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8b第8冊 第五十八卷.B面P.59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8册 第五十八卷.B面P.59

00'06"
  放进去了以后,然后留一点空格。留了空格干什么?当你随时对境去观察的时候,你那个时候看见自己的心──啊,就这个!然后你把它写下去。写下去了,你看文的时候策励自己,对境的时候去想你所写下来的文,你慢慢、慢慢地多去观察,那时就灵活了。我们用心要这样地用。翻过来,一百零八页,

00'36"
【若以四位分之,上句最优,下句至劣,中二通优劣。 若约八句论之,则句句相降。中间二位各有三句,并依重轻次列,比之自见。」】

说,以如果「四位分」,那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一最重,下面依次而轻,最后最轻,中间两个「通优劣」,这样。那么这个是四句,说中间两个通优劣,是前面强、后面弱。如果从八句,那么每一句、每一句,前面重、后面轻,一句一句依着次第向下降,这样。这个中间两位各有三句,这个次第还是照着重的摆在前头,轻的

摆在后头,只要自己一个一个去比照观察就会了解。那么这个是第三节「单心」。第四节,「有心无心」来辨,辨四个犯相。

第四节 有心无心辨犯

01'54"
【《事钞》云:「有心无心相对八句,四位如前。」】

那么有心无心相对地分成功八句,这个四位像前面。

02'05"
【《资持》释云:「有心通含轻重,无心与前为异。历句并同。」】

那我们看一下后面那个表,就很容易懂得现在说的什么。看一百零九页的这个表:第一个「初」,第二个「二」,第三个「三」,第四个最后;初是「一句」,第二个是「三句」,第三个「三句」,最后「一句」。

02'46"
  然后第一个,这个第一句当中,时间分「三时」,三时都有心。第二个分三句,三句当中两种是有心,一种是无心。所以这样地分,说方便、根本有,成已无,这是第二类当中的第一句。那么第二句,方便没有,根本有,成已有,这个是第二句,所谓「中句」。再下面「后句」,说方便是有,成已是有,根本无,这个是第三句。所以第二类当中有这个三句。那么第三类呢又少了。第二类是「二有一无」,第三类是「一有二无」。那么同样的初句、中句、后句。「初句」当中是方便无,根本有,成已又无。「中句」呢,方便有,根本跟成已都没有。「后句」呢,方便、根本都没有,成已有,这样。这个是第三,三句当中一有二无。最后的,「三时俱无」,方便、根本、成已统统无。

04'17"
  这个罪呢?这个第一个,当然「四戒俱重」,这不谈。然后第二类:方便、根本如果都有心的话,四戒都重;中一句呢?方便虽然无心,根本、成已如果有的话,同样的四戒都重。最后,「根本,无心」,根本是正犯的时候无心,而方便跟成已有的话,那么这个叫「初戒」──初戒是淫戒──是有,淫戒不管前面后面只要一有,这个有特别指受乐心,这样,那不管根本如何;其他的就不是,所以「余三戒方便是中罪,成已是下罪」。

05'11"
  那么再下面,是「一有二无」。一有二无当中,方便、成已是无心,但是根本,如果根本有心的话,那对不起,这四戒都重。第二句呢,这个说方便是有心,其他的无心,这个时候「初戒」还是重罪,这个就是淫。所以淫是最严重,其他的三戒因为根本、成已都无心,所以方便是中罪、或者下罪,就看那个情形。后句呢,成已才有心。成已有心,淫戒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淫,初、中、后三心当中任何一个有,那就犯重!其他的,「余三戒成已都下罪」。

06'02"P.62
  最后翻过来,一百一十,那么这个统统无罪。「初戒怨逼禁心无罪」,这个淫戒,这个被怨所逼,既然无心,当然不会自己作,被怨家所逼,然后那时候心里面总是觉得痛苦不堪,而心里面也没有受乐心,那才是无罪。那么其余三戒呢?「始终迷忘」,根本你不晓得做些什么,前面也不知道做些什么、后面做些什么,这个「无罪」。这个就是有心无心来辨八句的状态。然后我们看这个文就很容易懂了,回过头来看一百零八页,一百零八页,就是这个看那「《事钞》续云」:

