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26讲灵枢·本神2

王洪图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26  灵枢·本神2

现在继续上课,现在讲《本神》的第二段,教材的第78页,这段的提要是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我先读一遍:

[原文]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下面串讲:“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怵就是我们平常口头所讲的这个事儿犯怵,有点害怕、不敢的意思,惕就是惊惕、受惊。精神活动、情志活动受伤啊,和一般所说的伤于哪一脏,特别我们学过《阴阳应象大论》,和那里边的不一样、有区别,不是那么单纯,说喜就伤心,恐就伤肾,怒就伤肝,它不是,本篇所讲的那个伤的涉及范围比较广,一个情志活动可以伤及不同的脏。但是总的来说,怵惕思虑这些精神活动都可以伤神。“神伤则恐惧”,神要受伤呢,比如说心病及于肾,肾主恐嘛,但是也不能完全这么推论,这个问题在[理论阐释]中还要详细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流淫而不止”,流淫是指的滑精之类的疾病,这在临床上也是有的,我在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在河北省某地医疗队治疗过一个阳痿、早泄的病人,早泄它也属于滑精一类嘛,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他这病就是恐惧得的、吓着了,他是一个农村的电工,河北省农村比较干旱,所以在地里都挖了直径34米粗的大口井,他们用小马达住上抽水,在井边上立一个小木杆,在上面拉根电线过来,安上一个闸盒,下边就连到马达上。那年干旱、水位低,水管子不够长了,就在井边上挖一个坑,把小马达往下送一送。那天那马达出故障了,这位电工在维修马达的时候,来了一个愣头青,也没注意电工正在排故障,就把闸刀合上了,马达突然一转,电工吓得差点掉井里。从此之后,电工就因惊恐而得了病,我们后来就采用补肾的方法。惊恐、恐惧伤肾,导致这个流淫不止,在临床上并不是少见的。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中”就泛指内脏,悲哀的情绪扰动了内脏。“竭绝”是精气断绝、枯竭(失生应该讲一下,生指生机)。“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喜乐太过了、神就不能藏了,“惮散”就是涣散。这样的病例也有啊,突然高兴太过了,成了精神病了。“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愁忧的情绪太达了,特别容易伤害脾气,使得脾气壅塞而不能够正常地运行,出现腹满、食欲不振、情绪低沉的症状,那我们在治疗时,既要调节脾气,更要注重调节情绪、心理治疗和心理安慰。其实反过来呀,这个脾虚、脾气不调,也容易使人产生忧思、忧愁,现在临床上看到的焦虑、抑郁,绝大多数都有消化系统的症状,我们治疗的时候呢,除了用些菖蒲、郁金来开窍醒脑之外,还要加上心理治疗和心理安慰,还要用上调脾的药。所以除了有情志过激导致脏腑的疾病,还有脏腑的疾病也可以出现情志的异常,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当然更主要还是要从脏腑着手治疗。“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大怒时就容易迷惑,“迷”就是昏迷,“惑”就是惑乱,大怒就会导致失于条理、脑子糊涂了,“不治”就是没条理嘛,考虑不了什么问题了。“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恐惧还可以使神受伤、涣散,“荡惮”前面有过了,就是涣散,“荡”是飘荡,就是上一节讲的“魂魄飞扬嘛。“不收”就是不能自控,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了。

下面进一步地分析,“心怵惕思虑则伤神”,心怵惕思虑伤的是心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这跟上一段“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是一个意思,同时“自失”也有失去控制的意思,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破(月)脱肉”,“月囷”是成块的肌肉,脱肉就是肌肉的脱失,并不是说磨破了、长褥疮了,是指大块的肌肉散掉了,就是特别消瘦了。月囷、肉属于脾,破有囷脱肉说明伤脾了、脾大虚了,而“毛悴色夭”,就是精气已经不能濡养皮肤和毫毛了,皮毛已经憔悴、色泽枯槁,说明津液大伤。“死于冬”,这种情况下病人死于冬季,为什么说死于冬季呢?它是先从心怵惕思虑则伤神来的,病源是在心受伤了,心是火之脏,冬属水气,水克火,所以说死于冬。当然,这里心受伤、脾也受伤,其病源是心受伤。

