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现七月行情?——十月债市展望 | 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杨业伟 业谈债市 2022-11-19




长假之前利率显著上行,外部利率上升、政策发力以及市场去杠杆共同形成债市调整压力。那么节后会延续此趋势吗?10月份是否会继续调整?

回顾今年的债市走势,多次出现过政策发力预期上升,外部利率上升以及市场去杠杆带来的利率攀升,在利空出尽、政策力度或效果不及预期之后利率再度下行,结果调整出了配置机会,那么10月是否会再度复制此前行情?较为典型的是今年的6月以及4月。6月外部利率上升,同时叠加国内刺激政策落地,市场对经济基本面有较高预期,而月末市场去杠杆和央行审慎操作导致利率调整。但在这些因素已经被市场反应之后,随着基本面低于预期,市场利率再度回落。4月也具有类似性。那么这次国庆节前的调整是阶段性的高点,还是趋势的展开呢?国庆节后利率是否会再度下行?回答这个问题,则需要回答导致利率调整的几个因素的持续性。

首先,国内政策虽在发力,但在周期性压力之下,政策效果有待继续观察。目前政策发力主要集中在基建和地产领域。基建已经见到一定效果,在高频数据上有一定反映。而地产政策虽然密集出台,但实际数据尚无明显反映。而且受制于居民购买能力不足、地产预期偏弱的抑制,以及政策主要集中于基本面相对弱的区域,政策效果有待继续观察。同时,消费需求持续疲弱,国庆数据出行人数以及旅游收入的下滑反映消费压力的上升。而出口增速也在趋势性回落。基建有所回升,持续性有待继续观察,地产政策效果尚未显现,而出口和消费在走弱,因而整体基本面尚难言见底,可能继续在底部震荡,这并不意味着债市趋势性调整。

其次,季末因素退出之后,市场将再度进入加杠杆阶段,配置力量将再度强化,这也是季末因素退出后债市再度阶段性走强的动力。季末因素退出之后,由于流动性继续保持宽松,短端利率继续保持低位,因而市场杠杆水平将再度回升。回购交易量也将从目前2万亿左右回升至6万亿以上,这将带来债券较强的配置力量,驱动长端利率下行,带来季初的债市行情。

再次,对于外部利率,虽然联储加息预期依然处于高位,但并无明确信号美债利率会再创新高。美联储加息预期虽然处于高位,但由于基本面走弱,这将是趋势上抑制加息的主要因素。在目前通胀未能继续超预期情况下,加息预期也未有进一步强化,并无明确信号美债利率将再度创下4%新高。而且当前美债长端利率定价的长期利率水平在3.7%左右,显著高于联储目标水平。因而,目前尚无明确信号外部利率会再创新高。

最后,资金需求并不强,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宽松。政策压力之下,信贷将继续同比多增,预计9月新增信贷1.9万亿。但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同比少增,整体社融预计2.45万亿,依然同比少增,实体融资需求并不强。而10月政府债券供给冲击有限,即使考虑到5000亿元专项债大部分发行,并考虑到国债,合计政府债券净融资量也在7000-7500亿元左右,与今年9月和去年10月水平相当,影响有限。同时,4季度MLF到期量2万亿,依然存在降准对冲可能。因而,季末因素退出之后,10月资金价格将继续低位运行,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宽松。

因而债市尚未到趋势性调整时,十月有望再现七月行情。当前基本面依然相对偏弱,政策虽在密集发力,但产生效果存在时滞,而且效果有待继续观察。同时,外部利率节后保持平稳。债市尚未到趋势性调整时。而节后市场再度进入加杠杆阶段,意味着配置力量再度加强,这将对长端债券形成利好。如果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十月有望复制七月行情。如果如此,那么考虑到6月10年国债利率高点是2.85%,8月降息之后如果上限下移10bps,那么目前上沿应该在2.75%左右,与目前水平相近。因而,不宜对债市过度悲观,利率尚未到趋势性调整时。10月或震荡下行。如果政策效果不及预期,那么市场有望复制七月的利率下行行情。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发力超预期,预测值或存在偏差风险。






