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4b第10冊 第七十四卷.B面P.57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10册 第七十四卷.B面P.57

00'02"
  他有这个本事噢!他地上捡到铁钉,也把它吃进去,花生壳也吃进去,人家馊水缸一大缸也吃进去,欸,拍拍肚子,「今天应供得很好!」他有这个本事啊!然后他要去放生,人家要放生,买鱼,「那你拿钱来。」「没钱!」「那怎么办?没钱你怎么买?」「那你把那个死鱼给我好了!」「好!」觉得这个也是道理。那个死鱼一给那金山活佛,那个死鱼就活了,丢在河里。「啊!」那个卖鱼的看见大惊,「好、好,那活鱼也送给你!」他有这个本事啊!所以这个是我们要了解,要看别人哪,「住于实相」啊,这个要真正住在这地方,所以这个衡准内心是第一重要。所以像我现在这样的话,说来说去,唉!要多读经论,反观自己,然后志趣要大,行持要实!那么这种地方,是对我们最应该注意的地方。所以,为什么要这样呢?祖师说:

01'07"
【世多邪见,故问决之。】

世间太多这种人,邪见人太多,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来抉择,这个是《资持》里边的,那《资持》里边。那个《资持》里边的最后一行:

01'21"P.56
【答中,以福况罪。不作福者不取福相故云不作。种种因缘谓方便化导,随所动用皆离过故。」】

他完全是方便、随缘,他需要的怎么办,他就怎么办。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随缘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跳出生死轮回,他绝没有一点过失。那个大乘行人,在根本上面他一定要发菩提心、要救一切人。救了一切人,证了实相以后,那个时候没有罪福相,没有是非相,唯有一个,就是大菩提心要救人家,那时候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所以《法华》后面,譬如说这个〈普门菩萨本事品〉(编者按:即〈观音菩萨普门品〉)、〈妙音菩萨品〉,都不是这么说吗?应以什么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继续:

02'22"
【《事钞》又云:「《摄论》云:菩萨得无分别智,一切尘不显现,由有胜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恶。由前有利益故,自无染浊过失。】

这个最重要!

02'38"
【纵有利益,有过失不应行。】

喏!这个就是《摄论》上面告诉我们的,到什么情况之下可以了?是说菩萨得到了无分别智,这是呼应前面的《智论》的。那么,说得到了「无分别智,一切尘不显现」,那个是初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哦!所以这个叫无分别哦!不是我们现在:「啊!不要分别了,反正你吃酒、吃肉你不要去分别它。」既然你不要分别,为什么你还要吃酒肉呀?所以祖师们告诉我们,如果大粪摆在这里,你也觉得吃得很好,那你真是不分别了。给大粪就是受不了,那个时候最好少开口。现在常常说:「哎呀!我可很自在,我不在意。」然后在那儿睡觉。睡觉嘛,当然自在啰!叫你看看看,热得个要命,满身流汗,你还在拜佛,还要什么,你说我很自在,那多多少少有一点起码的自在,这是我们必须应该了解的,这一点这是它的个特点。

03'41"
  所以在这个地方说,这个得了无分别智,一切尘境不现,那么这个是胜智的方便。然后在这里有利益,对于前人,对于所对的前人有利益,那么他要怎么做都可以。「具行杀生等」,自己是没有一点的杂染之心,没有一点过失。假定说这个有利益而有过失的话,那不可以。虽然可以利益别人,但是自己有过失,那不可以噢!所以虽然就是有利益,自己有过失,那是什么?在你没有得无分别智之前的话,这个有过失。所以它下面:

04'25"P.58
【准此。初地已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故地前不合。」】

结论来了!所以平常那种开合的话,这个正规地来说,是大地菩萨。那么对我们来说,因地当中万一作了怎么办呢?堕落!可是堕落龙当中,可是这个完全是要正知见相应,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得准,这一点要把握得准。我们要这一点了解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然后你衡准心行到底怎么样,那去走,那就战战兢兢去走,那才可以。

04'59"
  那么下面这个解释,解释呀,我就不细说了,我们不妨看看那个《济缘》,倒数

第三行:

05'09"
【《济缘》云:「无分别智谓观诸法如实平等,故无分别。】

一切法平等平等,这个是无分别智啊!

