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6b第10冊 第七十六卷.B面P.125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10册 第七十六卷.B面P.125

00'09"
  那么佛法当中就说识的作用,那么这个识的作用,它也有各家开合的不同。譬如说小乘的来说,那不管是实法宗以及假名宗,它所承认的识是六识,就是相续这个六识,这样。说从这一生到那一生,因为这个有色部分、身体部分,都消失掉了烧成功灰,那么到下一世去哪个呢?就这个东西。那么这个大乘就有不一样了,大乘唯识一系说这个不是第六识。唯识一系讲什么?第八阿赖耶识。那我们总也觉得这个大乘好像是都讲阿赖耶识,实际上不是喔!中观一系不讲这个的喔!中观不是讲这个的。那么这个,中观也有是讲说应成跟那个什么自续,这个在这里就不细讲了,要讲得、扯得很远。将来我们如果说真的有机会说那个宗派渊源的时候,那个它辨得非常清楚。真正要想深入的话,这个是我们必须认识、必须认识的。尽管它是只抉择那个见,可是见是我们行持进去的根本,所以这里先不去谈它。总之,反正我们现在大概了解,他后面也会告诉我们的,他不会有遗漏的。

01'37"P.126
  现在我们看,说这个补特伽罗,我们总把它看成功「我」,实际上这个东西没有我这个东西在。至于说「我」,也同样的有各个宗派不同的争执。现在我们通常说,啊!说这个「我」叫什么?是有一个常一的、是有一个什么能够自己作得了主的。真的是这样吗?也不一定,这个就这里不去细说它了。这个是各个不同的宗派,然后所安立这个内涵有它差别,有它的差别,在这里我们不细说它,这样,不去细说它。只是我们能够简单扼要,但是把握住那个宗要的认识。

02'26"
  说对治无明的这个明,是明些什么呢?明了我们现在说补特伽罗没有我这个东西。与「此相违」,那么跟它相反的话,那就是说「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在那个补特伽罗这个数取趣当中,明明不是我,欸!却起一个执着,这个执着就是萨迦耶,这个叫坏聚见,萨迦耶见叫坏聚见。那么什么叫坏聚见呢?说这个实际上我们兜起来这个东西,我们叫作五取蕴,这个五取蕴是五样东西兜在一块儿呀!可是这个五取蕴,我们把它觉得这是有个我在,这样。实际上这个五取蕴真的是我吗?它不!它是个五样东西聚起来的。不但是五样东西聚起来的,而且是坏的,它无常的嘛,所以叫「坏聚」。不但是五样东西聚集在一块儿,而且坏,坏在生灭、生灭当中破坏的。那么我们对它又不认识,有个错误的执着这个东西,觉得有个我。所以在这个补特伽罗上面执着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执着的见解叫作「我执萨迦耶见」,这个就是前面说的能治明相违品。

03'55"
  不过这种说法是什么?是「法称论师所许」的。法称论师就是印度大乘发展了以后,一位很了不起的大菩萨,通常我们说「南阎浮提六庄严」当中,陈那、法称两位菩萨。这个六庄严代表主要的三个特别的、不同的渊源,第一个性宗──龙树、提婆那两位菩萨,那也就是这个所谓西天的祖师当中,我们说这个传法的祖师当中十四、十五祖是吧?十四祖、十五祖──龙树、提婆。达摩祖是什么?二十八祖啦!那这个对,没错!这是龙树、提婆,那么这是两位。下面呢,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是代表相宗的。然后,陈那、法称两位大菩萨那是什么?因明的大师,那个好了不起、好了不起!实际上这也是相宗当中的一部分,但是对佛法上面的贡献,那是无与伦比的,这他们六位都有他的特别。那么所以这个是法称菩萨。他所以说这个的话,因为他们在这个佛教上面的树立,都有他的不可磨灭、必须要如此的这理由。因此这各宗各派,我们就说:欸,你不管你怎么说,我毫无遗漏地要解释得清楚。

