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8b第10冊 第七十八卷.B面P.19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10册 第七十八卷.B面P.191

00'08"
  因此我们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这个大乘的行者,在这里就晓得我们怎么办。所以这个同样的正知见、善法欲、勤精进,会很注意一个什么事实?注意说,像这样的大论什么《广论》等等,其他的也是一样──善知识、僧团。就是我这一生的全部的精神,不以我的个体,何况整个地来说,这个「我」这个东西本来是个错误的;然后依法;然后依法行从这个团体,那个是我们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地方的,然后我们一生的努力也在这上头。你在这个上头的话,下一世到那地方去。到了那地方去,回过头来呢?我们以前说过的,由于这个业的关系,你这一生的业全部在这里,到那时候你感得的异熟还是这个人身,然后内心、外面的客观的增上,你所得到的,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暇满的人身,这样。从小生在这个佛教家庭当中,然后又很认真地信佛,你心里面到那时候说不定说一看见和尚就欢喜,有了缘,你父母也想:但愿这个儿子将来长大了就作和尚。你造了这个业,你就会碰到这种情况。

01'28"P.192
  所以这个里边,不一定你愿意走哪一个,你是走大乘、走小乘,那都没关系,这是个人的意乐。可是这个地方的戒告诉我们的,透过了现在这样的业,十二因缘这个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它,在这地方正确地认识了以后,然后我们自己选择我们要走的路的话,那是不是大家感觉到就这件事情容易办得多!所以如果说我们更深一层地能够观察这个内涵的话,我想整个的问题都会解决。所以这个地方是简单地说一说,这个十二因缘跟我们相关的地方。

02'18"
  那么既然说了这个十二因缘以后,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共中士道,十二因缘当中,是一百八十三页,第二支分略摄,就翻过来,这个说四相当知,以及几世圆满。有了刚才这个认识,如果说以前听过了,那当该认识,否则的话,你这一次再去回过头来,去看一下这些内涵,你就会有很正确的认识。所以关于这个十二因缘在这个传承当中,我们晓得现在这个传承就是阿底峡尊者带进来的,阿底峡尊者的,也可以说保留得唯一真正完完整整保留下来的。阿底峡尊者是一个印度……什么世纪呀?第十世纪,第十世纪、十一世纪的一个大成就者,也是最靠近后期的最高的一个大成就者。据我们现在所留下来的这个传记来说,那印度最后一个的;以后印度可能还有,但是跟我们已经没有关系了,或者说以后印度的很快地就消失掉了。阿底峡尊者是进了西藏去,那个时候透过阿富汗,那个回教势力已经侵入这个印度,所以很快地这个印度整个的佛法就被它摧残得一塌糊涂。

03'58"
  那么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去以后,把那个真正的圆满的教法传给他的几个弟子。那个再传弟子有一个叫朴穷瓦,那个朴穷瓦就是说写了一个道次第。我不晓得我们宗喀巴大师学的是不是就是这个?有的时候我想。我以前曾经看见过,现在我这两天我要找那个数据也找不到。那没关系!不过至少《广论》上面就告诉我们,说「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就是这个十二因缘,专门以这个十二因缘修行,然后着流转、还灭的次第。「流转」就是告诉我们,那我们众生怎么在生死当中流转;你了解了这个流转的真相,这个因找到了,那么反过头来,去怎么去跳出来还灭。这「还灭」这也就是我们该走的修道,所谓修道的有它必然的所谓次第步骤,就是这个!