05'17"
【唯一真体,外尘本无,故尘不显现。方便即权巧。有利益者谓利他也,自无染者谓自利也。】

这个是标准在这里。

05'31"
【具此二利虽行无犯,】

要有这个──自己没着染,对别人有利益,那个时候才可以。

05'39"
【互有所缺亦不行之。故云纵有等。】

这样,或者自己有染,虽然对别人有利,不可以,就这样。或者自己虽然无染,对别人没有利益,也不可以,这个标准在这个地方。

05'56"
【今时愚人,不量位地,不知权行作恶无耻,妄引为例。自误误他,难可救也。」】

现在有很多人,这种愚痴之人,不量自己的什么地位,不晓得这个大菩萨的权宜之计,然后自以为如是,这个叫作「作恶无耻」。这应该了解观察自己内心,觉得:「哎呀,我怎么这个凡夫啊!」所以这个一心地感到得羞恶啊!现在无耻,还要作恶。不但如此,还「妄引为例」:「欸,你看那个佛菩萨这样的!」这是「自误误他」,害人不浅,这种啊无法可救。所以这个祖师的一番苦心哪!一再苦劝我们及告诉我们这些。那么翻过来:

06'55"P.60
【《事钞》续云:「《涅盘》:持息世讥嫌戒,与性重戒无别。 因说菩萨持戒相,罗剎乞浮囊喻。」】

这个是现在我们,到最后,说了这些到最后《涅盘》上头的时候,他还特别说明。说很多后面的戒,这个戒当中前面最重要的──大,最主要的根本重戒是性戒,不可以犯。后面有很多是什么?「息世讥嫌戒」。照理这个息世讥嫌是当时人的讥嫌,现在有很多人说,啊!这个息世讥嫌戒无关紧要的。佛怎么告诉我们哪?尤其到最后《涅盘》的时候叮嘱,看见没有?啊!说这个息世讥嫌与性重无别。因为你自命为弘法者,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可以让世间的人来讥嫌你,说:「你这个人说了个半天,不如个俗人。」那你这个法怎么弘呢?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既然你的目的在弘法,那么对于这些人的应该的护持,当然跟性重一样,这个很明白!尤其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根本是要帮忙别人哪!性重是你个人的自己呀!所以在这个条件之下的,所以这个《涅盘》说息世讥嫌跟性重无别,是有它的绝对的价值理由在的。这是我们要了解,这个是它的根本,并不是说我们无缘无故的。现在清楚不清楚?

08'34"
  所以那个标准摆在这里,你才能够衡准得出来为什么。当然,我们这种也只是了解它的百千万分之一。你从这个观点去看,你了解了──噢!为什么息世讥嫌戒跟性重戒一样。如果你站在自利的立场,那的确这个有它不一样的地方,那个息世讥嫌戒不能跟那个性重戒比。所以前面犯了,那对不起,你这一生不能证涅盘的,就好像断了头一样;后面你忏悔,可以。可是你为别人的话,别人心里面老耿耿于怀,你忏悔了,别人心里耿耿于怀,你帮助别人的意趣根本失去了,所以你必须跟性重戒一样地等观起。所以我们要切适那个戒的特征的时候,那个标准安立了,才能够说得清楚。不晓得我这个意趣,清楚不清楚?这是我们自己衡量我们的内心。

09'28"
  所以真正说起来,讲戒不那么容易啊!所以说到这里快完了,我也只能说我实在是不懂,实在不懂!我只是随缘随分,根据我自己从我师长那里告诉我一点那说它,只是百千万分当中的一个。所以其他的有很多,那是都是大菩萨示现的,我想他们一定有他的更完整的数据,我们总想办法要去尊重人家。那至少我自己感到很惭愧,那至少把我了解的做到了再说了!所以这一个部分,对那个息世讥嫌戒要怎么办?要做到说「菩萨持戒相,罗剎乞浮囊喻」,哪怕很小的一点不要犯,这样啊!这个是我们要注意到的。

