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16讲素问•灵兰秘典论2

王洪图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16  素问·灵兰秘典论2

我们继续上课。

下面看“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仓禀就是依存粮食的仓库,还有一个注解,仓和禀还不一样:“存谷者曰仓,存米者曰禀”,谷、没有去壳的就为谷嘛,去掉壳的就是米,所以仓禀本身还有这样的区别,但是总体来说,这个仓禀就是指的存粮食的仓库。把脾胃比喻成管理粮仓的官,为什么呢?它是受纳饮食水谷、化生精微嘛,水谷不就是谷食、粮食嘛,饮食进入体内之后,经过脾胃的受纳和运化作用而产生精微之气,这个五味是化生精微之气的,可以化生出来布散到全身去,所以水谷精微之气是从脾胃产生出来的。《明堂五藏论》上说:“脾者,俾也,有所俾也”,俾就是俾益、补助,现在写文章不是经常说,希望给予指导、或者学习了什么东西会有所俾益嘛,那都是讲的这个问题。帮助的意思、有好处。补助什么?补助全身的生理功能活动的需要。是呀,我说《灵兰秘典论》藏象理念在后世医学里头影响巨大,在我们当前的各位医生心里当中也是影响巨大,一说脾胃,就想起“后天之本,水谷化生之源”,影响都是从那儿来的,甚至于脑子里就只想到这么一条,再也想不到脾胃还有别的问题。可见这个理论是在医学界、特别在我们当前来说中医学界的各位先生们的头脑里头,也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占着主导的地位,简直别的就很难装进去了。如果说脾胃还有点别的功能的话,往往就觉得是挺新鲜的功能了。这只是《灵兰秘典论》一篇说的嘛,脏象理论还反映在《内经》很多其它篇章里头,不和《灵兰秘典论》完全一样。所以我说《灵兰秘典论》是藏象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文章,无非是重要而已,简直重要到除此之外脑子再记不住别的了,那就不对了。但是,我还要讲这个,因为它重要,大家还是把这个先记好、先理解好,逐渐我们才能再学别的,不然的话这也没理解好,再一学别的、打起架来,自己跟自己打起来就不好了。而且《灵兰秘典论》只是点出一个主要的嘛,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那心就主神明、就不再主别的了?起码大家熟悉的,心还主血脉,只不过呢,它就点一个最主要的而已,不是全部,而是主要的。或者,《灵兰秘典论》的作者认为,这就是对于这一脏来说,那它就是最主要的。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传道、有的说传导,传导什么?传导水谷糟粕。变化出焉,大肠当中产生变化,水液可以渗入膀胱,糟粕变化为大粪,传导糟粕是它的主要功能,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者,是接受盛储、从胃传下来的这些饮食物,同时又化物出焉,经过它的转化而分别清浊,营养部分要吸收,糟粕部分再往下传。大肠、小肠在《明堂五藏论》上说:“肠者,畅也”,就用一个字来概括,畅就是通畅,大肠、小肠都应该通畅,它们功能是有区别的,小肠是化物,把由胃传下来的饮食物进一步地分化、进一步地消化,来泌别清浊,分别出来哪是清、哪是浊。到大肠呢,就是经过传导、往下传导,使糟粕走入大肠,尿液走下膀胱,但是大小肠的基本特点是通畅,“六腑以通为用”,或者说传导水谷糟粕、传化水谷是六腑的基本功能特点。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就是作用强大、功能强大,是最直接的解释。为什么说作用强大呢?因为肾主藏精、具有生殖功能,能够生儿育女的功能就是由肾所主持的,所以它作用很强大。伎巧就是技术灵巧,也包含聪明智慧。出技巧有两种解释,一个就是作用灵巧、心灵手巧,做什么活做得很好,这是伎巧;再一个理解,生儿育女这个事儿就很技巧了。其实再细研究呢,要是从古代的官职上来说呀,反正我是没查到,我也没有听说其他的专家查到过有叫“作强之官”的,没有这么个官职,我在查的时候,我倒发现在汉代的时候有一个叫“匠作”的官职,是不是“匠作”是“强匠”的误传呢?这个“匠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管那个工程建筑的官员,特别是要负责建筑皇宫、皇陵,那是由匠作主持的,“宫殿陵寝”是由匠作来操办的,那不是建筑部长吗?当然跟现在的建筑部长来说不一定合适,但是他是操办这件事的,所以他要灵巧呀,他工程技术不灵巧,这宫殿建出来不合格,那是要砍头的。当时有这么一个官职,那么这个官职当然应该是很灵巧的,他的技术应该是很高明的,他能够指导工匠们去做,所以他是大将。那么肾精充足,人的智慧也高,能够有发明创造,能够手艺很巧,能做出很多东西来,那也可以理解它功能强大。说老年人了,肾精虚了,脑髓不足了,做什么也做不好,手都颤了还能做得好吗?这么理解也可以。再有呢,跟聪明灵巧有关系的,一说灵巧,脑子必须得好使,心神也得聪明。《明堂五藏论》上说:“肾者,引也,引水谷和利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体内的水谷精微的吸收、消化和排泄,那都和肾气有关系,如果肾气虚的话,水谷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也会正常,如果能够正常吸收消化排泄,那都要靠肾脏的正常功能。还“和利精神”,人的精神和利也要靠肾,肾气充足、肾精充沛,精神才能和利,和利就是调和爽利嘛,如果肾精虚了,人的精神也会出问题,也会出现迟钝、痴呆,甚至于情绪不好、无缘无故地哭笑,当然,无缘无故地笑的时候少,无缘无故地哭泣、发怒是很多见的。那老年人脑髓虚了,所谓老年痴呆症,那精神症状是很突出的,脑髓虚了也是肾精虚了。那精神和利,当然它也出技巧,所以这个是相辅的,这个说法和《灵兰秘典论》的说法是可以相辅助的说法。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渎”、水渠叫做渎,决渎就是把水渠挖开,决是挖掘嘛,决口了,那不就是决嘛,三焦就是管水的官。所以它接着说“水道出焉”,水道是从那个三焦出来的,大家所熟悉的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水道。当然后来在《难经》上说三焦是水谷之道路,不单是水道,谷食也靠三焦来通调,三焦的气化才能使人体的水液正常地代谢。

