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30讲灵枢·营卫生会4

王洪图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30  灵枢·营卫生会4

我们继续上课,继续讲《营卫生会》的第二段,86页最后那个自然段,也就是下焦之所出,岐伯回答说“下焦者,别回肠”,别就是区别、划分,也就是说下焦部位是从回肠往下,回肠就是小肠的下端,现在解剖学还有回肠这个名称。“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它输出的津液渗入膀胱,是这样的功能。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水与谷、饮与食,在胃中混合。“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俱是同时、都的意思。“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这9个字教材有注释,怀疑它是衍文。“泌别汁”,泌刚才讲了,是过滤、区别水液与糟粕。把水液“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这是下焦的功能,把糟粕分开,一部分水液渗入到膀胱,谷食糟粕到大肠。当然我们在《灵兰秘典论》中讲过了,膀胱所藏的水液和现在概念当中的尿液是不一样的。

下边又谈到了饮酒而小便先下的问题,讲上焦举例举了热饮食,其气未定而汗出的问题,这里举例说饮酒,其气未定而小便先出的问题。“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酒液并没有经过胃的消化,尿就先出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酒者熟谷之液也”,酒与一般饮食物是不同的,酒是谷物酿制的,已经制熟了成为了液体,“其气悍以清”,这个“清”教材注释为“滑”,《甲乙经》、《太素》均作滑,义胜,作滑的意思比较好。就是说这个酒气是熟谷之液,其特性是又慓悍、又滑利。“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所以不但是同时又饮酒又吃饭,即使是先吃饭后喝的酒,它也会先排出来,因为其气悍以滑。

这是讲小便先下的问题,你看它在讲上焦、中焦、下焦时,在举例的时候也举不同的现象来说明。上焦容易出汗、下焦主排泄。黄帝说“”,最后这句话就更概括地总结了上中下三焦的功能特点,说“上焦如雾”,上焦主宣散、在于散,把汗都布散到皮肤上,好像雾一样那样散开,雾的特点是发散、弥漫到各处。“中焦如沤”,沤就是用水浸泡东西给它变质了、给它腐烂了,这叫沤。“下焦如渎”,渎是水沟,主排出、流动。“此之谓也”,这是加以概括。

当然后世也有人说“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后世也有这么总结的,那是又从另外一个意思了。

88[临证指要]强调了“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问题,这个观点是建立在“血汗同源”的基础上,也就是津液、营卫、气血都是水谷精微所化,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有一方面受伤的情况下,就不能再影响另外一方。换句话说,血液中有津液,津液本身就是血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津液不单纯是在脉里面,津液分布在全身各处,但是血液中的成分就有津液在内,而汗就是津液所化的,因此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个问题是非常清楚的。

关于津液化生为血的问题,教材引了《灵枢·痈疽》篇的话,“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津液和调变成赤色,它就是血,或者说津液到了脉里面去,脉者血之府,那就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因此津与血、与汗是有一种互化的关系,所以“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同时又特别引《伤寒论》说“衄家不可汗”,叫衄家就说明不是衄三次、两次,是经常衄血、失血的病人不可汗;“疮家不可汗”,疮也是伤津液、伤血的;又说“亡血家不可汗”,比如痔疮常出血、崩漏失血都不可用汗法。反过来,大汗出的病人也要避免伤其血,不可妄用活血化瘀、刺络出血等疗法,这在临床上就是一个指导性的理论。

这篇就讲完了,下面讲第八节,《灵枢·决气》篇,“决”就是分别、区别的意思,决气就是分别、区别气血,因为这一篇是区分、或者是论述了六种气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功能特点,或者主要的病证。这一篇比较短,我们是全文选录在教材里面,我先读一遍:

[原文]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下边串讲。“人有精、气、津、液、血、脉”,这是六气,“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气,可是现在把它分成六个名称,为什么要这么分呢?岐伯回答就说虽然是一气,都是水谷精微之所化,但每一气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病证的特点、或者病理特点,所以把它分为六气,等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说“两神相搏”,两神是男女两神、男女两精、阴阳两性,搏就是结合,“合而成形”,相互结合就成新的生命,产生婴儿。“常先身生,是谓精”,而在婴儿产生之先,那个就是精,也就是先天之精,男女生殖之精。

那什么是气呢,“上焦开发”,上一节我们讲了,上焦有主宣发开泄、发散的特点,“宣五谷味”,宣散五谷之气味,也就是宣散津液,起到什么作用呢?“熏肤充身泽毛”,熏是温煦的意思,充身是充斥全身,润泽皮毛,“若雾露之溉”,好像自然界的雾和露那个灌溉着大地,弥漫、布散全身各处。“是谓气”,这个就是气,上焦所发散出来的五谷精微之气,能够布散到全身各处、表里内外。

那么津是什么呢?岐伯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腠理开启、发散的时候,溱溱而出的那些汗,那就是津液所化的,所以前面我们讲“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就引了这句话。

