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2b第8冊 第六十二卷.B面P.203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8册 第六十二卷.B面P.203

00'02"
【《戒疏》续云:「克心辨差,其境则宽。以元在张。王非畜杌,后来差故。】

这个第二种呢,这个宽窄就看心里面的「克、漫」。什么叫「克」呢?克是一心一意,克定的;「漫」是漫无对象,在这个地方有它不同地方。譬如说我要去行杀,我说我这样去专门杀某人,就这样,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去辨别的话,那么这是一种;还有一个是漫心。

00'53"
  说,所以克心当中,克心当中辨别这个「境差」,这个境就很宽、很宽。这个什么叫境差呢?这个境界差开掉了,境界差开掉。就是说我要专门杀张某人,前面的说了「专杀张人」,然后这个对象只要不是张某人,这个对象就是「境」是吧?所以这个是境差的条件很宽、很宽,现在清楚不清楚这个?只要不是张某人,所有其他的人来也好,所以下面说:你原来的目标只对着姓张的人,其他的人姓王的人、姓李的人,不管哪一个人来,不是;然后非人来,全部不是;畜生来也不是;杌木来也不是。所以这个境差这个条件是不是很宽哪?所以,不管是余人、非人、畜生、杌木,后面来把这个境界差开了,这个时候境差很宽、很宽。那么下面叫:

02'18"P.204
【漫心辨差,其境则狭。】

「漫」是漫无标准的,漫无标准地来辨别这个境差的话,那这个境差就很狭、很狭。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反正要去杀呀,就这样,所以这个漫无标准的。那么只要有来,这个时候就是这个境差这个就很有限。哦,说不管什么人来,我要杀张固然要杀,王也杀,人杀、非人也杀,这样,然后畜生也杀。只有一个什么?只有一个木头来,那个木头当然不是杀。所以这个境哪,这个就很狭、很狭,这个缘差的这个境很狭。

03'04"
【以通三趣,有境齐害。】

人、非人、畜生这三个境界,只要有境,我漫无标准地统统害。那么这种情况之下,这个境差只有一种什么啊?杌木这个境界,那对不起,这个就分。所以啊,

03'24"
【唯有杌境,用分轻相。」】

除了这个以外,这个不但有、无,而且还轻、重。那么下面解释,这个解释我们了解一下,实际上那个心里面的状态。

03'39"
【《行宗》释云:「二克漫宽狭。言宽狭者谓异境多少也。初明克心宽。王非畜杌即四异境。】

说「王」是人异境,「非」是非人境,「畜」是畜生境,「杌」是杌木境,这四种都是。

04'00"
【次明漫心狭。】

那已经说过了,是呀!

04'03"
【杌境轻者非情无过,止有方便。上据大漫。若约小漫,】

上面说这个大漫。漫还有大漫、小漫,什么叫小漫?

04'15"
【如欲通害人趣,望克为狭,对大犹宽。」】

这个大漫跟小漫要说一下,还有一个叫小漫。这个漫心,他上面说不管谁都来杀;还有一种呢,就是我只杀人,可是这个只杀人哪,「望」,对某人来说它是比较宽,可是对其他的非人、畜生等等来说的话,不一样,是吧?所以这个叫小漫。所以真正论那个心情的话,就是克心、还有大漫、还有小漫三种,那么这个到后面的时候还有说明。我们继续下去。

05'02"P.206
【《戒疏》续云:「二心境分别。境差,境强,缘差,据前境论。阙婆塞缘,想,疑,心息,据自心辨。」】

那么这个校量是另外一种方法来去看。说,前面阙缘所列七种情况,现在以另外一个标准去衡量,哪几个属境、哪几个属心,所以心跟境来去辨别一下。「境差、境强、缘差」这个是完全从境来说的;另外呢,「阙婆塞缘、想差、疑心、善心息」,这个是从自心方面来说明它,这比较容易了解。那么到这个地方为止,把「阙缘不成」那一部分也讲完了,也讲完了。下面再看第七章,第一百二十三页「境想分别」。