05'30"
  至于说这个「无着论师兄弟」,那就是无着、世亲两位菩萨,那怎么说呢?「则许倒执实义,蒙昧实义二中后者」,说蒙昧。什么叫蒙昧呀?弄不清楚,就这个。弄不清楚,弄不清楚这个萨迦耶见上面,因为弄不清楚所以呀……不是,这个补特伽罗是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于是起了一个,就这样。那么但是这个两者当中虽然有差别,好在什么?「此相违能治上首」,能对治的,「同许为觉无我慧」。「觉」也就是「明」的另外一个,说能够正确地了解明白这个没有「我」这东西。说这个就是无明。

06'25"P.128
  那么这个无明当中又开出两支来,「又此愚蒙,《集论》中说略分二种」,哪两种呢?「业果愚」、「真实义愚」。什么叫业果愚呢?从业感果,拿我们普通来说──因果关系,就这样。有它的必定的因果关系,世间这个都不认识。那么现在有很多也会讲因果,所以站在某一个立场上来我们说:「喔!他们也是讲佛法。」那是一个最大的误解,最大的误解!印度的很多外道也是讲因果的,不过他那个讲、讲,讲了半天,到究竟到某一个程度的话,没有因果了。所以表面看起来我们觉得是因果,实际上讲、讲,讲到后来就没有因果了。我们往往有很多这个佛弟子不清楚这个,所以说:「欸!他也是讲因果。」这实际上这是个绝大的误解,那这种概念在这里不细辨它。对一般大部分上来说,我们也不妨说,啊!它就是。关于这个概念刚才说的,在这个宗派的这个严密地抉择的时候,它会分得很清楚,告诉我们深细的内涵。下面真实义愚,那真实义的话,那就是性空缘起的性空那一部分。

07'45"
  「初能招集堕恶趣行,后能招集往乐趣行。」初就是业果,因为他不了解业果啊,了解了业果了说:「喔!造了个善业嘛这个能够得到好报。」然后呢,人人都希望好的,哪有希望恶的,所以他了解了,他自然就不造恶。因为不了解,所谓愚的话就是不了解,所以任意妄为,因此堕落恶趣。那么后面真实义愚呢?他虽然说晓得有因果,能够在人天道当中,但是始终透脱不来,透脱不出,所以招集往乐趣行,还在六趣当中。总此二者称为无明。

08'36"
  「行」,第二支,「行即是业」,那个就是我们造作,凡是造作了以后就有一个力量。「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那么,这个我想我们不必细说它。

08'51"
  第三个「识」,「识者,经说六识身」,经上面告诉我们的六识身,就是眼、耳、鼻、舌、身以及意。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那么为什么经下面又要说这个话呢?那也就是印度当年很多的这个大论师,这个论师从小乘开始一直到大乘,唯识、中观各宗派诠释不同。那没关系,不管你诠释的什么,只要你认以为这个,那么就是这个,所以这地方主要的告诉我们。「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那这个识里边又有两支──因位识跟果位识,这个我们要分别一下。这个因位识、果位识对下面很重要。说如果我们对这个不了解的话,那怎么办呢?那么就是说起不善业那么感得的苦果,造了善业那么就感得乐果,这个是习气所熏的,这个识是因位识,这是个种子、这个识种子。那么下面呢,「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是果位识。」由于这个种子将来还有一个其他的因缘,它会从这一生到下一生,那结生的这个识种,那个就是果位识。