10'16"
  不过呢,在这里就是根据刚才,如果说你为了别人,是为了利益人,到那个时候自己心里面觉得:「哎呀!这样的。那既然我是这样的一个菩萨,要舍什么,那好!我就是下至堕落,我也舍了,就帮他。」那这样去做,那种是这个发心是了不起的。你对于它那个根本没有动摇,清楚不清楚?就这样。所以他本来是为了护别人,为了护别人,所以哪怕很细微的息世讥嫌戒你也护。现在同样地,你为了护别人,所以到那个时候你稍有开,可是关于那个菩提心戒,那根本,你把握得非常牢。所以刚才那个经论上面都告诉我们,你哪怕犯了戒了,可是你这个菩提心还在──没有犯!现在清楚不清楚,对不对?所以你拿这个标准一衡量,你就衡量得出来。可是这个事情不是嘴巴讲的,嘴巴上讲的话,那都是无耻大罪人;那都是心里面内心。

11'19"P.62
  所以平常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从前面一步一步来?先不要在别人身上试,这个身上一试,试出毛病来。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子照,什么镜子?心镜!这个心镜,当心里对境的时候,看看自己贪心,管自己还是管别人?只管自己的,那先不要说帮别人忙,这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至于我们现在这个几个互相同修当中,那是依众靠众,依众靠众──啊!自己看不见,看了别人马上回过头来,然后互相地策勉。好在我们团体当中,犯了一点点小小毛病,它也不会引起世间的讥嫌。那么同样地,世间的同道当中也应该注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总之说来说去,如何先从这个根本地方下手,戒的特征也在这个地方。

12'16"
  那么下面我们这一章说完了,这一章说完了,这章说完了呢,这章就是这个「出俗本意」。那么这个意趣把握得准了,下面要「出」了,所以第二章说「先说苦事」。

第二章 先说苦事

12'37"
  大家觉得:哦,出家好、出家好、出家好!往往以为出家怎么好啊,那你也不要去上班,也吃的有现成,用的也现成。欸!对不起,错了噢!真正要出家跳出生死的话,这先是这个乐的因哦,这不是眼前就马上快乐哦!要种乐的因的话,现在的行持可是苦的哦,这我们一定要了解!如果了解不到这一点的话,那就根本错了!所以我们必须……。这个地方的先说苦事,不是先说……让我们认识行持的时候,硬是第一件事──先苦。假定出了家了以后觉得生活上面很快乐,那保证这个出家根本错掉了。所以出了家了以后,种这个乐因,说现在硬是要种种艰苦的。现在我们看文:

13'27"
【《羯磨》注云:「《僧祇》云:】

这个《羯磨》这个批注上面引《僧祇律》。

13'36"P.64
【若初欲出家者,为说苦事。一食,一住,一眠,多学问。答能者,度。」】

要这样的!这个是下面说《随机羯磨》上面的,告诉我们,就是换句话说,度出家的人,开始沙弥,这个师长先要告诉他。对于这个想出家的人告诉他:「你要来出家的目标,是要解决生死轮回之苦哦!然后这个现在要努力哦,努力这个除苦之因。」就是这样。所以这个修行很苦的事情,那么苦到什么程度呢?吃,只能一食,住是一住、一眠。这个都有它的一个内涵在,下面都有解释。这个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当中的享受,那个少到不能再少;还有呢学问,学问要多得不能再多。你看看!现在我们享受是多得不能再多,学的话,少得不能再少,还嫌它麻烦,就这样。恨不得一个人说,哎呀!那最好我……。说是修行,关了嘛屋里边,这样,或者坐在蒲团上面打瞌睡,随顺着自己的习气走,那是我们的根本错误。所以,「答:能。」说:可以!这个能是要真的哟,我们才度。现在下面:

15'02"
【《业疏》释云:「为说苦事者】

为什么先说苦事呢?

15'06"
【以世网苦辛,多厌求乐,初虽慈许,终有退败。】

由于世间很多人哪,啊!「世网」,这个像网一样的,好辛苦喔!所以大家说:「出家快乐。」他就想想:「没有错,我一天到晚要做这个,又要做这个,出了家以后嘛,这种事情都不做了。」他根本就认识错了!就这样。那么所以这样来,来了以后呢,师长的人也是:「啊!那好、好了!看见他一番好心来。」师长是很慈悲地接受了,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教导,以及学的人也没有正式地好好地学,到最后──退、败,完了!心退了、行为败了,那堕落地狱了!下面就解释,什么叫「一食」。

