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1b第9冊 第七十一卷.B面P.249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9册 第七十一卷.B面P.249

必愚闇自缠,是非不晓,开于道俗三恶门者,理合治之,如后二经。

如果这个比丘是非根本弄不清楚,使得不管出家人、在家人都引发人家造罪的话,那理应该去把他这个处罚、把他改过,就像《涅盘》、《大集》。这是第一个。

00'12"
【又《涅盘》是穷累教本,决了正义。纵前不许,依后为定。】

再说这两个经,《涅盘》是在后面,这个是最究竟的终穷教,出的了义之义。就是前面不许,后面最后《涅盘》既然说这样做的话,应该依《涅盘》。再不然,

00'36"
【两存亦得。废前又是。」】

这个就看自己,能够两样东西兼顾是最好,否则的话,看什么情况。不过这里有个说明哦:不要因为经上面这样就去治,这个经上面虽然这样说,治的人是不是能够如理如量地判断清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如果治理的人不能判断的话,那这个还是不行,这个还是不行!所以在这一点上面,说来说去,如理如法地了知比什么都重要。再下面翻过来。

01'15"P.250
第四章 食肉

这个食肉,那我想我们这里不细说了。这个有个原因,因为佛法刚传到中国来,那纯粹是照着印度当年的法则来说的话,通常佛制的戒的话,那比丘他并不一定是不吃肉,吃的叫三净肉,就这样。乞丐嘛!你跑到哪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就是这样,这个这种情况的。所以以佛在世的时候,跑到哪里,这样。这是只有三种情况,只有三种情况叫三净肉,它是这样的:为了他来杀的,那个不吃;乃至于疑:欸?他今天这样做是不是为了我而杀的?那就不吃。否则的话,当然你跑到哪地方去,人家正在,好,看见!看见那就给你,那就吃。

02'09"
  那么到了中国来以后,刚开始还是,一直到南北朝。所以你看梁武帝,他曾经写过一篇文字,我们不能判断什么时候开始全面吃素的,可是很明显的那个时候,就是荤素两派──食肉、不食肉诤论得比较厉害一点的时候。尤其到后来在这个地方呢,自从鸠摩罗什大师译了《梵网经》,说了这个受了菩萨戒,那么《梵网》上面规定是不能吃肉,就是这样。所以经过南北朝以后,然后南北朝以后那个时候很多的,南北朝的时候那个律上面,《十诵》或者什么很弘、很弘;那个四分一宗的广弘天下,还是中唐以后的事情,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南方始终……这个唐初这个四分一宗只限于北部长安一带,那么到中唐以后那才全国统一。所以在当时那个时候,这个肉食是一个问题,到了今天不是问题了,绝对,那吃素是绝对。尽管现在南传的泰国不吃,还是吃肉;那么藏传不吃──不是吃素,可是我们了解,我们了解,这样。就算藏传一系当中,他有一部分也是吃素的,藏传一系看两个,他修什么法门,这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来说,我们了解了就好。

03'48"
  不过这里要该说一说的话呢,就是蛋。是我们太多人就是这样,会吃蛋,蛋绝对不可以吃!不过另外一点来说呢,就是我们出家比丘,不要说这个饼干或者什么东西弄点猪油,喔!我们就把它一定要怎么样;晓得了,我们绝对不去买,这个是平常的一般的说明。所以我之所以想起的话,因为我曾经遇见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跑到在家人那地方去,喔!他觉得你们出家人来了,刚才我们那个锅子里边烧了个荤油,一定要把那个锅子洗得很干净,乃至于换一个。这个不要嘛!就是当然你用过了,你把它洗洗干净嘛好了嘛!这个这种是无此必要的,清楚不清楚啊?所以有一类的人哪,这个这是矫枉过正,不需要!我那天说过了。

04'45"P.252
  平常我们现在来说,倒是看看那个两百三十六页的最后一行。哦!这个除了这个最后一行,之前还有一段话,倒是酒肉荤腥,那个五辛之类都不可以──葱、蒜、洋葱。现在的人又说:啊!这个东西……。好像什么,讲卫生的,对吧?要吃大蒜,这个千万不可以,千万不可以!你可以不受戒,你可以不受戒,受了戒以后这个东西一定不可以,这个说得很清楚。那么还有这一段话,小字:

05'25"
【又《南山律》中,严禁蚕衣。】

这个丝绸绝对不能穿,这个非常严重、非常可怕,杀生之道。还有呢?