疫情冲击依然存在,国庆期间高频数据显示消费能力疲弱。目前全国疫情依然呈现散发态势,国庆以来,全国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有所上升。多地疫情爆发对出行、消费一定程度上都产生影响。而从国庆节期间消费数据来看,消费需求依然疲弱。国庆期间出行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同比下降,出行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仅有疫情前四成左右。10月1日至7日,国内累计发送旅客2.56亿人次,同比下降36.4%,较2019年下降58.1%,国内出行人次明显下降。旅游消费同样下滑,国庆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22亿人次,同比减少18.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0.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72.1亿元,同比减少26.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4.2%。仅出行消费偏弱,市内消费同样并不强劲。今年10月1日至6日,电影票房收入13.8亿元,国庆档票房预计在16亿元左右。这大幅低于去年同期43.7亿元,同样显著低于2019年国庆档43.7亿元的水平。而从市内地铁乘坐人次来看,10城平均日地铁乘坐人次同样低于去年同期,显示市内消费同样并不强劲。



目前从生产面看,经济压力主要来自服务业,从需求面看,经济压力主要来自消费和出口。生产面来看,9月普遍有所改善,中采制造业PMI回升至50.1%,背后是基建需求回升带动水泥、钢铁、沥青等生产指标回升。其中,钢铁产量同比9月中旬同比增长7.7%。叠加去年的低基数因素,9月工业增加值将有较为显著的回升,我们预计增速将提升至5.5%左右。但服务业继续快速走弱,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服务业PMI显著回落,9月较上月下滑3个百分点至48.9%。再度落入收缩区间。同时,全球经济放缓,贸易增速回落。9月周边经济体韩国、越南出口增速都有下滑,9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长2.8%,增速是2020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而9月越南出口同比增速下滑16.5个百分点至10.9%,增速同样创去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以及周边经济体出口增速回落,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外需同样将成为经济下行压力。


国内政策发力效果在基建上已经显现,持续性有待继续观察。8月以来项目落地速度加快,以及特殊金融债等配套资金增加,推高了基建投资增速。8月单月基建投资增速已经攀升至15.4%,虽然有低基数因素,但基建前期项目落地形成实物量也不可忽视。同时,9月高频数据显示基建投资需求依然可能保持强劲,因为基建投资可能继续在9月保持较高增速。但同时需要看到,4季度基建增量政策有限,随着前期项目落地高峰期过去,后续除5000亿盘活存量余额的专项债之外,增量有限。特别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因而随着低基数效应回升,基建投资能否保持高增速,有待继续观察。



政策对地产态度修正,放松政策密集出台。近期地产政策密集出台,首先对部分城市放 开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其次对存量房售后再购买的居民免征售房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再 次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同时,财新报道政策要求大行在9-12月增加对地产融资至少1000亿元, 并且央行在 9 月再度增加了 PSL 达 1082 亿,这是 2020 年 2 月以来再度多增。政策刺 激地产力度上升,而且更多以自上而下政策刺激,从居民购房需求、企业融资等各个角 度提供支持,显示决策层维稳地产市场的意愿加强。这意味着如果效果不及预期,未来 地产政策有望加码出台。



目前地产市场是政策发力,但购买能力不足和预期偏弱的组合,在政策全面发力初期,尚难以带来明显需求回升,从经验情况来看,市场反应会滞后1-2个季度。从国庆期间高频数据来看,地产销售尚未反应,30个大中城市销售面积是依然同比下跌。虽然国庆期间淡季,数据代表性有限。但居民购买能力不足,与房价上涨预期低却是目前约束地产需求的重要因素。与14-16年地产刺激行情相比,目前居民收入增速更低,但杠杆水平更高,支付能力下降;同时,目前房价未有明确的上涨预期,而政策放松更多集中于房价下跌区域,这意味着对于资产价格,未有上涨预期将约束购买需求。从14-16年经验来看,政策全面宽松开始于14年3、4季度,但地产销售同比增速见底在15年3月,因而之后1-2个季度。因而如果认为9月末是政策全面宽松的开始,那么销售明显回升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初。因而,地产市场依然可能经历几个月的磨底阶段。