06'31"
第七章 境想分别

境想分别中分为五节

  • 一明制意

  • 二明有无

  • 三定四五句

  • 四互四五句

  • 五轻重

06'45"
  这个我们一一地、仔细地看一下。翻过来一百二十四页,那个五节当中的第一节,说明这个制定这个的原意。

第一节 明制意

07'08"
【《戒疏》云:「初明制意。若无境想,不可定罪轻重。」 《行宗》释云:「以心有是非,境有错误。淫酒,前三句重,后二句轻。余戒,初句相应故重,后四句乖差故轻。」】

那么说明这个,说假定没有这个「境想」的话,对这个境界的想──心里状态的话,你没办法定那个罪的轻重。所以在这个,我们在论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实际上真正最重要的这个里边哪,是心境交涉当中那个心本身很重要,通常很多情况之下定那个罪,就从这个地方来定出来的。所以那个再加上心境互相地交涉,这样,所以说「心有是非」,正对着「境有错误」等等。那么这个里边所对的境不一样,以五戒来说,五戒来说,那这个下面淫戒、酒戒「前三句重」,然后「后二句轻」;「余戒」呢,「初句」──只有第一句是重,后四句都比较轻。下面他一一个说明,一一说明,我们说明了,就了解这个制意的内涵。

08'46"P.208
第二节 明有无

《戒疏》云:「二明有无者。准律约戒,不必具有。今解,无者是略无也,无别所以。」

或有、或无,从律上面来看,不一定每一个都有。这个地方我们要用另外一个表来看一看,那么大家都才能够了解。在这个一百二十四页上面,通常所谓列为五句或者四句。实际上那个境想交涉当中正列的时候,应该有八句。这个八句我在这个上头有一个表,那么我在这里也许你们看不清楚,我念一下给你们听了,你们就很清楚了,你自己可以列一个表看一下。「人──人想、人疑、非人想、非人疑」,是不是四句?这个境跟想交涉当中──啊!是这个境,然后或者是:他是人、人疑两种,是或是非人想、非人疑,四种;倒过来,非人也是人想、人疑、非人想、非人疑,是不是八种啊?可是这个里边只列五句,那么这个为什么原因?这为什么原因?这个这里先不回答。你们自己想一想看,这也是相当有趣的一个问题。

10'24"
  那么现在说这个八句当中不一定都有,这个是提示我们。但是这个「今解,无者是略无也」,有的又把它忽略掉了、把它略去,可以略去的又把它略去掉了,不是别的。这个提示对我们很重要,你们把它列这个八句以后啊,自己去细细地辨一下。不妨作一个考试吧!这个考试对你们非常重要,很重要!你们每一个人写出来,好在这个到下一堂课了以后交上来正好,我会在那个地方再一一仔细地告诉你们,那么你们那时候对这个内涵就很清楚了。

11'08"
  那么现在先看一下,先看那个小注。「五戒八戒中,律出境想句者,有杀盗淫妄饮酒非时食六戒。今依《资持记》中引律四重戒句法,具录如下。余可准知。」那么这个小字就是弘一大师加上去的,说既然是《在家备览》,应该不仅仅是五戒,还要有一个八戒。所以这个既然在这地方呢,讲那个境想的话,应该八句都列。所以现在只列五句的话,这是引《资持记》当中,只是把那个四个重句列出来,那其他的可以照着这个比对一下,也就可以了解了。现在那个四个重戒我们看看:淫、盗、杀、妄。先把那个看一下:

淫戒五句

  • 道作道想上罪

  • 道作非道疑上罪

  • 道作非道想上罪

  • 非道道想中罪

  • 非道非道疑中罪

12'16"
  「道作道想、道作非道疑、道作非道想」,这个三个都是上罪;「非道道想中罪」,「非道非道疑」是「中罪」,那么这个五句。

盗戒二重

  • 过五四句

    • 有主有主想上罪

    • 有主有主疑中罪

    • 无主有主想中罪

    • 无主无主疑中罪

  • 减五四句

    • 有主有主想中罪

    • 有主有主疑下罪

    • 无主有主想下罪

    • 无主无主疑下罪

12'33"
  盗呢,只有二重,说过五、减五,因为这过五这个是个非常严重的根本罪,减五的话罪比较、罪相比较轻,所以他一一把它互列。「有主有主想、有主有主疑、无主有主想、无主无主疑」,那个过五是这样,减五也是这样。这里边少掉一句,少掉一句,你们有没有注意?少掉哪一句?(弟子答:有主无主想。)对!少掉这一句!为什么少掉?(弟子答:没有罪。)对!「有主无主想」,去偷东西的时候,你一定是要想偷别人的,你看见没有东西的时候,要不要偷啊?没有主的人当然,你觉得没有主的嘛!所以在这个虽然是有主物,如果你的心目当中觉得是无主的,那不叫盗。清楚不清楚?所以它那个有无就是这个样。

13'46"
  所以盗戒呀,「有主无主想」,虽然它自己是有主的,可是你脑筋当中你觉得「嗯!」你以为……。不过这里注意噢!不要说你明明去偷东西,「啊!我只要把它想成功无主。」这个完全是骗自己呀!还罪加一等哪!这个我们要了解,就是内心当中很清楚、很明白的。所以这个戒上面告诉我们叫可学、不可学,这一定是叫「不可学迷」。这并不是说这样;你脑筋当中很清楚,但是就是迷糊掉了,并不是欺骗自己,或者乃至于其他的等等。

14'25"
  那么杀戒也是五句,妄戒也是五句:

杀戒五句

  • 人作人想上罪

  • 人作人疑中罪

  • 人作非人想中罪

  • 非人人想中罪

  • 非人非人疑中罪

妄戒五句

  • 人作人想上罪

  • 人作人疑中罪

  • 人作非人想中罪

  • 非人人想中罪

  • 非人非人疑中罪

14'56"
  那么这个一共这个地方四戒,淫、杀、妄这个三戒都是列出五句来;盗戒只有四句,不过虽然四句,由于过五跟减五两个内涵不一样,所以它两个都列在这个地方,这两个不一样,所以判的罪也有不同。那么这个是就是「有无」。

15'28"
  这个有无里边,我刚才一个问题你们哪,重新再提一下:应该是八句,为什么现在列了五句跟四句?同时刚才有一个问题,已经有人提出来了,「有主无主想」没有罪,没有罪要不要列进去?当然不要列进去。所以八句当中少掉一句嘛还有七句,那么这个剩下来七句你们怎么弄?这地方就是一个让我们自己认真深细观察,那晓得祖师列这个东西的时候原因何在,他总要把我们所对的事、理、境、想,那个境界,能够包揽无遗,就是这样,认识得清楚、抉择得丝毫无差,准之修行,那么才能够产生我们所期望的。

第三节 定四五句

  • 初标

  • 二释

    • 初轻重明定五

    • 二犯不犯明四五

      • 初标举

      • 二别释

        • 初明定四

        • 二明定五

16'31"
  「定四五句」,那个在一百二十五页上头,现在先看那个文:

16'42"
【《戒疏》云:「三定四五句者。」】

那么这个或者是四句,或者是五句。有一种情况是确定的,不是四句就是五句;有一种情况,这个四句可能会变成五句,五句会变成四句。那么这两类,分在这个第三节、第四节当中讲。现在那个第三节就是确定的,那么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个文。

17'24"P.214
【《行宗》释云:「以律中列句,四五不定。如淫杀妄三戒并五句,盗戒四句。】

说这个律当中所列出来的这个句子,四句、五句不一定。那么讲到这个,我们一开头的时候说,一共有八位,一共有八位,我想这个八位你们都研究过,等一下我们再来讨论。那么这个八位当中定出来,这个律当中只定或者四句或者五句。那么哪一种情况是四句?哪一种情况五句?下面说明了,淫、杀、妄三戒都是五句,那么这也就是上面这个表,我们看前面的淫、盗、杀、妄。那个淫是五句,杀是五句,妄是五句;那么盗呢?只有四句。那么为什么,他下面说:

18'42"
【但由第三一句结罪有无,故句法不定。】

这个第三句是什么呢?第三句就是,我们看那个杀:

【如杀戒,人非人想,转想中罪,本迷下罪。(以作非人杀故)】

18'53"
  「人作非人想」,这样,这是第三句,如果说摆在盗当中的话,那「有主无主想」。这一句有的是有,有的是没有。如杀人,第三句是「人非人」。那么这个时候,「转想是中罪,本迷是下罪」,这样。这个不管是中罪、下罪,那都有罪。

【盗戒无第三句者,以有主无主想,转想亦中罪,本迷无罪。(以无主物非罪缘故)】

19'20"
  盗戒呢,说「盗戒无第三句者」,盗戒却没有那一句,为什么?「以有主无主想」,这个摆在盗戒当中,那就是「无主无主想」。那个无主想,转想是中罪,本迷就根本没有罪。虽然是有主之物,他根本不晓得,当作无主之物来处理,那他没有罪,没盗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一句就没有了。所以说,或者五句或者四句。那么再下面看,说在什么情况之下五,什么情况之下是四,看文:

20'05"
【《戒疏》续云:「若轻重相望,境是可学,生不可学迷,同是五句。」】

从重、轻方面来看,这样。那么这个如果是说本来应该很了解的,可是对境的时候,临时由于这种不可避免的错误──不可避免的错误,这种「不可学」通常我们就是说,譬如说,你平常事情认识很清楚,今天忽然迷糊掉了,或者是脑筋不清楚,乃至于有人到这个情况之下就是……。我们像常常会有这种状态,那么这个把它弄错了。那么这个情况之下说,虽然迷还是有罪,我们看一下下面这个文就了解了。

21'00"
【《行宗》释云:「初轻重明定五。】

重轻定五,这个迷只是转重为轻,虽然转轻了还是有。

21'09"P.216
【迷重为轻,如人作非畜杀,有主作非畜盗等。皆缘罪境,定有第三句,故同五句。」】

这个是人,你把他弄错了,当作非人、当作畜生,就是这样。那么虽然这个罪比较轻一点,还是有罪。所以,这个是五句。还有呢,有主物你当作无主这样的话没罪,可是你有主物把它看成非人、畜生的这样去的话,那你内心当中还是有主的,不过这个罪缘减轻。所以在这种状态,心所缘的都是有罪。那么这个一定有第三句,所以这个是一定的──五句。那么哪一个是四句呢?看下面:

21'58"
【《戒疏》续云:「若犯不犯相形,则四则五。】

有一种情况是犯,有一种情况不犯,那么犯的是五,不犯的那就有四句了,现在他下面说明:

22'17"
【谓前后俱迷,非缘罪境,即定四句,除第三位。如无主想等。】

你根本不知道,所以那个时候,譬如说我们刚才说,虽然这个东西是有主的东西,可是你根本不知道这是有主人的,你觉得这个是无主的,那你就把它拿走掉了。所以在你心理上面本来并没有起这个盗心,所以心里面所缘的,并没有起盗之罪。这个状态之下,第三句就没有了;所以就「有主无主想」。所以这么状态的话,第三句没有了,那么五句当中只剩四句。另外一种情况呢,说一定是五句,哪一个呢?

23'08"
【迷虽是定,而缘罪境,即定五句。】

你是弄错了,可是这个迷怎么办呢?那就是「缘罪境」,你心里面还是有这种起犯之心,那一定五句。举一个例子:

23'26"
【如非道想,非人想,减五想等。」】

像譬如刚才说,人,现在你把他弄迷糊掉了,把他看成功非人、把他看成畜生。还有呢,盗,这样,你本来这样,说你要去盗的这个,结果你以为……譬如说这个前面叫「有主无主想」,现在「五」变为「减五想」,你盗的东西,这个东西你以为:啊!这个东西不太值钱的,好了嘛两、三块钱,就这样。所以那个时候他虽然是迷糊掉了,实际上这个很值钱哪!你把它看成两三块钱,那个是同样的迷,同样的这个有错误,可是这个盗心还在。那么这种状态的话,还有!所以这样的话,那一定是五句。这个了解了,我们看一看解释:

24'27"P.218
【《行宗》释云:「二犯不犯明四五中,初标举。】

犯、不犯来对明,相对比地来说明四句、五句。「初标举」,第一个就是「犯不犯相形」。

24'42"
【谓下别释,初明定四。无主想者律无此句。】

这个很清楚。

24'48"
【迷虽下次明定五。此即总收轻重二位。减五想者此谓盗戒若作无主则是四句,】

「迷虽下」,虽然你同样地迷,但是一定五句,那么这个是「总收轻重」。「减五想者」,说盗戒,「作无主」就变成四句,盗戒当中如果是有主物看成无主,那是四句。有主物本来是重的,你迷,变得少一点,那就是这个减五,这个两个不一样,说:

25'18"
【若盗满五迷为减五亦随结犯故入五句。】

你去盗,犯那个盗戒它有一个原则──过五钱是重罪。然后,虽然这个东西是过了五钱,你弄不清楚,以为它不过五钱,以为什么?一、两钱。所以这个意思,那么还在犯,因为你有缘罪心在,仍旧是五句。所以,

25'52"
【意显随义不定,不必依文。」】

所以上面这个文,就告诉我们「则四则五」。什么叫「则四则五」呢?说这个到底是四句、五句,不一定!看你实际上对境的时候那一种心理状态,所以看它那个实际的内涵来确定,这样。那么这个是「定四五句」。下面:

26'28"
第四节 互四五句

这个「互四五句」呀,四句可以转成五句,五句可以转成四句,所以这个互相可以转变的,不像前面的,是这样就是这样。那么我们看文:

  • 初标

  • 二随释

    • 初从四至五

    • 二从五至四

26'47"
【《戒疏》云:「四互四五者。由是可学生不可学迷,即互轻重。或从四以至五。】

前面同样的可学转成不可学,有一个从犯、不犯看,有一个轻重转变。刚才我们说,过五迷成功减五的话,这是轻重的转变,是吧!所以在这样的转变的话,四句变成五句,五句变成四句,所以或从四变成功五。那么什么情况之下本来只有四句变成五句呢?

27'24"P.220
【如实无主体唯四句,后转为主即为五也。】

说本来譬如这个无主想,那个真正盗的话,一定是指什么?这个你不觉得,你心里面并没有起盗心,那么这个情况之下拿的话,一定没主人的。这实际上,不是!后来你又想:「嗯!这个是有主的吗?」就是这样啊!那么在这一种状态当中你转,或者是转疑或者转想的话,虽然盗当中没有这个,可是那一句在这地方因为你那个脑筋当中一转的话,它就有了,这样,所以四转为五。反过来呢,就是五转为四,

28'12"
【若本缘人,转想当杌,约从后心则唯四句。」】

你本来缘的是人,后来把他看成功木头,如果从木头那一方面去看的话,你对木头根本没有,所以木头根本不可能你对它有伤害之心。那么这个是就是四五互转的情况,我们看一下那个《行宗》的解释。《行宗》释云:「初标。二随释二,

28'39"
  「初标」,第一个就是特别地说明、标明这个什么是四、五。那么下面来解释,解释、「随释」分为二:

28'55"
【初从四至五。】

初是从四至五,那么下面呢,从五至四。「从四至五」是怎么样呢?

29'02"
【即约前心本迷,后心转入罪境故。】

前面你本来不了解,你也并没有犯罪之心,但是后来你觉得:「欸?」起心里面或者想、或者疑,这样的一个转变。那么那个虽然本来是无主的想法,你一起心,这个就有了。「二」,反过来说:

29'30"
【二从五至四。亦合标云从五至四。】

因为它那个《戒疏》里边没这一句,所以《行宗》说应该加这一句。那么就是

29'41"P.222
【谓本是心境相当,】

就是心本来是缘的人,后来呢?

29'48"
【后转缘非罪境,故云转想。当杌即人作杌木想。」】

后来你想:「嗯,这个不是人嘛!」那你的心当中去转变过来了。所以对这个杌──杌就是木头,对这个木头来说,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心嘛!所以说,人如果作为木头一想,对这个木头你本来没有心,所以这个、这个就没有了。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