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1a第8冊 第六十一卷.A面P.147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8册 第六十一卷.A面P.147

00'03"
  那么原来的那个本境这个张那边呢,「壅住方便」,所以是个中罪。其次第二个,你遇见的那个人,姓王的这个人哪,非常地有力,比你还要厉害,所谓「境强杀不得」,那么这两个一样的,张也中罪,王也中罪。

00'28"
  这个「疑心三句」,那么「境不强而杀」一样,「境强杀不得」一样,第三个「疑故善心息」,哦,还有个疑心哪!这个想心的话,你反正跑得去,看见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弄对了,把他杀。疑了,看见:「欸!不对!这个到底是什么人啊?」仔细一看说:「啊!不对、不对!我本来要想去杀姓张的,原来这个不是姓张的。」那么这样,你这个于是这个杀心就消失掉了。所以说因为疑,所以你想想的话:「这个不是吧?」于是这个杀心消失掉了,所以这个善心起来了,那个杀心消失掉了。那个时候对王当然,你本来也没有想杀的心,对了境界也并没有杀,所以没有。只有一个,什么?对姓张那个人你前面要想去杀去,这个因还在。虽然后面是壅住了、停止了,可是杀张之心这个有个中罪。

01'29"P.148
  那么这个了解了,这个五句了解了,下面这个非人跟畜生罪一样,同样的这个五句一看就比较清楚,不过我们也把它念一下。「非人五句,畜生五句」,因为这个判罪相似。所以我们看:第一个「境不强而杀」,那么「张人境差」,这个总归永远是一个「中罪」,因为你是杀人之心嘛!所以不管哪一句里边你看看,那个张人方面这个境差,都是境差,境差这个中罪都是说杀心,人、人想、有杀心,这个罪那个是完全一样的。

02'13"
  至于说另外来差那个境呢?第一个「境不强」被你杀掉了,「非畜无罪」,为什么无罪啊?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你跑得去黑黑的看见一个,可能你不了解,你以人想而去杀,结果呢?实际上的不是人,所以原来所对的对象既然不是的话,说前面这个人想不具足;然后所以在这地方的你要杀人之心,杀了一个……这个因果不相顺,所以这个非人、畜生面,没有罪。那么这个杀人之心,单单那个杀人之心,在张人那个上面判了个中罪。

02'58"
  这个律上面是这样判,那么可是讲业上面呢?这个里边有的!你杀了他,对不起,将来还要杀还。这个了解不了解?这个所以我们真正应该了解这个戒的特征的话,这个业的道理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现在把他误杀,将来你还是要误还他,所以并不是说你没有这个心就可以啊!如果你心里面存着一种说:「啊,反正我只要不起杀心就行了。」实际上这种心本身就是个杀心啊!清楚不清楚这个心?所以这一点,说这样的杀心不好。

03'44"
  平常我们就是说不知者不罪,于是作为一个借口,这个作为这个借口,在戒上面叫什么?「痴心怠慢,于诸胜法厌不修学,止犯」,这个是很可怕的罪,你所有的戒统统犯掉了,不要说单单这一个,所以这个持犯的名字在这地方我们要了解。所以谈到戒,的确有它无比的殊胜功德,任何情况之下没办法比拟,可这种地方我们要抉择得非常清楚,绝对不能说无知者无罪。那么这个以前已经说明过,今天再说一遍。什么才可以呢?就是你受了戒,勤勤恳恳努力去学,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学到,的确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个「不学无知」这个罪没有。还有一个呢,尽管你勤勤恳恳学,了解了,可是对境或者是偶然迷忘,或者是什么失误,这个才可以开。不是说:「哎呀,我不知道!」自己也不想学,这个犯了,罪加一等,后面有说明。那么下面我们看,「想心二句,疑心三句」,那个是非人。

05'07"
  最后呢,「杌木三句」,这个「想心」只有一句,这个「境不强」。这个境不会说强,那个杌木它不会动的,对吧!这木头所以只有不强,你一刀杀下去,结果把那个木头砍了一刀,只是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并没有强返回来的。「疑心」,也只有这个「不强」,没有强这个;当然还有个「善心息」。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关于这个境差,那个「人异境」的说明。

第二支 明余异境

明余异境中分为二类

  • 一通示

  • 二释疑

05'50"
  第二支呢,「余异境」,除了人以外,其他的非人、畜生跟杌木,这个境界来差开了,那怎么办?在第二支当中说明。那今天我们就到这个地方,今天就到这地方。那么这个特别说明一下,因为这个内涵对我们来说,说的确我们要很认真地辨明的话,应该自己事先你们看一下。以后还有同样的情况之下,在这个里边我会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样,这帮助我们进行仔细的思辨。