06'53"
【《事钞》续云(这解释):「初一句。三时有心。」】

06'56"
【《事钞》续云:「次三句。一、初中有心,后则无心,犯四重。二、初则无心,中后有心,亦犯四重。三、初后有心,中间无心,犯初重(就初戒是重罪),下三戒中罪下罪。」】

那个是「第二」一位。

07'20"
【《事钞》续云:「后三句。】

那就是「第三」一位。

07'26"
【一、中间有心,初后无心,犯四重。】

那中间有心就是根本,所以四个都重。

07'33"
【二、初便有心,中后无心,犯初重,余三戒或中罪下罪。】

这第二呢,第一种状态,方便当中有心,中间根本跟成已事后无心。这个怎么办呢?说这淫戒是第一,那个是重;其他的三戒或者中罪、或者下罪。第三种状态:

08'02"
【三、后便有心,上二无心,】

第三种状态的,后面成已这个有方便心;上面的方便──前方便跟根本无心,那么这个「淫戒犯重」,什么呢?

08'18"
【以出时乐故,若余三犯下罪。」】

虽然你后来,你还感觉得乐,回想、感受,那还是犯。其他的三戒犯罪,下罪。最后:

08'28"
【《事钞》续云:「次一句。三时无心不犯。」】

那这个了解。那么这一方面了解了以后,我们继续看:

08'41"P.64
【《资持》云:】

《资持》那个解释,它那个解释戴了个帽子以后,这个文字放到下面一百一十页,这个不去管它,我们翻过来看。它是方便列这张表起见,所以这个文字才把它岔开。

09'04"
【「优劣之义亦如上明。若八句相望者,但以第二位中,后句在下,第三位中,初句在上,则次第义便。 问:下句无罪,岂名犯劣?答:但望教开故无有罪,非不造事故入犯中。」】

那个《资持》就是解释《行事钞》上面这个八句。八句怎么讲呢?说这个八句当中什么是优(就是强)──犯的罪比较重;什么是劣──犯的罪比较差,就像上面所说的。上面所说的,就是前面重,后面轻,一句一句列的次第。「若八句相望」,那个次第有两种:一个,四个位次;一个,八句来说。如果是八句相望的话,八句相望也是一样,可是这个里边有两个「但」噢!「但以第二位中,后句在下」,这个是什么话呢?「第三位中,初句在上,则次第义便」,这个话不大懂是吧!那么回过头来我们看那个表。

10'23"
  你们看一百零九页那个表,一百零九页表,它是说这个第二位跟第三位。「第二位中,后句在下」,就是这个第二位当中(我们看一百零九页这个表),「第二有三句,二有一无」,这个二有一无当中,初句、中句、后句,有没有看见?然后这个后句当中应该什么?应该这个所谓「后句在下」。现在那个后句当中,我们现在这个里边的这个表,都是「方便、根本、成已」、「方便、根本、成已」,统统都是照着这个次第,是不是这样?不过在《行事钞》上面有一个不同的,哪一个不同?就是这个第二三句当中,初句、中句、后句,后句当中它不是像我们现在方便、根本、成已。这《行事钞》上面怎么写呢?方便、成已、根本,就是这样;那个根本放在下头,说方便、成已、根本,跟我们现在这个列的不一样的。有没有看清楚?