15'53"
【一食者佛教之中,一食为本。】

一天只有吃一趟。说

15'59"
【托缘开二,不是长途。】

现在我们是吃两餐哦,说这个正规的是吃一餐,吃两餐不是这样。

16'09"
【至今西域,统五天竺,常行一食。希见东华寺别两顿。】

祖师说的,到现在西域,那就是印度等等,包括所有的五天竺,就是五印度,通常情况吃一餐,所以像我们这里是吃两餐的,很少。那是南山道宣律祖的;现在呀,喔唷!吃两餐的是很少啊,都吃三顿,三顿不够还要宵夜,宵夜不够还要点心,就这样。唉!这个实在是非常糟糕。乃至于有很多地方去,好像你去了以后,不送一点点心不好意思,这变成功养成习惯了。我之所以说这个,习俗之难改呀!这个教育的重要啊!

16'55"P.66
  不过眼前很多人「一食」,我不大主张他一食,说老实话。你教理不清楚,然后他自己的善根不够,吃了一食以后,把一天吃的量统统吃下去,乃至于两天吃下去。唉呀!吃得那个肚子胀得个要命,然后跑得去:「欸,我吃一顿哦!我吃一顿哦!」这个非常糟糕、非常糟糕!就是这样。所以人家吃一食,怎么吃的呢?就是一抟──就这么吃到肚子里面,肚子觉得不饿了就可以了。以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大概我们饮食当中三分之一,就是这样,一天还吃一顿,这样的啊!所以,既然我们的条件不够,这个祖师……那完全要衡量自己的,雪山大士(注①)那才可以。所以人家说吃一麻、一麦,这个样,喏喏喏喏,那我们也不需要,就是跟我们的量相应,这我们要总要适可而止,这是重要的。不过当然啦,现在如果有这种大士出来,就是这个样,那我还是赞叹不已,我视之如佛!这个是一定要我们把握得住这个中心在哪里。一住呢?说:

18'10"
【一住者一坐跏趺,周时方起,自非味重何以致斯。】

什么叫「一住」呢?打坐。一坐周时,周时多少?二十四小时。一坐下去二十四小时,你没有这样一点点的什么味,什么叫禅悦喔!你没有一点的,我们现在禅悦为食、禅悦为食,这个才是真正的禅悦为食啊!啊,真是味道真的很重!那菩萨戒上还有规定的──他恨不得不要出来──菩萨戒规定:尤其是这个菩萨乘行人,这不准超过七天,这样。那是因为他得到了味道,我们现在的话,坐在那儿坐了七分钟,唉!心里面就乱糟糟的,是这样!那这个是一食、一住的典型例子。这是为什么我说现在定、慧等等,现在我们也不必深谈;戒,然后这个戒当中──正知见,如果我们能够弄对了,战战兢兢去做,有我们的分!下面「一眠」,还是要睡的,这个眠怎么呢?

19'09"
【一眠者中夜之时,暂尔倚卧,分星月次,寻起缘念。】

这个睡的时候要不要?中夜。中夜拿我们现在来说,十点到两点。他实际上他并不是真的睡十点到两点哦,躺下去,手这么一靠,就这样。星月一分,只要稍微星月一分,一睡下去,一觉得,那马上起来了,这个是睡觉的方法。这种情况我们也只了解,现在我们通常好一点的寺院,晚上睡得满晚,总是早晨起得满早,那中午一定还要养息一下,就是这样。养息得不够,早晨吃过早饭还美其名曰「回笼觉」。唉!我当初出家的时候,我就养成过恶习,所以我到后面,我对这个非常注意、非常注意!我很长一段时候,我那在狮头山的时候,因为我师父年纪大了,他们老年人晚上睡不着,他通常都是两点钟起来,我也起来。但是他用功,吃过早点以后,通常大家是睡觉。刚开始的时候,我扫扫地,后来一个人实在觉得,唉!一个人……。刚去的时候人都是发心啊!天天扫。我觉得:「扫来扫去也没人看,扫它干什么嘛!那还是念佛吧!」当时倒没睡觉,就念,念了有一段时候,念得很用功。念到后来这没味道了,东去摸摸、西去摸摸,看看大家都是,那我也稍微休息一下,有的累了就。结果不睡则已,一睡,好了,天天睡!以后我到别的地方去以后,早晨就是没办法。