05'06"
  那么平常我们说:欸,这个修道当中,这个都是说小乘,那么还有大乘。欸,这个里边妙咧!看一下!说假定说你透过这个十二因缘,然后去观察,有的人只能观察到它:喔!生死流转当中,说你怎么样地上升,怎么样地堕落,而是只了解这个十二因缘的表相,换句话说业果关系,而不了解它所以流转的真实意趣,那么这是一种状态。或者虽然你了解了以后,内心当中就放不下、看不破,那个时候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就是共下士,共下士!虽然这个看不破、跳不出,可是叫你堕落是不肯的,那你不妨做做好事吧!那么这样的话就下士道,保持人天,这样。进一步从这地方看见,虽然得到人天的好处,可是还在轮回当中,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又去观察、思惟、修习十二有支的话,那这个就是中士类,中士,要想跳出生死轮回。那么更从中士如果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然后这样地去,由于推己及人而愿乐把一切众生,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救出来,那上士,这样。所以整个的佛法的次第在这个上头。那么对于这个十二因缘的整个的内涵,我们就有一个简单的说明。

07'10"P.194
  再下一步呢,我们不妨仍旧从这张图上面去看,这个了解了以后,下面这张图的其他的,我们也不妨现在来看一下。看看那张图,那张图啊,从里到外一共有四圈。最里边一个圈,那个核心,那个核心是什么?三毒!换句话说,三毒,就这样。由于无明所以这个三毒,那个三毒就是贪、瞋、痴,这个贪瞋痴互为因果的。实际上这个里边根本是个「痴」,那么这个里边是用一只猪来表示。本来这张图的话就是我们人写的,那个在人的概念当中看,那个猪就是表示一无所知,这样的一个状态。由于无知所以或者生瞋、或者生贪,那么这个辗转地永远在这地方,所以这个是根本。你只要这个根本不破,你就永远没办法跳出这个阎罗王的掌握。所谓这个阎罗王的掌握就是生死轮回,实际上这还是自己造的。

08'26"
  那么由于这个贪瞋痴的关系,下面就进入中有一圈。同样地我们也可以看,当人临死的时候进入中有,还是由于这个贪瞋痴;从中有到结生还是个贪瞋痴,这个彼此间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这个一生一直在这个上头。那么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这个图张当中,三恶道是向下的,三善道是向上的。然后还有一个,妙咧!这个尽管贪瞋痴这个圈里边哪,就是贪瞋痴;中阴那一圈的话,黑的那地方就是一个好像是一个大的、很可怕的一个大鬼王的样子,白的一圈,最上面还有一个佛陀坐在这里。这个佛陀很有意思,他无处不在,三界之内、三界之外。他做些什么啊?处处地方指引我们:「你们来呀,上来啊!到这里呀!你看我这里呀!你看到这里安乐啊!」在三界之内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中阴他还在救我们。

09'37"
  那么再外面一圈,那就是轮回六趣,这个轮回六趣当中我们大概已经说过了。不过你们看看,这个轮回六趣当中,这每一趣当中都有一个佛陀。那个佛陀都在那个上角,那个上角,他都在那儿地方引导我们,都在那儿引导我们!然后采取不同的形式,尽管在三界之内,可是他永远是,引导的形式──你看,就在那个上角!所以我们平常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尽管在这里,他老是在那个地方 喔,这是安乐境界!──

10'19"P.196
  然后再上、再外面一圈呢,那就是这个十二支,刚才说十二支 ,十二支外面那就是个大阎罗王。最外头,那是真正佛陀的境界,佛陀就在这个圈子外头,他手指着这个月亮,这个月亮表示什么?两样东西──清凉以及明白。我们现在呢,由于无明所以产生什么?「见」是漆黑一无所见,然后「情」是热恼无比;所以这个月亮的话,就是情上面给我们清凉,然后见上面给我们明白。所以这个告诉我们,我们整个该走的这个路子。

11'08"
  那么到这地方为止,关于十二因缘解说完了。那十二因缘还有个特别的重点,刚才不是说吗?我们生死的根本是无明,然后这个无明,将来无明而证果的这个生支──能生支,或者不妨说无明是因,那么这个无明感果的还要一个缘,那个缘就是爱、取。不管哪一个,无明是个根本,第一个;然后贪、瞋、痴,这个滋润当中的痴还是最重要。这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愚痴,最重要的就是个愚痴,佛法整个地要告诉我们。所以说现在我们讲戒,这戒的灵魂叫正知见,正知见主要的也是斥破、正对治这个东西。那么到这地方为止,就说明:对我们的愚痴,要破愚痴;要正知,最重要的也是了解这个。