11'51"
  它为什么要这样列呢?就是《行事钞》上面,是根据一句一句犯的重轻,照着次第来列下来,所以在这个里边造罪的话,这个后句比较前面轻。为什么?因为根本无心。所以说方便有心,成已有心,根本无心,它把那个成已跟这个根本换一换,这个是第二当中。

12'30"
  下面它又说:「第三位中,初句在上」。第三位是哪一个呢?第三位就是「一有二无」。这个初句,初句在这里也是方便、根本、成已,那么《行事钞》上面不是。《行事钞》上面这个第三类,三句当中的初句,它是根本、方便、成已,根本是有心,方便、成已无心,所以最重,照这个次第的轻重来排的,跟现在我们不一样。

13'06"P.66
  所以你了解了这个排法,再回过头去看一百一十页,所以他就告诉我们,第二位当中后句在下,第三位当中初句在上。为什么要这样排呢?排那个次第。这个就是根据着优劣的次第,使得犯罪优劣的这个意义更明显,以这个方便来排。现在我们《南山律在家备览》上面排的次第是以文字──方便、根本、成已,方便、根本、成已,方便、根本、成已。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清楚不清楚?像这种小地方虽然很小的地方,将来细学我们都要弄清楚,否则你一点胡涂的话,那后面就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这个地方我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

14'05"
  下面,「问:下句无罪」,那么最下面就最后一个,无罪,「岂名犯劣?」说最后一个三时都无心,没有罪,怎么叫犯劣呢?他又回答,说:「望教开故无有罪,非不造事故入犯中。」说这个教是开的,但是事相上面你还是有,所以还是在从事相上面看,是列入犯科,这样。现在清楚不清楚?这个道理就在这里。所以真正要判那个的话,要事相以及它的内涵,所以我们每一个地方都应该了解。

14'58"
  我不妨说一个简单的比喻吧!不妨说一个简单的比喻。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做一个纠察,那么纠察看见人家──在这个寺院当中应该作什么,规规矩矩,否则的话,彼此之间有什么争论你就过去。你忽然间看见两个人,也许这两个人正在那地方很热烈地讨论一个问题,他们是谈法义。结果谈的法义谈得很起劲的时候,你看见了好像两个人吵架,实际上他不是。你跑得去,觉得:「欸!干什么?」这是事相上面有没有?有了,但是意义上面没有。既然如此,说也列进去,这样。所以如果说我们将来要列这个规矩的时候,就说──这种状态该怎么办。就像现在那个律上面,这个律是一定据事而判,所以每一个地方的细致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15'53"
  像这种前后的这种说法,平常我们如果多了解了以后,那以后对我们诸位真正地说,哎呀!这个学律很通,那就行了。否则的话,你学这个戒相,学的时候,那死得不得了,不但没什么多大的好处,跑到哪里叫人家头痛;自己也麻烦,叫人家也头痛,对佛法也损害。谁看见谁就讨厌,不学!实际上这个是最重要的根本,就这样。这个是我所以才特别说明的,一再地赞叹,建议大家学律;可是真正谈到律的时候,又一再地警戒:千万不要死在那个教相下面,把人家滞碍难行。然后滞碍难行,一番有心进来,被你这么一滞碍,所以结果我们产生这个。

16'42"
  所以智者大师在《煎乳论》(编者按:此论又名《观心论》)里边就说了,到末法的时候,我们最最主要的讲经、律、论,然后他特别地谈到律的话,这个谁来破坏的?律师破戒,告诉我们,这样。所谓经、律、论三个,并不是单单律师破戒哦!同样的,法师是破经,论师是破论,律师破戒,佛法就完了!原因就是这样,论师论了半天,空谈文字,这样;律师说了戒相,叫人家滞碍难行;然后经师说了,依文解义,好,叫人家看了就摇头,佛法还靠什么!这样。实际上你学任何一样东西,要把这个三样东西内涵能够融贯起来,那佛法是真正地完全靠它。所以佛就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么现在我们学律的时候不是依文,依相来立事,那同样的,如果套前面那个,三世佛也在这儿叫冤。这是只随便一提。