20'41"P.68
  以后一直后来到同净兰若,到了同净兰若以后,仁法师这个精神,我想:不要睡觉!结果吃过早饭在那儿看书也好、念佛也好,这个眼睛皮就在任何情况就拨不开。那旁边那时候有个小沙弥,他就跑得来给我送一点什么,看见我那样子,他就给我送一点什么、什么,我已经忘记掉了,不是万金油,饮料,那个是增加那个东西。那我想试试看,有的时候这试了也不行,吃了咖啡,一杯咖啡吃下去,一个晚上睡不着。唉!这苦熬,熬了很长一段时候。所以我晓得这个习宿难改。

21'20"
  你说,乃至于到现在这种情况,你们看见,我如果实在太累,我也休息一下,可是精神起来了,我早晨那一觉绝对不睡!所以我现在真正感受得到,真的累了是需要休息,我们就是个常人。那你说一下:「我休息一下。」不要说像我,你们在座任何一个忙了,可以!可是这个习惯养成功了,这个对我们很有害。以前我曾经有一段时候我想中午也不睡,因为这个西方人中午不睡觉的,我想你们知道噢!结果他们的习惯,来的话──他们来,可以!跑掉了以后,啊,那一天的精神就整个没有。我这是随便一说,这是个人还是个人随分、随分。

21'59"
  所以在这里我说,我并不是主张我们要一食、一住、一眠,但是我们随我们的分。实际上《广论》上面呢,不但看这个,地上菩萨为我们的愿境,我们恨不得希望菩萨,那个菩萨一千年不睡觉、一千年不那样。那我们有了这个经验的话,那晚上大概那睡它七个小时,后来慢慢改六个小时,乃至于这样。所以你们将来真正有因缘,你们不妨可以试试看,不妨可以试试看。先不要说要这样,如果试得行,那就做;试得不行,就以现在这个状态当中,把现在我们已有的时间,能够把握得住,真正好好地把握,在这个上面不要向下退,那已经就不错了。

22'48"
【多学者慧心常运,不许浮散也。」】

喔唷!这个「多学」,比我们还要来得麻烦,我们学,这个要什么?「慧心常运,不许浮散」,要学到这种程度噢!这样。我们现在多看看书还可以,说停下书来了以后,这个心里面始终能够不浮散的话,这个更难。但是这种都是我们的愿境,然后来策励我们,策励我们。

23'18"P.70
【《济缘》释疏云:「世网苦辛谓工商士农经营求趁不容自安,人多厌之求安闲乐,故反说苦事知其志愿。初慈许者谓师辄受也,终退败者谓资疲厌也。】

那就下面说:为什么前面说「世网苦辛」呢?就是普通世间人,这个地方不是沙弥要出世吗?他出世之前,在世间不管是哪一行、哪一业,大家都是经营忙碌,所以这个实际上的的确确大家都厌恶,总希望安乐。所以真正出家的时候,这个时候要了解,真正出家是要了解出家的目标──修道,修道是一件苦事情。这个眼前虽然苦,可是这个是乐因,这个才是我们现在忙的。并不是说现在就即刻得到那个乐果,这个乐的果变成功将来的苦因,这个要认识。所以从这个上面,了解这个出家的行者的志愿所在,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反过来的话,虽然做师长的人,说「慈许者,师辄受也」,啊!看见难得的:「很好,来、来、来!」来了以后,如果他不了解这个,以及虽然了解了,可是志趣不深远坚固的话,最后慢慢地,「资」──资就是所谓来受的弟子,来受的弟子到后来慢慢地疲厌,那就害了,那就害了!下面这个解释我就不细说了。最后一行:

25'14"
【《资持》云:「《僧祇》,先说苦事。欲令知难,免后悔故。】

为什么要先说苦事呢?要让他了解出家的根本意趣喔!就这样。说现在是种的乐因喔,这个因本身要努力的喔!就努力来说,这是苦的哟!这个苦要身心两方面。所以我经常遇见很多人:「哎!我不怕苦,不怕苦!」他很努力,结果呢,弄了没几天,受不了了,有很多这种典型的例子,有很多这种典型的例子。我遇见、曾经遇见过以前有一个,哦,也是,他来了绝对不怕苦,一跑跑到寺院里面,他把周围草地上面的草,所有的都拔掉了,就这样。你说他勤进吧,真勤进!我告诉他:「那慢慢地来,慢慢地来!」不叫他拔他受不了,就因为这样的关系跑掉了,我说天下就有这种怪人。后来想他跑掉了真好,连他那个习性之难改,叫他休息一点,他还自己觉得这……。普通世间人都是把自己这个未会先会那种,以为这个是修行,实际上都是学的「我」。