下面说“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因为脾藏意,所以愁忧不解则伤脾意。“意伤则”,这个“悗”我们在《阴阳应象大论》中讲过吧,它同“闷”,甚至还不这个“懑”,《内经》时代没有“懑”,是后来才有的,这几个字意思都相同。意受伤则闷乱,就是心烦意乱嘛,心胸烦闷。“四肢不举”,脾伤而四肢运动无力,脾主四肢,脾伤而四肢不用。“毛悴色夭,死于春”,病源在脾,为土之气,春属于木,木克土,所以到毛悴色夭、津液大伤、正气大伤的时候,病重了,那么按季节推算,它是容易在春天死亡。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悲哀动中容易伤肝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这个“狂忘”教材上有注释,《太素》上是这个“妄”。“不精”就是不精明,“不精则不正”,不正就是言行不正常、举止失常。“当人阴缩而筋挛”,这个“当”教材上也有注释,应作“令”解。阴缩而筋挛这是肝的问题,足厥阴肝经绕行阴器,肝主筋,所以肝受伤则阴缩而筋挛,说明肝经大伤。男子阴囊内缩,有的注家解释,说女子乳头内缩与此对应。“两胁骨不举”,肝经行于两胁,所以两侧肋骨疼痛、不能举动。“毛悴色夭,死于秋”,同样说明津液大伤了,病在肝,肝属木,金克木,所以容易在秋季死亡。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喜乐过度了,这里说伤肺之魄,我们以前不是说喜伤心嘛,我说过,这一段情志所伤和以前不是一样的,说是说喜乐固然伤心,但也可以伤肺、伤肺之魄。“魄伤则狂”,魄受伤也可以出现狂的症状。其实就是五脏所藏之神受伤,神魂魄意志,都可以出现精神症状。“狂者意不存人”,在狂者的意念里头没有人,旁若无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肺属金,夏季属火,病在肺,病情垂危的时候火克金,就容易死于夏季。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盛怒本来是伤肝的,这里说盛怒伤肾之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本来是立志不忘的嘛,但是因为志受伤了,则喜忘其前言,说明它善忘,刚说过的话,回头就忘了,说明志受伤、肾志不足了。很多老年人其实有肾虚的现象,有的老年人痴呆,说完就忘了,刚吃完饭就问你为什么不给我饭吃,我还没吃呢。“腰脊不可以仰屈伸”,腰为肾之腑,肾受伤、肾精不足、肾气虚,所以导致腰脊不能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季夏就是长夏,属土,肾为水脏,土克水,所以肾病危重的时候容易在长夏死亡(为什么都是毛悴色夭应该解释)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伤精我们前面说过了,恐惧而流淫不止,肾精受伤。“精伤则骨痿厥”,肾藏精主骨嘛、生髓,所以肾精受伤的时候才有骨酸、阳痿(痿厥是否有浑身无力的意思?),厥是手足厥冷或厥热,这个厥与后世“厥”的概念不一样,后世的“厥”都是指的手足冷,《内经》时代手足冷、手足热都叫厥,这叫做寒厥和热厥,阳气虚导致手足凉的时候,《内经》把它叫寒厥,特别是肾、或者说是肝肾,以肾为主,下焦阳气虚的时候就手足凉,那叫寒厥。肾阴虚、肝阴虚,以肾阴虚为主,阴虚的时候就虚热、手足热,这叫热厥。所以这个痿是指的阳痿,厥是指的寒厥或者阳厥。当然如果是阴津伤的话,它是手足热厥;如果肾阳伤的话,那就是手足寒厥。骨痠就是下肢痠,是肾虚的表现。“精时自下”,跟前面说的“流淫不止”是一个意思,阴精啊,肾所藏之精容易外泄。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这等于是总结的话,五脏是藏精的,不可轻易使其受伤。“伤则失守而阴虚”,五脏受伤了精就不藏,阴精不藏流失所以就出现阴虚、阴精大虚。“阴虚则无气”,阴精可以转化为阳气啊,阴精大虚那么阳气就化生无根了,阴根于阴嘛,所以阴伤则无气。“无气则死矣”,阴阳离绝,人就死亡了嘛。也就是气散则亡、气聚则存嘛。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前面讲过了,针灸的时候要察观病人的神态,精神如何、姿态如何、动作有什么表现、语言怎样,那可以判断他的神啊,沉默不语是问题、滔滔不绝也是问题,说话毫无逻辑还是问题,动作上张牙舞爪也不对,静卧、踡卧不动也是问题。所以要观察各种状态,这个“态”可有很多,有神态、动态、形态等等。“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这是观察“态”的目的,以用来知道精神魂魄是存是亡,到达什么程度,“得失之意”,是得是失、是存是亡,这个得失可能是偏义复词,是偏于失。特别是在临床上治疗一些个已经出现神志方面表现的疾病,这需要仔细观察、分辨。这还是说不但《内经》时代要仔细观察,到现在同样是要靠肉眼仔细观察,特别是这些精神性的疾病,肉眼观察是主要的,病人神志不清楚你可以问一问病人家属,其实家属也是观察来的。换句话说,就是到现在医学发展了,但检查神志这方面的理化指标还没有,还是要靠肉眼观察。“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五脏所藏之神都伤了,针灸是不能治疗的,因为针刺是要通过人的神气起作用嘛。当然针不可以治,其它方法也很难治。

