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47讲灵枢·百病始生3

王洪图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47  灵枢·百病始生3

我们继续上课,教材168页。也就是《百病始生》篇积块病生成与机理的[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上节课我们已经把原文串讲完了,在串讲当中,其实我已经讲到了,积块病的病因和机理的问题。[理论阐释]中强调了积的病因与病机,病因主要是寒邪外袭、七情不和、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这都是原文的话了,进一步讲“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所以寒邪是积病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外因,正是因为寒邪的性质有凝敛的特点,所以可以使气血凝聚而不散,因此容易结成块。

再有就是七情不和,七情也是导致积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到现代研究癌症的专家们,近年来也承认了情志因素或精神因素在积病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我讲课的时候好象提到过,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医界还基本不承认精神因素对这类病有影响,反正在西医的《内科学》上谈这些病的病因的时候,甚至于外科上,很少谈到情志因素,但我们在《内经》时代就已经提出来这些病和精神因素有着明显的关系。因为七情过激首先导致了内脏的气机紊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在讲《举痛论》九气为病的时候,其中六个气都是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气机紊乱,而形成各种疾病,所以在这里又给予了进一步的强调。当然,还有饮食、劳倦等因素。

同时,也可以看到,虽然寒邪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寒邪侵入到体内有化热的可能,由于个体的状态、体质不一样,尽管是寒邪,它也可能化热。七情、六欲都可以化火,五志都可以化火嘛,所以也可以化热的可能。因此对积病,从传统的理论上看,除了寒、除了瘀、除了痰、除了气血等等之外,它也有一个化热的可能。

教材总结了积的病机,主要是寒凝、气滞、血瘀、津液凝涩而聚而为痰,积聚而不散,日久而成。同时又指出,《内经》当中关于积的篇章还有《灵枢·水胀》、《灵枢·刺节真邪》等,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临证指要]强调了两点:一是积的病因理论对预防癌症的积极意义。教材结合现代临床观察,指出积就是赘生的肿物,现今临床称之为癌,当然肿物有良性的、有恶性的,好象一般的说恶性的才称之为癌,当然现在所称之为癌的多属于“积”的范畴。其重要的病因“寒”可看作是广义的,泛指外邪,就是说除了寒之外,还有其它的外邪,有热、有毒,它都可以算到其它的里头了。从临床观察,气候异常、紫外线照射过度、日光的曝晒、空气的污染均可致癌,当然这些因素就不能说是简单的“寒”了,所以这个“寒”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内经》中又指出七情过激、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积证的发生,这些致病因素都是从生活方式方面提出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研究报道、这是近年的报道,直接与遗传、职业有关的癌是存在的,但是为数不多,而与人类生活方式、或是生活中的行为有关的癌,却占到了80%。因此医学界提出了“生活方式癌”的概念,这一认识与《内经》的论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认为抽烟、酗酒、熬夜、吃夜宵等都容易致癌,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吸入汽车尾气,甚至在厨房吸入炒菜时释放的油烟,都有致癌的可能性。指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的转型、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心理负荷的加重、饮食中各种添加剂的加入、营养过剩,以及与衣食住行有关的不健康因素,都可能引起癌变。特别是食物中各种添加剂,就这一点来说,确实值得注意,为了长期保存而加入添加剂,这类东西如果吃的过多了,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近年来好象好一点,在80年代那阶段的时候,有很多的所谓的保健品,其实都加入了激素类的东西,说是小孩子吃那个长得快、长得胖,吃那个保健品就食欲好,好吧,近年就看到了,有些女孩子8岁就来月经了,太早了,长得肥胖肥胖的。经过细打听,当然我没做过大面积的统计,但个别病例确实见到了,那跟她们小时候吃那些东西都是有关系的。所以不要随便吃所谓的补品,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哪个是真的保健。换句话说,我们做医生的也应该向病人、向群众做宣传,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二是积的病机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那还是要从病因上来说嘛,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这些也属于病因,本身也是病机,这四者合并凝聚而不散,日久成积,在临床上提出来对于邪毒壅盛的积聚,用攻毒散结的方法,比如用蟾皮、斑蝥、露蜂房、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等草药,都有散毒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的积聚,用理气活血散结的方法,比如黄药子、槟榔、枳实、枳壳、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之类来理气活血;对于血瘀严重的,可以用逐瘀散结的方法,比如水蛭、虻虫、乳香、没药等,这些能理气散结还能止痛嘛;若有气滞血瘀与痰浊凝结者,可在理气活血基础上再结合化痰散结法,如胆南星、生半夏、木馒头、海藻、昆布、象贝母之类;如肿块坚硬,可用软坚散结法,比如穿山甲、皂角刺、夏枯草、山慈菇之类。总之,中医临床治疗积块的治法多样、药物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抓住了寒凝、气滞、血瘀、津液凝涩四者为纲。同时还指出,在治疗的时候,即使是“大积大聚”,也不要用量过大,病程要适当控制,所谓“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否则,用药太过就伤正气,所谓“过者死”(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这是治法当中的重要理论,以后我们在讲治法的时候还会提到。

