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44讲素问·至真要大论2

王洪图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44素问·至真要大论2

我们继续讲“病机十九条”。

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躁就是烦躁不安、躁动不安,狂是也是狂躁,越就是超越正常了,这些症状常与火有关,也就是火热导致的,热扰心神,常常出现狂躁不安。或者是火热扰乱阳明之经,阳明有热,也可以出现狂,就是所谓的“阳邪并于阳位”、“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阳邪过盛了,并于阳位,阳位是哪里?心是阳之阳脏,胃阳明也是阳。对、《调经论》也讲“气血以并,阴阳相倾”,就是那个“并”。所以火热之邪入于阳明之经、火热之邪扰乱于心,都会使神明紊乱而出现狂躁不安、失去理智,所以叫做“越”,超越了正常的限度了。治疗这类的病,常用的方法是泻火,泻心火、泻阳明之热,当然,也有泻肝火。当然,虚性的狂也有,虚性的狂、一般的来说其狂躁的程度比较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所谓“逾垣上屋,登高而歌”,他狂躁起来平时达不到的力量他都可以达到了,那多半是实证,虚狂一般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暴是猝然的意思,筋脉突然地僵直、挛急,这常常是由风邪引起的,风是肝木之气,肝主筋。所谓抽搐是风、僵直也可以是风,僵直它也是筋脉不柔和了。

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有声”是指腹鸣、肠鸣之类的病证。鼓之如鼓是说腹胀、肠鸣腹胀,第一个鼓是说敲击的意思,第二个鼓是说像鼓声砰然作响,这类的症状多和热有联系,不单是寒造成的。当然肠鸣、腹泻属于寒大家考虑得比较多,同样的,由热邪导致的也很常见,邪气郁滞在里头,气机不畅了,当然可以砰然作响。

16.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这个“胕肿”教材有注释,说在《内经》屡见,但含义不尽相同,如胕肿的胕,是说皮肉溃烂,又通腐烂的“腐”;又通跗,就是足背肿,胕肿就是指足背肿;又通“浮”,就是浮肿了,一按一个坑,那是浮肿。本条的“胕肿”属于火邪,应视为“腐肿”,也就是疮肿了,腐烂的肿,就是前边说的“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那个疮。是由火热之邪阻滞了经脉,气血不通而出现“胕肿”。火热之邪跟“胕肿”相联系的,就是“疼酸”,气血不通畅了嘛。由于热扰心神,还可以出现“凉骇”。

1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转”是筋脉的扭转,就是我们说腓肠肌(小腿后面浅层的大块肌肉,俗称小腿肚子)痉挛是一种扭转;有的腹部疼痛的扭转,如肠绞痛、肠痉挛,这些都属于扭转一类,是属于筋脉的失养。“反”是指的角弓反张,也是筋脉的失养。“戾”是屈而不伸,是弯曲的,所谓“犬出户下”,就是屈而不伸的样子,这些都是筋脉之病。又有“水液浑浊”的症状,“水液”就是体内代谢的体液,包括唾液、眼泪、鼻涕、小便、妇女的带下,这都可以叫做水液;“浑浊”就是不清澈,粘稠的、浑浊的,质地比较粘。这些状态常和热有关系,也就是热使得气血津液不能荣养于筋,可以出现“转反戾”,还可以消耗津液使水液变得浑浊,比如痰和涕,当然《内经》里没有“痰”字了,从呼吸道出来的都叫“涕”,涕的黄、粘,小便浑浊而色黄,这些多半属于热伤津液而化为浑浊、粘稠的东西。