05'35"
【乳蜜唯开重病,不许辄饮。】

是,律当中是开许吃牛奶、食蜜,可是这个要什么?在有病的时候,不是说:「啊!那我们这样,那平常的时候吃一点增加的营养。」好端端的增加营养?佛法是最好的营养!

05'56"
【如南山《释门章服仪》云:囚犊将乳。劫蜂贼蜜。过之大者,无越蚕衣。比夫屠猎之量,万计倍之。】

那这个说,奶为什么不能吃呢?那把那个小牛把牠弄起来。蜜蜂、蜂蜜呢?也是这个样,这等于说,把牠们这个东西抢过来,这个我们真正大乘这个行者于心不忍!有病,那这种情况之下可开。至于说蚕衣的话,那比之那个屠猎更糟糕。譬如说屠那一条猪、一条牛可以很多人吃,穿一件衣服要不晓得杀多多少少的蚕哪!这是我们应该弄清楚的。最后呢,

06'51"
第五章 畜养猫狗

那个很糟糕、很糟糕,下面看那个文噢!

06'56"
【《事钞》云:「或畜猫狗,专拟杀鼠。是恶律仪。】

这是非常严重、非常严重的!你虽然无心,可是猫狗你为什么养牠?牠那个猫、狗,一个牠专门是杀老鼠,狗也是一样,那专门抓小动物,这是个恶律仪。所以舍戒当中有一个,当你受恶戒的时候,这个善戒就破掉了;所以当养猫狗的时候,对于这个持戒是一个最严重的、最严重的一个损害。

07'29"P.254
【《杂心》云:恶律仪者,流注相续成也。】

这样,它这个原因就这样。因为这个猫狗一天到晚贯注在身心上面,要抓这个东西,所以这个「流注相续」说身心上面。然后你招呼这个猫,你这个心跟牠相应,这个相应的心的话,这是非常可怕,是呀!对我们的戒恰恰是敌体相反的。

07'52"
【《善生》《成论》:若受恶律仪,则失善戒。」】

不管《善生经》上面、《成实论》上面都说──《善生经》就是《优婆塞戒经》,专门讲戒的道理的──如果受恶律仪自己这个善戒就……就算你求戒得到了善戒,受了恶律仪它就破掉了。所以这个养猫狗是绝对不可以,养猫狗是绝对不可以!

08'17"
  下面「《轻重仪》云:养畜猫狗,专行杀害。」喏!这个猫狗是专门做这件事情。「经论断在恶律仪」,不管是经或者是论等等,是说这个断定、这个判断都是这个属于恶律仪。「同畜便失善戒」,你一起跟牠养的话,那就失掉善戒,所以你养,这样。然后那把牠出卖,「出卖则是生类」,欸!对不起,你卖出去的话,牠不是还是产生这个人家受害吗?「业障更深。」「施他还续害心」,你送给别人,别人也受害了。「终成缠结」,这个弄来弄去不可以。

09'04"
  怎么办呢?「宜放之深薮」,就把在那个深山、这个深丛草当中。反正跑得去:「喔!某人哪,好好地,你自己好好地去谋生。」给牠多念几遍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希望牠下生转得善趣,就是这个。所以他说得很清楚,「宜放深薮」,「薮」就是丛林深草之处,放在那里,那自生自灭,「任彼行藏」。「必系之显柱,更增劳役。」也许我们把牠抓回来系在那个上面,那自己又徒增辛苦。「但依前判,彼我夷然」,如果照着前面作法,就是送到牠深山里面去,那个大家都好、大家都好。「便息生杀怨家,新树慈悲圣宅」,这样,这个是告诉我们的,这个「生杀怨家」这个业消失掉了,大家都是能够增长以慈悲为怀的圣人的基础。那个〈别行篇〉到这地方,说了只剩下最后一个:

10'17"
第六门 出家宗致

对于这个在家人来说,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趣,就是慢慢地引导走到这条路上去,慢慢地引导走到这条路上去,就这样。那么所以这个出家宗致,弘一大师摆在最后,摆在最后。我们看一看,那个前面有一段小字,两百三十八页上面,一开头是问:

