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9b第10冊 第七十九卷.B面P.221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10册 第七十九卷.B面P.221

00'10"
  怎么个不一样法呢?想想看,以前我们讲的时候讲一个道理;现在如果说道理懂得了,或者是至少这个内涵有比较深广的内涵,再不然,你正确行持的话,应该相应的程度。以前对着境,尽管说:「哎呀!佛法上面告诉我们要智慧、要正知见,不要贪瞋痴。」说完了以后对境的时候,还是贪瞋痴。说的时候是什么?嘴巴上面不是贪瞋痴,心里面一副痴相,你并不了解说些什么,这是一个实际上的状态。可是至少嘴巴上面说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强烈的痴相,这是事实;至少说的时候,你那个识跟它的文字相应,这是个事实。所以说我们要听闻,然后呢,听闻的时候还需要种种条件,这种条件在这里不细说。

01'13"
  这种条件的话呢,我们也可以温习一下《广论》,乃至于现在讲的《三主要道》,它为什么要,什么?要有最好的动机──所谓意乐。这个意乐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自己晓得我们错误,一心要追求,这个是总的;然后断过、具想──错的要去掉,正确的具足。在这里对我们来说,刚开始你就算不了解,你说:我全心全意听闻世尊告诉我们的──那是我们刚开始所学的──啊!他告诉我们的全部精神贯注进去。那贯注进去至少心里面,把佛法取代了以前跟无明相应的这个状态,这个对了!虽然做的时候不一定有用,可是这个种子是不是下下去了?我们十二因缘当中,欸!前面是无明、行的识;现在呢?跟正知见相应的这个识──这个文字进去了,「我要学他!」这个心情有了!于是这个有了,如果说我们能够进一步,很强盛的这种善法欲去做的话,是不是一直使得这个东西增长、增长、增长?种在一个最好的田里面,杂草把它去掉了,然后水、肥料把它加上去了,这时候我们做这个。

02'35"P.222
  那么现在呢,我们如果真正得到了以后,这个「四义整足」是什么状态呢?那心心念念说:「啊,我是受了戒的人!」这样。为什么要受戒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受戒的原因,戒是──从小的地方来说到大的,戒是防止我们流落生死海的。那么流落生死海的原因是什么呢?业!业是什么?由于惑!所以戒是正在惑的正对治。所以从行持来说叫戒,从见解来说,认识它叫正知见,一看,念头一起了──嗯!无明、贪瞋痴,现在挡住了,就是这样。所以这个道理是佛告诉我们的,内心当中起心动念能够这个,这说明什么?能够「纳法成业」,脑筋里你翻起来这个,就是这个东西!然后这个业在十二支当中的「有」,以前造这个业是恶业堕落的,现在这个有是什么?欸!那就是善法相应的善净之业,这样。所谓纳法成业,所以战战兢兢的。

03'54"
  行呢,我们现在学过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想,它那个行是不是我的行动的行?是不是站起来走路的行,还是讲话的行啊?他告诉我们这个走路、手脚的行为,跟讲话是「具」,对不对?真正的行是什么?思心所!思心所嘛起心动念,真正行在这里呀!所以我起心动念当中的话,现在那对了境界:这一下那是个怨家,我可没听你招呼!我就挡住了!所以这个是「依体起护」。那为什么能够这样行呢?就是由于前面纳法成的业,这个在心目当中它就有这个力量,随时随地地显现起来这东西──欸,这一下,不作!这样。

04'41"
  然后在这种状态当中,平常的时候,我跑到这个斋堂内去吃的时候狼吞虎咽,今天心里上看去:欸!我很高兴,坐在这地方。自然而然别人一看的话,欸,看见他不太一样了。譬如说随便举个例子吧!我就看见那个《一梦漫言》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说这个见月老人,这个从南到北行脚几万里,你们记得吧?有一天跑到那地方去,几个人大家坐下来一起吃,结果有一个也是一个出家人,然后筷子拿起来,四个盘子一扫而空!我们虽然没有这种状态,我现在自己想象的话也是如此,一跑到那个厨房里的话,全部的精神就被那个饭菜全部地吸引去了。注意噢!这个结生相续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啊?结生相续总是说来说去就是这个东西。那么为什么有这个因缘哪?就是平常的时候,一对境,你完全被它牵去,这无明一切时处在这里。今天如果我跑得去的时候,跟以前一样,一跑进去眼睛就瞪大了看那个,虽然坐在那里不看它,心里还想这个,可以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那时候我看见这个东西,我想:好家伙,那个怨家!今天我可没被你所骗哦!然后自然而然这个相状,自己也很清楚,别人也很清楚。这个叫什么?戒相啊!是这个。

