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55讲第五节 素问·风论2

王洪图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55课 第五节 素问·风论2

接下来还是讲《风论》,教材190页第二个自然段中后部分。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这是因为饮酒过度,汗出而受的风,因为风病本来就多汗,风为阳邪,开泄腠理,再加上酒,酒气热而剽悍,也容易使腠理开,因此这种风病出汗出得特别多,好像如同漏出了一样,取名叫做漏风。在《素问·病能论》里面还把它叫做酒风,这我们在下面讲的时候会提到这个问题,而且提出了治法。“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行房汗出而受风邪时,这是由于精气内虚的原因,所以叫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洗头叫作沐,洗头的时候头部的腠理舒张,容易受到风邪,这个病名叫首风。首风的症状一般的说也有汗出、恶风、头痛,还可能产生一些其它的症状。比如睡眠不好,发热微恶寒等。“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受风邪病程长了,侵入到肠胃可以引起肠风,下边说是飧泄,而肠风一般是指的便血,也可以出现飧泄。肠风和飧泄可以认为是两个病,都是久风入中所引起的,但是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病,肠风便血也可能引起便泻,我们教材上是作个顿号,是作为两个病来看,也可以。反正久风入中,风入于肠引起肠风嘛,也可以引起腹泻,“风客淫气,精乃亡”,然后可以引起邪伤肝,肝木之气可以伤肠胃,因而引起腹泻。“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外在腠理的话叫做泄风,看来其主要症状是恶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因为上面说了,风邪导致了很多的病,在不同季节可以引起五脏之风,风侵犯不同部位可以有不同的风,有脑风、目风、漏风、有泄风、有首风,乃至于肠风,所以说“风者,百病之长也”,很多病都可以由风邪引起。当然风为百病之长,在其它篇我们已经讲过了,除了风的变化快、侵犯的部位多、风邪无孔不入之外,还有就是,风邪容易与其它邪气相杂为病,成为六淫之先导,六淫之邪,风为先导。相杂为病、先导为病,风病本身还会产生很多的变化,所以说“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侵犯到人体之后,可以随着人体体质情况而发生很多的变化,成为其它病。也就是说,不见得就还是风病了。“无常方”,“方”是法也,或者叫规律,它的变化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然致有风气也”,尽管如此,它总有受风的病因存在,总有导致风邪侵入的因素。致病的内外因素还是找得到的,虽然它的变化很多,简直是没有规律可循,但是总有、一是受了风邪,二是体内的不同的状态,可以得不同的病。比如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病之外,我们中医把身上起的那个荨(qiàn)麻疹,现在约定俗成了,也叫荨(xún)麻疹了,那不也叫风吗。还有其它的一些病,现在西医所说的很多过敏性的疾病,不能说全部过敏性的疾病,按中医病因分析,好像都和风有关系。

黄帝问“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五脏之风有不同的症状,怎么诊断它们呢?或者说它们主要的鉴别点是哪些症状,病能就是它的临床表现。

岐伯回答说“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下面五脏六腑之风都有多汗恶风的症状。“皏”是浅白色、淡白色,因为肺属金、其色白。肺主气、司呼吸,又主宣降,肺气不能宣降所以容易咳嗽,肺气虚而短气。“差”就是瘥,读作chuo,也就是减轻的意思(辞源:瘥,chài,病愈;cuó,疫病)。肺属手太阴,昼为阳、夜为阴,到它相应的时间病就加重,特别是手太阴,卫气运行的时候,夜半时营卫之气大会于手太阴肺经,所以说“昼瘥暮甚”。我们在篇首的时候说五脏在面部人相应的部位,在《内经》其它篇章还有关于肺脏相应部位的问题,按本篇说,肺应于面部的眉上、在两眉之间,这个说法是按肺为五脏六腑之盖、在最上部来说的,它把两个眉之间作为最上部。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对“焦绝”的解释不太一样,我们就按张介宾的解释,是指的唇舌焦燥,“焦绝者,唇舌焦燥,津液干绝也”,这是因为有风,风消耗了津液,多汗,导致了津液不足,所以出现唇舌焦燥。“善怒”,有热则容易善怒;“吓”就是吓唬人,一般的解释来说是病在于阳,因而容易发怒而吓唬人。这一点在临床上本人的体会还不多,因为心受了风邪容易吓唬人?多怒还是可以,心神受到影响因此多怒。“不可快”,言为心声嘛,心受了风邪之后,自我觉得说话迟缓,也可能真的迟缓,也可能病人自我感觉舌体不利而说话迟缓。心受风邪这个症状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诊在口”,一般的注家认为,“口”应作舌,因为心开窍于舌嘛,再加上有“言不可快”,也是因为舌的问题。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善悲”,我们在前面讲《素问·调神论》和《灵枢·本神》篇的时候都讲过,“肝实则怒,虚则悲”,这里说善悲看来是肝风导致了虚象。面色微苍、苍青是肝之本色。“嗌干善怒”,这不又出现善怒了吗(到底是虚还是实啊),伤了津液故咽干,怒为肝之志。所以肝风之状可以善悲、也可以善怒,有虚实不同而已(看来是有时虚、有时实)。至于为什么虚、为什么实,那除了风邪之外,还与病人肝的虚实原本的情况有关。“时憎女子”,一般的注家认为,这是说性功能衰弱的问题,当然这是指男子而言了,如果是肝气实,“实则阳强、虚则妒阴”,肝风之后可以出现性功能低下,这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多风的。“目下”是在两眼下面的部位,所谓“青眼圈”。一般的说下眼睑属脾,但这里把它作为肝风的对应部位。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啊,脾受风邪就身体怠堕,“阳气实四肢”是脾胃之阳充实于四肢。鼻子在面部的中央,脾在五脏的中央,所以本篇说“诊在鼻上”。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肾风我们在《评热病论》中讲过,说“而胕痝然,害于言,可刺否”,就是那个肾风啊,所以“面痝然浮肿”与其相同,但多了一个“脊痛不能正立”的症状,腰脊疼痛不能直立,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脉在于脊背,所以肾受风邪还出现腰背疼痛,有的时候病人呆着就会疼痛,有时候你用手轻捶他腰背,他也会疼痛,这是肾风之状。“炲”是煤烟的黑色而枯槁。“隐曲不利”一是说的小便不利,二是说的性机能衰退,两说都可以,因为肾司二便,肾又主生殖。叫它“隐曲”也就是这个事是隐曲之事的意思,不是张扬的事嘛。“肌上”《太素》作“颐”,其实就是两颧骨上的肉。我说了,本段所讲的五脏所主的部位,是本段说的,在《内经》上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说下巴颏属肾。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这个颈多汗是颈部以上、包括头颈,也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头面多汗、齐颈而环”那个症状。“鬲塞不通”是咽不下去、不顺畅。“失衣”就是少穿了衣服。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一般的见证我们在前面都说“多汗恶风”,这里是“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是说还没刮风的前一天,他就有明显的症状了、就开始加重,头痛重到不能离开房子。这是由于外风引动了体内之风,很多病都这样啊,特别是那些关节病,或者旧的外伤、甚至于得了肝炎之后,也常有类似的症状,自然气候一变化,风还没来呢、雨还没下呢、天还没阴呢,头一天他就有感觉了,很多人才有这个体会,那是他原来体内有旧邪存在,自然气候刚要变化,就引动了体内之邪,所以出现症状。“至其风日”,等到风真的刮起来了,头中的风邪也就引出来了,症状就有所减轻。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又名酒风,在《素问病能论》中指出是由于饮酒受风造成的。“常不可单衣”是因为恶风。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上渍”是上半身湿。身体疼痛而寒冷,这是由于汗出伤阳了的原因。