何为液呢?“谷入气满”,饮食水谷进入到人体之后,精微之气比较满溢,就是很丰富,“淖泽注于骨”,这个淖就是浊,浓厚的意思,有浓厚、润泽特点的精微之气注到骨,“骨属屈伸”,属是连接的意思,骨和骨连接的地方那当然是关节,不但骨受到了液的滋养,而且关节能够正常地屈伸,也就是关节也滑利,还有“泄泽”,起到流动、滋润的作用,还有“补益脑髓”,还能使“皮肤润泽”,水谷精微之气能够发挥这些功能的,“是谓液”。看来津液是有区别的,津是布散全身,液相对来说偏于阴,是比较厚浊的部分,而津是清稀的。

那什么是血呢?“中焦受气取汁”,中焦接受水谷精微之气,取其津汁,“变化而赤”,前面我们讲了,奉心神而化赤,“是谓血”,这就是血。

什么叫脉呢?它是从功能上讲,“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壅遏就是约束,让它不能逃避,按一定的轨道循行,这就是脉,换句话说是脉的功能特点。

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说怎样才能知道这六气是一种病理的情况呢,气有多有少、脑髓有虚实、血脉有清有浊,怎么才能知道呢,换句话说知道它有六气之病以后,又和哪个脏腑有关系呢?

岐伯回答说,“精脱者,耳聋”,脱就是脱失的意思,丢失了、大虚了,精脱了常见的症状是耳聋,这个精上面讲了是肾精,常先身生的、新的生命产生之前的那个物质,先天之精,藏于肾,肾主耳,或者肾窍在耳。由于肾精大虚,可以出现耳聋。耳聋的原因很多,但确实是肾虚最容易出现耳聋,最常见的是肾虚导致的耳聋。老年人耳朵听力差了,从我们中医角度考虑,是因为老年人肾气虚了,肾精也虚了,肾精虚不能充于耳,所以出现耳聋。当然也有的是暴聋的,那一般都是肝胆之火太旺导致的,跟精脱耳聋是虚实不同了。

气脱者,目不明”,目是眼睛,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所以眼睛视力的好坏当然与肝有关系,肝开窍于目,但是与五脏六腑之精气也有关系,看那个眼睛有神没神,就能看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以气脱,那是五脏六腑之精大虚、五脏六腑之气脱,所以目不明,眼睛就看不清东西了。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上面不是讲“汗出溱溱是谓津”嘛,所以汗大泄这种情况是津脱,那是肯定的,汗是津液所化,大汗出了当然津要脱了。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上面讲了,液有“注于骨,骨属屈伸”的特性,那么液脱了就不能滋养于骨、不能润滑关节了,所以骨关节的屈伸就不利了,皮肤颜色也就枯槁无华了,因为液还润泽皮肤嘛。“脑髓消”,液是补溢脑髓的,液脱脑髓当然也就消了(消的症状是什么?)。“”,因为液注于骨,骨虚、骨骼不能得到液的滋养了,所以小腿也酸。“耳数鸣”,经常出现耳鸣。液脱则精也脱,所以液脱者肾精也虚,出现耳数鸣(数是否有尖叫的意思?)。胫痠也多是考虑肾虚的问题,肾之所以虚是因为液脱,津和液又是相关的,肾精不足了,所以出现了胫酸、耳数鸣。或者说液不能注于骨了,所以小腿就酸。

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血脱失了,面色当然就苍白、不红润、不润泽了,“其脉空虚”,虽然血脱的可以“脉空虚”,但是我们联系上文,精、气、津、液、血脱,它没有脉脱,而《甲乙经》在“其脉空虚”前面就有“脉脱者”,三个字,这样就把这六气之脱说全了。“此其候也”,这是六气脱的一个常见的或者主要的症候、最主要的症状。

黄帝又问,“六气者,贵贱何如”,说这六气有没有贵贱之分、谁主谁次啊?岐伯回答说“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六气各有五脏之所主,分别有不同脏腑所主,比如心主血脉、肺主气、肾藏精,脾主津液啊等等。“其贵贱善恶”,谈不上谁高谁低、谁贵谁贱的问题,因为五脏就分不出来贵贱高低来,它是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尽管《灵兰秘典论》上说君主之官、臣使之官,它并没说谁主谁次,谁都离不开谁。“可为常主”,就是通过六气脱后的症状,可以知道它脏腑的功能状态如何,比如耳聋,根据他年龄等情况,那就应该是肾虚。听力很好,精神头儿很足,他肯定肾精不衰。腿也酸了,站也站不稳了,耳聋了,说明肾精大虚了。“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虽然是知道哪一脏的生理乃至于病理,六气所主不同,但是总的来说,这六气都以胃为其大海,也就是说,六气最根本的来源是水谷精微之气。因此说六气以为一气,都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的,胃气是六气之根。

下面看教材90页的[理论阐释],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气的概念。气的概念在《内经》里是很广泛的,根据《实用内经词句辞典》,把气分成若干类。其实,在《内经》里的气,比如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人体内之气、正气与邪气,很多的,凡是万事万物都有气,一块石头也有气,《内经》里有记载,一段断草、枯草也有气,《素问·奇病论》上说“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那不是讲的草、石嘛,所以各处都有气、无物无气,只不过说气跟气不一样就是了,生有生气、死有死气。因此气的概念非常广泛,在此就不详细谈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教材。