这一段我们就讲完了,下面讲《百病始生》篇的最后一段,在169页,这一段是讲内伤病的机理及治疗原则,我先读一遍:

[原文]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串讲一下,“其生于阴者,奈何”,这个阴是指的五脏、生于内。这主要是说伤于五脏的病症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病机是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忧思伤心”,七情的致病、忧思引起的疾病,首先是伤心神,因为心藏神哪。当然,我们过去学过,说“忧思伤脾”,又说“悲忧伤肺”,还说“思伤脾”等等,伤不伤脾、肺,当然伤,但是从“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这个角度而言,精神、情志这一类的因素导致的疾病,在伤其它脏的同时,也都影响心、伤心。“重寒伤肺”,这里虽然说的是内伤病,但是这个“重寒”从病因来说,就不单是从内受了,就是有外受寒邪和伤寒饮食,所以叫重寒。《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叫做“形寒寒饮则伤肺”,形寒就是受外寒,寒饮就是吃了寒饮食,在这种情况下就影响肺。为什么伤肺呢?外受寒邪伤肺,那是由于肺主皮毛,所以寒邪侵犯皮毛后,很容易受到肺的宣降;寒饮食入胃也伤肺,是因为肺脉起于中焦、经脉起源于中焦,突然接受到寒饮食,这寒气就随着肺的经脉而上入到肺,也伤肺。所以内外感受寒邪时,就容易伤肺。“忿怒伤肝”,七情当中怒伤肝,怒为肝之志嘛。“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酒醉本身就伤脾了,再“汗出当风”,风为木之气,也伤脾(是肝木克脾土吗)。其实我们在《经脉别论》中讲过,说“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身体的动摇、劳累,也可以伤脾。本来“醉以入房”是伤筋、伤肾,但这里它提到伤脾,当然了,一般说“入房”首先是容易伤肾。下边又说“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用力过度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入房,本来就伤肾,再加“汗出浴”,汗出则表虚,再受水气,洗浴呀、再受水邪,水是寒之气,这时候容易伤肾,因为本来入房就肾虚。说“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这就是内外三部之气,它这句话是总结前文了,一开始不是说“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所以这是呼应本篇开头的话。同样是说忧思喜怒伤于脏,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当然这段没有涉及到风雨清湿的问题(不是涉及到当风、水寒了吗),因为它是作为全篇的、对前边那个理论的一个呼应。

黄帝说“善。治之奈何”,说是内伤之病怎么治啊?岐伯回答说“察其所痛”,所痛就是所病、病痛,察其所痛就是察其所病,察其病证、察其证候所在的部位。“以知其应”,根据它疾病表现的不同部位,来判断它应于何脏、应于何经,或者属于哪脏、哪经之病,就是应于何经、应于何脏,因为内脏在肢体上都有不同的部位所主嘛,就是在面部上也有不同的部位所主,在经脉上也不同,比如说肝脉布两胁、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啊、腰为肾之腑啊,这不都是“察其所病,以知其应”的问题嘛。同时还要判断其虚实的问题,是邪气盛为主呢,还是正气虚为主呢,是属于气之病还是血之病呢。要“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但是在治疗的时候呢,要“毋逆天时”,不要违反天时,因时制宜可是个很重要的理论,这个时有四时、有二十节气,有昼夜晨昏,还有五脏六经所应的时辰,这都是“时”啊,都是属于天时。治疗时都要与天时联系起来,不要违背人体与天时相统一的规律,天人一体、天人相应啊,甚至于叫天人合一。不要只看到人、只看到病,而没有想到天,那就片面了。“是谓至治”,这是最高尚的、最重要的治法了。