这段就是讲了各种的风,每种风它只是强调了个病因,又突出了一两个主要症状,在《内经》作者认为这是典型的症状,不可能是这种风病的全部症状,人家也说了“至其变化,乃为他病”,还有很多呢,因为变化起来太多了,所以没有讲变化的那些。风邪在病因里面是一个重要的外因,是六淫之首、百病之长。

下面谈一谈191页的[理论阐释],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风邪作为六淫之首,它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点,为百病之长、主动地致病,因为它动嘛,无孔不入。一是风为阳邪,易伤阳位。这个问题我们讲过多遍,《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这是“同气相求”的原因,其致病部位以头面、鼻咽、肺、体表皮毛等阳位为主。二是风性开泄,易伤卫表,致病时多有汗出、恶风、头痛等症状。三是风性善行数变。风邪伤人时,病位游走不定,病状变化无常,发病突然,病势急暴迅猛。四是风性主动。风邪常致头目、肢节动摇不定,其机理与“风气通于肝”、“风伤筋”密切相关。五是风为百病之长。它致病极为广泛,常在不同的时日、不同条件下侵袭机体,成为外邪感病之首。

下面看[临证指要],教材归纳了外感风邪所致的18种病症,可分为四类:其一,以所伤部位命名的10。肝风治宜甘麦大枣汤养营血,加桑叶、荆芥疏风,加白芍养肝阴;心风治宜清心泻热兼安心神的方法;脾风治宜健脾祛邪,可能藿香正气散为主方;肺风治宜益肺气、祛风邪,可选玉屏风散补肺气,有黄芪、防风、白术,加杏仁、桑叶来宣散肺气;肾风治以祛风行水之法,可用越婢汤为主方;胃风治选理中汤理脾胃之气,加防风散其风、白芍柔其肝;肠风治宜疏风止泻,地榆、防风、黄芩等都可以凉血止血,又可以散风止泻;首风又叫头风,可用“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之类的药;脑风治宜祛风益肾为法;目风治以温散风寒为主。

其二,以疾病性质命名的3。本篇之寒热病治宜发散表邪为法;热中病其湿热兼有表证者,可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湿热并重者可用茵陈蒿汤;寒中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阳解表。

其三,以临床表现特征命名的有4。偏风可酌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漏风亦名酒风,治以泽泻饮祛风除湿,其成份是泽泻、麋衔、白术三味药,现在有人研究这个方子可治高血脂,说有相当的效果,大概血脂高的人多与饮酒有关,而在《内经》时代很少有血脂这个词儿,只是知道这些人是喝酒出的问题;泄风可酌选玉屏风散以固表散风;疠风,我说过,现在我们一般的医生也见不到这个病,教材引《诸病源候论》提出用雷丸治之,雷丸是杀虫的,那认为是有毒嘛。

其四,以感风途径命名的2种:内风、首风。

以上这些病名,现在临床上很少用了,疠风、肠风、肾风还常用,肝风用的是肝肾阴虚而导致的阳亢的那种动风,与本篇肝风的概念就不一样了。但是这些病从病机分析的角度来说,对我们还是有很明显、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一篇就讲到这里,下课。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