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35讲素问·生气通天论3

王洪图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35  素问·生气通天论3

好,我们继续上课。接着讲《生气通天论》的内容,在126页,上节课最后讲的那段呢,同样是说阳气失常之后,可以引起各种疾病,比如最后一句,它说“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我们谈到了,魄汗就是自汗,正在出汗的时候,形体就是弱的,汗孔是张开的,邪气容易侵犯,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形弱。而气烁、汗出则有热,所以叫气烁。这个时候如果再受到风寒之邪,可以导致汗孔的闭塞,因而出现里有热,而外有风寒。热郁于内,风寒疏表、风寒疏于外,因此可以出现寒热往来的疟疾。

这个疟疾在《内经》里边,主要是说有寒热往来的症状,一天可以出现一次、也有两天出现一次的,一般的话都是先冷,冷到什么程度呢,冷到厚衣汤火不能温,穿多厚的衣裳、盖多厚的被子、泡到热水里头去,还是感到冷;热到什么程度呢,《内经》形容说热到冰水不能解,给他搁到冰里去、给他冰水,他还是感到热。《内经》说一般还有头痛,说头痛如裂,疟疾可以出现头痛的症状。《内经》说的这个疟疾呢,一般的说是一天一发作,也有两天一发作,还有三天一发作,根据发作的频率,分成一日疟、二日疟、间日疟,但是《内经》所说的疟呢,又有“如疟”这种现象,好像是疟疾,而有的时候不带“如”字,其实也讲得是如疟,就是一天可以有很多变,也就是我们所说往来寒热的这种现象,寒热如疟。

现在呢,把疟疾分为真疟、假疟,所谓真疟就是在血液里头查到有疟原虫,没有疟原虫的叫做假疟。不过话说回来,按我们中医治疗,不论吃药也好、针刺也好,不管是哪个疟,常常是用同样的方法治疗。所以呢,还是要辨证论治,但是治疟还是有些基本的治法,吃下中药去疟原虫没了,那就算你把疟治好了,用现在的生化检查、理化检查的方法,血液里头再也见不到疟原虫了,可以说是吃药吃的。那么针刺呢,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疟疾,同样也可以把疟原虫治没了,针刺穴位也起到同样的治疗作用。

所以疟、或者如疟,现在的说法,在概念上根据有没有疟原虫叫做真疟或者假疟,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上,无论是用药还是针刺,还是用按摩以及其它的方法,都是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当然,辨证施治对疟疾这个病来说,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辨证施治。

下边看第四个自然段,“故风者,百病之始也”,这句话我们前面提到过,风为百病之始、风为百病之长都是《内经》的话,外邪致病,风为先导,风邪又常和其它的邪气相杂而病,相互结合起来侵入人体。“清静则肉腠闭拒”,清静就是指人体阳气的运行正常,就如同本篇第一段所说的“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这两个清静的意思是相同的。闭拒就是密闭,腠理密闭外邪就不容易侵入,所以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大风也就是指的大的邪气,苛本身是细、尖锐的意思,苛毒其实就是指的尖锐的病毒,过去不有句话叫“苛政猛如虎”嘛,这个苛就不单是暴,而且细,什么都上税、严厉。教材注释说“苛,暴也”,大风苛毒是指致病性强的病邪。虽有大风苛毒,也不能伤害人体。“此因时之序也”,这是由于能够按照时令,根据自然界阴阳变化的顺序、规律来养生。

故病久则传化”,对疾病没有及时地治疗、治好,邪气没有很快地排出去,就要传化、转化、变化,疾病就会发展。“上下不并,良医弗为”,上下是指人体的上下,因为虚邪气的滞留,阳气上下不能交通,高明的医生也很难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作为了,就是更难治了。“故阳畜积病死”,畜就是蓄,阳气蓄积,那就是实证,阳热之气瘀滞了、不能正常地宣散了,瘀滞就成邪气、病气了,本来阳气是正常之气,正常运行、发挥作用那就是阳气,但是这个气瘀滞在一起了,那就成了火热之邪了,成了阳邪了,也可以导致死亡。“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当就是挡,挡隔与蓄积其实有相近的意思,阳气挡滞了,这种情况应当用泻法、宣散法,应该用通阳气之法。“不亟正治,粗乃败之”,如果不及时地、很快地予以正确的治疗,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或者死亡,所以叫粗乃败之,那是为粗工所败。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是说阳气在一天之内的盛衰情况,人是生气通天,所以人体的阳气也随着每天天气的变化而有盛衰的变化,人抵抗外邪的能力在一天之内就有强弱的变化。阳气白天主于外,夜间主于内。“平旦人气生”,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气就是阳气,也就是《生气通天论》里的那个生气,人体的阳气也开始生、上升,阳气夜行于阴、昼行于阳,人体的抵抗外邪侵犯的能力也开始增强。“日中而阳气隆”,我们在讲《营卫生会》的时候不是说“日中为阳隆”吗,隆就是隆盛,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的阳气也最旺盛,所以日中的时候抵抗外邪的能力最强。“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太阳西沉了,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下降了,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虚弱了,汗孔应该闭合,而不要再像中午那样开启、出汗。“是故暮而收拒”,所以到日暮的时候人们的活动应该用收敛的方法来抵御外邪,“无扰筋骨”,不要再扰动筋骨,过分地体力活动。“无见雾露”,不要再过分地接触雾露等外邪之气。“反此三时”,违反了阳气盛衰这三个时辰的变化,“形乃困薄”,因为阳气受损,形体就会困顿而衰薄。