06'38"
  请翻开《南山律在家备览》一百一十七页,境差,「第一支明人异境」讲过了,今天「第二支明余异境」,除人以外,其他诸趣我们称为「余」,其余的异境。这个里边分两部分来说:「一通示」,那么就是说明一个大体,一个通则;「二释疑」,其次在这个通则之下,有很多细致的内涵,容或不太清楚有所疑难,把它解释一下。看文,先看:

07'44"
第一类 通示

【《戒疏》云:「余有非人畜杌来作异境。通望本境不死中罪。若望异境无心无罪。」】

这个是一个共同的原则来说明,说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境差,来差的不是人,是人以外其余的,譬如有哪几类:非人、畜生乃至于杌木,杌就是木头之类的。那么这个余三种情况,取代了所对原来的期望的这个本境。那么这种情况,说因为有余境取代,所以这个本来所期望的「本境」当然不现起,不管杀是不杀,它这个本境一定不死;死成究竟重罪,不死但具杀心,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说中罪,中罪,那么这个是本境。

09'29"
  异境呢?「若望异境」,就是来取代那个异境他本来没有杀他之心,没有杀他之心,就这样,所以在这种情况他并没有罪。跑得去一看,「欸!不对!」要期望要杀那个人不在,那么好、那么好!实际上呢,这里有一个问题,说不在,那么这个余异境,由于这个不在所以息了这个杀心。那万一到那个时候,遇见异境了以后,他杀了怎么办?不妨你们想一想看,不妨大家想一想看,这个回头我在这个地方的话要来问大家,碰见这种情况之下杀了,你们说怎么办?他说「异境无心无罪」,这个情况该怎么办?大家想想看。那么下面我们先看文:

10'52"
第二类 释疑

关于这个通示上面如果有问题,那么有些遮难,那怎么办?他解释一下。翻过来,一百一十八页。这个

释疑中分为二端

    • 一释人异境难

    • 二释律境想难

第一端 释人异境难

11'18"
  第一个释人异境,本来说人异境前面已经讲过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又提出问难,提出问题来呢?就是这样。那么所以提出来的理由,我们看一下文就晓得,看文:

11'37"
【《戒疏》续云:「问:王人异境,亦是无心,何为结重?】

他这地方就问题是这样的,说:你说余异境因为无心所以没有罪,那么现在人趣当中,不是张现起,而是姓王,也不是另外一个,并不称你的本心,你对姓王的人也并没有杀他之心,也是无心,那为什么要结重罪呢?所以他提出这个问题,列在余异境当中的原因,否则的话余异境,你怎么把人异境拿进来呢?那么现在原因说了。看他回答怎么说:

12'37"
【答:人想而杀,境心相应,是故成重。】

那么第一个正答所以成重的原因。

12'49"
【不起非人想,故无罪也。」】

正答所以摆在余趣当中不结罪的原因也。说姓王的这个人来差开掉了,对于本境是不同,是一个异境,但是他还是个人,所以你去杀的时候,还是杀了人,杀人之心是有的,而杀的正是这个「人」。所以被杀的这个人是「境」,想杀的心是「心」,心跟境相称的,既然相称所以成重。那么对这个非人呢,你本来并没有想杀,所以这个并没有。那么这个这些了解了,第一端。再看:

13'48"
第二端 释律境想难

那么这个律当中另外有一个判,这是前面的解释,这个解释一定不能跟律有矛盾之处。所以他现在律当中有这么一段话,跟前面祖师注疏里边所判,还是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或者从表面上面去看,这里有矛盾之处。他那个文怎么说呢?

14'26"
【《戒疏》续云:「问:若无罪者。云何律中,非人人想,中罪者?」】

说假定你说余趣无罪,那么你这个解释是这样,如果解释对,应该跟律本上面完全通,现在律里边怎么说呢?说非人现起,那么然后你人想,那个时候你去杀了,得到一个中罪。你不是说余趣无罪吗?那么现在一个非人出现,你在这种状态当中人想而杀,得了中罪怎么说呢?这个是问难所以,这样。那么其次这个地方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前面这个「通示」,通示当中有一个说明,说余趣无心无罪,对于余趣并没有起杀之心所以没有罪,不杀固然没有罪,杀了还是没有罪。现在这地方说对非人起这个人想,这个境是一个余趣,想是人想,就这样。前面这个「通示」说他余趣是无心所以无罪,现在虽然是余趣你是有心哪!这个是不同的地方,清楚不清楚?不清楚,仔细地看一看。

16'10"P.154
  那么在这个地方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有一些问题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提出来,下面委细、仔细地辨明。那么这个也就是说,平常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很深细地,能够看出里边的心境相交涉当中,这个仔细的业的关系,所以这个祖师把这个里边抉择出来。