1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刚才所说的那种体液,不管是体液还是尿液,还是涕、带下这类东西,清稀、清冷而不粘浊的,这常常属于寒,是由于寒邪导致津液不能正常地布散,而成了多余的水液,所以它就变得清稀、澄澈、清冷。这在临床辨证上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样是、比如说流鼻涕,那是清涕呀还是浊涕、还是黄的?是粘稠的呀还是什么?这是分辨寒热的很重要的方法。那么问小便也是,小便黄还是清?妇女带下也是呀,是粘浊的还是清稀的?这都是很重要的区别寒热的方法。当然,有的时候还可以从气味上来辨别,病人排泄的气味很浓、很污浊,那一般都是热、起码是有热,一般的排泄物气味比较淡、不是太浓,那一般是有寒。还有病人自己也知道,病人自己口里头发苦,那多半是有热了,口里没什么味儿、所谓“口中和”,那常常是没有热的现象。所以辨别这些东西、认清其病机,在我们临床诊断当中,都是很有重要意义的。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呕吐、呕吐的东西是酸的,我们临床所说的往上泛酸水、或者吐出的东西是酸的,常常是有热,是肝胃不和、肝胃有热,酸属于肝嘛。“暴注”就是泻下如注、泻得很快,“下迫”是指肛门窘迫、下窍窘迫,所谓的“后重”。这常常是由于有热,热郁于内,气机不畅,所以就后重,火性急速,所以泻下如注。

前面一共是讲了这样的19条了,讲了这么多还言犹未尽,因为病机太多了,说不完,所以最后做个总结,把病机的范围予以了概括。“故大要曰”,《大要》是古之经典。“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临床诊治疾病时,要谨慎地分析和掌握病机。“各司其属”是各气有其所属,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不同,各气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其所属,或者说风属于肝、寒属于肾等等。我们在临床辨证的时候,应该注意“有者求之”,“有者”就是临床上出现了什么症状、有了这个症状,要研究它为什么出现这个症状,这不就是分析病机吗,比如这个病人出现恶寒,他为什么恶寒呢?假如说外感六淫之气出现了恶寒,那你就要研究这个病人可能是感染了外邪了,有这个症状就要分析他为什么出现这个症状,这叫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根据病情全面判断他应该有这个症状,但是并没有出现,那就要分析为什么没出现这个症状,是正气不足还是由于邪气入里、没有表证,没有相应的症状?都要认真地分析,这才不至于失误。不要看到就是有、看不到就是没有,没有就不管了,没有了就不研究为什么没有,这是不行的,要有者求之、无者也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病人表现出实证、有余之象,要责其为什么有余,为什么出现过盛、出现实证;同样,出现了不足、虚象的时候,就应该分析他为什么会出现虚象。也就是要研究出现虚实症状或证候的机理何在,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实、什么情况导致他的虚,是气虚、血虚,还是阴虚、阳虚。同样的,实是外感实邪、还是饮食积聚、气血凝滞等等。换句话说,对盛者,要责之所以盛;对虚者,要责之其所以虚。要分析其所以然,这就是研究病机,也就是我们开头讲的,分析病机就是辨证的过程嘛(中医“火神派”有一观点:辨证只分阴阳,这是分析病机的最高层面,属于“一”的层面,该层面的基础是“二”、“三”层面,也就是诸症的“求之、责之”。医者辨证最终要归到“一”的层面,这才称得上是“上工”。辨明阴阳之后,对阳虚之病,火神派善用大剂附子之类药物治疗,往往取得神效)。“必先五胜”,在分析病机的过程当中,先要研究“五胜”、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更胜。为什么一下子又出来了五行之气了呢?我刚才说了,这一段是讲运气的,开头就说“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讲的六气,最后又出一句话,说“必行五胜”、五行更胜,五行更胜就是五运,木火土金水五气运行,互有更胜、有盛有衰,某一年是土运、某一个是金运,土运之后就会导致什么衰,木气盛了就会导致土衰等等,所以是“必行五胜”,先要明白五气更胜的道理。开头是六气,最后结束是五运,这不就把五运六气联系到一块、来分析病机嘛。“疎其血气,令其调达”,总之,病是因为有气血不通畅,虚也好、实也好,总的来说,它都可以叫不通畅,其实就是要调畅其血气,让其运行正常。“而致和平”,达到气血平和、阴阳相对协调的状态,这样的话,疾病就可以治疗好了,健康就可以恢复了,说“此之谓也”,最后做了一个总结。因为后边这一段、“《大要》曰”后边这几句话,那就不单是指的上边的“十九条”而言,是对所有的其它的疾病的辨证,其它的辨证方法都应该这样做,不光你气血病机、阴阳病机,乃至于本段所说的六气病机,还有脏腑病机,都是应该这样的,“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这样才能够准确地认识和分析疾病,才不至于失误,最后才能正确地施治,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这才达到了上面所说的“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汙,工巧神圣”,达到那样的目的。

