生,教令早与,勿使苦恼。此并慈心造罪,而前境违重。】

那么上面那个第一种,属于盗。下面那个属于杀,说看见他的厌恶,唉!对于这个生命,遭到很大的痛苦,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又好心给他一个「死具」,让帮他死了。就是「看俗杀生,教令早与」,看见往往有的人这种情况。西方现在就有这种说法,啊,说这个什么,就好心杀他!尤其是这个很有意思,这个西方盛行赛马,这个那匹马早年是个英雄,到老的时候,嘿!一无用处了,唉呀!看见牠可怜,说拿人的眼光那就把牠早一点弄死。而且大家还觉得这个是好心,应该做的。然后有很多人,病人的话,也病得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的时候,那个医生也想,也早一点把他弄死,而且这种说法很盛行。

03'28"
  曾经有过一个人家问我这个问题,这样;那么我说在佛法上面没有这个道理。欸,他就问我了:「你们佛法不是讲慈悲吗?」我说:「是!」「那慈悲的话,你看他这么苦,你这样的话不是不慈悲吗?」诸位,你们遇见这个问题,你们怎么回答?你们说呢?是啊,你看他苦得实在是,啊!不要说像马这样你杀牠,他就是苦得实在不堪,他要来叫你去的话,你说你做不做?我们说不做。他然后就说:「你说的不慈悲!」你怎么回答他?你们说!是不是往往觉得很难回答?你们能回答的请举手,要有一个正确的理由哦!

04'24"
  大家觉得很困惑是吧?我以前也是这样。啊!后来我想想还这个三宝的威力呀,我这个没有旁的办法,那祈求三宝。后来我想出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来,我就说:「假定现在你是这匹马,人家说可怜你,把你弄死,你愿意不愿意?」他想了半天,头低下来了。你们说对不对?当我们看别人容易噢:「啊!这匹马早年的时候英雄,现在老了要把牠杀掉。」我说,你是马,那个时候就巴及不得:「哎呀!我辛苦了一辈子啊,现在我已经跑虽然跑不动了,你要想起以前的恩情啊!我吃得苦一点不怕。」是不是这样啊?如果这个马儿有知的话,应该如此,对不对?就是这样,这个很明白!

05'14"P.264
  那他又说:「假定说这个人自己要求你,怎么办?」很简单!你们世间人可以这样做,可是既然信了佛法、了解了佛法以后的话,佛告诉我们的是三世,是不是这样啊?很清楚,你眼前看见固然苦,可是你死后怎么样呢?现在的问题,你从这地方到那里,你必须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角度──这个地方的苦乐,还有一个角度──那个地方的苦乐,这两方面比较,才决定你的取弃。你说在这地方很苦,可是如果跑到那里更苦的话,你去不去啊?你去不去?你说你去不去?我们在这儿说:「哎呀,实在热得受不了!」然后你想出去,你一出去的话是一个火坑,「对不起,我关在这里闷一点也不怕!」是不是这样啊?那很简单哪!我在这里说这很快乐,这里有冷气;你出去上了天堂根本不要冷气,那冷气也不要了,是不是这样啊?就这个道理呀!所以当我们透过了佛法的认识以后,那个时候看见,这个根据是佛法上面告诉我们,死,哪怕自杀,这个都是很不好的事情,这样,都会产生很严重的恶果。因此眼前虽然苦,可是比起后面还要好一点,那么两者之中你选哪一个?

06'49"
  也许你还是选这个,我还有第三个理由来回答他,所以这个都是智慧之学。假如一个小孩子,今天要去玩这个火药,拿了这个火点它,我请问你:你帮他点还是你阻止他?你说呢?大家懂不懂,清楚不清楚?那个火药一点的话,全部粉身骨碎,他要点,你是慈悲还是不慈悲?这个都是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应该了解的这个内涵。所以说到这里,他说这个慈心杀,这个就是这样,这是平常我们很多地方应该注意。后面来了!

07'32"
【不以无知便开不犯,由是可学皆结根本。】

并不因为你无知便说不犯喏!那无知怎么办呢?下面叫可学、不可学,我刚才说了。就是说你应该学呀!可是你不学呀!这个是可学,说你根本应该学,不学、不知道,那出了纰漏,对不起,除了这个根本罪以外还重增无知罪。关于这个部分,将来这个《持犯方轨》上面好好地学!所以这个道宣律祖写了以后,怪不得这个《律相感通录》上面,这个天人跑得来说:「自从这个历朝传到这里来,几百年来你是第一人,再没有人能够把这个律的是非好坏,判得像你这样判断正确。」那个天人都是在佛在世的哦!这是我们真正有心要想学佛的人,必须应该知道的这个特点。那么下面:

