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9a第9冊 第六十九卷.A面P.147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9册 第六十九卷.A面P.147

00'03"
【并愚教网,内无正信,见不高远。致亏大节。】

那么,还有对于这个「教网」,这个教本身理智很深广、很丰富,重重无尽地相关,所以称为教网。我们这个东西又愚痴无知,了解嘛也不了解,里边嘛也没正信,见解也不高远,这样。所以我们都只图眼前的,这个真正的毛病都在这里,不能看得深远的地方,因此「致亏大节」,重要的地方我们都有亏损。

00'42"
【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戏弄出非法语,举目攘臂偏指圣仪。或端坐倨傲,情无畏惮,虽见经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

说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形像」他已经告诉我们,这个我们要「至真齐观」,就把他看成佛。在这个地方互相戏弄,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应该很庄重,应恭敬,一跑到佛殿很恭敬。实际上,一跑到寺院,平常所以为什么出家人我们总是要注意,原因就在这个上面。刚开始的时候,也许刚开始来,虽然形式很容易,头发一剃、衣服一换,就出家的形式具足,可是这个习性的确一时改不过来。那怎么办呢?这古代他很讲究这个威仪呀!所以说这个昨天某某法师回来就讲:啊,平常我们自己觉得已经不大好,跑到一看,到那里一比的话,我们觉得像我们在天堂上面一样,就这样。这个当时我听过了也就算了,我多多少少有一点概念,晓得他们很糟糕、很糟糕,就这样,可是那也就是这样。

02'09"P.148
  后来回头一想,我又觉今天早晨好像还在睡还不晓得在干什么的,忽然之间脑筋当中灵光一闪,啊!我就感觉得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这个商那和修尊者,不晓得你们晓不晓得这段公案哪?人家称他为无相好佛,是不是他呀,还是他的弟子?反正那个时候,非常了不起的、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大祖师,那是第三祖哦!就是这样。可是他出世的时候还没看见佛,他度人不晓得多少人,人家称他为无相好佛,这样。啊!度人无量。那么那个时候她有一个老比丘尼,这个老比丘尼一百二十岁了,这个老比丘尼曾经看过佛,他自己那时候大概已经八十多岁了,确实的我记不住。啊!他就非常仰望这个见佛,那么就问,有一次去拜访这个老比丘尼,因为这个老比丘尼见过那个佛了。

03'09"
  那么这个老比丘尼怎么办?就是去的时候,那个商那和修尊者那时候已经成了名的,好了不起的这个传佛心印的,「无相好佛」人家尊他为。他那个进门的时候,一个叫门坎,是不是叫门坎哪?她下面挖一个坑,然后把一钵这个油放在这个里头,油装得满满的一个钵放在里头,他就进来了。进来了以后,他也过去了。然后她就叫家人把那个上面那盖的东西拿开来看。说:「哪!现在这位大德度人无量,人家称他为无相好佛,可是比之佛世最糟的是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晓得不晓得?那佛在世的时候,那换句话说我们在律上面去看起来专门是捣蛋的,专门做那种不如法的事情),那比起这六群比丘,那差得天差地远!」

04'13"
  那为什么呢?她这个老比丘尼说:「我小的时候……」那个时候她家里边她的尊长父亲不晓得是供佛,那么请佛,通常供僧的时候那请一群的,僧次所以请了一群。那么这次来的时候正好那个六群比丘,换句话说,正好那些专门捣蛋的那些捣蛋鬼来。她家里面也是,佛当然没问题了,结果居然来的是那个六群比丘捣蛋鬼来,到她家里边。那个这么多人进来,这个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泼出去,怎么装还是怎么样,就是这样。然后他们弄好了,这个商那和修这么一个大尊者进来,那个油跑到外头来了!