16'50"
  那么下面一共又分六段文,这个六段文的文字比较复杂,在正说之前,那么我先说一下。这六段文你们哪几位看过的?看过的请举一下手。那么诸位啊!你们在这个地方要好好地学,要认真地去看。好像我们现在重点始终摆在这个《广论》上面,我这里可以告诉你们一下,假定说这个律方面你们不能了解的话,《广论》是完全白看了。这个论是论什么?论那个心境交涉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辨别、怎么样能够如理行持,这个是它的重点,就这样。所以我们为了要学律,所以要细学论,换句话说要行持,从那个行持当中改善,那么步步上升,这个是它的个重要的原因。我现在目前没有太多的时间,也没精力,否则的话,我可以从现在这个律里边引申出来论上面,譬如说它那个每一个地方的问答,那完全是论上面这个互相的诘难。而且这个地方的问答,正是针对着事相来说明,所以那个时候,也是完完全全是讲论上的东西。

18'34"
  那么这论上的东西怎么讲律上讲呢?就是这个论本来就是指当我们对境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两种情况出现:一般对了境随顺着以前一般的习惯,这个就是无明,那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常道。现在学佛的目标是干什么?就要在对境的这个时候,能够明辨:喔!现在这样的作法那是错的,跟以前相应的;那么学了这个佛告诉我们的道理的法,这个法所谓经、律、论,晓得哪一个对、哪一个错,从错的改成对的。那这一部分我们称它为什么?起步的时候,下脚第一步是戒,这个才是真正我们修行的起步。但是单单对这个戒的行相来看,一些文字我们不懂,所以要在三藏当中仔细地抉择。因此我们抉择清楚了以后,如果不能在对境的时候仔细去用它的话,那前面全成戏论!这样。

20'10"
  不过我晓得,就是在这个里边很多问题,如果不经过我在这地方提一下,大家也找不到问题;那反过来,我提出问题来,如果你们不看的话,你们还是一无所知。所以这里是两方面的,你们了解不了解?譬如说我刚才说的,前面无心无罪那个提出的问题,这个里边仔细地去看的话,单单那一部分哪,足够我们一个学期弄不完。而这个地方它完完全全真功夫了,真是真功夫!所以这个律对我们是绝端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一碰见境,那个时候,对不起,就一点都假借不来,论上面我们可以说说空话哟!所以这个戒的重要它由此可见!

21'05"P.156
  其实在我们还没有碰到这个的时候,当我们谈「论」的时候,我已经处处地方提出来,欸,对境的时候怎么说、对境的时候怎么说,那个时候已经说明,原来学论的目标是在对境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讲戒行。所以现在我们正说戒行的时候,你想更是何等重要!那么这个说一说。不过当然一个事实我也了解,因为我们现在这地方,刚刚过来福智精舍,有很多事情一口气还没弄好,虽然是我们并没有动什么,可是这个前面那段时候是难免,等到现在已经完全安定了,安定了以后下面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现在先跟大家说一下。

22'06"
  现在我们看这个六段文,这个里边这个〈持犯总义〉当中,尤其是这个六段文也是可以说最难懂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要辨清楚这个,对我们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一部分。(编者按:请同学研读时对照本卷A面卷末注科判。)那既然你们没有看,那么我也只好讲过去,但愿你们回头能够细看。否则如果你们仔细看的话,你们再一听的话,你们会感觉得如虎添翼,啊!这个百倍虎头传神哪!这个真正的精神你就学得越学越有味道了,这个我顺便跟你们一说。

22'48"
  现在看那个《戒疏》,看文。那么对上面这律当中这个问难,那怎么解释呢?那么这个里边一共分六段,这个每一段上面有一个三角形。这个六段分三家,换句话说有三位古代的祖师,就这个问题一层一层深细辨明。那么这里第一段是第一位祖师,

第二、第三、第四是第二位祖师,最后第五、第六是第三位祖师。所以文分成六段,那么解释的一共有三位祖师。那么这边现在我们看一下,第一位祖师,就直接就前面这个问题提出他的看法,所谓:

23'58"
【《戒疏》续云:「答:此由境差,方便罪也。】

先来说明律当中,律当中「非人人想」这个「中罪」定的原因。说这个是原来他想杀的人,那么那个时候呢,临时的时候,那个所对的这个人的境,被一个非人差开了。所以在这一种状态当中,他并没有成就杀人的那个究竟罪,只是对原来这个人具有杀心,这样,因此就这个具原来的人那个杀心方便来定的方便罪。下面说明他这样的判断的理由,我们看文:

25'17"P.158
【由非人来,人想不舍,】

喏!虽然这个境换了一个人了,差开了,是一个非人,但是那个时候他心里边还是:「欸,这个人!」所以他就一刀下去,那么把他杀死,就是:

25'36"
【杀张心成而境乖异。望张方便,望非人边本无罪也。】

因此他这个杀下去,他只是完成了想杀张这个人的心,但是所对的境却是错开了。所以还是从原来所期姓张的那个人──方便,因为具有杀心,所以得了这个杀心的方便罪;对于这个非人边,他本来没有杀心嘛,所以没有罪。那么因此上面说非人人想那个中罪,那并不是就「非人」边来立,而是从他「人想」那边立,所以在境差那一个科里边,喏!就这种人叫作境差,那么这是解释。最后呢,他来证明,说我这样的判法有我的理由在,现在最后那段文就说明他的理由。他的理由怎么说呢?