10'40"P.130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看,说刚才不是谈到阿赖耶识吗?尽管前面不管是经上面、论上面,说提到或者有的嘛是接受阿赖耶识,有的不接受,可是在一般我们国内──中国,或者整个汉系的这个教理当中,大部分通常概念都是说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有一个什么特征呢?这个《八识规矩颂》当中叫「去后来先作主翁」,大家记得不记得这个?如果你不记得,哪一个人在黑板上写一写。去──最后,来──最先。什么叫最后?就是人死了,你看看他动都不动了,这个还没有走;这个走掉了,这个人真叫死掉了,就这样。还有呢?来先,它来的时候最先来,在那个入胎的时候,结生相续一下进去,它就来了,那个时候什么都谈不到,凝滑,那个胎里边如果这样的话,(对!就是去后来先作主翁,)实际上,这个东西是什么?那是换句话说,这个就是一个果位识,这个就是个果位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前面讲的识是什么?就是讲这个!那么由于这个慢慢地增长,变成功其他的什么等等。

12'09"
  说「如是由于无我真实义愚增上力故,未如实知善趣真苦,妄执为乐,即便造集福不动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结生之识,是果位识。」那个跟前面一样。总之这个识都是先一个因位识,还有一个果位识。前面说的是,也就是说由于业果愚不了解的,向下的,这个地方由于真实义愚不了解。不管你哪一个,那么这个识有两个位,一个是因位识,一个是果位识,是因位识、果位识。

12'58"
  那么这关于因位识、果位识,我为了容易了解起见,在这地方举一个比喻来说一说。平常现在这地方谈那个因位识、果位识,说从这一生到那一生去。我们虽然人人都经验过无量次,但是都忘得干干净净,前一世记不住,未来世还没有碰到,这样,所以对它很不容易了解。但是,这个相续一再地进行当中,所以前一世到这一世虽然是没有,可是这一生当中我们继续地进行,这个概念很清楚。那么只要把这个积累,总结起来也就是这一生到下一世的,所以我们不妨把眼前的这一念来说一说,这个就比较容易认识。

13'51"
  这个识就是前面说的,由于前面的行,造了业以后,在这个业熏的一种习气。这个业熏的习气通常都是什么?就是中观所说的;我们也可以用唯识所诠,造了以后什么两个什么「种现相熏、低昂时等」,那个都没关系,我顺便一提。总之一句话,造任何一个业,造了以后,它一定留下来一个心里的影响力量,这个影响力量这个地方叫作识,就是个认识作用,就是个认识作用。所以现在举的什么比喻呢?譬如说我们随便、随便一件事情,为了容易了解起见,就说今天我们在这地方有一样东西,吃的东西。然后你看见了,大家说,或者是你随便看过去,欸,看过去你根本不晓得。有人说:今天我们有一样什么吃的新鲜的东西呀!然后你又眼睛看见,又耳朵听见,你脑筋想:嗯!今天那个样,吃的东西新的啊?什么东西啊?他就告诉你:芒果,或者是榴莲,随便,那个没关系,你自己去想。是不是,那时候你是不是脑筋当中有一个新的东西留下来了?留下来了以后,这个认识作用,这是个认识作用,你心里面有影响作用,就是放在这地方,这个叫什么?因位识。

15'22"P.132
  什么叫果位识呢?就是它这个认识作用会感果的,我们在生活当中可能发生很多这种事情,是不是这样?那么下一次如果你再遇见了,再遇见了。那么什么情况这遇见的?它有不同的情况,譬如说我随便说一下。你或者是倒是看见、或者是听见了,那么晓得:嗯!脑筋当中有一样东西。那么这个留下来的东西,刚才我们说芒果、榴莲,为了使我们更印象深刻一点,我们举榴莲,因为芒果这里常见的,大家都认识它,也谈不到,那个榴莲很多人不认识。什么叫榴莲哪?说一下,弄得个迷迷糊糊的,「啊!反正有这么一件事情,很好吃,水果之王──人家称它为,泰国来的。」就这样。好!过去了。过去了,它有没有生起现行啊?生起现行叫作结果了;没有生起现行,这个留在脑筋当中,我们脑筋当中有一个印象,那么这个脑筋当中留下来这个认识的印象叫因位识。