06'20"P.224
  反过来,我做不到呢?拿戒相来保护自己!这样。戒相来保护自己的时候──啊!那么它告诉我们该怎么办、该怎么办,所谓「一坐食」这样,所以硬是挡在那地方,尽管你贪,就算贪的话,我只贪碗里面这一点点,外面的东西我不能再去装啊!所以它这两个互有因果关系,强一点的人,从内心上面就挡住了,差一点的人,行相来保护我们自己。这论吃,论其他呢,也是如此。喔!我现在在这地方,外面完全不出去,关在深山里边。那万一挡不住了要出去了,摸摸头,哎呀,对不起!我这头发也剃掉了,然后这个衣服也穿了这东西。平常跑得去玩那个什么这些东西,现在这些我是都不知道,我假定吧!说以前欢喜那个什么?电动玩具,好像这个很热闹,是吧?不一定啦!那个都是世间的人,你穿了这个和尚衣,跑到门口一看,大家瞪大眼睛看你──那好、好、好,不干、不干了、不干!

07'26"
  所以这个里边它又互为因果的,因此在这个里边,你内心当中的警策什么等等,是不是这个牵涉到什么?「随成一行,四义整足。」如果说你这个前面那个「法、体」不认识的话,戒相虽然作得好,这个是不是真正的戒?很难说哦!究实说来,就算你的形相作得很好的话,那佛法真正戒的内涵不在这里;不了解之前,我们说是,了解了以后不是!这样。所以经论上面有很多更强调来说,你明明作错了,你还以为这个,这个什么叫?禁戒取。不对呀!然后呢,你还以为这个最好,是见取。它本来是要净除烦恼,或者是见、思二惑,现在你弄了半天的话,增长那个见、思二惑,到底是持戒还是犯戒呀?喏!我们从这地方去看就很清楚、很明白的。这个地方同样的一句话,「随成一行,四义整足」,清楚了!

08'43"
  还有呢,「言有次第,行不前后」,说明是,到那真正行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啊?以前我们只能说比喻,说一个比喻,什么比喻啊?譬如开汽车,这样。你看见的是这个轮子动,实际上请问真动的时候,它整个地从那个汽缸里边的这个推动到那个轮子,是不是完全一贯的?你看它是的确好像从汽缸里推动,可是实际上真正动的时候,彼此间完全天衣无缝地配成一贯。那么我们学上来的时候,是,闻、思、修,那个次第井然,可是真正开始去行的时候,前面这东西是全部包含在里头,是一点没有遗漏,一点没有遗漏!

09'34"P.226
  那么这一部分都在这个《行事钞》上面,《行事钞》就是这个〈标宗〉。那么为了对这个有更正确的认识,下面我们不妨看《在家备览》第三页,〈正示〉,说:

09'49"
【「言戒法者。语法而谈,不局凡圣。直明此法必能轨成出离之道。要令受者信知有此。」】

他说,谈那个戒法的话,「不局凡圣」,但是呢──直明,后面有一句话,等一下我们再补充噢!它这个法虽然不局凡圣,但是这个法有个特点哦!「轨成出离」,这是个轨则,这是个限制,这个轨则使你这样地走上去,这个轨范使你不超越。为什么不能超越?为什么要你走上去?走上去是哪里呀?从这个地方,要走到能够出离的这条道路。这个很清楚地已经告诉我们,所谓这个戒法本身这样,现在你纳的这个戒体就是纳那个法,所以这个法一定是要轨成出离。纳的体是这个,所以下面的行跟相的话,一定从这个上面。如果这个法、体没有,谈那个行、相的话,这是什么?是!我们从有一个特别的宽的角度去看,说这个善根种子种下去了迟早发芽,这是事实,佛陀无量的方便、大慈悲,是有这个方便;可是对我们正规的行持来说,这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刚才说的禁戒取跟见取,已经犯了这两个毛病了,根本上面已经违背了戒了,就是这样!根本上面已经违背了戒了。

