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6b第7冊 第五十六卷.B面P.279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7册 第五十六卷.B面P.279

00'08"
  在这里,前面有一个人曾经问过我:「那么误杀还要还,那怎么办呢?那我们不是不得了吗,我们无始以来不晓得杀了多少众生,要不要还呢?」告诉你:肯定要还!「那个忏悔没有用吗?」也可以说有用,也可以说没有用,这里要说一下。这所以说起来,你了解了,忏悔是绝对有用!佛在世的时候,佛自己亲身感得十种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吃马麦是其中的一种,受金枪之报这是另外的一种,还要头痛、还要什么,这样,还要被这个提婆达多把他身上出佛身血,换句话说,他成了佛了还要感。不过这里注意噢!我们看见他是感报,他自己有没有感哪?他自己没有感,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你了解了这个,那去忏悔绝对有用,所以一定是努力。然后努力到什么程度,你可以开始停的呢?暂停一下──见道以后。实际上见道以后不会退了,然后是慢慢地来就不怕。你给人家吃没关系,人家看见你在还他的命,实际上你的的确确安住在这个寂光当中──那是最、说这个三界,不,这个整个十界之内最高这种享受。杀也好,在天堂上面也好,你永远在这个享受当中,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个法理是非通不可,那么这个顺便一提。

01'49"P.280
【《资持》释云:「初问中。征上指论。】

上面就是问说:无记无果怎么会感报呢?所以他这个问是从上面紧跟着来的。

02'12"
【答中,先约方便释。即上睡狂无记也。初明因前故感报,而下明正成则非报。】

那么现在这地方就是解释,告诉我们这个。那么上面这个回答当中已经解释了,就是说你先作「方便」,方便就是安杀具什么等等,这样。说现在实际上面你感得个报是什么?就是你那个杀心啊,这是「初明因前」,因为你前面这个方便所以会感得。「而下」呢?后来「正成」的时候,正成的时候你的确在无记当中,所以这个时候报并不是报在后来的无记,这个报是报在前面的方便。

03'09"
  因此在律将来里边,后面判律,你了解了这个判律的时候,为什么说,你现在的──假定这么说噢:我要想杀一个某人,然后杀错了,这样。那么杀一个人是什么罪,如果杀了一个非人什么罪,杀一个畜生是什么罪;他然后呢,有的是判那个根本的重罪,有的是判中罪,有的是判什么。那么判的时候为什么要判上、中、下?我们反正说:「佛这么判了就算了!」实际上他那个判的时候,后面会辨别得非常清楚:你这个判是根据那个方便而判,还是根据哪一个,方便有好几种。于是现在这地方就告诉我们,所以现在这个感果是前面你那个因,指这个因,你只要有这个因,对不起,那就要感!

04'05"
  所以这个要跟后面前后呼应,细读、多读,到那时候自然容易贯通。等到你内心当中认识了以后,到那时候你随便去看的话,你才会有处处贯通之感。所以前面不要怕苦,到后面自然会得到,这个真正了解了,具足正知见以后,随类皆通。这个真正随类皆通,眼前是心情上的清楚明白,因为清楚明白,内心当中可以调伏烦恼、得到安宁,这样清凉,将来这个果报那是无比地殊胜。说来说去,眼前努力非常值得!

04'53"
【二约总别两报释。】

那就是上面说「不感总报,非不别受」,换句话说这个引、满二业当中,就是论上面我们讲引、满二业。

05'07"P.282
【此义通前两种无记。总报谓地狱总受,】

如果说你有心,对不起,那到地狱里去。

05'14"
【别报谓余趣别受。】

所以现在这个别报,你没有犯那个罪,这样,所以你并没有堕地狱,因为没有犯那个罪,所以还是你好好的;可是对不起,在你那一类律当中误杀的因,还得还那个误杀的这个果。

05'35"
【如下引证,前证上纵放,后证上睡狂。如经者未详何经。不觉是无记心。」】

那么下面这个就是解释这个,上面的了解了,这一部分就很容易通。再下面:

05'59"
【《事钞》续云:「问:如前无记有不犯者,其相如何?】

现在来了!前面说这个无记还要感报,那么再进一步问说:「无记有不犯,那个怎么一回事?」

06'17"
【答:谓学知戒相,善达持犯。心常兢厉。偶尔忘迷,由非意缘,故开不犯。】

这个是不犯,正出。

06'37"
【如扶持木石,失手杀人。如是等缘,并非结限。反上所怀,并结正犯。」】

那么就告诉我们。先看一个《资持》的解释:

06'52"
【《资持》释云:「次问中。征前开忘。 答中,初叙学人。反下谓非学人。翻对可解。」】

这个下面的《资持》当中,学人跟无学人,就是我说可学迷、不可学迷,这样。「初叙」,这个两个,说「学人」,这种情况如果犯了叫不可学迷,他努力地学;「非学人」的话,他本来就并没有好好地学,这样,这个不行,这个不行!那么学人的状态是如何的呢?就是认真学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谓学知戒相」,很努力地去学,了解了这个「持犯」深细的行相。这里注意噢!这个戒相一定是把前面的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项统统包含在里头,不单单是说:啊,照着这个《戒相表记》背一背,然后背得滚瓜烂熟。不是!它里边的开遮持犯的真正意趣都了解,所以「善达持犯」。

08'03"P.284
  了解了这个以后,他真正重要的,是「心常兢厉」,那个时候内心当中一直是战战兢兢惕厉自己。在这种状态当中,由于我们初学,偶然会产生一种状态,一个无记,偶然地「忘、迷」──忘失掉了,那个时候迷糊了。说「由非意缘」,这绝对不是故意要去做,所以「开不犯」。就像你扶一个木石,一个不小心失手了,失手伤了人,这些都不是结罪之限,这样。「反上所怀」,反过来,不像上面那个,那对不起,那都是!所以下面说「反下」──反上所怀呢,那是「非学人」,就是不好好学的人,那个都是要犯。下面这一段,这个小字看一下:

09'06"
【依上钞文之意,唯有学人可开迷忘,】

这样,这个《行事钞》里边的这一段告诉我们,怎么样可以开迷忘的,这样。

09'21"
【若不学人虽于境迷忘亦结正罪。】

假定说不好好学,你说对了境界迷糊了,对不起,还是结。这就很划不来了!同样的,他迷忘他不犯,我迷忘了我要犯,这地方就说明什么?说明了了你正规地去学的话,欸!就不怕,而且这个功德是任运永远增长;你不好好地去学的话就是不行,功德既没有,犯了以后还要罪加一等,更重增无知罪。所以,

09'59"
【《事钞记》卷二十七中广明不学无知,】

在这个卷二十七里边,卷二十七就是〈持犯方轨〉。那么

10'13"
【其「叙结本意」文与此大同,】

这个「广明不学无知」的这个大意就在这里。关于这个不学无知那一部分,就上一次我发给你们那个参考数据(编者按:即《备览》补充数据六)当中,说的一个大意就是这样,大家还记得吧?「教以照行」这几句话,乃至于到后来也说起来这个颜渊是不贰过等等,这样,不迁怒,这个都是在这里边开出来的。再继续下去:

10'57"
【但后「例开句法」中则不学亦可开迷。《资持记》有「问答释疑」文,附录于下,以资参考。】

下面这个不学也可以开,什么情况呢?它下面:

11'16"
【问:前云随戒境想唯开学人,今不学人何以开耶?答:前文叙结且据大判,不妨不学准例同开。若以义求则迷事不别,若取文证则《戒疏》显然,此不繁引。】

这个这里不细说它,这里不细说它。将来真正深细地去,那每一个地方他就告诉我们:那么在什么情况之下开,什么情况之下不开。它每一个地方都我们要很正确地认识,如果不了解那好好地去咨询。所以真正地这个要想修学,最安全的是莫过于依止善知识,实际上佛也本来就告诉我们,你刚开始去的时候就要依师,要一跟五年。而且并不是说跟完了五年,往往说:啊!跟了五年了。不行噢!你跟了五年了,持犯之相清楚了,那可以;如果不清楚,再来五年──十年,万一再来五年不行,那对不起,尽寿依止。你弄十年还弄不通,那对不起,你一辈子跟下去,这个有它的很多的理由在。说起来这好像是很严格的要求,实际上对我们的最佳保护,这也就是真正佛陀的慈悲。