08'49"
【《资持》释云:「初明好心犯盗。或下次明慈心犯杀。不以下示犯所以。」】

这个上面已经解说了,这是善心。下面不善心,第二支。

第二支 不善心P.266

09'06"
【《资持》云:「次不善心者,谓贪瞋痴三毒所起单复等分,鼓发七支故。」】

那么其次呢,「不善心」,不善心那就是由于贪瞋痴三毒,或者是贪、瞋、痴三个;或者是这个「复」,贪瞋、贪痴、瞋痴;或者是「等分」,就是贪瞋痴样样具足,这样,来使得我们的身口七支去犯种种罪。翻过来:

  • 初通叙

    • 一别举犯人学不学故叙

    • 二合明心相

  • 二引示

    • 初总相

    • 二别相

      • 初邪见心

      • 二放逸心

      • 三憍慢心

    • 三总示业报

  • 三钞家结示

09'41"
【《事钞》云:「识知戒相,或复闇学。轻慢教网,毁訾佛语。如《明了论》述云:有四种粗恶意犯罪。一者浊重贪瞋痴心,二者不信业报,三者不惜所受戒,四者轻慢佛语。故心而造,则得重果。以此文证。由无惭愧,初无改悔,是不善心。」】

那么这个下面的《资持》解释一起看一看,念完了再回过头来看那个《事钞》当中的说法。

10'36"
【《资持》释云:「初通叙。】

「通叙」就是说这个不善心怎么一回事情。

10'45"
【上二句别举犯人学不学故,下二句合明心相。】

这个就是说第一句,学,「识知戒相」这是学,「或复闇学」是不学,等等;这个是说犯的人或者学、或者不学。「下二句合明心相」的话,那就是说「轻慢教网,毁訾佛语」,那个时候他的行相──心理的行相。

11'26"
【如下引示。】

就是「如《明了论》」的,这个里边说「有四种」。

11'34"
【四中,初是总相,摄一切故。】

就是「有四种粗恶意犯罪」,那么哪个四种呢?下面的四种:「一者浊重」,

11'48"P.268
【浊重难显,且约三时无悔名上品心。】

这个很粗重的,那么什么是粗重的呢?单单心上面看不清楚,所以说「约三时」;这个三时就是我们犯罪的时候,事前叫方便,中间叫根本,事后叫成已,这样。那么事前呢,心里边起心,这样;然后犯的时候,觉得这个心里面强盛;后来的话,自己又欢喜。这个后面都有它的详细的说明。如果这个三个时间当中都没有悔,就是这样,那么那个叫「上品心」。

12'48"
  这个情况在论当中曾经说明过,叫贪瞋痴这个三相,三相当中每一相它有五个是究竟,有五个究竟。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们要了解一下的话,你就看一下那个论。比如我们现在也不妨论跟律合起来看,这个论上面在共下士,共下士谈那个业果当中,看看一百二十八页,不,一百二十七页当中,「贪欲」,第三行,「此中贪心圆满,须具五相:有耽着心、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就这样。这个有覆蔽心是事后的,有谋略心这个是事前的,那个耽着、贪婪等等的话,那是一直在这个心相上面缘,就这样,那么这个是整个的情况之下,所以这个蔽覆总归是后面。

14'17"
  所以这个「瞋心」同样的,翻过来一百二十八。「有憎恶」,然后「不堪耐」、「有怨恨」、「有谋略」、「有覆蔽」。这个都是什么?最前面是厌恶;厌恶了这个心以后的话,第二如果说你不能耐住它,耐住它就到此为止,又不能忍住自己的心;这样呢,不但不忍而且在增长它;于是这个增长了以后,你就动脑筋了,说有谋略;然后去做了以后,有蔽覆,也不知道自己错了,这种情况。那么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这个愚痴,你们自己看,在下面。

15'00"
  所以平常的时候,这些都是自己的心相。看懂了以后,你自己回过头来历事的时候,去观察自己的心。说起来这个观察的心很容易噢,可是要做到它很难很难!这个时候务必要有耐心,要有耐心!然后要细细地读,要亲近善知识,平常多去研讨、观察。如果说你真正的或者是念佛得力、忏悔得力,或者什么,然后在这个比较得力的情况之下,对境的时候就贪,你最欢喜的时候那时去看,不要去看那些境,看自己的心。然后你经过几次以后──或者你当下明白,或者几次以后,你慢慢地就很清楚了。那个时候你才看得见这个五心的行相,这个心理的行相,这个对我们是绝端重要、绝端重要的!贪瞋痴等等都是如此。