10'46"P.256
【问:今辑《在家备览》,何以最后列〈出家宗致门〉耶?】

嗯?说你现在辑录的是在家人关于戒方面应该了解遵守的,所以叫《在家备览》,为什么这个地方,最后把这个「出家宗致」列在这地方呢?弘一大师在这地方特别告诉我们,说:

11'17"
【答:凡俗士尚未出家,而欲出家者。须先了知出家之后,如何发心,如何苦行,自量己力,以定可否。】

因为真正的在家的人,他要嘛不学佛,学、学、学、学自然而然会走上这条路来的,他自然了解,至少种个善根哪!就这样。说如果有人他学了,要想出家,还没出家,要想出家,那么这种人更重要了;应该先了解出家以后,出家怎么一回事情、如何发心、要做些什么,于是这个时候才「自量己力」,自己衡量衡量,「以定可否」。

12'05"
【若其力有未能,应即知难而退,不须率尔出家,】

如果量了自己的力量觉不行的话,那知难而退,不要轻轻易易匆忙地出家。

12'19"
【免致将来忧悔。】

他将来要后悔的。

12'24"
【以是之故,出家宗致,为在家者所应预知。因以此门,殿于卷末焉。】

所以这是在家人真正应该知道的,真正应该知道的,这一点对大家很重要!那么其实我看了以后,我不要说当年,一直到现在出家了快三十年了,二十七年了,我现在常常每看一次,啊!我觉得实在是美不可言,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用,对我来说非常有用。所以在这地方我们不妨跟大家一起好好地来研读一下。分三部分:

出家宗致中分为三章

  • 一出俗本意

  • 二先说苦事

  • 三应知五德

13'15"
第一章 出俗本意

【《事钞》云:「沙弥建位,出俗之始。创染玄籍,标心处远。自可行教,正用承修。滥迹相济,世涉多有。」】

就告诉我们这几句话。这个沙弥是出家刚开始第一个,说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要先经过这个沙弥这一个位置呢?说沙弥这个位置的安立,是原因为什么?因为刚刚跳出这个在家这个牢狱,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就是「创染玄籍」,刚开始能够沾上,沾上这个玄妙的,这个籍是指籍贯,就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已经从世俗那个地方离开了,进入这个圣人的圈子的第一步,那个时候应该是「标心处远」。在家人忙的,一天到晚是忙的这个牢笼的事情──衣、食、住、行,增长生死痛苦;那个出家人的话,这个目标所安立的是「处远」,要看远大──小的地方去看,要跳出生死轮回,终极目标来,是究竟成佛。假定我们了解了佛法的真意,以《法华》来看的话,那只有一条路──成佛!所以尽管现在刚开始头一剃是个沙弥,可是沙弥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心理上面应有的目标就这么远大呀!

15'10"
  所以在这地方,「自可行教,正用承修」,正可以从这地方开始,好好地教证二量上面,照着这个去做,好好地去学,好好地去行、用,好好地去修。先把这个目标安立了以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该怎么学,学了以后应该怎么去修;所谓修的话,就修改以前的,学是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做法。那么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出家的意趣,所以一开头就把这个应该把它认识清楚。如果说不了解这一点,是「滥迹相济,世涉多有」,那乱来,只是行迹,样子看看,好像,实际内涵不行。这个世俗一般通常都是这样做,这样做不对!所以这个开头的时候,祖师就特别地点醒我们。

16'17"
  尽管现在很多人说,哎呀!出家好,大家马上:「哎,出家好,赶快去出家!」因此我想到今年夏天在南部,就遇见这么一个事情:有一位现在是一个沙弥尼,她不晓得有什么原因,信佛信得很多年了总是,后来听说出家好,哎呀!非常欢喜,那么最后就出家了。出家的时候遍告诸亲友,然后真是像办喜事一样的,铿铃匡啷把她送到庙里来什么、什么、什么弄!结果刚开始她还一定是出家啊、出家,想这个好得不得了,就像她像平常世间一般地这样去弄,总觉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好,好像去作皇帝一样地把她送到皇宫,就是这种!我是说这个,说到皇宫是个说笑话,可是这个味道真有点这样。结果等到那个热闹完了以后,回去来第二天哪,她还觉得味道还满新鲜,三天以后就不耐寂寞。然后过了几天以后,她就很难受,然后打电话回去,然后她那个先生也天天打电话回来,就这样。啊!一天那个电话费突然之间猛增,就这样弄法,弄到后来实在是这样的,最后后来就回家去了。