26'59"
【具足五缘杀非人者,但中罪。如何其因已是中罪,义不然也。」】

下面那个说明他上面判决的这个理由。说杀一个非人──那个非人不是被杀死掉了吗?但是这个杀死非人的时候,五缘具足也只是中罪。哪五缘呢?说第一个,境是非人,他也晓得这是非人,第三个有杀心,有杀他的心,第四个然后兴方便,最后把那个非人杀死,这五缘具足了才是中罪。所以这个因果完全相应才是中罪,怎么你现在──如果是这个整个的对非人来说的话,那么单单因,或者说他对这个人来说是没有起杀心,那前面的条件不具足,怎么可能是中罪呢?所以就它义理上来说,那个说不通的。那我们了解了,啊!原来是这个样。那么下面这个文解释,我已经解释清楚,你们看一下,你们看一下就了解。

28'31"
  这个是第一位祖师,就上面这个问难当中所提出来的问题。那么这个实际上呢,他有所遗漏,有所遗漏。为什么遗漏呢?这里先说一下,后面有说的,他只是就本境来说,本来杀那个人,姓张那个张人方面说了,这个异境究竟怎么样呢?他并没有说。既然异境没有说,那异境里边容或有一些问题,容或有一些问题,那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所以说现在我不妨说一下,假定说他要杀姓张的人,那么姓王的人来了,这个人想不舍,是杀了,两个都有罪。假定说想杀姓张那个人,结果来了一个非人,那么也许这个上头是说他还是人想不舍;万一到那个境界当中,后面说:欸,他看见一个怎么好像不大像姓张,乃至于不大像是人,他心里面有一点怀疑。这怀疑有两种可能:有一个,想想不杀了;有一个,怀疑了半天他还是杀了。那么请问这种情况之下怎么说呢?

第二支 明余异境

第一类 通示--余有非人、畜、杌,来作异境。通望本境不死,中罪;若望异境无心,无罪。

第二类 释疑

第一端 释人异境难

第二端 释律境想难

甲一 叙难--问:若无罪者。云何律中,非人、人想,中罪者?

甲二 引释

乙一 引他师约本境释

丙一 约想心解(第一段)

丁一 定罪--此由境差,方便罪也。

丁二 释所以--由非人来,人想不舍,杀张心成而境乖异。 望张方便,望非人边本无罪也。

丁三 引杀非人罪质成上义--具足五缘杀非人者,但中罪。如何其因已是中罪,义不然也。

丙二 斥疑心解

丁一 示他解(第二段)有人言:上立异境想疑心中。          

「想」则决彻,人差结重,余则无心但属本境。

「疑」则不尔,缘两境生,故就两境双结二罪。

丁二 约义斥(第三段,还即古义,对破前解)          

戊一 判定--今解不然。但列本境。纵使四异来差本境,若强若疑,皆列本境。

戊二 征释--何以明之?畜是小愆,杌非生罪,如何来差俱犯中罪。岂不望人从本境结。

丁三 引强为例(第四段)

问:异境有强,方便属何?

答:强想犹怀本境,故知此强不望异结。如是类例,若疑若想皆从本境。

乙二 明今释约两境难

丙一 蹑境强难破(第五段)

丁一 牒前义--问:异境若强,差我不杀。强是本境,异非罪者。

丁二 反以境弱为问--异境忽弱,而被我害。未害之前,方便属谁?

丁三 双难

戊一 约有方便难|若见异已去,别有方便,此则本境方便自立。

戊二 以无方便难--若见异已去,无别方便,害异果罪,因还本境,若此立义,则无境差。

丙二 申今正解(第六段)

丁一 明本境通结--本境一品齐是中罪。

丁二 明异境别结

戊一 明人异境--异境来差,人境缘人,有强有疑,莫不杀心,皆结中罪。

戊二 明非畜境

己一 通标强疑--若至非畜,例有强疑。

己二 别释

庚一 释境强--以怀人想,强从本境,非畜异境一向无罪。

庚二 释疑心--若兼疑心,从两境生

·        本境疑中罪。

·        非畜疑下罪。若至杌木并结本境,以杌异境,非生罪缘。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