膀胱者,州都之官”。州、水中间的陆地叫做州,都不是水、一湾子水、一潭水,那都可以称之为都。《讲义》注释说州是水中陆地;都,水泽所居之处。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中间那块陆地,水中之陆叫做州。州都之官就是说是管理水液的,也是管理水的官员,但不是管理水渠,它整个管理这个水。“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可以藏津液,津液在膀胱所藏,经过气化就能够从膀胱出来,这个“出”叫排出也可以,叫散出也可以,叫渗出也可以,叫排出反而太粗糙了一点,气化就能渗出相对来说反而更准确一些。也就是说膀胱所藏津液需要气化,才能够渗透出来、散出来,散布到哪里咱们另说。这个气化呀,既说的是膀胱的气化,更主要的是肾的气化、三焦的气化,甚至包括其它脏腑的气化在内。因此气化不单指膀胱的气化,更主要是肾中的阳气的气化,以及心肝肺肾之气的气化,还有三焦的气化。膀胱所藏津液只有经过全身之气的气化的作用,它才能够渗出膀胱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这一说呢,你就想到了,这个气化则能出啊,既然发挥作用,那就不单纯是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倒是简单,但是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不是这样。在这里多说几句话来说说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刚才说了,《灵兰秘典论》所说十二脏,不是解剖哪一脏,或者说主要的不是讨论解剖学上哪一脏,有没有解剖知识?有,但是它主要的是功能单位,或者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因此膀胱就是讲的那么一个功能活动,什么功能活动,贮藏津液、经过气化,藏的津液可以渗出来。如果你一定要按解剖那个角度来考虑问题,那这个膀胱它就不只是现在解剖学上存尿的那个尿脬,那个不是《内经》时代的膀胱,《内经》把膀胱叫做脬、就是尿脬,后世有时候把它叫做脬(fu),那就是装尿的那个东西,那就具体了,就是现在解剖学上所看到的那个东西。而这里所说的膀胱,就是指的既包括了这个脬在内、又包括了那样大的一个经脉在内,膀胱经是很长的,对不对,起于目内眦,在头上转悠之后然后经过后背,在头上就是一下子过去,而是还有一个转儿,到后背也不是一条线,后背还有两条线,然后才从臀部下去到大腿的后外侧,向下行到小腿外侧,然后到足小趾外侧,那是一条最长的经脉,这也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而且膀胱又叫一身之阳,又叫“巨阳”、叫大阳嘛,既叫太阳经,又叫巨阳,太就是巨、巨就是太,说法不一样,都是一个意思。又主一身之表,一身的皮表那都是膀胱所主,主一身之表的说法还不是经文的话,《灵枢·本脏篇》还有别的话,叫做“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它不单纯地是泛泛地说,腠理、毫毛不是人的肌表吗?和什么相应?和膀胱相应,所以说膀胱主一身之表,它是有《灵枢·本脏》这样的记载作为基础(现代医学应该能证明吧)。所以,膀胱经又叫巨阳、太阳,在《素问·热论》篇一讲外感病侵犯要按六经辨证的话,第一条经就是太阳经的病,它叫巨阳,既是叫太阳、巨阳,就是这条经、或是这个腑,它所包含的阳气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它在一身之阳当中叫巨阳、太阳。另外我刚才说了,你一定要考虑到解剖的话,那应该考虑到哪儿呢?就应该考虑到“腠理毫毛其应”这个功能,膀胱经的这个功能,尿脬的贮尿的功能,从贮尿的这个功能考虑、从现在解剖生理上考虑,就还要考虑现在的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这一套,你要从解剖上讲,除了我说的经脉主一身之表外,就是从排尿这个系统来看,也应该包括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都在内。所以如果单纯理解为这个膀胱就是现在解剖的那个膀胱,那是大错而特错,对很多问题你不可理解,那个膀胱你没法气化,就算有法气化,也只能排尿,没有第二个作用,就犯不上这么复杂地去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说这么多话,就说膀胱藏尿、可以排出去,古人绝对费不了那么多的话去说。因为古时候写一个字多难那,往木板上刻,就这么点事,说那么多字,他不可能去这么办去。更何况它本身是讲的“以象而不以质”,它是强调象、强调功能。