刘力红《思考中医》对“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疎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的解释:病机要谨守,不要怀疑,这一点很肯定,不容含糊。要各司其属,各就各位。风掉眩,不管你是什么风掉眩,都一定要找肝。怎么找呢?这就要落实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这个原则上来。比如刚刚说的风掉眩,我们看到一个掉眩病,一个眩晕病,它肯定属于肝,这个没问题。病人一来,我们看到他一副肝病的模样,脸色青青,脉又弦,肝的色脉非常明显,这个就叫“有”。有者求之,这一点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它很直接。但是,如果没有呢?我们看到这个眩晕的病人,脸色也不青,脉也不弦,一点肝家的色脉都没有,这怎么办呢?这种情况就叫“无”,无者也要求之,反正它与肝有关系,这是病机规定的前提。那怎么求呢?这就要根据“必先五胜”的原则。五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根据五行之间的关系去求它。明明是眩,肯定属肝,为什么见不到肝的色脉?这个问题你要考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无”?上面这个原则就是告诉我们用一个很方便的方法来找出这个原因,这个方法就是以肝为中心,利用五行生克的原则去考察。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你没有看到肝的色脉,你看到的是肾很虚的表现,那么,你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肾水很虚,母不生子而导致了这个“没有”。所以,治疗就应该补母生子,用补肾的方法,这个眩晕就会好。如果肾的情况也没有,那就继续看,看看有没有肺的情况?如果有,那还要看一看盛虚。如果是肺家盛,金太过,那肝木就必遭克损,这个时候泄其太过,使木不遭克损,那疾病就自然会痊愈。如果是肺虚金不及呢?那就要用佐金平木的方法。如果还不行,再看看心怎么样?脾怎么样?心虚则子盗母气,心实则火旺克金,金不制木,这时把心火一泄,病就没了。有时又可能是土的毛病造成的,土虚亦不能育木。从上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病机的方便在于它把这个中心坐标确定了,你根据这个中心点去搜寻,根据五胜的原则,生克的原则去找,这就有了目标。这就比你漫无边际地去寻找要好得多,大家看是不是这样?所以,这样的一些原则很了不起,它把一切疾病最关键的东西告诉我们了,这就是病机!

下面看158页的[理论阐释]

一、对十九病机的理解

对病机十九条中“诸、皆、属”的理解:任应秋在其《病机临证分析·前言》指出:“诸,众也,仅表示不定的多数,不能释为‘凡’字”、“属,近也,犹言‘有关’,不必释为‘隶属’之属”,对此二字的理解,已得到多数医家的认同。对“属”的理解,仍应反映出隶属关系较妥。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例,此句可释为:多种风病而见振掉、眩晕之类证候者,大多属于肝的病变。

对五脏病机中“风、寒、湿、气、热”的理解,有两种意见:一是将其理解为病因或病邪。二是将其理解为病证,依据文例,先说病证,后说病机,以此说更为贴切(以上两段从教材节选)。

二、掌握病机的重要性及方法

重要性开头就谈了,方法在里头谈了几点:第一是说探求病因的问题,也就是“有无求之”。第二是说辨明病性,也就是“虚实责之”。第三是要注意整体定位问题,就是五运六气和五脏六腑盛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研究五运六气对疾病的影响,因为本段出自五运六气论述的大背景。

这里需要补充的呢,一是十九条病机里头强调火热的特别多,虽然是“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但是强调的最多的还是关于火热的病机,所以“金元四大家”有一个“寒凉派”,它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就研究用寒凉的治法。二是本段开头讲了“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可是并没有“燥”的一条,所以刚才我说“寒凉派”的刘完素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里头,又补充了燥的一条,他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就是说呀,病机十九条固然重要,固然是相对集中地讲了六气病机,但它本身也并不是全面的,不是所有的病机。正是没有讲所有的病机,所以作者才有一个“故大要曰”、“盛虚责之”那样一段话。