[理论阐释]强调了内伤五脏的病因问题。提到了七情太过、重寒、房劳、劳倦等因素,可以造成五脏的病变,教材说有两点启示:一是脏腑得病,常由内外合邪所致,比如重寒伤肺,刚才我们提到了,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上说“忧愁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感于寒,中外皆伤,故气逆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以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这与本篇记载思路完全一致,只是文字上稍有出入。第二个启示是五脏病的致病原因各有其特点,心肝之病多由于精神神志失调、肺病多由于寒邪、脾病多由于饮食不节、肾病多由于劳伤和房室,是的,这在临床确实多见,这些为后世的脏腑辨证提供了依据。

[临证指要],首先提出还是“重寒伤肺”,或者说“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感于寒,中外皆伤,故气逆上行”,这是对临床认识喘咳病证,特别是对小儿支气管哮喘、老年慢支的辨证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此类病从大多素有痰湿寒饮内伏,成为发病之宿根;外有寒邪相袭、或者饮食寒凉,以至内外合邪,中外皆伤,故喘咳易反复发作。所以治疗的时候要祛除外寒、温化内饮,缓解办法可以用补益肺肾之气为重点。有些时候、特别是这种情况,当其喘发的时候,小青龙汤是很常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喘病是很难治的,有效是有效了,但说彻底治愈了那相当难。因此对于喘病的治疗,除了发病的时候要治疗外,缓解期还要治,缓解期怎么治,那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这里提出来的是补益肺肾,那么常用的还有培土生金,甚至于还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因为这种喘往往是秋冬时多,还有夏天就开始治的,这是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另外一般理解,所以在缓解期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医生啊,当然我们要不断地想办法,提高治疗技术、提高疗效,但是就目前看,这类的病还不可能速效地就治疗好了,所以还得稳下心来治疗,病人也应该这样,不然的话,喘了就治治,不喘就拉倒了,这个病可以跟到人老、都不好。

这样我们第四章就讲完了,下面对本章作个小结,大家看教材上的170页。

本章主要讨论了《内经》中有关病因病机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

第一是把病因分为三大类: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不节、用力过度、入房汗出、五味太过则伤脏。同时我在讲课中也提到,如果按内外分,可以分为阴阳两类:“其生于阳者,得之于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那么风雨寒暑就算阳的一类,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就算阴邪一类,这都是本篇的内容。

第二是发病的原因:重要的理论就是“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如果正气不虚,一般地说,有虚邪也不会发病,所以正气在发病过程当中还是起主导因素(这与“火神派”认为阳气在人体中占主导作用的看法相类似),所谓内因,是主导。

在这里还提到了,有一些邪气它是具有传染性的,发病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不是的年份、不同的季节,特别容易发这类的病,我们应该进行适当的预防,甚至于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邪气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就是大体上属于五运六气范围内的东西,但是我们在《内经》其它的篇章里头也有这类的理论,所以我在讲到发病问题的时候,也是有些感慨的话,希望我们不是单纯地知道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原则上知道这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具体问题上,你还得认真地分析,才能真正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一点就需要深入地钻研,也就是这一点才是学习中医的时候最难的东西,那才是拿起来能用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宏观的、很大的,也能用,但在解决那个具体病的时候,单纯用这个就不够了。所以这么提,是我们有的青年医生以为中医不就是、发病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嘛,完了、我都知道啊,其实还不知道,真的见到病了,哎哟、今天来的病得这么治,下个月来的还是这个病,就不能这么治了,再这么治就不好,这种现象可是常见的,那是为什么?那是中医理论还有其它很多细微的东西,需要深入钻研,那点是更费心思的。也只有到那一点了,我们的治疗水平、医疗技术,才会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不然的话,感冒来了是风寒、风热?风寒用麻黄汤、风热用银翘散,这还用学几年的大学吗?大学毕业后还要读研究生、还要读临床的专业的研究生?那就不必要了嘛,三个月还不会当大夫?那样的大夫水平就绝对不好。所以我说不满足、也确实不能满足,学我们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不是说是一蹴而就的东西,不是说你聪明我就学三年就全会了,那是不可能的,聪明也不可能三年你就全掌握。当然了,入门之后再不断提高,入门并不是很难,只有入了门,才能不断地提高嘛。