政策压力之下,信贷将继续保持同比多增。稳增长压力持续,监管层给予银行放贷压力。一方面,指导银行加大对特定领域贷款支持,例如要求政策性银行加大对基建贷款的支持,此外,财新报道监管要求六大行对房地产融资在后四个月需要完成1000亿元以上,这将对信贷产生推升作用;另一方面,央行通过资金支持信贷扩张,利润央行PSL时隔两年多之后再度扩张,以及央行2000亿元的设备更新再贷款等。这些组合政策将一同推动贷款增速回升。同时,9月票据利率平均水平也高于8月,显示信贷投放情况不弱。因而我们预计9月信贷继续同比多增,预计在1.9万亿左右,高于去年同期的1.66万亿。


但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融资的减少意味着整体融资并不强,社融增速将继续下降。由于处于地方债空窗期,9月政府债券供给同比明显少增,7395亿元的净融资量同比减少4628亿元,而企业债券则在9月处于净偿还状态,这是5月以来再度净偿还,-707亿的净融资额同比少增2363亿元。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合计同比少增6991亿元,这决定了整体社融的同比少增状况,我们预计9月社融为2.45万亿,较去年同期2.9万亿依然少增。社融增速进一步下降,显示实体融资需求不足。



10 月地方债供给冲击有限。盘活 5000 亿限额存量的地方债发行主要在 10 月,少部分 已经在 9 月发行或安排在 11 月,预计 4000-4500 亿可能在 10 月。这个体量的地方债供 给影响相对有限。而国债在前 9 个月已经累计净融资 1.71 亿元,剩余 0.94 万亿,月均 0.31 万亿。估计 10 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在 7000-7500 亿元左右。无论是相对于今年 9 月 的 7395 亿元还是去年 10 月的 8333 亿元,变化均不大,因而不形成较为明显的冲击。
4季度央行降准可能性依然存在。虽然央行未在9月降准以置换MLF,而是选择了缩量续作。但这并不排除4季度央行不降准。4季度仍然有累计有2万亿MLF到期。而当前MLF和存单利率倒挂显著,1年MLF和1年存单利差在80bps左右,如果央行将2万亿MLF续作,这意味着银行需要在未来1年多付160亿左右的利息。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压力,同时也通过提升银行成本可能导致实体融资成本上升。因而,央行在4季度依然可能降准。而从历史经验来看,央行降准也处于MLF到期量较大的时候。11月MLF到期量最大,为1万亿,10月和12月各5000亿,因而央行最可能在12月降准,但10月降准可能性也不排除。
因而,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宽松,资金价格中枢提升可能性有限。在实体真实融资需求不足,政府债券供给有限情况下,资金需求有限。而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持续,财政存款继续下降补充资金。另外如果央行执行降准,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宽松。因而,季末因素退出之后,10月资金价格将继续低位运行,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宽松。




长假之前债券利率快速上行,外部利率上升、市场去杠杆以及国内政策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长假之前债券利率快速上升,10年国债从9月21日的2.64%快速上升至9月30日的2.76%。从推动因素来看,首先,美联储加息预期上升,美债率攀升,10年美债一度上升至4.0%;其次,节前市场快速去杠杆,质押式回购交易量从此前的近7万亿水平下降至9月30日的2.6万亿,虽然杠杆率的下降属于季节性行为,但市场机构大幅降杠杆显著降低了债券配置力量,导致债券利率季末季节性上升;再次,节前刺激政策频出,特别是地产刺激政策加速出台,也对市场形成了有效压制。