16'02"P.270
  那么它现在这地方就是造的之前,通常我们造的之前就计谋,就是这样;然后造了以后,自己狠心地去造;做完了以后,自己称快不已,「嗯!」自己还觉得……往往我们就是伤害了别人,自己还觉得:「哎!这一下我做得真得意,神不知鬼不觉。」往往有这种心情,这个就是事后的心情,就是这样。太多这种地方,这是务必……。实际上呢,神不知鬼不觉,自己最清楚;有的时候自己不知道,是因果最清楚。所以真正造罪,造完了下地狱受苦,自己不晓得叫冤枉,是一点都不冤枉!真正害我们的就是这个无知啊,就这个无明!这个地方说「三时无悔」叫「上品心」。那么然后呢,

16'57"
【下三别相,开痴心故。】

那就是哪三个呢?「二者不信业报」啦、「三者不惜所受戒」啦、「四者轻慢佛语」啦,这个就是。这个都是由于痴、不了解所产生的,这样。那么这个里边,

17'19"
【二是邪见心,】

不信就是没有正知见,这个邪见。三即放逸心,

17'25"
  「三者不惜所受戒」,是放逸心,真正放逸当中不会爱惜它。实际上,如果说你平常一般不认识你不会受,受了以后而不爱惜通常都是放逸、不认真。所以,实际上这个不惜还有其他的原因,那么这个放逸是最严重的。

17'49"
【四即憍慢心。】

就是轻慢。故下二句总示业报。

17'53"
  「故心而造,则得重果」,这个就是说明这个「业报」。

18'00"
【以下钞家结示。】

那个上面说,「以此文证。由无惭愧,初无改悔」,这个叫作「不善心」。

18'09"
【无惭无愧即是不善始终二心,】

真正善心的时候,一定有这个惭、愧。所以这个惭、愧二心者,无惭、无愧叫作「中」随烦恼者,这个说大随、中随、小随,就是这样。换句话说,它一定是跟其他的结伴而起,反正有烦恼起来的时候,他一定有无惭愧心;当有惭、愧的时候,他一定是没有烦恼,有善心生起。那么这个是不善心造罪。

18'51"P.272
第三支 无记心

现在我们看一下。

19'01"
【《资持》云:「三无记多别。】

这个无记有好几种差别。「一」,这个无记先确定一下,现在说的无记是什么。所以他说无记有很多种,先确定一下,现在说的无记是什么。

19'19"
【一,无情局无记,有情通三性。】

说这个一切的无情都是无记,所以这个我们不谈;「有情通三性」。二,就情中,报色是无记,心则通三性。

19'31"
  那么这个第二,就情当中,就是所谓这个记一定是有情,有情当中,「报色是无记,心则通三性」。所以这个报得的色,这一部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说这个四大,这个是无记,不去管它;这个心通三性。那么三心当中呢,

19'53"
【三就心中,三心局无记,行心通三性。下明二种,】

再下面的话,说明:

20'02"
【初纵放者谓泛尔无记,次约睡狂即昏迷无记。」】

现在这个无记从两方面来说它,所以分成功两种。一个叫「泛尔无记」,是一般的,一般的无记是什么?放纵,就是这样。其次呢,「昏迷无记」,什么是昏迷无记呀?就是睡着的时候;然后神经自己不能控制的时候,狂乱的时候。再下去:

20'33"
【《事钞》云:「元非摄护,随流任性。意非善恶,泛尔而造。并通摄犯。】

第一个,说一开始本来就没有摄心努力去护持,因此随着这个境界,随着这个心识之流,随境而转,任着自己的一向的惯性,这样。这个意念当中倒没有一定的好坏,就是平常我们常常说的,痴痴呆呆这种状态当中。不幸我们还把那个痴痴呆呆说成什么?「哎呀!你不要去分别了,我们现在这个时候要无分别心!」我们还把它看成说无分别智,说起来这个是无知到极点哪!这个是我们最糟糕的一件事情。那个实际上是什么呢?这就是「泛尔无记」的状态。凡是这种状态「并通摄犯」,这个都是犯了,都是犯了!