04'53"
  所以我那时候就想起:啊!原来这个东西的确是!尽管我们现在说如何如何,可是……比起他们是好,可是比起大陆上来,我在二十年以前曾经看见有一个老修行,这个老修行他是普陀山来的,他也是劫后余生哪,那是真是个劫后余生。他谈起来那时候还觉得那时候文革的时候,哎!真是啊,一谈到他还害怕。那么那时候我们一直在纽约这个乡下,那时候我在毗卢寺,他在那个大乘寺,那两个地方离开并不太远。实际上是邻居,他那个地方是有四、五百英亩,我这个地方是一百英亩,所以单单从我这地方跑到他那地方,就是在个邻居哦,从他住的地方跑到我那地方要跑半个小时,就这样。我们真正算起来是邻居,当然中间还隔着另外的人家,那你想想看,那跑得去找。

05'56"P.150
  有一天我晓得他们来了,不晓得干什么事情,那我就散散步,我就试试看,就这样。结果一跑跑了将近一个钟头啊!我觉得回去的时候很累。好、好、好,那坐下来随便谈谈吧!就这样。结果然后我就跟他们一谈佛法,喔唷!一谈佛法他就是恭敬得:「啊,法师啊!你实在是了不起!」就这样,他觉得我了不起,我觉得──他了不起!的确谈的法理,我当时还想,我觉得:照理说这种几十年的老修行,这个难道不懂吗?这样。我那个时候的话,还刚刚这个初出茅庐更谈不到啊!喔,他觉得你是好了不起!

06'37"
  所以我心里还觉得,心里当时还是多多少少有一点慢心在这个地方,可是回过头来一看的话,我这个慢心就没有了。我跟他坐在那里大概谈了将近一个半小时,本来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后来就累了。他说:你怎么来的?我说:走过来,我没想到走过来这么远。那好了,休息一下吧!他坐的时候始终怎么样呢?有一个靠背椅子,他不会这样、这么一来,他就那么很随便的,一点都没有什么装一个样子,就跑上来这么一坐,一个半小时!他偶然只抬头看了我一两次,就这样,笑笑、笑笑地看一眼!好了!说我教给我现在这儿装十分钟也许装得成功,你可是叫我坐半个钟头,我的的确确就不灵光了。这也使我所以感觉到这个礼仪是有动人之处。这个佛在前面的,威仪为主啊!这个清净幢相是有它绝对的价值。说要修行,你可以不要出家;要出家,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真该注意,尤其是在大乘佛法之内。所以我们现在的确谈不到弘法,可是如果能够威仪弄好的话,叫人家一看──油然生敬,这就不错了!

07'58"
  所以这个宋朝二程夫子,到后来我们现在动不动谈理学,总尊宋朝的他们所谓几家,二程夫子是很了不起的。以他们两个了不起的这种程度,跑到庙里一看,欸!说:三代礼仪尽在于此。他们都是尊重所谓中国传统的三代的礼仪那最了不起,说三代礼仪尽在于此哦!我们儒家的没有了,他们完完全全保留。可是宋朝比之于盛唐那时候,那不晓得差了多少远!那盛唐比之于以前,以前比之于印度,一代一代上去,然后比之商那和修,商那和修比之六群比丘如何?所以从这地方,我慢慢地了解了这个真正的重要。所以我越到以后越感觉到:啊!是没错,没错!以前我尽管人家说:「啊!这个什么修行嘛主要的看你这个认识。」这个意那是最主,可是「身口是具」呀!你那个意有了,那个具不用上的话,那不是也说空话吗?所以在这个地方又看见那一段的话,我觉得我们怎么样地应该自己的警惕!怎么样地应该自己的警惕!

09'21"P.152
  不过在这里也说说我们自己的,当然也有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听见了不要说:「对呀!你们师父应该这样地警惕啊!」我们应该警惕,在家居士是不是也应该警惕啊?这个时候所以在这地方要注意。所以我们每一位自己应该好好地警惕自己,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所以下面这个文字很容易懂、很容易懂,我们就不认真解释。再下面看:

09'53"
【《事钞》续云:「故《僧祇》中:礼人不得对于佛法。】

他继续地告诉我们,「《僧祇》中」,那个《僧祇律》是最主要的根本律。礼人不得对于佛像,那个是我们现在大家都了解的,所以在佛像前面礼人不要对,不要在佛前,不要对。那么譬如说,现在我们通常的寺院里,所以这个祖师立下来规矩,先去礼佛,礼完了佛嘛以后礼僧,礼僧的时候对着佛礼,这是很好的办法;嘴巴上面又说:向某某大法师,或者大上座、师父礼!那是面像着佛,这样!这个是这样。

10'41"
【乃至悬施旛盖,不得蹈像,别施梯。以此文证,明敬处别。】

这个证明这个凡是佛像,虽然它是木头或者……但是绝对把它看成真佛。

11'01"
【既知多过,弥须大慎。至堂殿塔庙,如履冰临深。形像经教,必慑然加敬。此则道俗通知奉法,贤圣达其信心。且如对王臣令长,事亦可会。凡情难任,圣法宜遵。」】