16'36"
  过了一些时候跑到别地方去,又听人家说,这个谈起那水果,你就想:「哎,对呀!这个水果是需要的,欸,那一天好像有……」总有一个什么因缘触发你,触发你了以后,你就想:「这个水果之王,这倒没尝过耶!到底什么味道?」也许你主动的,也许是外面被动的,这个都没关系。然后你就想,啊!你越想或者越听,到那时候听的时候,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欸,这个满有劲,我吃过很多水果,这个水果倒没尝过啊!而且这个水果之王啊!刚想的时候只是引发一点兴趣,后来由于其他的因缘,于是越弄使得你馋涎欲滴,于是你就想办法去获得。

17'21"
  所以前面这个因位识,还需要经过后面这样一来,那么那个时候你是不是就去想办法去获得这样东西了?于是,欸!满你的愿。这个时候这个第二次再来的时候,那个识又现起的时候,能够使得前一次留在我们心识当中这认识作用生起现行,生起现行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感果」,这个清楚不清楚?所以这两个位次,前面这个阶段的叫作因位识,后面的呢,果位识,虽然是同样的识,可是这个因果两者当中有它的差别。后面,这个是很绝端重要的一个概念,先提一下。

18'11"
  再下面,名色,看文。「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色者若生无色,略示唯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等色,如应当知。」那名色简单一点说,两样东西,就是说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所有的人,或者所有的有情,真正那个身心要两样东西,一个物质部分,一个心理部分,就这个。那么这个物质部分叫「色」,看得见的。那心理部分呢,这个看不见,所以叫非色四蕴,那么用「名」字来说明它,就这样,所以名色就是这个。

18'58"P.134
  那么下面「六处」呢,六处也就是说色身,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处。「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识入精血,为羯罗蓝,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这样。就是这个名色慢慢地增长以后,这个识入胎的第一剎那叫名色。进去了以后慢慢地增长,那个时候眼、眼处,耳、鼻、舌、身以及意这个叫作六处。然后呢,这个下面我们也不妨把那个文简单地看一看。「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于羯罗蓝位而有。若是化生,结生之时,诸根顿起,无此渐次。」这个注意!胎生、卵生这些,那么它都有的渐次一步一步增长,化生没有,一旦结了,立刻六根全具,六处全具。那么这个「卵生湿生唯除住胎」,除了住胎以外,其他的也是一样慢慢地增长,它只是不住在胎当中,实际上这个卵的住在卵当中,就这样。这个也是一样,现在我们了解所谓湿生的话,湿也是一种卵,不过它那个卵跟那个卵生的不一样,卵生好像外面有个壳,对吧!这样,湿生它就没有这个壳,在这个水里边,大概的情况亦是如此。

20'48"
  「是〈本地分〉所说。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六处成身差别,是为成就能受用者」,这个。说名色本身,身的自体,身的根本就从这个地方来的;然后这个根本上面慢慢地增长那变成功差别。不过这个前面那个,后面的每一支都具足前支的噢!并不是说,无明到了行那一支的话,前面无明没有了,只有行,不是。这个无明到了行的话,行那个里边现出来的行的行相,它一定有无明。然后到后面识的时候,现出来识的行相,一定有前面的无明、行,那么每一支后面都是如此,就这样。所以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我们身体的那个整个总相这个叫名色,所以通常我们说色心、色心;然后它的个别的行相来说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等等。所以一个是身体的总相──自体,一个是身体的差别,那个就是受用的本质成就。

22'00"
  那么再下面,「触者,谓由根、境、识三种和合,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就是这个。触的话呢,由于这个六处然后生触。这个六处的六根,对境,这是说根对境以及这个认识作用,这个三样东西碰在一块儿产生。这个产生的什么?就是说可意的、不可意的、中庸,所以这个叫作触。

22'31"
  那么「受者,谓触取」以后的话,「触取三境」,由前面那个触,就是说根、境、识三,这个触了以后,「顺生三受」──对于可意,起的乐受;对于不可意,起的是苦受;对于中庸境,起的舍受,那么这个是三受。