12'11"
  所以这个平常我们说修行叫五停心观哪,这个五停心观其中有一个:愚痴重者──缘起观,我们在三十年以前我就听说了。啊!那么什么叫五停心观?贪重的众生嘛不净观,瞋重的众生嘛慈悲观,什么界差别、什么等等。说痴重的众生嘛是缘起观,是一直弄得快二十年,那个缘起观到底观些什么?不知道!那最多说缘起空,空就缘起、缘起就空,好像讲了一大堆。讲是讲了一大堆,实际上呢,至少在我来说,就是讲讲道理,讲完了道理,我所看见的──大家说我的对、你的对,就是这样,至少在我是如此。

13'06"
  后来我仔细想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这个就能够解决问题吗?一直到后来我遇见了我的师长,这个也是缘哪!我的老师就跟我们那次讲那个十二因缘,他就讲一张图,我们想:「哎呀,这个很遗憾!」嘿,妙咧!会就会有这个人:「欸,对、对、对!人家送我这么一张图,我当时还看不懂,那听这么一说……。」这样。所以老师讲:「好、好、好!那么今天停着,另外一天、明天来讲吧!」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这张图,所以这样。所以看见了这张图以后,以后真正了解了。所以,一则五停心观的这个缘起观有个真实认识;后来了解了这个,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的真正很多概念,不管你从前面业,然后乃至于到后面的这个四谛、十二因缘,到最后共上士,乃至于不共的部分,都从这地方出来的──缘起的法相。

14'09"
  所以说,真正的无明要想破,或者无我要想破,我们凡夫不那么容易,说起来无我、无我,但实际上做起来是除了我没别的了。刚才不是说受支当中,碰到一点点小事情不行,根本原因在什么上面呢?那我、我所两个,无始以来的习气就是这样的。讲了很多道理,然后形成功一种另外一种知见,跟人家彼此诤论的,所以这个学者往往产生更严重的这个诤论,说这个学派之诤。因此这个道宣律祖碰见那个韦将军,天人来告诉他:「唉,现在那个你们中国持戒还算好喔,不会这么严重喔!当年印度这个大小乘之间的诤论哪!就这样啊!」说彼此间产生这么大的这个诤论。所以说嘴巴上面讲这个无我,实际上产生的功效不大。

15'14"P.198
  现在呢,假定说我们能够透过十二因缘仔细去观察,你能够思惟,不断地去运用的话,欸!慢慢、慢慢、慢慢地,这个正知见增长,换句话说这个愚痴相慢慢地减轻。你真正地能够减轻的话,对于受这个无明影响力量相对地减轻。实际上就相当我们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走上去,最后走到后来,终于你一定能够把这个问题整个地解决!那么这个整个的来说,就是十二因缘的这个功效。

15'59"
  那么十二因缘现在讲完了。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谈一下这个戒,为什么到最后讲完了戒要说这两个内涵呢?这我们又要牵涉到,回过头来也不妨把这个戒整个温习一下。前面我好像我讲过,可是我记不住,因为这次整个讲那个《南山在家备览》,这个因缘是差得很远。先最早是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委员会,杭州南路的华藏讲堂,那个时候讲了三十小时。那么以后呢,今年的结夏,跑到高雄燕巢的悟光精舍讲了大概不到三十小时,我的印象,快三十小时。最后完成,到这地方来,这里是南投福智精舍,这最后讲了大概有二十多卷。经过这样的三个地方,所以时间也长,那现在我这个脑筋又差,所以有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记不住。可是我概念当中好像曾经介绍过,刚开始讲这个《在家备览》的时候,我曾经引那个弘一大师《律学讲录三十三种》。不过因为我在以前,以前最早在南普陀的时候曾经讲过,所以我不晓得是我在那个时候南普陀讲,还是后来讲,我怕漏掉,所以最后再补讲一下。要想学律,这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17'54"
  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东西呢?原因说来说去也是我们众生福薄,于是我们所感得的,目前的状态通常说──末法!这个末法,这个教量跟证量两样东西都不具足,因此我们很难有正确的一个标准说到底哪一个对,到底哪一个对。本来修行过程当中你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一个见、一个行,一个见、一个行。见是认识,像眼睛一样;有了这个认识要去走,像脚一样。所以不管是经、律、论都告诉我们,说目足并运千里可到,不管多远都可以到。不过尽管说的人「言之谆谆」,听的人「听者藐藐」!