这么说过来,膀胱所藏津液,气化则能出,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说渗出也好,说排出不太合适,说渗出、渗到什么地方?怎么气化出来的?归纳起来,膀胱所藏津液气化去向有三:一是作汗液排出,其理论根据就是《灵枢·本脏》所讲的“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膀胱的气化功能气化后就可以从腠理毫毛排出那个津液,汗就是津液所化(天冷时尿量增多就是证明)。这个说法也有后世医学家的提法,就是唐宗海、唐宗川著名的《血证论》,他们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进而讲:“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经就是《内经》嘛,云行雨施之象就是我们讲《阴阳应象大论》那篇所讲的嘛,“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嘛,阴阳交互的作用,那汗是雨,雨之所以能够排呢,实为阳气的作用,天气降为雨嘛,膀胱经的阳气的作用才能这样出为雨,所以有“云行雨施之象”。二是化为尿液。王冰在注《素问》的时候,对这句话是这么注的:“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气海之气就是下焦之气嘛,脐下那个部位叫做气海嘛、下气海,这个气化呢看来主要是讲的肾气,这个“溲便”看来就是指的小便。那么小便排出来需要下焦之气,也就是气海之气的施化,或者肾气的气化,不果不能气化,那就是癃闭了。所以说,王冰在注这句话的时候,那就是注成下焦之气,或者肾阳气化,才可以使膀胱所藏津液能够正常排出为小便,如果肾气不能气化,就闭隐不通,就是癃闭、小便不能排出去了。其实啊,还是不是谈的解剖学,就是按王冰所说气化则能出,出是出在小便,那么这个情况也不是单纯藏在现在解剖学那个膀胱里面,那个津液它也还有藏在别的地方,在哪儿呢?如果往上找,找到肾盂、找到肾脏,甚至于找到全身其它各处去了。这个临床上可以见到,比如说大家熟悉的五苓散,张仲景《伤寒论》上说,五苓散是治膀胱蓄水的、说膀胱存住水了就用五苓散治。五苓散所治的那个通利小便、小便尿出去,这尿在哪儿呢?有的时候尿是在膀胱里,但有的时候并不在现在解剖学的那个膀胱里,为什么?这时病人浮肿了、服了五苓散之后尿通了,浮肿下去了,那得说那浮肿的水是藏在体内的皮肤下面去的,那绝对不是解剖学上那个尿脬。所以即便按王冰的这个解释,那个津液所藏的地方,也不只是藏在尿脬里。不然的话,《伤寒论》的五苓散治膀胱蓄水那种情况,口渴、小便不利,甚至有水入即吐、还有浮肿现象的时候,吃了五苓散之后,尿就通了,浮肿就下去了,对吧?三是化为血液。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中说:膀胱,肾之府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津液之余者入脬则为小便。你看,他说的是“入脬”,到尿脬里就没别的可变了,如果说把膀胱说成是尿脬的话,那些问题就没法理解了,尿到膀胱里头之后说还能够气化出来,恐怕没法解释。所以,“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个所说的气化,不是单纯指的膀胱气化,更主要的是指肾脏、三焦等的气化作用,使得津液能够化生出来,发挥它的作用,只把多余的作为尿液排出体外。你不要小看这个事,据我所知,这个事还曾经发生过学术上的不愉快,一位比较年长的中医说是膀胱气化、气化可以化生津液,清者化为津液,浊者才化为小便排出去,年青的中医就不干,他学过西医基础,知道解剖、生理,那不行,到膀胱里再也不能气化,就得尿出去,俩人谁也说不服谁,结果弄一个很不愉快。其实犯不上嘛,《内经》所说的膀胱不是你现在说的解剖学的那个膀胱,只不过是强调了那样一项功能而已。