就告诉我们,这个不管是到殿堂,就凡是到寺院里边去,一对三宝,都是像「履冰临深」。这个「履冰」就像到了冬天──这里虽然没有冰,可是我们自己大家也晓得;大陆上面到了冬天,那个开始结冰,像黄河到结冰,过去了。可是刚开始的时候,走上去虽然结了冰,走上去了以后战战兢兢,「叭!」一下掉下去了没得命,就这样。说这个很深的地方结了一层冰,你走上去的话,非常小心!非常小心、非常小心!所以我们对经像都是这样的话,那内心当中要以这样的恭敬心,那么这样才真正地能够得到佛。所以下面举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对国王,现在来说,对总统、大官,喔!大家都肃然起敬,哪有对佛反而马虎的呢!所以这个是什么?凡夫啊!这个我们「凡情」根本不能加以信赖,应该怎么办?应该遵照着圣人告诉我们的法度,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第二节 坐立差异P.154

12'40"
  现在再翻过来二百零六页,二百零六页,我现在只重点的地方去看一看噢!最后一段「《归敬仪》云」,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归依恭敬应该有的仪态。

12'58"
【《归敬仪》云:「今有安坐像前,情无敬让。可谓无事受罪,枉坏身心。如上三果尚立,况下凡乎。】

那么真正重要的,就是佛像如果是坐的话,那我们绝对不能坐,就是佛像坐了,我们都应该站,所以应该只要对佛前一定站;但是他有条件可以坐,这个他有说明的,他有说明。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无事受罪」,所以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到三宝殿都是非常恭敬地供养、礼拜、旋绕,否则的话就生起是「枉坏身心」。所以上面说「三果」在佛前面、僧前面都立的,那证了罗汉果了,那可以,因为他也是个无学啊!

13'56"
【像立而坐,弥是不敬。】

假如像本身是立的,坐了那更是糟糕,就像

14'02"
【比今君父,可以例诸。】

那是古代噢!现在那更不谈了!我们小的时候还是,这个父亲如果在身边,那总归是恭恭敬敬站在旁边,父亲不说坐,那不敢随便坐。现在人在的话,那有一个椅子,那如果跟父亲,赶快坐下来,不要让父亲坐,能够让给父亲的已经是不错的了。所以这个礼法慢慢地越来越坏,现在的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糟糕,对那个师长等等都是如此!

14'35"
【此言易矣,临机难哉。】

这个话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很难哦!下面两句话策励我们:

14'43"
【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

不仅仅是这一件事情,所有的修行都是在这里的!我们恒常地──这个并不是常常,恒常地一心一意抑制,一心一意地努力,要抑制,抑制什么?抑制无始以来的行习,那才改得过来。

15'04"
【不尔虽读,不救常习。思之惟之。」】

这两句话将来我们一直用得上的!否则的话,读过了,懂了,但是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惯,没有多大的用场,所以我们不断地要思、惟,实际上思惟就是行本哪!现在看下面,继续下去,两百零七页。

15'31"P.156
【《事钞》云:「《十诵》:得对佛加趺坐。」 《资持》释云:「或为瞻想,或复禅诵故。」】

这个,这样的状态我们可以对着佛坐,然后坐在佛座下。这是什么?为了瞻仰、思惟、观察、禅诵什么等等,就好像在自己的师长──那佛是我们的师长啊!那在他的指导、监督,这样,乃至瞻仰等等。然后第三节「修供时节」,下面那一段,我们先看一下文:

第三节 修供时节

16'10"
【《事钞》云:「《僧祇》:佛生日乃至涅盘日,为大众说法称扬佛德。】

这样,或者是生日,或者是涅盘。

16'22"
【《萨婆多》云:二月八日成佛亦以此日生,】

这个下面那一段话就是,不同的部派,印度已经如此了。

16'33"
【八月八日转法轮亦以此日取涅盘。】

这个《萨婆多论》说的。

16'39"
【若依《瑞应》等经,】

那些经上面,「多云四月八日生。」哦!不一样了。「《涅盘》初云:二月十五日临涅盘复度十仙,」这应该是二月十五。「云过三月已入涅盘。」说临涅盘二月十五,过三月,应该五月十五。「《月德太子经》,八月十五日入灭。」那个种种不同。他下面说:

17'05"
【此并由众生见闻不同,故时节不等。】

这是由于不同的人见闻不同,所以时节不等。

17'14"
【《智论》云:舍婆提城九亿家,尚三亿见或闻,由慢业故。佛世犹尔。何况末法转轻,心业最重。」】

那么说上面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呢?由于众生的见闻不一样,时节不等。这个里边还有一个原因,在中国来说,在中国来说,这现在来说,这个也是历史上无出其右的,从秦以来全国是一个大统一的局面,整整的二千多年,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国家了。印度始终是小邦林立,虽然是阿育王统一全印,没有短短的、没有多久它又分裂了,就这样。所以在我们中国那个纪年,历代那个纪年很统一。在春秋以前那是有一些零乱,不过那个时候也是纪事也不完整。虽然不完整,可是本身还有它很完整的,譬如说《国语》啦什么,然后《春秋》、《左传》哪这一类。

18'23"P.158
  印度就第一个,不是,它小邦林立,他是记他的,他说他的、他说他的,那么南北很多地方有不一样的地方,再加上其他的不同的原因,所以这个里边的差别。再说这个印度人向来不太注重历史,向来不主张注重历史。它是一个哲学非常发达的国家,不要说佛出世,佛没有出世的时候,那时候九十六种外道,他都是讲什么?脱苦的,就是讲涅盘,讲这套东西。这个「涅盘」这个名字不是单单佛专有的,他也的确都讲究这个离苦得乐,所以他重视内心的修炼,他那个学派的主力中心放在这个上头。那么加上几个因素,所以这个印度这个历法,简直找不出头绪来,这是个事实;再加上又经过了这么几万里路传进来。那么这是第一个。

19'26"
  其次,下面《智论》──《大智度论》上面,「舍婆提城」,舍婆提城就是舍卫城。这个上面说九亿人家,「三亿见、闻」──三亿见到,三亿没有见到只听到,另外三亿乃至不见不闻哦!佛在世的时候哦,尚且有这么多人连他看也没看见,听也没听见,这为什么?「慢业」,就是业呀!所以何况是现在呢!末法的时候这样的,所以是个「心业」。

19'59"
  说到这地方,我们现在真正要注意!为什么这地方特别提出来呢?那由于你慢,喏,一慢──慢如高山法水不入,法也进不来,佛也看不到,这样。所以我们现在这一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广论》上面告诉我们三慢,那个三慢他说得很清楚哦!如慢相似,实非慢业,他这个慢是跟烦恼来慢的,是你烦恼,我偏不听你招呼,要克服你这个烦恼。拿什么?拿法来!所以他那个慢是越慢是越恭敬,我们这个越慢是跟佛是越远离,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那么下面这个解释自己看一看,所以下面的解释当中,曾经有一段是说,看看那个我们那一段,下面的解释二百零七页倒数第二行:

21'02"
【何况远者。由慢业者出不见及不闻之所以。】

为什么那些人见不到,乃至于听不到呢?因为由于慢!所以

21'14"P.160
【我辈生不值佛,岂非慢重。抚膺自责,深痛沈沦。】

那个是我们应该自己反省的一点。

第二门 入寺法式

21'27"
  现在再翻过来两百零八页,「入寺法式」。喏!那就说明进寺院,进寺院。这地方虽然是特别是为俗人,可是同样的我们也是一样,出家人也是一样,我们一天到晚在寺庙当中,实际上更应该注意。反过来说,出家人固然注意,在家人偶然来的这个机会是尤其应该尊重。

21'55"
【《事钞》云:「俗人士女入寺法。先出立意。息心静默非喧乱所集,轨法施训岂漏慢所践。】

应该把心宁寂下来,非常安静、默默地来,这个地方不是大家来吵吵闹闹,这个像茶肆、酒馆一样。这个是干什么呢?是「轨法施训」,这个才是,这个法度,这个是我们由这个地方超脱轮回的这个轨则,这样。绝对不是有漏之业,尤其是特别是造「慢」这一种心情,这种状态应该来的。

22'49"
【且心栖相表,形异世仪。归奉凭趣,理存规则。故应其俯仰,识其履行。是敬事仪式,如法亲觐。】

说这个不管是佛法僧三宝,这个情况是「相表」,这个形相之表,这个形相只是表面一部分,说这个完具是深入这个理趣,所以他那个仪相本身也跟世间完全不一样。这个是我们归投、一心归投敬奉所凭借的、所趣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它一定的规则法度。所以不管是「俯仰」,就是「俯」低下来,「仰」;换句话说,不管任何行动,一举一动应该了解如何做法,应该识得应行之道,所以这个状态当中都应该如法。这个应行之道就是「敬事」,恭敬奉事的这个仪轨,这有一定的方式,这种方式都应该「如法」,就像亲见这个佛陀一样。