12'44"
  不过这种情况啊,以现在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内心当中启发一个好乐之心,就是这样。所以弘一大师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是逆来顺受。是弘一大师还是慈舟老人?说既然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你要求十全十美不可能,那怎么办呢?就是在我们现有的状态当中,总想办法步步向上!

13'14"
第三项 结示伤叹

那么这个就是「约三性辨犯」当中的最后一项。第一项「明业的起源」,第二项「约三性示相」,那么约三性示相已经说完了,现在第三个「结示伤叹」,这个结论。结论告诉我们同样的,同时还说一个感叹。

13'47"
【《事钞》云:「然则业苦绵积,生报莫穷。 虚纵身口,污染尘境。既无三善可附,唯加三恶苦轮。以此经生,可为叹息。」】

《行事钞》上面告诉我们,这个是一个结论,也可以说祖师的伤叹,也可以说对我们的警策。所以要晓得这个造了业一定会感苦报,当那个苦的果报现起的话,我们对它一定又不认识了,起迷再造业,于是辗转增上,所以说「生报莫穷」,永无穷尽,这样。所以现在我们假定不了解这个道理,纵然得到了这个无比难得的人身,还是白白地把它浪费掉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是「虚纵身口」,那真是可惜呀,真是可惜呀!

15'07"
  所以现在有的时候我出去跑跑,有的时候只是想:哎呀!现在到那个城里面去看见个蚂蚁窝,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我跑得过去,我就感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你说这些人脑筋不好吗?那聪明到绝顶,就无中生有,平地高楼。可是结果呢?「虚纵身口」,这把那个三界之内最珍贵的这个脑筋啊,就做这种事情。虚纵的话,还不至于把自己送下地狱呀!忙了个半天现生是紧张得要命,哎呀!苦不堪言;将来受苦无穷,岂止虚纵而已!所以这个儒家也说呀,你这样去做的话这个不但浪费,而且后面还有患害呀!现在我们就是这个状态。为什么呀?因为我们现在这样去,不但浪费了身口,而且浪费身口是「污染尘境」。这个时候没有好的可以增长,只有什么?「三恶」,种种三恶。要造了这个三恶的话,永远在这个生死的苦轮当中转!以这样的情况来轻轻地放纵,把一生虚度的话,啊!那真是值得我们感叹、叫冤。所以这种是对我们最大的一个努力。

16'40"P.288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古代祖师们的典型的例子。这个玄奘大师年轻的时候,他的师长跟他讲──是他的父亲、不晓得哥哥,我一下记不住了。讲说学这个儒家,那时候念儒家的书啦,是说到这个《孝经》还是不晓得什么,「然后这个学生一听见了『避席』,马上就站起来。」那玄奘大师一听到那个地方,马上也坐的地方一下就站起来,就这样。换句话说,那个古来人哪,那个师生之间应对的时候非常恭敬,一下听见了马上恭敬站起来。然后这个玄奘大师一听见了,很小噢!他马上站起来。那个时候他的父亲就感觉得:喔唷!这个小孩子将来不简单。换句话这种都是什么?他宿生已经积累多生多劫的这种善的习气。

17'37"
  我当时听见了,啊!我觉得很赞叹!现在回想岂仅是赞叹,回想、回想自己的话,有的时候会觉得:「哎呀,我太差!」说实际上我差不差?我是差,可是我以后晓得,如果单单想到「我太差」的话,这个不灵光,就这样。要下面还加上一句:「我太差,那么怎么办呢?赶快努力!」这一句话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通常我们说「我太差」,下面就说:「因为我是凡夫嘛!好啰、好啰!他可以站起来,我永远坐下去!」实际上我真的坐吗?我不是坐下去,我是最后躺下去耶!到最后到地狱里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警策,要自我警策一下。