18'56"
  那么我当初也是同样地对这个不太了解,既然我们今天在这地方共同研究律,律是行持的根本,可是实际上那个行持必须还要靠眼睛。所以在我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人所谓说:「喔!要修行啊,必须要从闻思修开始。」而闻了以后呢,也不要去行的。那因此另外一类人说:「啊,这个又是讲了半天不行,我们就根本不要讲!」所以行的人是不要懂道理的,这是形成末法的原因,以及今天末法状态当中的普遍的这个缺陷。现在我们不敢说我们能够圆满地做到,可是至少因地当中我们应该有这个圆满的认识,圆满的,哪怕做很小的一件事情,我们总尽可能地希望有正确的认识,根据这个认识如理去行持。

19'57"P.200
  就整体来说,修学佛法没有别的,三学──戒、定、慧!可是从戒来看的话,从某一个角度去看好像偏重行持,这样。那么现在我们不妨看看历代祖师大德的说法,关于这个南山祖师怎么说,以及灵芝元照律师怎么说,那个三大部说得非常清楚!下面等一下我们还要最后的时候叙述一下。这里我们不妨引弘一大师,那是近代的一位律学最了不起的大德,而《在家备览》就是弘一大师所辑的。那这一部分在《南山在家备览》当中它没有,那没有有个原因,因为《在家备览》都辑的祖师的话,我现在要讲的那是弘一大师讲的。那么在这个弘一大师的《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当中,最前面他当初给人家讲过律,讲律。所以这个三十三篇当中第一篇,叫〈四分律含注戒本随讲别录〉,这个是弘一大师一生很难得、难得,非常难得地讲律的那一次。讲律的之前他就说了几件重要的事情,那这些其他的不细谈,这个重要的事情当中,特别的有一个叫「问答遣疑」,在这个里面的第七项。如果你们将来有书参考的话,那就是这一本《律学三十三种合订本》的第四页。

21'50"
  他怎么说呢?说,「问:常人皆谓学律者应偏重行持,未审然否?」他也是自立问答,实际上并不是说真的有人问他,它是常见的这种误解,所以这个菩萨祖师都是这样──他的悲心,特别从常人容易犯而见不到的地方,自立问答说明。说,「平常一般人都说学律的人主要的是行持,说这个话对不对?」那么看弘一大师怎么说?「」,回答说:「解如目,行如足。」了解像眼睛,行持像脚。所以他下面说:「行持固重,而不知解义为尤要焉。」喏!这个是弘一大师在他这个〈随讲别录〉当中特别说,说行持固然是非常重要,而不了解在行持之前要了解这个意义。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要行持的?这个要确定,了解了为什么要行持,如何去行持,以及行持了以后随时检点对是不对,这个都需要了解呀!所以他说解义尤其重要。那在这地方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纲要。

23'15"
  所以他这个文上面又说:「若于律义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见率尔行之,执非为是,谤是为非。他人不知,群起仿效。坏乱正法,其罪极大。」那这是弘一大师的话。所以如果你虽然要行持,而对这个应该有的经律的意义,现在这地方特别指律的意义不了解,那么对于「律义未能十分了解」──不但普通了解哦,要十分了解──于是「以臆见」,说自己揣摩以为这样的,而很轻率地去做。于是在这地方产生什么?错的你以为是,是的以为是错,这个非常可怕!你不行,你反正不行;现在你有行了,尤其是个出家人,你觉得持律,结果它的内涵不太清楚,所以人家来仿效的话,结果产生什么?「坏乱正法,其罪极大。」那个罪大、可怕极了!