下面看[临证指要]第一,脏腑病机及其临床意义,第二是讲的六淫病机,教材是分成这样两类来讲的。虽然教材也强调了本段是讲六气病机的,但是呢,我上次课当中也提到了,后世医学家也把它引申到脏腑病机,甚至还有说上、下病机的,其实上下病机还是脏腑病机的问题,划分方法不一样,有人引申出来了,我也谈到,引申也不能算错,因为引申也能指导临床实践吧。所以教材就按引申之义,第一,强调了脏腑病机及其临床意义。

一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举了《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董建华先生的一个病例,一45岁的男子,头晕胀痛,游移而无定所,左肩升抬转侧感痛,甚或手指节麻木,舌微燥红,脉息虚弦。麻木也是风的现象,风气通于肝,肝生筋,肝血不足,洒陈式微,是以麻木,肝风肝阳随络上激元神之府,是以头晕胀痛游移不定。拟养营调络,柔肝熄风,防风5克、天麻9克、枸杞子9克、谷精6克、桑枝9克、桑叶络6克、钩藤9克、秦艽9克、当归须9克、阿胶9克(烊冲),丝瓜络6克、灸甘草3克。6剂头晕停,诸证已,效果很好。其实我们说了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那不也是治眩晕的吗,治高血压也很常用。有的老先生治疗高血压,他也定出几个方子来,说这耳鸣、嗡嗡响的,所谓肝经有火热实邪的,他就用龙胆泻肝汤,也头晕、手脚也麻木的,他就用镇肝熄风汤。《印会和内科学》就是这么记载的,印老先生当初看病、高血压,一看舌头红、苔黄、耳鸣得挺厉害,就以龙胆泻肝为基础。再来一个、血压也高,头也晕,手指头有些麻木,就用镇肝熄风汤。他就抓住这个主要症状,就这么开药方,当然都没离开肝。

二是“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气通于肾,所以肾阳不足、肾气虚,就容易感受寒邪,出现收引之类的病证。这里举了一个我本人《黄帝医术临证切要》里的病例,一26岁男子,腰背佝偻疼痛9年,他弯腰弯得很厉害,所谓的“大偻”啊,他都头朝下了,可以说都弯到180度了,头朝下、根本抬不起头来了。时因惊恐又受寒,惊恐伤肾、又受寒,“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嘛,之后导致腰部不适而疼痛,疼痛逐渐加重使腰渐弯曲,成伛偻之状,看病的时候,他行动困难,并伴有两胁胀痛不舒,形体消瘦,苔薄白,脉弦细。其实我主要是以“独活寄生汤”为基础方,加了一点路路通、乌蛸蛇这些散风通络止痛的药,我们用了十几付药,效果很好的,恢复正常,可以骑自行车满处跑。这个是在内蒙兴安盟的一个病人,估计他当初可能这类方子吃得也少,所以吃上这药效果很好,兴安盟那个地区很冷的,最冷的时候要零下30几度,所以他那个地方寒邪很厉害。

三是“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引证了《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李振华先生的医案,一男54岁,咳嗽喘息,痰稠难咯而色白,入夜尤甚,发作时大小便次数增多或有失禁,同时伴有胃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滑。这显然是有阳虚的现象,起码是有寒,舌质又淡。治用温化寒饮,用小青龙汤加了一些补肾的药:灸麻黄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白术10克、五味子10克、橘红12克、橘络6克、补骨脂10克、甘草5克。3剂后咳喘渐平,痰转清易咯,守前方再进16剂,喘平寐安,诸症皆除。教材还有段评语:盖喘咳初起,病多在肺,母病及子,肾气亦损,气逆更甚。以小青龙汤温肺平喘为主,辅以补骨脂益其元而助纳气,药证相合,效如桴鼓。

四是“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没有举具体病例,但说水湿之病要注意脾的运化,无论是阳水、还是阴水,都要注意从脾运化的角度进行施治。