18'27"
  我想、说到有的时候啊,觉得好像想起来很好笑。那要自己要警策一下,从处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随时感觉到了,想办法「嗯!」这个地方不要单看文字的表面,要把它警策自己内心,感到自己应该如何去努力,就这样!如果有了后面这个警策,对我们有绝对有价值。否则我们往往会这样说:「哎呀!现在末法了。」这个「末法」这个话,你用得善巧的话,你会感觉到:喔唷!现在因为末法了,你赶快拼命哪!

19'04"P.290
  所以古人,我小的时候就听见这句话,说这个什么?什么?什么人惜分阴,什么人惜寸阴啊?你们晓得不晓得啊?说大禹,不晓得什么啊,他这个寸阴是金,一寸的光阴都是战战兢兢,就是这样。然后那时候我小的时候,先父就告诉我:「你看!以前那个圣贤,这么短的时候都是努力。我们现在往往觉得我们是凡夫,正因为你是凡夫,你更应该比他珍惜万倍!」那时候小的时候不大懂。我现在想,尽管不大懂,这个话听在耳朵里面就是有用,就是有用!以后慢慢地长大了,自己不时会把自己的尊长──也就是先父──的话脑筋里记一记。什么时候用?我也不知道,但是的确用上了,尤其是后来出家以后,这种话一一都现起。

20'07"
  所以平常就算我们做不到,我们能够多接近善知识,多看这种经论──好的,这个真正重要的噢!所以噢!所以说为什么像《文钞》上,不,像这个《广论》上面,一定告诉我们要看、多看大经大论,大经大论。我也现在还印象很深,这个三十年以前,那时候我还没出家,一心一意想出家。那时候我晓得有一个了不起的大居士,李炳南李老居士,那么我路过的时候,专门去拜访他。那我还记得印象很深,他在台中灵山讲堂,讲什么?讲《弥陀疏钞》。那么我在那儿很恭敬地听完了,下了课以后我跟他约好的,专门到那地方向他叩请几个问题。那时候他就跟我说了几件事情,有一句话我到现在还牢牢记住:「古人之书不可不读,今人之书不可读。」当时我不大懂,当时我不大懂。他后面下面有个批注,可是他老人家都是非常地这个,也可以说这个淳厚,他这种话呀,他点到为止,所以当时我不大懂,那后来才了解了。

21'36"
  古人这个都是,或者他自己确得之于从内心的体验上来得到,而这个体验跟经论相符,或者有渊源传承。这个譬如说,前者像天台智者大师三代,后者像玄奘大师。玄奘大师那个整个的学问,那的确是从佛世以来整个的一路传下来,就这样;我们且不论他证量如何,他就算没有证量,这绝对没有问题。天台智者大师虽然不一定是佛一路、一路传下来,可是他内心的证德,然后证得了以后这个量,衡之于经论的是不会差池,这个叫作「古人」。那么什么叫「今人」呢?这个古人不一定是说,啊!一定是几千年、几百年叫古人,要透过这样的来的,说古来人作学问的是这样。这个其实孔老夫子那时候在《论语》上面就说了,那么今人的话都是口耳之学:啊!说了一点,这样,幸而东抄抄、西看看,看对,那碰巧;有的时候加的很多意见,这个都是看起来会似是而非。