17'52"P.68
  不过这个教相了解了以后,这个教相就一点都不能动哦!清楚不清楚?你了解了内涵以后判事的时候,这个相就是这样,对不起!开──并不是动这个教相哦!那个教相不能动的哦!就是说律当中有开,这个开缘如此,所以你可以;并不是动教相,教相我们没有能力动噢!清楚不清楚啊?所以不要我因为刚才讲了这个话,以后那个教相不要取着,那我们又完全错了!这个教相的建立,所以这个说,佛陀他老人家……撑起来了就是它。尽管到后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唉呀!我们现在末代凡夫很惭愧,那么好在佛告诉我们一句话,小小戒可舍。」所以每一个人心里面怀着这个恭敬、惭愧去,做得不对,那就说:「是,我做不到,所以我只能遵照着这个。」仍旧是非常恭敬这个教相。对!现在我们的行持的准则就是这个。现在我们这个继续下去,看:

  • 料简

    • 初简前单心

    • 二重示无心

      • 初牒前

      • 二示相

        • 初别简淫戒

        • 二合示三戒

19'01"
【《事钞》云:「后之八句由心有无故犯不犯别,不同前八莫不有心。」】

这个前面那个八句,就是「单心辨」的那个八句;现在那个八句是什么呢?「有心无心」。所以前面统统是有心,所以只是轻重的不同;后面的呢?有无心,所以有成犯的不同,这个里边的差别。

19'32"
【《资持》释云:「料简中,初简前单心。可解。应知前约化业,此据制教。」】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前面是特别指讲业来说,这个是化教,理论上面。实际上这个理论也是将来深远的真正宗要,所以这个理论都不是空话哟!这样是真正的事情这个表相内涵的真正深远的意义。那么「此据制教」,制教就是制定那个事相、行相来说。

20'11"
  比如说我刚才前面说的,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相不能动,然后虽然相不能动,这个里边的心业,我们应该了解怎么去开合。所以实际上那个制教当中并不是不谈,不但谈而且也谈得很深细、很认真。所以真正地要想学的话,为什么处处地方当宗一定《成论》为根据,还要把《多论》引进来,还要把《唯识》上,说《法华》、《涅盘》很多来证成,意义在此。继续看:

20'49"P.70
【《事钞》续云:「后明无心者。或无心受乐。及杀盗等,心或狂乱不觉者。」】

什么叫「无心」?那么这地方特别说明。所谓无心,那就是「或无心受乐」,那个是特别讲淫戒,实际上其他地方这个心还是可以用得上。那么「杀盗等」,心或者是「狂乱」、或者「不觉」,这种情况才叫无心。狂乱虽然心是觉察得到的,但是那个时候已经失去理智,根本不晓得自己在做些什么。

21'33"
【《资持》释云:「二重示无心二,】

再重新说明无心,这个有两点。

21'45"
【初牒前。对上轻重故云后明。】

那么对上面轻重,所以说「后明」,这样,后面来说明,「后明无心者」就是指这个。

22'02"
【或下示相,】

「或下」是说明这个无心的行相。

22'09"
【初句别简淫戒。此门明淫,并据怨逼三时有无。若约自造,境合即犯,不约三时,境想不开,无心亦重,故非所论。】

这个地方这几句话特别说明一下。这个淫,特别说这个三时当中,三时都没有,那么这个开。可是这个三时没有是什么?都是怨家所逼莫可奈何哦,不是讲自己哦!如果说你自己去做的话,就是三时都不受的话也不行哦!这个我们要了解,要了解。

23'03"
【及下合示三戒。】

那么最后,也就是上面「及杀盗等」这个意思。

23'11"
【通约迷心不了前境。】

那个心迷糊了、迷忘了,所以不了解所对的境界做些什么事。下面又说:

23'22"
【又复淫戒,于三时中,随有一时无非皆重,俱无方开。余之三戒,重轻不定。】

那么再说淫戒当中,在被逼的状态当中,三时当中随便有一时,一有心,那都是重罪,没有这个方便开许的;其他的三戒,除了淫以外,那么杀、盗、妄那就不一定。

23'55"P.72
【初有余无,或中罪或下罪,并方便故。中有余无皆重,并根本故。后有余无皆下罪,并随喜故。」】

那么这个三戒怎么办呢?「初有余无」,「初」就是方便,这样,这个方便是有的;下面「余无」是什么?就是根本、或者是成已,那个都是中罪、或者下罪,看犯的。为什么?都是只是仅仅限于方便。「中有余无皆重」,中间那个是说根本,根本有,其他的前面的方便跟后面的成已没有,这个都是根本,所以统统重。「后有余无皆下罪」,后是什么呢?成已,成已是有的,所以前面的方便以及中间那根本都没有,那么这个是下罪,都是后面的随喜。

25'08"
  现在这个罪的轻重判了。说到这地方,这个化制二教我不细说,就最后一句在这个地方跟大家说一下。在制教当中,说这个第三位「一有二无」,说如果说你有的是成已以后的随喜的话,都是下罪,实际上在判业的时候不一定,不一定。不要说前面无心,就是你没有做,没有做,别人做了然后你去随喜,对不起,往往有的时候这个罪非常重!

26'03"
  在《广论》当中我举了一个例,这个就是怨生王这个因缘,他在迦叶佛时候,有一个樵夫,送了人家、供养这个僧众三个铜板。这个故事我在这里重说一下,这个佛在世的时候,佛在世的时候,是怨生王吗,这个叫什么?恶生王,说错了。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有一个地方好像是南印度,这个地方我记它不清楚了。那么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名字叫恶生王,可想而知这个名字上头,大家这个……这个并不是一个佛法流行之处。可是他跟那个迦栴延尊者,是迦栴延尊者还是俱絺罗尊者我弄不清楚,反正这两个尊者当中有一个,很有缘。那么佛就教他去,就把那个国王也度了,最后那个全国也信了佛了。

27'02"
  有一次那个国王在花园里面玩,欸!看见一只猫,这个从亭子上面跳下来跑到那地方,一看这只猫金颜色的,金光闪闪。怎么这个猫会金光闪闪哪?就钻到一个洞里去。这个国王马上叫人家挖开来,从来没看见过。结果挖开来,猫不看见,看见一大坛的这个金银宝贝。喔!抬出来。抬出来看见下面还有一坛,再抬出来,下面还有一坛,再抬,没有了,只有三坛。可是那地方三坛抬完了以后,发现前面又排了三坛,再挖!这么一挖,挖了五里路,都是这个;挖了五里路,没有了!

27'44"
  照这个当时印度国家的法令规定,这种都是无主之物,无主之物都是属于国王的,它当然本来应该属于他。那么这个印度当年,他们也可以说很迷信,都是这个婆罗门教,后来信了佛,同样这个习惯在,所以要问问。本来信婆罗门教也一定要问那个占卜什么等等,现在信了佛他也信,就问那个尊者,问那个迦栴延尊者(还是俱絺罗尊者,那我就记不住)。说:「这个钱我能不能用?」迦栴延尊者说:「你能用,这个就是你的。」「那为什么因缘呢?」他再入定,一观察就告诉他。

28'26"P.74
  这个迦叶佛的时候,说那个时候佛已经涅盘──刚刚走,那么那个时候他很多僧众他都去化缘。他的化缘并不一定是托了钵,他就这个十字街头中间放一个钵,然后在这地方,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这个布施有福的,或者什么,说几句话;那么很多人把那个钱丢在那里。那就有个穷人,那个穷人干什么呢?樵夫。以前我们说渔、樵、耕、读,这个最早以前,现在就不是了噢!那就是穷人也没有田地可种,也不是念书,到山上去拿了个斧头把那个枯柴,以前那个人少,反正这种很多,那就砍完了以后跑到城里面。通常这个都是劳力,那时候非常不值钱,换下来的钱往往只够一日温饱,只是如此而已。那天他就辛辛苦苦卖完了以后,卖到三个铜板,一天回来生活够了,那回去。回去他多多少少还听见佛法,正好跑进一个十字街口,看见那个出家人,那个僧团的一个化缘的这个钵放在这里。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