21'44"P.274
【唯除恒怀护持,误忘而造。此非心使,不感来果。」】

那么什么情况之下是例外呢?说明这个下面才是真正开缘,所以唯有这种状态除开。除开什么呢?「恒怀护持」,恒是恒常,心心念念,一念都不放纵的就是摄心护持。那个时候还是有「误忘」的时候,这个时候叫不是故意放纵去造,这种时候去造就「不感来果」。那么这个律上面的「开」,叫「不可学迷」是开的──开缘,这个叫作不可学。所以有的时候如果说大家看见「可学」、「不可学」,那就是指这个。前面是可学,这个就是「元非摄护,随流任性」,这个「泛尔无记」。下面是不可学,就是「恒怀护持」,而偶然还会忘失。

23'01"
【《事钞》续云:「非即如上。】

说,除了上面说是这个,不但是如此噢!不但是如此,还有另外一种状态,另外一种状态,看下面这个很有意思:

23'18"
【前为方便,后眠醉狂遂成业果,通前结正。并如论中无记感报。」】

说不但前面这个,还有一种,还有一种什么?说「前」,事前已经作了造罪的「方便」。我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想办法要去做那个什么、要去杀这个什么,这样,那么把这个动作。譬如说我做一个捉老鼠的一个老鼠笼放在那里,放在那里我忘记掉了,这样是一种;或者吃醉了、或者睡觉了、或者疯掉了,那么都是,所以在「后眠、醉、狂」这三种状态。在后来这种状态你是个无记心,但是对不起,那个时候你虽然无记呀,欸!你前面那个方便放在那地方,它造了这个,「遂成业果」,这样。那个时候怎么办呢?叫「通前结正」,还是结你正造,还是正造。那么这个时候「论中」叫什么?「无记感报。」这个善感报、恶感报,怎么无记感报呢?所以论当中说的这个无记感报属于这一类。我们不要弄错──这个无记怎么还要感报的?就是这个,下面还要解释。

24'54"
【《资持》释云:「初句指前未尽,即,犹止也。】

就是说「非即如上」,嘿!前面还没有完结,他说下面还有。

25'11"
【前方便者,或教他犯如杀盗等,或自业相成犯如自安杀具等。】

什么是「前为方便」呢?或者你教别人去杀,你教完了以后你自己没有心了,没有心的原因,这个;或你自己放一个杀具,放在那里,这样。

25'31"P.276
【若据果成虽在无记,】

是!这个结果的成就,到后来或者你睡着了,或者吃醉了,或者疯了,那个是在无记心,但是现在造成功这业,

25'43"
【由假方便故云通前等。如论,即下《成实》。」】

这个当初你造,作这个造的杀的方便是前面,它现在所以成这个杀业,那是由于前面那个方便,所以还是结以前的。「如论」,论就是下面「并如论中无记感报」,就是《成实论》。那么继续下去:

  • 初问

  • 二答

    • 一约方便释

      • 初明因前故感报

      • 二明正成则非报

    • 二约总别两报释

26'11"
【《事钞》续云:「问:无记无业,云何有报?】

因为他前面说「无记感报」,这个无记没有业,你怎么会感报呢?他现在说:

26'23"
【答:解有二。初言感报者。谓先有方便,后入无记,业成在无记心中,故言感报。而实无记非记果也。】

这是第一种。这一个这个解释,关于「无记」这个「无业」,有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分辨清楚。哪一种呢?第一种说:先你已经有了方便,这个就是说你为了要杀,或者教别人,或者自己放一个杀具,放完了以后,后来自己进入无记心当中。那个时候你是进入无记心了,但是这个杀业成就了,所以「业成在无记心」当中,所以这种叫「无记感报」。而这个地方的所谓无记呀,不是记这个、记这个,所以这个「而实无记非记果也」,所以这个地方的说无记感报要了解──这个情况,不是说这个后面的无记心不感果,这样。那么这是第一种。

27'41"
【二者不感总报,】

第二个,第二种说法。而第二种情况说「论中无记感报」,感什么报呢?说「不感总报」,但是还要感别报,所以「非不别受」。那么这地方举一个例子:

28'05"P.278
【如经中,头陀比丘不觉杀生,彼生命过堕野猪中,山上举石即因崩下还杀比丘。如《成论》中,睡眠成业,是无记业。」】

说,这个经上面有这么一个这个公案,说有一个比丘行头陀行,就这样。然后他自己不觉犯了杀生,他也一个不小心,那个石头杀死了一条、杀死了一个有情。那么这个有情,虽然……这个他无心,虽然无心,但是这个有情被杀死。然后死了以后,牠就转生就投了野猪。野猪牠去山上去找东西吃,那么顶一个石头,那个石头滚下山来,把那个比丘就杀死了,就这样。那么上面说的不感总报还受别报的话,要了解这个引、满二业,换句话说。如果他是故心而杀,那么他对不起,要下地狱,因为他破了戒了;他现在没有故心,这样,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前面是误杀,他没有犯,所以这个罪──杀罪没有。如果说受了戒,杀罪,那一定堕落;就算你没有受戒,你有这个杀心去杀的话,那同样地要堕落,不过堕落得比较轻一点。可是因为你杀了,所以对不起,你还得还他。从这地方我们了解,这个误杀一定还要还。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