回顾今年的债市走势,多次出现过政策发力预期上升,外部利率上升以及市场去杠杆带来的利率攀升,此后均出现了利率的下行。较为典型的是今年的6月以及4月。6月外部利率上升,同时叠加国内刺激政策落地,市场对经济基本面有较高预期,而月末市场去杠杆和央行审慎操作导致利率调整。但在这些因素已经被市场反应之后,随着基本面低于预期,市场利率再度回落。4月也具有类似性,4月后半月外部利率上升,同时政策发力预期攀升,利率同样出现阶段性高点。而后随着政策不及预期,利率同样回落。那么这次节前的调整是阶段性的高点,还是趋势的展开呢?回答这个问题,则需要回答导致利率调整的几个因素的持续性。
首先,对于外部利率,虽然联储加息预期依然处于高位,但并无明确信号美债利率会再创新高。美联储加息预期虽然处于高位,但由于基本面走弱,这将是趋势上抑制加息的主要因素。而大的趋势是就业走弱,居民收入下行和通胀放缓,只是节奏和市场预期可能存在分化。在目前通胀未能继续超预期情况下,加息预期也未有进一步强化,并无明确信号美债利率将再度创下4%新高。而且当前美债长端利率定价的长期利率水平在3.7%左右,显著高于联储目标水平,显示美债可能已经高度定价了联储加息。因而,目前并无明确证据外部利率会再创新高。
其次,国内政策虽在发力,但在周期性压力之下,政策效果有待继续观察。目前政策发力主要集中在基建和地产领域。基建已经见到一定效果,在高频数据上有一定反映。而地产政策虽然密集出台,但实际数据端并无明显反映。而且受制于居民购买能力不足、地产预期偏弱的抑制,以及政策主要集中于基本面相对弱的区域,政策效果有待继续观察。同时,消费需求持续疲弱,出口增速也在趋势性回落。整体基本面尚难言见底,可能继续在底部震荡,因而并不意味着债市趋势性调整。
再次,季末因素退出之后,市场将再度进入加杠杆阶段,配置力量将再度强化。季末因素退出之后,由于流动性继续保持宽松,短端利率继续保持低位,因而市场杠杆水平将再度回升。回购交易量也将从目前2万亿左右再度回升至6万亿以上,这将带来债券较强的配置力量,驱动长端利率下行。
因而债市尚未到趋势性调整时,十月有望再现七月行情。当前基本面依然相对偏弱,政策虽在密集发力,但产生效果存在时滞,而且效果有待继续观察。同时,外部利率节后保持平稳。债市尚未到趋势性调整时。而节后市场再度进入加杠杆阶段,意味着配置力量再度加强,这将对长端债券形成利好。如果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十月有望复制七月行情。如果如此,那么考虑到6月10年国债利率高点是2.85%,8月降息之后如果上限下移10bps,那么目前上沿应该在2.75%左右,与目前水平相近。因而,不宜对债市过度悲观,利率尚未到趋势性调整时。10月或震荡下行。如果政策效果不及预期,那么市场有望复制七月的利率下行行情。



风险提示

稳增长政策发力超预期,预测值或存在偏差风险。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2年10月9日发布的研报《再现七月行情?——十月债市展望》,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研报。


杨业伟 S0680520050001 

yangyewei@gszq.com


往期周报:
联储加息下各国如何应对?对我国有何启示?

是阶段调整还是趋势转变?——债市又迎考验期

银行负债成本下降障碍是什么?对债市影响如何?

全社会融资成本已创历史新低,债券利率呢?

信贷脉冲与资产负债表调整

降LPR对债市到底是利空还是利好?

还有哪些利差可以压缩?

市场再度交易欠配逻辑

地方债步入空窗期,仅仅影响债券供需吗? 

如何看待房地产销售回升,对债市冲击几何?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固收组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固收组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