24'15"
【岂可足蹈净剎,心形懈慢。非唯善法无染,故得翻流苦业。可不诫哉。」】

怎么可以说,人跑得来,在这个清净的这个佛剎当中,而心里边还是存着懈怠、怠慢之心。在这种状态当中,不但得不到好处,这个善法沾不上,反而种下来这个更沦堕的苦业!这个佛是个敬田,你不恭敬已经是有一个怠慢,如果说再加上怠慢的话那更糟糕。所以来这里的真正的目标既然要种福,怎么可以懈怠?下面这个就不必细说,再看过去。这个地方,

25'16"P.162
第一章 中国旧法

第一节 入寺法

第一项 清信士法

第一支 示正法

这地方叫「中国旧法」,不是讲我们这个中国,是印度噢──佛法称作「中道之国」。那么再下面是「示正法」,就告诉现在这个下面,所以这个「中国」本身都是印度当年的。

25'42"
【《事钞》云:「今依祇洹旧法出。】

这个「祇洹」是这个祇洹精舍。

25'48"
【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

那个「中国」也就是印度,不是我们这里噢!到庙的门外,把衣服弄弄好,先拜一下,进了门再拜一下。

26'04"
【安详直进,】

非常地安宁,然后一定不会惊躁,不会东张西望,不会跟人家嘻嘻哈哈。说

26'16"
【不左右顾眄。】

不会东张西望,一心一意专心在佛。怎么办呢?

26'22"
【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

这个第一件事情,先跑得去礼佛,然后这个绕佛,然后契赞。所以我们十大愿王当中第一个什么?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看见没有?就是这个!第三个广修供养,都在这个上头,这个才是!所以

26'49"
【若未见佛供养,设见众僧不先与语。】

就看见僧也不先……僧也晓得,一口气先进去。所以通常我们在这地方,来了以后:「啊,先礼佛!」这个是一般寺院正规状态。不是说:「啊!来了,高高兴兴,那坐下来聊聊天!」这个以后大家注意!尤其是自己的熟人更应该上去招呼,一来了,啊!那赶快去。通常我们不知道这规矩,来了一看,不是自己的就不理,要是自己的朋友,然后大家好高兴,「哎!来、来、来!」弄个小板凳排在外面,跑得去聊天,聊上一大堆,那个是一个绝端的错误!就这样。那么不认识的,跑得去,「啊!那好好地你们来拜佛清净相。」认识的,更应该注意!这是我们以后应该注意的。出家人如果不能够善巧引导怎么办?当然有一些人他根本不信佛,那尤其现在这个时候,那例外,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噢!这我们要了解的。那么不信佛也看什么情况。礼佛已。方至僧房户外,礼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礼一拜。

27'56"P.164
  礼佛已,方至僧房外面,再拜一拜。然后再见上座,见上座,次第到下是各礼一拜。下面这一段话,这个当年印度是这样,现在我们还是这样,现在我们尤其用得上!

28'12"
【若见是非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

跑到寺院里面如果看见这个是非的事情,不要去「讥、诃」,讥是讥笑,诃是出言去诃责。如果说「发言」去「嫌」或者「责」──心里面嫌他,然后责怪他,那是「自失善利」,到寺院里面目的不在这个上头。下面有一段解释:

28'42"
【僧中亦不可识。事似俗阙,检意则殊。今以俗情检道,意诚非易。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终无出期。】

说要晓得这个僧当中,你真正的面貌我们不认识的哟!真正的面貌不认识的哟!所以佛世的时候有很多这种公案哪!很多这种公案。不是佛世的那个什么有一个除粪人吗?就这样。那个除粪人最后佛度了他,证了罗汉果了。他在这个祇洹精舍、竹林精舍我记不住了,在这地方。结果一个国王跑进去一看:欸!怎么……。那个印度那个阶级是非常森严,那个除粪人最下贱的,谁看见的话,除粪人,避得老远的,就这样。那居然这个除粪人跑到那个僧团当中来了,他看得心里面一个国王大不以为然!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