第三是谈到疾病的传变。外感疾病大多从皮毛而入,由表入里、逐渐深入,但本篇的传变次序和以前说的传变有特殊的地方,就是最后它可以传到肠胃之外来,不是说从表入里、入脏入腑、入骨髓,不单是那样,也不单是相克传、相生传、表里传,它还能从肠胃中传到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关于疾病的传变,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了,有以次传,有不以次传,“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此,疾病传变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不单是本篇所说的皮毛、孙络、经脉、输脉、然后到腑、脏、骨髓,它要是这么简单,那医生就好当了,客观上不是这样,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基本的规律,还有一些特殊的东西。所以对疾病的传变,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是简单化地、程式化地那么一种传变。疾病传变有逆传、有顺传,体现了传变的一般规律;也有不以次传,这就体现了传变的特殊性。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这才是事物的本质。

第四是谈到了病理:一个是阳气失常的的病机。阳气的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如卫外失常、阳气厥逆、阴虚阳亢、阳热内盛、阳气抑遏,阳气蓄积,以及病久传化等等。二是阴精阳气失调、阴阳失调了,其病机包括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关系的失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要是阴阳失调,就会阴阳离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了,阳强而不能固密,阴精就会泄漏,所以说“阴气乃绝”。三是谈到了五脏虚实的病机,五实证是邪气壅滞于五脏而出现的,比如肺实皮热、心实脉数、脾实腹胀、肝实闷瞀等(“火神派”不全是这样看),其转机在于攻邪外出、使邪有出路。五虚证是五脏精气虚少,比如肝虚少气、肾虚的泻利前后等等,其转机在于使胃气恢复,则精气生化有源。所以五实、五虚虽然是死证,但是“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身汗是表邪可去,后利是里邪可去;浆粥入胃则气血生化有源了,注泻止就不再继续脱了。四是九气病机。就是“百病皆生于气”,气机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导致气机失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前面的《举痛论》和本篇都是谈的气机失调。五是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这个是《素问·调经论》里边说的,有“阳虚外寒”、“阳盛外热”,这是指外感寒热发病的机理;“阴虚内热”乃是劳倦伤脾、脾气不运,胃中谷气郁而生热;“阴盛则内寒”属阴寒上逆,胸阳受损,血脉凝涩之病机(“火神派”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综合辨证病人的阴阳盛衰,而脉象、体征有很多假象)。这里特别重要的是阴虚内热,这相病机必须要牢牢地掌握。我在前面讲课中没有特别强调这句话,因此现在补充说明,就是153154页那段病机问题,“阴虚内热”这几句话应该背下来,这一段也都是应该熟记的东西,我在讲课中好像没有强调,现在明确,“阴虚内热”这几句话应该背下来。六是谈五脏病机问题。《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所阐述的主要是六气的病机,后世引申到脏腑病机,比如有肝风内动、心火亢盛、脾湿内困、肺气膹郁、肾阳虚衰。七是六淫病机,十九条当中的属火、属热的病机最多,体现了火热致病的普遍性,并表现了火热之邪病机的特点,比如火热燔灼、火性炎上、火热伤津、火性急速且易扰心神,暴注、疼酸惊骇、诸躁狂越,还可以腐肉酿脓,还有热极生风、诸病强直,甚至可以引起阳盛格阴,出现真热假寒的症状。寒邪致病可以使得阳气不能蒸腾,而出现水液澄澈清冷,湿邪可以损伤筋脉,比如诸痉项强、角弓反张。需要说明的是,十九当中没有燥,我在讲课当中提到了,刘完素补充了“诸病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按刘力红《思考中医》的说法,只定十九条是有说法的,而不是遗漏了“燥”)”。八是积的病机,这我们已经强调过了。

第四章,病因病机章我们就全部讲完了。休息一下。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