这是从人与自然相通应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的,特别是在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那个时代,这个强调是很符合实际的。但是你说现在呀,就是有这个特殊情况,一些个体育比赛偏偏在晚上,而且据说现在研究人到晚上的时候,精力、活动能力反而增强,还有这样的报导。当然晚上比赛有市场因素,白天人们都去上班了,你组织比赛谁看得到?但是从我们传统的理论上来看,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是一致的,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已虚,因此人的活动应该按照这个规律来活动。

128页是[理论阐释],第一个问题是强调了阳气的生理功能。一方面是“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养筋”,或者说“养神则精、养筋则柔”,阳气正常、充沛,人的精神就旺盛、精力就充沛,人的筋脉也就柔韧、运动就灵活。其实呢,养神和养筋、那个筋本来就属于形体,神就是神、筋就是形,所以阳气既养神又养形,而人无非就是形神而已。如果形神失养,那当然就会出现很多的疾病,所以教材又提出了形神失养的一些病证。另一方面就是昼夜的阴阳消长变化,就是原文最后那几句话,那样一个从生到旺盛、到衰弱的一天之内的过程,正是阳气随着外界阴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一天之内,人体的生理功能上就有不同,生理功能不同,就影响疾病的变化,疾病的轻重变化在一天内是有规律和特点的,所以教材在129页第一行就引了《灵枢·顺气》篇的话,“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相当多的疾病,旦慧、平旦的时候比较轻,昼安、白天的时候病情最轻,夕加、太阳西下的时候病情就加重,夜甚、夜里的时候最重,这个说法的依据就是阳气的变化。

第二个问题总结了了阳气的病理有八个方面:一是卫气失常时外邪容易侵入,举例说了有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风等外邪的侵袭。二是阳气过亢引起精绝,而导致出现煎厥的症状。阳气之所以过亢,是因为“烦劳则张”,这就不光是外邪,再“襞积于夏”,也出现煎厥的症状,这也就是《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虚阳盛之病“耐冬不耐夏”,这个道理又是一样的。三是阳气厥逆,大怒则形气绝,由于大怒,血随气上涌,出现薄厥的症状。薄厥似乎类似于现在所说的脑溢血,就是中风的现象。四是阳气还可见偏沮,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全身,而出现“偏沮”的症状。五是阳气可被湿邪、风寒之邪阻遏,出现痱子、痤疮、酒糟鼻子之类的症状。六是高粱厚味也可以使阳热内盛,厚味积热于体内,生火、生痰、生热,俗话所说的“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七是阴阳开合不得,邪入于里而出现各种病症,比如邪气入脉出现瘘管、大偻,营气不从而生的痈疮,还有就是邪气从腧穴进入内脏,引起善畏、惊骇等一些精神症状。八是阳气阻隔,上下不能交通了,使“良医弗为”,这时应当使用泻法,祛除它的火热之邪,使阳气疏通。这八个方面同样是举例,不是阳气的所有病理。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因于寒,欲如运枢”的问题。这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就不再重复了。

翻过页来,130页是这一段的[临证指要]。第一个说的是煎厥和薄厥的问题。指出薄厥之危证,类似于临床所说的中风,也就是中医对脑中风的最早记载,这个是和阳气失常有关,又常和情绪激动、大怒导致气血逆乱密切相关,当然这还有阳气失常作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一般的大怒也不会出现这个症状。第二个是说煎厥、薄厥的轻症,它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癔病,也可以出现昏迷不醒这些症状,情绪一激动他就昏迷不醒了。《金匮要略》中的脏躁,也类似于这个问题,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妇人无故自悲伤、有的就昏厥过去了。关于煎厥一证,那是属于阳亢而阴虚、最后导致阴精枯竭的虚证,同样是比较危重的病证,所以说临床见到这样的病人,那是比较严重了,应该及时地抢救。这是联系到临床上的煎厥和薄厥,你首先要记住这是一虚一实,到煎厥这个时候就是虚证了,薄厥还是实证。