24'28"P.202
  本来出家,僧团的真正的目标,律的真正的目标──依律成僧,然后僧正,那么法存。这个住持三宝完全要靠那个僧团,那个僧团并不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叫作僧团哦!那如法持律。那么现在弘一大师也告诉我们,你要如法持律的,必须要正确了解,所以这个叫正知见绝端重要。反过来,人家仿效你,以为这个对,就执非成是,然后呢,谤是为非的话,坏乱正法,这个罪大极、大极!这一段。

25'07"
  它下面还有一点,一一地说,他这个里边说很多,乃至于举了很多例子,所以他举了这个鸠摩罗什,我们不妨这么继续把那文念一下。说,「古人谓恶紫夺朱,即此义也。」我们古来说紫的颜色,讨厌它,为什么?怕它跟那个「朱」就是红啊,好像一样,也就是佛告诉我们的相似法。佛说真正最可怕的──相似法,说佛教破坏正法的有两个:说相似与行筹。行筹就是出家人不依律,以自己的臆测跑得去不如法的持律,人家看见了:「喔,这些人认真地做!」就是刚才弘一大师……。那么主要的原因还在见解上面,所以你由于见解的错误,然后以错误的见解以为行持,佛法就毁掉了。

26'11"
  下面文继续地说,反过来:「若于律义果能十分了解,虽行不足,亦可对众宣扬,续佛慧命。」说,对于这个律的意义你果然能够十分了解了,那个时候虽然你行持不够,还是可以跟大家说。这种情况之下,欸,妙咧!「续佛慧命」,这个也是续佛慧命哦!为什么?「以正知正见,接引后学。」你能够正知见接引别人,这样。虽然哪,「彼虽不行,而其学者或能行也。」说他讲的人了解了虽然还不一定做得到,可是听的人跟着他去做,对了!只要有人照正确的方法去做,那就对了。

26'59"
  所以他举了一个例子,「昔鸠摩罗什法师,为姚主所逼。」那么这个因缘大家知道,鸠摩罗什大师他是很了不起的人,那个时候姚秦时候,那个国王就:「欸!这个人很了不起哦,所以要给他留个种啊!」要强迫他,弄很多宫女,这样,那么他也接受了,他志要为弘传佛法。那有很多人大家就觉得:嗯!这个法师怎么做这个事情?那他当时就说了一个话:「喏!我就像个灯笼一样来照明你们,这个灯笼看起来是一无是处破样子,请问你们因为这个灯笼的破,不要这个光明,还是你不管这个灯笼的破,要这个光明?」欸,当然要!实际上鸠摩罗什大师真的这样吗?不是哦!所以他曾经表演过一手哦!有一次那个宫女去侍候他的,反正换句话说那些女的,她有一天拿了一盘针拿上来,鸠摩罗什大师拿那个针就一口吞下去。大家一看,大为惊讶:噢,他有这个本事,他可以乱来哦!

28'04"P.204
  所以这地方,我最后这个是弘一大师的文上面没有说明。不过我之所以加这个,因为眼前难免,譬如以我来说,大家称我为律师,我一再说我哪里是谈律师,我只是由于师长指导晓得自己的错误,所以我只是把我自己的错误告诉大家:啊,好心学佛的人哪,避免这个!多多少少为避免人家的错误有一点帮助,如此而已,根本谈不到!如果说对的,那都是我师长告诉我的。可是同样的情况,我也犯过这种毛病,也看有人错误,以为:「啊!我就是在那个正知见,表示这样了!」这不行哦!所以经论上面都告诉我们,前面说过菩萨的开要到什么情况之下。我们不久以前这个《在家备览》上面也说,「开缘」不到初地不能开哦!所以我们不是开,我们只是很惭愧的,说我现在就是这样,喔!我的确了解了这样,我是做不到,但愿你们随分随力。所以真正讲那是不敢,如果大家因缘相应聚在一起,那么我们随分随力把我们正确的认识,想办法尽可能地一步一步地增上,获得正确的了解。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眼前,最最重要应该认识的一部分!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