17'43"P.260
  回家去了以后,她那个师父就告诉她:「欸,这个不行啊!那你把它衣服脱下来。」欸,她又不好意思,这种情况居然一拖拖了这么很多年。今年我去的时候,她家里人打电话来,说:「法师,她很听你的话,你告诉她。」就这样。我当时听了以后心里面觉得很奇怪,她很听我的话,这样。我说:「我的话没有用耶!我自己觉得没有用,我还听佛的话,她听我话有什么用?如果我说对了,那是佛的,不是我的,就这样!所以如果说对了,那不是我的,所以你应该听佛,不是听我。」所以现在我主要的告诉她这个意思就是:你应该做得如理与否。

18'30"
  我就想到这地方啊,现在想想很多人这样,他:「呀!出家好、出家、出家好!」所以这弘一大师这一编,在这地方实在是太好、太好!我到现在一直在常常想这件事情,所以他先要了解出家为什么,然后如何达到这个目标,达到了目标应该做些什么,这个都应该了解啊!否则的话,只是像世间一样:啊,好、好、好、好!好了以后跑得去,他以为的好像世间的好,结果出了家以后他并不了解,出家真正的好,是好这个因哪!这个因是要经过相当努力的。这一点很多人不了解,所以他就说「世涉多有」。那么下面,不必说闲话,我们看:

19'18"
【《事钞》续云:「然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

真正修学佛法整个在这地方,整个的就在这地方!这个信是「道首」,这个没有信根本谈不到!所以「信为道原」,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都从这地方来的。但是来了以后,你真正要进来了以后,产生功效的,不行,要什么?智!就这样,要智慧。这个东西是引导你进来,进来了以后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智慧呀!所以这个是说「出世解脱」的因是智慧,那个「出家必先此二」,这两样东西──最重要的!下面:

20'11"
【如未晓此。徒自剃着,内心无道,外仪无法,纵放愚情,还同秽俗。】

假定对这个不了解的话,那匆匆忙忙地剃,那个徒然的,毫无意思!这个时候里边就没有对佛法的认识,外面这个样子当然也更谈不上,所以里外皆失。于是呢,是「纵放愚情」,还是随顺着自己的情见,这个都是愚痴,这个都是愚痴。虽然形式上面是剃了,着了圣人的衣服,可是这件本身像世俗一样的脏垢。于是呢,

21'03"
【所以入法,至于皓首,触事面墙者。良由自无奉信,圣智无因而生。但务养身,宁知出要胜业。」】

这个是祖师特别说明现在这种状态,这个愚痴不了解产生的这个恶劣的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了解出家的真正的意趣,于是在这种情况是入了法,进来了以后一直到「皓首」,换句话说,弄了几十年了,头发皆白。这个时候就「触事面墙」,遇见事情一点都不知道,就好像《论语》上面说的,说站在一个墙前面,对着它是一筹莫展。我们通常说触事面墙是一无所知、一无办法,意思就是这样,你不了解。为什么原因呢?由于自己没有「奉信」,好好地正确地认识。这个信并不是说,喔,我相信、我相信;这个信也是净信心,了解它真实的内涵,然后深入地真正产生那个智慧,这个正是「圣智」,不是世间的聪明。于是这个圣智无由产生哪!

22'21"P.262
  那这个时候干什么?目的干什么?「但务养身」。那这个现在是太多、太重!所以很多人说:哎呀!老了退休了,那怎么办呢?跑到庙里面去。意思啊,这个叫作什么?养老寮。「啊,我出多少钱哪,不要做事情的。」就这样。那么少出一点嘛就做做事情,那个就是个养老院哪!我们现在那个末法的时候是这个样。当然你这个大和尚,你这个大法师慈悲,说:「喔!我现在看见这种老的人很可怜……。」然后以菩萨心肠,那我赞叹!这个地方我们很清楚、很明白。那是宁愿大家集众,说:「啊!我们现在来、来、来,弄了一个什么,自己办那个养老院。」那远来得好呀!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了解的,这个绝对不是为了身体呀!不是为了照顾这个五蕴有漏之身,这是为了要跳出生死轮回,还而且济度法界一切众生。

23'31"
  那么下面这个《资持》的解释,第一行没有什么,下面我们看《资持》解释第二行,说「原」,为什么叫「道原功德母」呢?