五是“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引了《续名医类案》薛立斋治一男子,患痈肿硬疼痛,还没有化脓呢,痈肿太硬了嘛。发热烦躁,还是说明有热呀。冷饮,脉沉实,大便秘,乃邪在脏也。用内疏黄连汤疏通之,以绝其源,先投1剂,候行一次,势退一二,再进一剂,诸症悉退,乃用黄连消毒散4剂而消。两个方子都以黄连为主方,意在清心以泻火,绝其痈毒之源,“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嘛,对这种痈疮尽管是先后用不同的方子,但都是用的泻心火为主来治疗的。

六是“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强调了与《素问·厥论》和《灵枢·本神》相联系来理解这个问题,《本神》说“肾气虚则厥”;《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这里的阳气、阴气是说的肾的阳气、肾的阴气,又因为肾司二便,所以“固”与“泻”要注意从肾来认识病机问题。

七是“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联系了《素问·痿论》来认识这个问题,《痿论》将来我们要讲到,它在认识病机的时候,主要是先从肺来讲起的,尽管其它肺有热,都可以伤津液而导致痿证,但是首先是肺要有热、肺不能正常地宣发气血津液,所以导致了痿。

第二,强调了六气病机临床意义的问题

一是火热类。刚才我讲,火、热类在十九条里讲的最多--9条,看来在《至真要大论》里头非常重视火、热的病机问题,也说明在《至真要大论》那个时代,火、热病机有不少。这一点,起码在现代的社会、在我看来,火、热的病确实是,相对其它的寒、湿、燥、风来说是多见,火、热类确实是多,或者火、热类就和其它的比,比如与痰、与湿,它都结合起来了(阳虚证也不少见,南方人之阳虚比北方人为多)。

教材最后做了一个总结,在162页,说以下九条,较为广泛地论述了火热邪气的致病机理及其常见病证,其中论火5条、论热4条,概括起来,火热致病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火性火热燔灼,内扰心神。可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见昏瞀、禁鼓慄、如丧神守、狂越等。火性炎上致气机上冲或逆乱。如见逆冲上,呕、腹胀大,腹如鼓等。火热消灼阴津。如水液浑浊、吐酸等。火热燔灼筋脉、引动内风。如见转反戾等。火热灼伤血肉、郁生疮疡。如见胕肿疼酸等。火性急迫,为病多急暴。如呕逆、暴注下迫等。总之,火与热均为阳邪,其致病特点相似,因其所犯脏腑经脉部位不同,症状于同中有异,医家称之为“同机异症”。

二是风、寒、湿类。①“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提到了叶庆莲曾治一20岁女性患者,暴风骤至、大雨欲来,大声呼叫其弟回家,突然口不能闭而歪斜,时有抽动,伴舌强语謇,暴雨稍停即到医院求治。诊为风中经络,用牵正散(【组成】白附子、僵蚕各6g,全蝎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g。【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斜。【正文】用法: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斜疗效彰。功用:祛风化痰止痉。病机: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筋肉失养,故见口眼斜,甚或面部肌肉抽动。运用:1.方中白附子药性温燥,适用于风痰阻络而偏于寒性者。以卒然口眼斜,舌淡苔白为证治要点。方中白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2.本方为治风中经络,口眼斜的常用方剂。若酌加蜈蚣、天麻、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可增强疗效。3.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风痰痹阻经络者,均可加减应用。注意事项: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应用本方。方中的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祛风,加川芎8克、路路通12克、地龙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共3剂,日一付,水煎分3次服。然后又针刺地仓、合谷、夹车、肝俞穴。二诊,口型基本正常,语言流利,守方再服2剂以资巩固。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和“诸病水液浑浊,皆属于热”一样,这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我举两个小病例,都是口流涎,这在五脏划分来说,涎属于脾,嘴不断地流口涎,那是脾病,辨别口涎是脾的虚寒呢、还是脾的实热呢?口涎也属于水液啊,因此就需要辨别它是“澄澈清冷”还是“水液浑浊”。是“澄澈清冷”的,那一般地说应该属于脾虚寒;是“水液浑浊”的、粘浊的,那就应该是脾热。所以我说我曾经分别治过这样两个病例,当然不止两个,就举两个比较典型的、水液分寒热的例子。