11'37"
  我们现在不必引文,如果引文的话,后面有太多的地方,因为我们重新复习,所以重点式的。所以这个《业疏》上面,《业疏》就是《羯磨疏》,一开头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说我们要想真正做的是什么?由于业而感苦,欲脱此苦必先持戒。下面告诉我们的,他处处地方说什么?重点在哪里?还是认识这个「业非」,这个业非的原因是惑,所以一定从那个正见那个惑,而准备把它对治来说。那么这个或者我们在法当中讲,说正知见,或者在行当中去讲,叫戒,这真正的戒的真正的内涵。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认识了这个,那时候谈戒。有了这个认识,那时候才好谈那个学戒的上下限,你到底学些什么!

12'46"
  那么为什么我说这段话?因为我当初自己也犯过这个毛病──啊!说这个出家的戒最重要,那么怎么办呢?那具戒的时候赶快先去受个戒。啊!这个为什么?有功德,佛告诉我们的!至于说为什么要受、如何受法,到底怎么样,谁都不知道。我现在还是经常碰见这种情况:啊,说这个戒功德很大,然后菩萨戒的功德更大!现在我是往往警告他们:功德很大,但是你要持得好,万一持不好破戒的话非常可怕呀,不如不受!虽然说受完了,堕落地狱再出来,你愿意吗?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当初有这种迷惑,这第一个。其次呢,执着那个戒相──啊,以为这个是!那这个不必细谈,因为我前面已经说过,有太多的地方我总看看我是持戒的,人家是不持戒的。那这个是我们现在要认识,所以戒本身一定是拿来自己衡准自己的,净化自己的,这是我们要了解。

13'59"P.228
  所以在这地方,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去谈,戒的内涵了解了,然后再谈它的上下限。这我们可以不细学,说六大部,乃至于现在很多东西我们该学的,都暂时放在那里;但是必须应该了解的,这个戒的里边包含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眼睛,一个是脚,换句话说,一个是正知见,一个是如所见的去行持这个内涵。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戒相上面稍有做不到的地方,以惭愧心去做。我并不是教大家忽视那个戒相,这个戒相不可忽视的!就是这样。

14'54"
  那么这里有两种作法,这里有两种作法。有一种呢,譬如念佛的、参禅的,那么这个情况之下,说我全部的精神,我拼命地念佛。本来以印光大师的来说,他就劝我们:「你不要出家呀!你不要出家,一句佛号拼命念。」你出了家以后你不能持戒,戒的功德没得到,破戒的反而把你这个念佛的功德拉下来,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所以现在说:「啊!那么我出了家了,只要去念佛就好了!」我一直对这个事情有所怀疑,一直有所怀疑,这样。这个这种情况的出家那是什么?就是恶持戒。他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就告诉我们的十种,说为了生活方便、易得衣食,这根本上面已经犯了,这里我们不细谈。

15'45"
  所以这个大德们他不明指出来,尤其是印光大师他本来是弘净土的嘛,所以他当然不便,何况说了以后,尤其是正面的效果不一定现,反面的效果往往现。所以这种大德哪有不了解的,所以只告诉我们:「啊!那好了、好了!你念佛。」这个末法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殊胜的,可是这个念佛并不是说,喔,拨拨念珠就行噢!这个,这里不去说它,那种一点善根样样可以,所以在这地方,在这种状态。那么参禅的,大概一般来说的话也是如此。

16'23"
  原则上呢,就是我是说已经出了家了那些同修们,那么那时候大家要衡量自己,说:「我想想也没错,我做不好,现在要重新开始教我去要学习戒,那我还俗,我拼命念佛!」这是我很赞叹的。还有一种,既然出了家了,欸!千万不能还俗,那至少起码的,我应该了解一点。那么那个时候它有一个方便,有个方便。那时候就像印光大师一样,印光大师三藏十二部无所不通,他自己就说:「我常惭愧僧,我只有拼命念佛!」跑到哪里,你可以看得出来,啊!他那个行持,以蕅益大师之尊(编者按:揣师意,疑为「弘一大师之尊」),跑得去,对他佩服!虽然我们做不到,我们悬为目标,我们悬为目标。那种情况之下的话,这是一种,就最低的范围。可是这个时候必须有一个内涵──正知见!你看得很清楚,脑筋一起来了的时候,你说:欸!我现在心里面缘的是什么?烦恼吗?还是真正的正知见呢?策励我们,假定我们正知见策励我们,就算一下做不到,这个还是不怕;否则的话,就算你做到了,那这个也是一些问题。那么这个是它的所谓的下限。