23'46"
【德自信生故云德母。】

这个功德从哪里开始?依相信!因为你相信了,所以进去好好地去学、好好地去行,于是透过了这个,认识了增长功德。那么至于增长功德怎么呢?

24'00"
【治业由智之力,破惑在智之照,故为解脱因也。】

由于信心进来,学习了解,然后去照着行持,这个照着行持对治惑业这是什么?要有智慧!说破惑跟对治这个业都要由智慧,一个是智慧的照──见;一个智慧的力,这是行。所以说,前面说目足并运是千里可至,说目也要智慧去照,破这个惑;然后下面的这个足是行,也要智慧对治这个业。一个是照的功效,一个是破的力量,那有了这两样东西,就是解脱生死的缚束,所以这个智慧是解脱之因。所以

24'58"P.264
【非信道德无以发,非智业惑无以除,出家之人为道求脱,故云必先此二也。】

出家的目标就在这个上面,真正重要的就是除这个惑业需要智慧,可是这个智慧,不信没办法进入,所以说「信是道原功德母,智是出世解脱因」,出家整个在此!那下面又说,「无信」呢?最后一行:

25'28"
【无信则智不发,无智则不慕道,】

没有信心这个智慧不能启发,没有智慧这个不会慕道,不会行道,于是

25'37"
【饱食暖衣悠悠卒世,故云但务养身等也。」】

一生就忙这个。于是这个时候都在养身,是毫无意思,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个特点。

25'52"
  那么关于「出俗」方面分为七科,这个七科。第一个出家元缘,这个分为七科,那个七科当中:

出俗本意中分为七节

  • 一出家元缘

  • 二劝出有益

  • 三障出有损

  • 四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 五明出家已行凡福行

  • 六明出家已行圣道行

  • 七大小乘相决同异

26'31"
  分七科一一说明,这个我们认真地细说一下:

26'38"
【《资持》云:「标列七科,前三明功,次三明行,后一决疑。」】

26'44"
【《济缘》云:「次列七科,统明出家始终行相。】

喏!整个的出家从始至终那内涵,在这个地方很清楚地明白。说:

26'55"
【学者至此,当须自检。】

我们学的人到这地方,要很自己认真地检察、省察!

27'03"
【若唯徒说,于己何益。说食数宝,目击多矣。」】

如果单单说,不行!没有什么好处。这个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说食数宝」、「入海算沙」。这个祖师又说「目击多矣」,这是对我们一种策励,对我们一种策励,说看见的都是这个。我现在自己衡准衡准的话,也一直在这地方转,我总想从这地方能够跳出来。那么所以现在我们这个七科,一科一科地来,一科一科地看噢!

27'41"P.266
第一节 出家元缘

这个出家元缘当中分两部分:出家元缘中分为二项

一出家文证

二引诫劝修

27'56"
第一项 出家文证

《业疏》云:「如《华严》偈: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

第一个先找文证。那么在这个正说文证之前,有一点我先说一下。这个世间法跟这个佛法有一个基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世间法说进步、进步,佛法要不要说进步?佛法也说进步,说进步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可是在这个进步过程当中,认识就不一样了。世间讲进步不要证据的,要怎么办呢?你研究,不断地去研究当中发现错误就改善,所以越向后改是越是进步;既然是越向后改越是进步的话,你不能拿以前老的东西来证成你这个事情,对不对?

28'57"
  而现在说这地方为什么要引文证呢?那这个是一个真正最重要的特点。对我们个人来说是讲进步,可是我们这样的进步是有个目标的,是不是这样啊?我们进步希望成佛!这个成佛,对佛来说,他是达到究竟圆满的,彻底究竟解决了问题,所以说我现在这个在这里,目标安的这个究竟的目标放在这地方。所以现在,如何从我现在这地方达到这个地方,这个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跟我们普通世间的进步根本不一样,世间的进是在瞎摸当中,然后才能够认识到哪一个是非错误;佛法,已经看清楚了这条路,照着这个指标走。所以说就像我们去要到哪里去,到高雄去,然后有个过来人,告诉你为什么到高雄,高雄有什么好处,你如何去法,把那个地图放在这里。现在你真正重要的要怎么办哪?就把这个已经证明、百分之百正确的,你怎么跟它相应。所以在我们走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拿这个东西来证成。跟世间是不是很不一样的?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