22'57"P.136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这个乐受呢,不离──希望不离开,或者我们就执取;那么苦恼的事情,乖离爱──希望能够离开。所以平常的时候,我们喜欢贪也叫爱,瞋也叫爱。在这一支当中瞋为什么爱?乖离爱嘛!你讨厌,希望排斥它,就是这个。「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这个有个特别解释,前面那个因为这个十二有支,一定是前一支引发后一支,前一支引发后一支,说由受的因缘,所以生那个下面的爱那一支。可是这个生一定要什么?跟无明和合触缘才能够生爱,没有无明的话,「虽有诸受爱终不生」,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将来真正谈,所谓修行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为什么破了无明,虽然有受不会生爱,不会生爱那么就没有业,那是以后再说。

24'12"
  「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若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那么前面说这个受用,「名色、六处」两样东西,自体、身差别成就,那个能受用的这个体成就了;「触」的话呢,根对境所受用的碰到了;然后再下面「受」的话,那个就是整个的所谓「生受用」,生起对于异熟的受用。所以从我们说受用、受用,这个受用需要能受用者自体,那个是名色跟六处;以及所受用的境;然后以及在这个里边产生受用的这个认识作用,这个叫「三事和合触」,所以这样的这个情况之下,那么这个受用就圆满。那么当然,前面说的乖离爱、不离爱,跟舍受相应,也同样地就是无所谓离、无所谓不离的这样痴相应的这种状态。

25'31"
  下面,「取者,于四种境起四欲贪」,那个取就是爱的一种执取,比较强盛的。那么它也有哪四种呢?看下面,「于四种境起四欲贪,谓欲着于色声等欲尘,及除萨迦耶见余诸恶见,恶见系属恶戒、恶禁,及萨迦耶见,是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这个取就四种:欲──这个对于欲界的种种;见取──是见解;然后戒禁取;我语取。那么「我语取」是专门的,这个就是我们十使当中,这个十使当中的哪个呢?这个我语取就是萨迦耶见这个取。戒禁取呢,那就是这个十使当中戒禁取。然后见取呢,其余的这个利使;那欲取呢,就是这个钝使,就是这样。主要的就是这样地一往分别。

26'43"
  「」,那么爱、取以后就有了,由于「昔行于识,熏业习气,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这个有就是一旦到了这个位次的话,它一定会感生后面的后有,会下一世会来结生的。实际上还没有到下一世,只是因位当中,所以他说在「因上假立果名」,这样。说有,实际上到有支那个时候它还没有现起,可是到了那一支,它一定会现起这个有的,所以叫因位,只是用假立果名。

27'26"P.138
  「生者,谓识于四生最初结生。」生嘛,就是胎、卵、湿、化当中最初结。那么一旦结了生以后,「老死」那跟着那就来了,那一定逃不了。「谓诸蕴成熟转变余相,死谓弃舍同分诸蕴。」老就是变化,这样;然后呢,这个死。平常我们有为相都是生、住、异、灭,或者生、老、病、死,生、住、异、灭。这个生、住、异、灭也有各派的不一样,通常有一些宗派当中不立为四相,立三相,住相不立,因为住相很容易引发人家的误解,说这个无常相、无常相,如果真的有住的话,就没有无常相了。究实说来的话,它并没有一个住相,只是我们人的误解当中,这样。还有呢,以我们人的粗浅来看,说造了房子,喔唷!这栋房子三百年,好像住了个三百年。所以从粗浅来去看的话,立四相;细的来看的话,住相没有。从它这个地方,就生、老、死,那么生就是从生,然后呢老就是异,死就是灭,这是一切的有为相。现在的有情的有为相,也同样所谓生、老死最后两支,那是有情身上的现出来的。那么这个是十二有支的支分差别,这个支分差别。

29'15"
  那么除了这个支分差别以外,这每一支当中它还有这个它特别的涵义。那么特别的涵义呢,这个说根据那个《集论》上面有一种说法。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