下面看一看神志太过伤脏的规律,[理论阐释]在教材的第79页。神志伤脏的规律跟《阴阳应象大论》所讲的喜伤心等不一样,本段所说的规律,五志受伤首先要伤心神,不管忧恐悲喜怒,首先伤的是心,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五志自伤本脏,也就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第三点是五志伤及它脏,如“怵惕思虑”伤心神,“愁忧不解”伤脾意,“悲哀动中”伤肝魂,“喜乐无极”伤肺魄,“盛怒不止”伤肾志,这都属于它脏之志伤本脏。这是为什么呢,前面不是说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那样伤不是很好吗,很好是很好,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上它确有这样的问题,怒也伤心、恐也伤心。[理论阐释]是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方面来解释的,也就是某一脏虚,所以不管什么情志变化,它都可能伤及虚的那一脏,比如说肺气虚,怒也可以伤肺,喜也可以伤肺,恐也可以伤肺,因为肺虚嘛。五志没有伤害本脏,而伤害它脏,是因为本脏不虚而它脏虚,是这样一种解释,而且临床上是常见的。所以不能希望说喜只伤心、怒只伤肝等等。

下面讲《本神》的第三段,在教材的80页,其提要是五脏所藏及其症状,这一段很重要,我先读一遍: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是藏血之脏,人卧血归于肝脏、人动血行于诸经。而神魂魄意志这五神是各有所藏的,魂是藏于血的、或讲魂是藏于肝的。所以肝气虚就容易出现情志方面的症状,“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恐本来是肾,但是肝肾同居于下焦,肝肾的虚证往往属于肾,而实证往往都责之于肝,这叫肝肾同源、乙癸同源。按天干地支,甲是阳木、属于胆,乙是阴木属于肝嘛,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癸是肾水,肾主水,阳水是壬、膀胱,“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乡嘛,庚属大肠,辛属肺,壬为膀胱,癸肾藏”,它是把五行和十干联系起来,乙就是肝、是阴木。肝肾同藏阴精、又同寄相火,因此肝肾二脏实多属于肝、多从肝治,虚就多从补肾。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各位听到过,后世医家有的说叫“肝无虚证、肾无实证”,听过这话吧,其实肝有虚证、肾也有实证。但是只不过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治疗虚证的话、肝肾之虚,可以补肾,肝肾之实可以泄肝。这个李念莪、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其中就有一篇叫《乙癸同源论》,文章写得非常生动,也很切合实际。所以虽然恐是属于肾之病,但是肝虚、肝血不足,肾阴也不足,所以肝虚证也出现恐(如有恐之梦),肝实则出现怒的症状,怒是肝之本志啊,恐是属于肾之志,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虚出现恐的症状。因此在补肝虚的同时,要注意补肾。

脾藏营,营舍意”,营气出于中焦,脾藏营,而意藏于营、或者说藏于脾,“心有所忆谓之意”,意念一动那个意是藏于脾的。“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前面讲过“脾病而四肢不用”了,这里明确指出是脾虚而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虚不单是自己虚,还引得五脏都不安,因为是后天之本嘛,又因为是气机转输之处,肝心脾肺肾、气机转输,气血运动、内外出入,全靠脾在中间为轴、转输,又是后天之本,所以脾虚不单是四肢不用,而且出现五脏不安。这个肝气实则怒在临床上见得比较多,脾不藏营、脾虚四肢不用也比较常见,这人脾气虚、没有劲儿也很常见,而脾不能藏意在临床上可是常有。有这样一个病例,详参《阴阳应象大论》“在声为歌”一段,这个女孩子对异性的哥哥的同学过分地招待,这是什么问题呀,这是脾不藏意呀,人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有异性爱好的倾向性,这是正常的一种心理变化,但是呢,人家健康的孩子人家可以藏啊,不要那么太暴露嘛,特别是女孩子,北方的话叫端着点,这个女孩子是病在脾,所以她这点意藏不住,因此看看哥哥的男同学来了,她就表情活跃,沏茶倒水点烟地、全来了,再加上她有些热的现象,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也偏数,那就是脾热、泄脾热就是了(脾虚与脾热对应吗?),所以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个泄黄散进去,防风、石膏、栀子、蒮香加上去,哎、吃6天、吃一个礼拜可以休息一天…。“实则腹胀”,腹部胀满是脾不能正常运化的结果,这个脾实、腹满是危重之候,它表明一是运化不好,不能吸收水谷精微了,糟粕也排泄不出去了;二是我们刚才说了,气机转输不利,脏腑的升降出入功能失常了,因此这是大事,请各位留意。我们在讲《阴阳应象大论》时说“阳胜则身热,喘粗为之俯仰”,其中到最后有“齿干以烦闷,腹满,死”,这是说的是腹满,其实也就是腹胀满,是危重之候。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