23'03"
  说到这个地方,虽然刚才说我们能够多看总是好,可是看的内容千万要注意!否则这种很多概念放在这地方的话,会产生很严重的恶劣影响。所以生烦恼的六因当中,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这个生烦恼的六因当中,最主要的,里边是随眠,外面所缘的境。所缘的境当中分两类,一个是外头的:一个就是恶友,一个叫言教,大家记得不记得?恶友是人,言教──他讲的这个道理,就是我们看的书、说的法。再后面这个两类的话,那就是自己的习性跟非理作意。像这种我是因为经常在脑筋里盘,一对境随时都用得上。我也建议你们,这个论上面很多概念,你们平常的时候要多努力,多去思惟,然后论、戒、经三样东西配合起来用,自然对很多问题即使做不到,你概念很清楚。概念很清楚的话,就算迷、忘,它很容易回来。现在我们继续看下去:

24'16"P.292
【《资持》释云:「初二句示生死长久。】

那就是「业苦绵积」啊!「生报莫穷」啊!

24'28"
【业苦通举因果。绵谓出没久远,积谓造受众多。生报别示苦果。穷,尽也。】

这个是一个字、一个字解释。

24'40"
【虚下嗟毁犯陷坠。】

那么「虚纵身口」就是说:

24'47"
【随妄兴业故云虚纵。无三善者多恶因也,加三恶者无善果也。附,凭也。加,增也。】

这个是一个字。

24'58"
【以下正叹。经生犹度世也。息即是气。】

这个对我们的一个策励。

25'06"
【《资持》云:「且夫心缘境发,果自因成。造受更资沈流长劫,因缘遇会形影无差。至于火烁汤煎痛非可忍,霜寒冰冻声不可闻,万苦冲心如镕铁聚,翻思往业虽悔何追。矧乃戴角披毛,飞空潜水,气命系于屠猎,血肉委于庖厨。或复炬口针咽饥虚切体,臭脓秽屎食啖聊生。信乎祸福无门,升沈由己。呜呼。含灵蠢蠢,生死悠悠。方便多门,其谁一悟。辞虽繁费,意复何穷。」】

那个就是最后面祖师又给我们一点警惕,一点警惕,那这个文我们随意地说一说。说这个「心」它不会自己随便发,是「缘境」。但是缘境的时候它可善、可恶,为什么不造善而造恶?都在无明。其实说来说去这个是最主要的概念,说来说去最主要的概念,这样。那虽然我们现在知道了,是积重难返。所以我们现在努力的必须要这两件事情,必须要这个两件事情:第一个,要想尽办法获得正知见;第二个,一定要在这个善的师友当中把它熏陶增长。要不然尽管你获得了,对境的时候这个无始的习气又来了,讲的时候有,对了境的就没有了,这样。

27'29"P.294
  但是我们人这个业就是这样,这个业造了以后,你就实在很难透脱。我们往往人觉得:哎呀,没办法嘛!就要得迁就这个环境。这个也就是业的真正可怕,就这么一迁就,无量劫就下去了,就这样!在这个地方所以说来说去──业,而业的中心就是见,这个都在这个上头。于是这两个不了解是「造受更资」,互相滋长,长劫沈沦,长劫沈沦!造了以后因缘会合的时候「形影无差」,那的确一点都不差,你们好好地去观察。只有我们不了解,如果了解了那是丝毫无差、丝毫无差!

28'20"
  那下面这些无非都告诉我们哪,造了恶业以后的这个恶果是何等可怕!所以像这种文字,他祖师在这里的用意,无非要警策我们。如果我们真能警策,一个字、一句都有用;不能警策,念了长篇大论那个还产生不了多大用场,这样。那么这个时候,真正要产生最大的效果的话,最好的就是思惟,我告诉你们。你们就拿了一个去想,刚开始想的时候是很苦恼,想来想去想不出什么道理来,你不要放掉它,你就去想,就这样。当然它这个想的话,还要有一个方便噢!如果说你没有这个方便,想得头痛了也没用;如果你有方便,不要放。刚开始想的时候,叫你想得迷迷糊糊的、晕头脑胀,你想下去,它会有结果出来。这个结果出来了以后,那个时候你会感受到绝对功不唐捐。

29'22"
  那么这个今天就把这一支、这一支啊,把它简单地说一说,说一说。下面呢,第二支「将心望境辨犯」,留到明天再说。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