17'44"P.230
  那么做不到的时候呢,这个心里面要注意噢!不要说:「欸,我这个样!」那一生这个轻视之心的这个,下限──最下面的限已经破掉了。那个下限有个特征,就是由于自己了解现在所处的──法也没有,客观的环境这么恶劣,深自诃责,那么非常惭愧,然后随分随力我能做多少、算多少!拿世间来说叫「敦伦尽分」,印光大师说的,你做了这个,你就做。那么出世了以后,还是敦伦尽分哪!出世的伦常是什么?佛是我们的父亲啊,菩萨是我们的母亲啊,这样的啊!那么然后呢,道友等等的话那是兄弟,这个要尽量尽量做到,我对这个家属的本分要做到,这个是我们敦伦尽分的事情啊!这是随分随力,然后呢,我现在那地方,这样去做。那这个情况之下,那所谓下限。

18'47"
  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个正知见也同样地要这么摸很多东西,啊,一下也不容易!那怎么办呢?有一样东西你可以把握得住──阿弥陀佛!拼命地念!一念忘掉了,所以紫柏大师就这么说,紫柏大师问一个念佛的人说:「欸!你白天作得了主?」「作得了主!」这样。「那么你梦当中作得了主?」「作得了主!」「睡觉没梦的时候?」「作不了主!」紫柏大师马上就瞪大了眼睛就诃斥他。那我们想,我们白天作得了主啊?根本没有一个作得了主的!他已经到了这种境界,紫柏大师尚且要诃斥他,那这个就是我们祖师给我们的典范!他说:「如果碰到我的时候怎么办哪?啊!呛出来痛哭流涕:怎么我怎么这个作不了主啊?拼命地念他,三十番……。」十番?五番?我忘记掉了,那个是一种行持的典型的样子。参禅亦复如是,你就把钉一个「念佛的是谁」钉在这个额骨头上面,不破就是不行,茶不思、饭不饮地这样来!这是最起码的下限,我现在的了解,就这样。

20'03"
  那么平常的时候,说实在,问我这个下限,我自己也做不到,可是我不断地策励自己。因为我的目标不是下限,我的要上限 我念佛,要学阿弥陀佛;参禅,要学……──不管了,你觉得这个禅是谁留下来,你就学他吧!大乘学文殊师利菩萨,那文殊师利菩萨代表诸佛的智慧,我要学他!这样。不管你学哪一个,然后我全心全意地这样地去做!这个是心理上这样。那么平常的行为上面,的确的,那就比较行持上面不完整一点。说或者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种情况去看的话,就是他这个正知见比较偏重,戒相比较次要,这是个下限之一。

20'52"P.232
  还有一个下限呢?戒相比较重要。欸!说我既然作了个出家人了,这样,出家人了,至少我这件衣服要对得起它,所以坐在这地方,一定要坐得规规矩矩,把它做好了;外面人来了,我尤其做得更重要!我当初一直想:这个做给自己看的!也是我的老师也特别告诉我:「做给自己看的!」我现在发现,出了家了以后做给别人看还是需要,因为我们在撑佛那家业。平常的时候也许累了,唉!累了以后休息一下,有人来了以后我要撑起来,这样。不过这个主要的──我不是为了骗别人,我是为了对自己这件衣服,就这样,那么至少让人家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个是都是在下限里边,那么这一个下限我不去深学它。

21'42"
  那么这个上限呢?这个上限刚才已经说过了,本来上限,什么叫上限哪?佛!这是我们的目标。其实下限也好、上限也好,走到最后都是这个佛。那么这个上限就是我们的目标,所安立的目标,说如果现在我们出了家了,这样,或者没有出家,那怎么办呢?我要做一个如法持戒的这个行者!内涵来说大致相同,我绝对不是说,我只要把参禅──这个破了本参就行;念佛──这句佛号念了就行!出了家了以后,我先应该把它戒的根本的意趣,开合、持犯有一个认识,然后下面走的时候,各随各等的意趣,那个倒的确是,佛不一定是一定走哪一个,戒本身那是所有的大小乘的共基,就这样。那么现在这地方的上限一定是指佛乘,一定指佛乘,说我的究竟目标是要成佛!然后或者是以《华严》,或者以《法华》,然后随分随力走上去。本来《华严》、《法华》它这个走法的话,是一生成的哟!那么现在呢,我们把这个作为悬为我们的目标,一生成不成没有关系!