第二个问题是津液的概念及其与精血的关系。首先讲了阴阳、清浊的性质,津液、精血在性质上有阴阳、清浊的不同。在分布上有表里、内外的区别,比如液就偏向于里,津就偏向于表,血就行于脉中,精是藏于肾脏,津液相对而言,津就属阳、液就属阴,津就清、液就浊啊。其次是讲了津液互化、精血互化的问题,津液又化生为血,津液到了脉中那就成了血液的组成部分。另外津、液、精、血这四者在功能上也不一样。

[临证指要]强调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精脱者耳聋,这个精脱主要是肾精亏虚、耗脱,脑髓空虚,所以出现耳失其养,没有津液滋养了、没有精的充养了,所以出现耳聋鸣。因此在治疗这类的疾病的时候,常用补肾的方法,因为讲的是精脱的耳鸣嘛,那个肝火当然不算,这个一上火、一着急、一生气,耳朵聋了,那得赶紧泻肝火,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是急的、暴聋。那么这种精脱者耳聋、肾精亏虚的耳聋,要用滋补肾阴的方法。教材提出来一般可用六味地黄加减,酌情可加入柴胡、磁石,柴胡走肝胆经、因为胆经绕耳,所以加点柴胡让它引经;磁石有重镇的作用,免得虚火上升。有一个耳聋左慈丸,它主要是六味地黄加磁石、柴胡,左慈不是三国时候的一个名医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加上柴胡和磁石是为了疏肝、镇肝,同时说还可以加上一些滋阴益肾气的药,如枸杞子、肉苁蓉、人参,这是补气、补肾的。另外说还可以用一些开窍的药来治疗耳聋,比如菖蒲、远志。因为在《内经》里耳的问题,确实有肾开窍于耳之说,又有心开窍于耳之说,说肾开窍于二阴、心开窍于耳。所以用开心窍的石菖蒲、远志,来化痰开窍,开窍是开的心窍。所以从理论思路上、以及临床应用上都是应该注意的、提供参考的。当然,[临证指要]也说了,耳聋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渐聋、暴聋,病也有虚实之分。其实呢,有的好治,暴聋的好治,那个肾虚久聋的确实很难治,尽管我们提出很多方法,仅供参考。特别是久聋,应当是一个医学知识教育宣传的问题,不要等已经聋得听不见了、好多年了,那才治,现在看来是非常难了,已经有一些耳背了,那赶紧治,效果还会好一些。真的聋了好多年了,再给治回来,那还没看到治愈的这种病例。当然了,我们在看其它病的时候,不是专门看耳聋,因为别的病这个病人可能出现听力的问题,那倒是可以作为一种辨证的参考,考虑到是肾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还是肝的问题。还有“液脱者,耳数鸣”,这都可以作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第二个是说“气脱者,目不明”的问题。这气脱可是五脏之精气脱,不是单纯的肺气脱,当然肺气脱也看不清东西,总之气脱了视力都要差。教材特别引《脉要精微论》所说“精明五色者,气之华”,这“精明”就是说的眼睛,“五色”是面部的五色,“气之华”、五脏之气的荣华表现。《大惑论》又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人的视力之所以能够区别颜色,判断形态,那都是因为五脏之精气充沛。所以在临床上根据这个眼睛的视力如何,也可以判断内脏的精气状况,当然是说的病态上。另外我们还知道肝气通于目,一般的考虑肝开窍于目,但是在很多疾病上,除了考虑到肝之外,还应当考虑到五脏,这个我是说在临床应用上,是在很多病症情况下出现视力障碍。当然,你们别多心啊,有很多同学都是近视眼,我没说你是五脏大虚,那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也不能说你五脏充实眼睛就近视了,也不敢那么说。所以根据视力的变化,也可以作为临床辨证的一个参考,特别是有很多的疾病它不是眼睛本身的疾病,它是内脏的疾病而出现视力上的障碍。

藏象部分我们就把这篇讲完了,从教材的内容上看,就全部讲完了。这个藏象理论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核心,所以就贯穿到所有的理论当中,不管以后要研究的经络也好,病因病机也好,诊法也好,治则也好,等等,各个方面的理论都贯穿着藏象,所以这一章我们大家应该要认真地、很好地复习。

咱们教材上又作了一个小结,第一是脏与腑的区别是藏泻,当然还有奇恒之腑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讲天之五气入鼻藏心肺,地之五气入口养五脏,维持生命活动,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天人相应、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看的一个理论。心气通于夏、肺气通于秋啊,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或者说四时阴阳五脏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第三个问题强调了脾胃不主时的问题,其实是强调后天之本的问题。第四是上中下三焦的特点以及界限划分。第五是五脏所藏精气、五脏藏神的问题,五脏藏神就是我们中医理论的特点。所以必须认真地学习、认真地理解,才能认识很多的中医理论问题,这个理论不理解,临床用药就没有办法用。第六个问题是讲了六气的概念,精气津液血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必须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下课。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