第二个说的是邪气侵犯人体的问题,这里举的例子是因于湿,“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关于这个的病机我们讲了,湿邪阻遏了阳气,使得阳气不能上升,所以导致首如裹,而湿邪内郁、郁而化热,湿热之邪阻遏了阳气,使得阳气不能温煦筋脉,因此筋脉出现緛短或驰长。教材还举了《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举了《丹溪心法》中的二妙丸(是以炒制的苍术、黄柏按照1:1的比例粉碎后,按照传统水泛丸的工艺制成的中药成方制剂。二妙丸是中医用于燥湿清热的基础名方,广泛应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炎症、红肿、渗出等症。临床中在各科都有应用,只要是辨证为湿热证,尤其是湿重于热证,均可使用。二妙丸疗效显著的疾病有:皮肤科:湿疹、脚气、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手癣、臁疮、脓疱疮、脚癣、下肢急慢性湿疹、皮炎、肛门搔痒症、老年瘙痒症、酒糟鼻。)治疗筋脉驰缓之湿证。临床治疗湿证其实比较多见,比如说那个表湿属于外感病,湿困于表是外邪引起的,可以出现头昏、困重,身体沉重,背部洒洒恶寒、好像有凉水一样,舌苔薄白腻苔,虽然是外感啊,有的3个月、有的5个月,甚至有的35年不好,一般的说表证病程短,但是湿邪粘腻、缠绵难愈,所以表湿可以多少年都不好,这个临床病例还是并不少见的。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病例:那还是70年代初,北京中医学院,就是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当时在山西暨山县办分校,就派我过去讲《内经》,那个班上有个班长,是个转业军人,志愿兵嘛,当了3年兵回来了,他是四川某地当的兵,当兵每天早晨都要训练,训练出了一身汗就到水溪里洗澡,有这么个过程。这位同学他回来后就上学来了,那不是工农兵学员嘛,他一上课就犯困,老师讲课他用手扳着眼皮都睁不开,就得睡,早上要按时起床,同学们也有晨练,总得别人拉着、叫着才能起来,就这么多觉、困,然后头发沉,“首如裹”的症状出来了,后背呢洒洒恶寒,就是我刚才说的发凉的那种症状,已经有几年了,当兵时就出现了、当时不严重,转业之后这个症状就更严重了,这样子已经有12年了。你说他不自觉、他很自觉,他特别原意起来上课、别打嗑睡,但是他就控制不住啊。吃过什么药呢,吃过补气的药、吃过活血化瘀的药,当然效果不好。其实这个病人这我们看有首如裹的症状,是个主要的症状,那是湿气使清阳不升,他当然脑子不清楚了,精则养神嘛,阳气不能养神了,神当然不精明、头就困重。其实还是属于表湿,因为后背还有发凉的现象,基本方就是羌活胜湿汤(【方名】羌活胜湿汤(利湿之剂)【来源】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组成】羌活、独活酒洗、藁本酒洗、防风各一钱<6g>、甘草五分、川芎二分,酒洗、蔓荆子三分,碎、生姜三片【用法】上(口父)咀,清水二杯,煎至一杯,去滓,食后温服,缓取微似汗。【歌诀】羌活胜湿羌独用,芎藁蔓荆草防风,寒湿在表头身重,发表祛湿效力雄。【主治】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加减】如身重腰中沉沉然,中有寒湿也,加酒洗防己、附子),这个药是治“湿邪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奇功”嘛,它有点发汗作用,湿邪嘛、发散一下,当然不会哗哗出很多汗,像麻汤那样发汗退烧,不是那样。