23'14"
  这个成不成,为什么讲没有关系呢?因为它成不成要靠你有没有这个因,在这个因上面我们要能够卡得准。那么怎么卡准法呢?现在简单地扼要来说,就是刚才的十二因缘对这地方就很重要了。所以这个现在我们前面的,有正知见策发我们的这个种子,这个什么种子啊?要求无上菩提的这个大菩提心的种子!然后这个种子必须要以善法欲、勤精进,而这种概念都是大乘的概念,这样。或者说,不仅仅是求一个人的解脱,要求一切法界众生的解脱,然后去滋润它。那么这个滋润过程当中呢,它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方式,关于这个不同的方式,我会大概地在这地方说一说。那么这个就是我想要在这地方,跟大家介绍的这个上限。我想今天那个时间,等一下去……不要再说下去,明天把它最后的把它圆满好了,好不好?那今天就讲到这地方为止。

24'36"P.234
  上一堂我们讲到这戒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要补充一下,它这个简单的概念。说这个戒,从戒来说,必须从法、体、行、相四个角度来说明它,那这样,那么才真正地能够说把这个戒的内涵,能够充分地认识,行持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持戒。那么这个是从整体来看,不过目前有的时候我们一般来说,都偏重这个戒相,偏重那个戒相。那么所以这个《南山在家备览》上面,乃至于到后头说〈随戒释相篇〉,那个是道宣律祖的《行事钞》上面,说分那个三十篇当中这么一篇,这一篇,那个是第十四篇,那么在《在家备览》上面,那就是〈持犯篇〉。持犯也可以说完全是讲戒相,那么这个我们不妨在这里重新看一看,说讲戒相应该怎么样。请翻到《在家备览》八十八页。这个〈持犯篇〉一开头是说:

26'33"
【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

这个是根本说出来──戒,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要想度脱唯一的凭借,就像这个船在大海当中一样。那么我们现在出什么呢?出三界轮回之家,所以这个最重要!他下面马上有一句话,这话以前早就说过,那么最后当我们谈结论的时候,把那个最重要的重点说一说,所以重新这地方特别提。他下面就:

27'16"
【受者法界为量,持者麟角犹多。】

那么「受」,那就是讲所受的戒体,这个戒的戒体本身是以「法界为量」;但是「持」,那就是行持,或者说随行,或者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持犯,平常我们的戒相,从这地方讲起。那真正要讲戒相的话,「麟角犹多」,换句话说,真正能够做得好的话少之得不能再少,法界是多得不能再多。为什么原因?下面告诉我们理由:

27'52"
【良由未晓本诠,故得随尘生染。】

由于并不了解,「本」就是根本,说这个戒的根本在什么地方;「诠」就是说明,说我们要来学戒、要来持戒根本的原因呢?这个是最重要的,根本的原因你把握不准的话,你怎么做就错。所以在这地方,律祖告诉我们一下,那么他这地方又说「略分四别」。上面这个我们就不必说,说这个「圣贤同有钦序」,不管是佛、菩萨、祖师,没有一个例外,那么现在我们道宣律祖呢,也在这地方,所谓「直笔舒之」的话,不要用很多这个繁杂的文字转了一大圈,直截了当最精要的地方,还是从这一点,所谓法、体、行、相。

28'57"P.236
  那我们不妨重看一下这地方,现在这地方纯粹是就戒相来看。他说:「戒法,此即体通出离之道。」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喏!这个「法」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立这个戒法,目标是要出离。求自己出离是二乘行者;也想帮助一切人,乃至于一心一意地全为一切人,那个就是菩萨乘。不管是大小二乘,整个的佛法的中心不离这个,所以戒是根本!那么这一开头就说出来,这是根本。说「戒体」呢,就是依这个才能「出生众行」,这是根本,你这个没有,下面就不谈了!「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这个种种的方便善巧,这个说,前面已经说过,所以这里不必细说它。说依必须要种种的方法,那么然后了解了,不但是说这个方法──不但是你有这个心,而且要有正确的方法,你单单有这个心没有正确的方法,这个不行!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