26'35"
  所以这个身苦已经不大容易当,这个心苦是更难当,这个两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你没有正知见,的的确确走进来,这条路不大容易走,不大容易走!所以这个《僧祇》上面所以要先说,喏!让他了解,事先了解了以后,他不会后悔,这个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一点上面,通常我们说正知见、正知见,就是指这个而言。下面:

27'08"P.72
【《四分》,则有十种。谓能耐风、雨、寒、热、饥、渴、毒虫、恶言。一食。持戒。」】

上面那个《僧祇》说了个总相,总相就是说:哦,这样的喔!实际上内涵呢?引用《四分》的。《四分》上面说这个内涵一共有十种,哪十种?「风、雨、寒、热」,这是就住来说的,住来说的。我们现在住得样样安乐,这样,从那个地方到那地方,我还看见很多寺院──因为那个寺院通常不像那个住家呀,现在的住家是新──越到后来是越考究,譬如说这个地方是大殿,那个地方是寮房,那个地方斋堂,那个地方嘛是这个什么,是这个譬如说洗手间什么等等。总觉得:欸!这个地方要弄条走廊,免得出去的时候啊……。乃至于到洗手间去要弄条走廊,免得那样的。

28'14"
  唉呀!所以我现在,以前古人说住在树下我是没看见,可是我到印度去,看见这个状态,那真是看见了。不过现在你们去也看不见,那房子、老房子拆掉了,都又造了新房子。去年那个梵因去的时候还看见,我们抬头一看,净超,你有没有看见哪?那个旧房子,那就是个斋堂上面,那个抬头一看那个天花板都掉掉了,那个顶上面看得见那个光线的。你还记得不记得那个绿皮房子?他就是指这个。那个房子干什么呢?我们这个铁皮是烤漆钣烤得很好,它那个铁皮不是欸,他就把五加仑那个桶啊,油吃完了以后把它剪掉敲敲平,一块一块弄起来,就变成功这样钉在上头。好啰!这个就是屋顶,就这样。然后年久了以后,那锈掉了一个洞,风就灌进来,那已经不错了哦!那算起来,真正算起来已经不错了。那个就是「风、雨」,所以外面大风、里面小风,外面大雨、里面小雨,欸!他们就安之若素。「寒、热」,那这是住的地方来说。然后饮食呢,「饥、渴」。啊!我们现在这里说实在的,吃完了以后,「啊……」这样,经常这种状态。

29'31"
  这个所以说到这里的话,所以有人说现在为什么大家弄不好啦?物质太丰富!我发现这也是事实。所以我的老师他就说,他那个一直到二十几岁,他十几岁就去了,整整的十几年他从来没想到,他说:「我们那个时候不要说袜子……」他到十几岁没穿过鞋子啊!一方面固然的苦,还有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他那个学的那种精神哪!并不一定是说他的精神好,他精神也好。所以这个说来说去我总觉得这宿生的资粮,他能够感到好的师长、好的同学、好的传承,在这个里边,他自然那个学把他全部吸引住了,要嘛不行淘汰掉了。他一张开眼睛来,等一下做完了早课,第一件事情他就跑出去跟人家是这个论辩,就这样,不管风雨无阻地在这个地方,那外面那个石头上面,他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里头。

30'36"P.74
  所以我们现在这里,很想学、很想学!所以我说来说去,我现在了解一个事情,凡是这种事情──资粮,就是一点都假不来。所以这个上头说,不是急着求,急着要求培植资粮。然后这个资粮要培对哦!如果培不对的话,那就三世怨,这是绝端重要的!你能够在这个上面好好地做好了以后,将来这一步一步上去,进到这个圈子里头,那样样东西摆得很妥贴。

 

注①:释尊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之名,属于佛陀著名本生谭之一。又称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