一个20几岁的小伙子流口涎,病程大概有1、2个月了,他不停地流,吐了也不好意思、到处吐也不行,所以白天就不停地咽,晚上睡觉能把枕头都流湿了,找我来治了,我看他身体很好,看哪儿都不像是有病的,没有虚象,到底这口涎是浑浊还是清稀呢?这病人也不知道什么叫澄澈清冷、什么叫水液浑浊呀,他分不清啊,仔细询问的结果,病人说口里头略微有一点苦味,这苦味一般是属于火、热的现象。他还说口涎干了之后,那枕巾是硬的,那看来就是粘浊的。要是清稀的流完了就完了呗、像水一样,不会引起那枕巾硬啊。再加上这小伙子挺壮实的,不是虚证,因此综合判断是脾经有热,那就泻脾热就是了,所以以泻黄散()作为基础方,吃了3剂之后,口涎就不那么多了,第二诊再看的时候呢,说白天也不那么老吞咽了,夜里也不流湿枕巾了,但是天快亮的时候、也就是所说的寅卯时之后,口涎还多、还是得不断地咽。这个时间段我们以前说过、是属于少阳,属于肝胆,说明肝胆还有点郁热,肝胆郁热影响到脾胃,我就加了少量的茵陈、柴胡,来疏泄一下肝胆,又用了两付药,这个病人就算治好了。

另外一个8、9岁的小孩子,他的病比较严重,是一个大脑炎后遗症,有脑瘫的症状,走路也走不好、说话也不会,姿势都不正常,还不停地流口水,3岁得了之后、找我看病时9岁,流口水都流了6年了,所以妈妈一处四季都得给他在胸前戴个大饭单,冬天戴棉的、夏天戴单的,一天得换几个、他也流湿了。说实话,能不能治好我也没信心,但是人家让我治,我也不好不治,但我反正看准了一个,口水不停地流,而且面色苍白,看来是虚象,其实我就用了一个四君子汤()作基础的方子,四君子汤不是补脾气的嘛,吃了5、6付就不再流了。

还有一例是个日本女孩子,也是个脑瘫、夹有癫痫,她口水流得很多,姿势也不正,走路也走不好,摇摇晃晃不停地动,不停地流口水,还拿手老划拉着口水,我一直给她先从癫痫治疗,因为我治癫痫的基本思路,还是在那里调畅脾胃,调脾胃后癫痫给控制住了,3年不再发了,口水也好多了,其它症状有改善,也会说几个日本的单词了,因为这孩子找我看病的时候不会说话,治疗3年之后会说几个字了,别人能听懂,她妈妈能听懂的就更多了。当时她的口水也基本是偏于清稀了,因为病了很多年了,用调脾胃的方法,把“澄澈清冷”的口涎治愈了。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在谈到痉湿的来源时,医家徐忠可在其《金匮要略论注》中说,“痉之湿,乃即汗之余也,搏寒为病也。故产后血虚多汗则致之;太阳病汗太多则致之;风病原有汗,下之而并耗其内液则致之;疮家发汗则致之;此仲景明知有湿而不专论湿,谓风寒去而湿自行耳”。徐氏之论,着眼于汗,指出汗之余气即为湿,搏寒则为痉。其说深得经旨,亦符合临床实际。

病机十九条综合表

五脏或六气

经文

病因、治疗方法或基础方

诸风掉眩

柔肝熄风。镇肝熄风汤;桑菊饮。

诸痛痒疮

活血、凉血,或者清热解毒。

诸湿肿满

健脾化湿。

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清肺热。小青龙汤;黄连汤。

诸寒收引;诸厥固泄

泻心火。独活寄生汤。

诸热瞀瘛;

清泻心肝之火。

诸逆冲上


诸躁狂越

热扰心神及阳明。泻心火或阳明之热、泻肝火。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诸胀腹大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泻脾热。泻黄散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诸暴强直

牵正散。

湿

诸痉项强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

补脾气。四君子汤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