湿邪的病例还有这样一个,写在了我的《黄帝医术临证切要》小本子里。是“湿热不攘,伤于筋”的问题,这是197411月看的病,那相当早了,20多年前了,一位42岁的男子,找我看病的时候呢,头右侧外伤手术后半年多了,外伤的原因书上没写,但我记得很清楚,7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中国大陆深挖洞、广积粮,说是要预防外敌的侵略,到处挖防空洞,北京是这样,别的地方我不清楚,这个挖防空洞有的是从底下挖,有时候是敞开、开放式地挖,挖完了上面再盖起来。他是挖那敞开的,他挖土时上面的手推车不知为什么没放稳,掉下来正好砸在他头上,医院给他做开颅放血术、救活了,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左侧肢体活动不便、下肢尤甚,自足至膝内翻、不能伸直、无力。当时我在中医的门诊部、是在楼的二层上,我记得是几个人用担架把他抬进来的,因为他不能走啊,足内翻怎么动啊,当时下了担架还要别人扶着才能往前挪动,他头部手术后骨头凹陷处还没有修补呢。因为42岁男子是壮年人,体质还比较壮实,脉濡数、舌质红,舌苔黄厚、腻,大便不爽快。从舌苔脉象还有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的问题来看,明显的是湿热证,但是病因很清楚,就是外伤引起的,如果按外伤引起就治外伤、去活血去,可他吃过活血通经药,效果不好。我记得当时、我本人虽然也是个年轻大夫,还有两位主任级的西医大夫跟着我,他们那阵儿是西学中嘛,跟我实习中医。问这两位主任级的西医大夫说怎么治,也许是人家客气,说我们没有办法了,王老师你来治吧。我来治,人家过去也吃过药了、也没办法了,我怎么治?我还活血?还化瘀、还通经脉?恐怕不行,人家已经用过这个法子了、不行,到我这里再吃、它这半年多的病就好了?但是呢,我是学过《内经》的,《内经》讲得很清楚,而且再加上那些舌苔脉象,是一派湿热的脉象,《内经》上又有了“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的记载,那就得用去湿热的法子,也就是“二妙”加味,苍术、黄柏加味药,当然初步用的是印会河教授说的“八妙”,其实就是二妙往上加药,一共是八个祛湿热的药:苍术、黄柏、川牛膝、生苡仁、萆薢、滑石、木通、车前子。我在使用过程中,这八味药我有时候还用点独活,独活虽然是温性的,但是我用它是风能胜湿的意思,独活又能走下肢,又是风药,风就能祛湿,他这个病有湿嘛。有的时候我还给他加点乌蛇肉用来散风,或者还加点丹参、鸡血滕之类的东西活血通经,是作为次要的加一些活血通脉的药,基本方就是苍术、黄柏,加上川牛膝那就是三妙,就用这个思路,给他治疗了450天就逐渐好转,这人可以生活自理,还能做简单的体操运动,当然要是完全恢复正常也没做到,可是不需要人抬着了,自己能走了。这个人直接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外伤,但你作外伤去治、无效,我们用了祛湿热的方法去治,效果应该说很不错了。当然这个本身也说明呢,我在本章开头讲的时候提到过,所谓病因的相对性的问题,不要一眼只盯着那个直接的致病因子,他是头有外伤造成的,你按那个去治吧,那治不好,然后你又认为是外伤后的血瘀,你去活血去吧,也不行,因为他临床症状不是瘀血,舌质也不紫、也不黯,脉也不涩、皮肤也不甲错,没有瘀血的现象你用什么化瘀法儿去治?所以学习中医理论就是要掌握这些个东西,不要把问题看得太死,在看到直接病因的时候,还要注意到审证求因的问题。

[临证指要]第三个是说的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的分析。这个部分自觉就可以了。下面我们讲第四个自然段,在130页下边,提要是讲阴精的作用以及阴阳和调的重要性。前面那些都是讲的阳气的作用,这一篇重点就是要突出的阳气,重视阳气,讲的阳气的生理和病理。但是不要忘记,阳气是离不开阴精存在的,所以接着就讲了阴精的作用和阴阳和调的重要性。我先读一遍,这一段也是要熟记的: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下面串讲:“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亟在教材注释很清楚,是频数、不断的意思。就是阴精不断地、频繁地起来,来支持阳气,教材说与阳气相应。其实讲的就是阴阳相互配合的问题,阴为阳之基,阴精是阳气的基础。“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是保卫体表,同时使阴精能够固密,阴精藏于内而不断地起来供给阳气,作为阳气的根基,而阳气固密于外保护阴精,使阴精不露泄。所以这句话是讲阴阳的相互关系,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能与它相配合了,或者阳气过盛,阴精就要衰,阳热之气就会逼迫血脉,所以脉象很快,血液急速、脉博也数。并是阳热之邪并于阳位,比如说并于阳明、并于心,心为阳中之太阳,这样都可以扰乱心神,使得神志受阳热之邪扰乱,这就是所谓的“气有余便是火”,咱们口头语说上火了,火从哪儿来的呢?不完全是从外边来的,最常见的说上火了是体内的火,体内怎么有火了?气有余便是火,功能紊乱了,这个有余是紊乱,还是失调了。当然外界的火热之邪也可以、体内的阳热之邪并到阳位,都可以出现狂的症状,就像上节说的“烦劳则张”。狂躁不安、神志失常,精神性疾病,所以阳明病有神昏谵语,也是神志失常的问题,狂躁不安这个精神性的疾病,那多半是有阳热之邪侵犯。

好休息一下。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