上面把十二脏各自的功能都讲完了,其实相对而言,也都谈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比如心是君主、肺是宰相、肝是将军、脾是仓廪、三焦是决渎、大小肠主要是传导变化等等,然后进一步强调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相失就是相互失调嘛,应该是相互协调的,相使的嘛,而不是相失嘛。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说的是君主,君主之官明、它的功能正常,特别是心主神明,神明正常、不紊乱、不昏乱,则下安、那么其它十一脏就可以相对来说容易平安。我们强调了心神一体,心神统一、形与神俱,但是把神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如果神要正常,那其它的形体的问题就可以相对来说容易正常,所以主明则下安。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其它十一脏的功能就相对来说容易协调。中医诊断疾病是这样的,一看这人有神,好、治疗后预后会好,无神、失神了,就很难再治了。你有再好的技术它就不灵了,你这人不能使用你那技术了,你给他怎么输液、怎么打针、怎么灌药,他那个正气、那个神不能对你那个产生反应,你再好的技术也是白费,所以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因此说有了神,心主神明、心主功能正常,主明则下安,按照这样的话,“以此,养生则寿”,养生、怎么养生?心主要正常,人的心神要好、要调摄好,那么其它的脏腑自然可以逐渐地调摄,啊、这人心理很好,想问题很清楚,就是吃饭不知饱,这不可能啊,就是渴酒没度,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心神很好的话,自然就知道饮食该怎么用,衣服该怎么穿,所以说“以此养生则寿”,保持君主的神明的清醒,就能够正常地指挥全身的活动。“殁世不殆”,是说以这样的方法养生,是一世也出现不了的错误,殆就是错误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以为天下则大昌”,如果按这个道理治理天下,君主很正确,明君治理天下的时候,其他的官员都会很好地进行工作,就会国运昌盛。当然现在都讲的是集体领导,但古时候是一人说了算,君主说了算嘛,所以主明是非常重要的。“故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如果碰上昏君,十二官也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了,不但官员跟着倒霉,整个国家都会跟着倒霉。“使道闭塞而不通”,这个“使道”《讲义》说指的是十二经脉,因为经脉是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经脉流通气血、联络全身,闭塞不通了,那正常的功能就失效了。“形乃大伤”,由于神伤了,经脉气血也不通了,五脏都乱了,形体也会受到大的伤害,也不健壮了、也要衰败了。“以此养生则殃”,按照这样养生的话,那一定是灾殃,不可能健康长寿。“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按照这样主不明、昏君一个去统领天下的话,他的宗庙就很危险了,古时候皇帝家不是有宗庙、拜他们家祖宗嘛,宗庙危险了等于说这个朝廷就要被推翻了,所以说“戒之戒之”,需要特别地警惕啊,要保持精神的清明、神明的清爽,使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君主明,然后十二官协调,人体才能健康,治理国家、国家才能昌盛,所以要特别地警惕这个事。

这一段的串讲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看一下[理论阐释],第一点是十二官相使说,也就是十二官相互为用。以官职作为比喻,在《内经》当中不只是本篇,其它还有几篇也是这么说的,比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同样的君主的意思。《五癃津液别说》讲:“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这几个都差不多,但后面的不一样,说“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素问·本病论》比喻说:“心为君主之官,脾为谏议之民,肝为将军之官”。不管它怎么比喻,实际上它所强调的,就是整体协调这个问题,强调了心主神明的这个问题,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心神统一、形神统一,而以神为主导,有神这个人就可继续他的生命,没神生命就会终止,所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尽管如此,十二脏腑也要相互协调,发挥整体的作用。第二点是对“心为君主之官”的认识。一是说心藏神,因为神是统领一身的,虽然形神一体,但是说神为形之主,那这是后世一些医家的话了,没有形体神就消失了,在《内经》里找不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神还继续存在的这样的论证。有了形才有神的存在,所以形为神之宅。但是呢,形神之间的关系,又是神是形之主宰,因此说心藏神,心藏神所以心是君主。再有就是说心主血脉,血脉对全身的作用那可想而知了,“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这个营气就是说的血,人身的一切生理活动、生命活动的维持都需要血,而心主血脉。《讲义》是从这两点上说,“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其实呢,再深入分析,应该还有一点,从古代的认识方法上,它把中间看得很重要,叫做中心,古代有一种观点,叫做“重中思想”,哪一脏在中间的位置,就认为它最重要。心怎么会在中间呢,我们现在知道心在上焦啊、不是在中间啊,但是在古代的认识上,心就是在人体的中间的,特别是他们从祭祀上、杀猪宰羊等,把它们放在那儿一搁,他们认为心是在中间。我们后来的人们在习惯上,也是要把心口窝摆在中间。“重中”的思想,这一点《讲义》上没提,因为心这个位置,在古代从解剖的观点上看,位置是排在中间的,所以把心也就强调是中间去了。

好、下课。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