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活得很累的中国年轻人

胖胖说他不胖 胖胖说他不胖
2024-08-15
hi,我是胖胖。
突然间被限了有点不习惯,互联网太浮躁了,浮躁到连说真话都是一副小偷的面孔。胖胖自认为是个为小部分群体发声的小型自媒体,胖胖也是这群体其中的一份子,但这几天经历后又逐渐有些许悲观,或许是无法改变的无可奈何吧。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一圈简单的栅栏能圈住一头猪,使它在猪圈里度过一生。如今,我发现自己被一把无形的枷锁困在有限的方寸之地,惶惶不可终日。原来,猪和我们都有各自的无奈。猪在猪圈里安逸地生活,为了那几口猪食;而我们,人生苦短,却被贫穷的恐惧所驱使。
猪的一生或许简单而安逸,但我们的人生却被各种责任和期待所牵绊。大部分人并不是为自己而活,我们为了父母、家人和社会而奔波。从小到大,仿佛被一种固定的观念所束缚,认为必须遵循某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这种观念并非总是通过直接的灌输教育或耳边的吼声传达的。更多时候,是你在思维惯性中,主动构建的生活模式。耳濡目染,外界的信息一点点拼凑出某种生活范式。每天刷的视频、朋友圈、文章,听到的朋友谈论的话题,以及过往听过的叮嘱,都是你心中生活范式的组成部分。
这是一个基准线,一个平均值,一个模子。一旦偏离这个模子,你就会被视为残次品、垃圾、废物。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应该自我”。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距,就是痛苦的来源。我们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拼命努力活成某种生活范式,维持一阵,然后死去。

我们被无数“正确”的生活方式所包围
你应该不偏科,学习好,上好大学,选择赚钱的专业,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个靠谱的对象,拥有真挚的爱情,表现得成熟稳重,言行举止得体,乐观积极,善于社交。
你应该努力买房,生儿育女,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你应该像个男人保持身材,勤于健身,常常出门,和兄弟朋友喝酒看球,乐观开朗,展现男子气概。既要能西装革履,又要能运动爱音乐,风趣幽默,时尚有趣。像个“完美的男人”。
你应该像个女人保持高颜值,活力四溢,旅行探索世界的美丽,与闺蜜享受下午茶时光。职场上展现睿智和才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家中温柔贤淑,为家人烹饪美食,营造温馨氛围。这样的“完美女人”,既有内涵又有外在。
无论是像个男人,像个女人,像个大人,还是像个合格的人,我们被无数“正确”的生活方式所包围,这些“应该”的背后,是无尽的压力和束缚。
“你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爱情,社交,成熟的性格,健康的业余生活,还要体面,奋斗,阳光,以及一个看得见的未来。”
我们一直在想象中的他者审判下生活,主动或被动地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生活模板。然而,内心其实是空虚的。
当万籁俱寂,所有声音消失,你或许会发现,去除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和为了他人而活的“应该”后,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什么是你独自一人,不需要证明给谁看,也忍不住想做的?你喜欢吃什么?你喜欢做什么?那些你真的喜欢吗?还是你只是在扮演一个“正常的”、优秀的、阳光的角色?
所有的累,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空的,被塞进了太多的“应该”,剩下的“我想要”所剩无几。
这样会导致什么?
当你达不到所谓的生活标准时,不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人际关系,你会感到焦虑、害怕、愤怒,不停地责备自己:我怎么会这样?你有没有想过,这种自责是为了谁?谁在判决你?如果人生是一场考试,阅卷人是谁?
而当你终于达到了那个标准,那种范式,你又会感到一阵空虚:
这就是全部了吗?我是谁?这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袭来,因为内心是空的。
在人群中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奔波劳碌,其实并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这种生活模式,是由大环境共同塑造的。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参照,互相成为对方想象中的他者。所以说,他人即地狱。
人的自我
人的自我分为三层: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大部分东亚人的“应该自我”占据了太多比例,理想自我反而显得微不足道。实际上,许多人的理想自我,也是被“应该自我”伪装而成,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植入的假象。
许多人的理想是拥有一套房子、一个伴侣、一个孩子,以及一份体面的工作。这究竟是理想,还是应该呢?
安居乐业本是美好社会的幸福图景,但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已成了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大多数来自外省的青年满怀憧憬地来到大城市,很快发现自己不是来实现梦想的,而是来干活的。交完房租能养家糊口已是幸运,结婚买房更是遥不可及。
现在,恋爱也变得谨慎。很多人只敢谈短期恋爱,各取所需,已经算是完美结局。
那些在写字楼里满头大汗做PPT的白领,看起来比工地上的工友更体面,但在看房地产广告时仍然小心翼翼。去大城市奋斗听起来很美好,但这一代年轻人也清楚,干活就是干活,不要伪装成奋斗的样子。
房子越来越多,尽管有一波波的利好政策,但依然难以跨过买房的门槛,这与市场经济的逻辑相悖。年轻人并非不想奋斗,而是拼尽全力也难以与别人随便搞搞的成果相比。
在国人的观念里,租房总有一种漂泊感,即使是高品质的租房,也不过是高品质的流浪。生活的烟火气从拥有自己的房子开始,生活的底气从拿到钥匙那一刻起。
在大城市,只有少数人在真正生活,大多数人只是在工作。房子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它承载了更多的意义:结婚生子、孩子入学、投资管理、社会身份等。
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为了一套房子,可能要榨干自己的一生。干活十几年,掏空六个钱包,才勉强凑够一套“小猪圈”的首付,还要背上几十年的房贷。如果是佼佼者,还得考虑学区房,确保孩子能上个好学校,但孩子毕业后很可能还是买不起房。
要提前为孩子准备好六个钱包中的两个,否则孩子就得重新干活才能买到一套房。生活的容错率非常低,遇到行业不景气、失业、生病等情况,干活的年数还要大大增加。
贾樟柯说,不能因为跑步前进就忽略掉那些撞倒的人。
田忌赛马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比较的智慧。它教会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下等马去输给对方的上等马,然后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赢得对方的中等马和下等马,最终获得整体的胜利。但是,尽管集体获胜了,谁都不希望自己是那匹被牺牲的下等马。

不一定要迎合大众主流价值观
每个人的生活都各不相同,有人可以去阿尔卑斯滑雪,而有人却只有阿尔卑斯棒棒糖的糖纸。如今的大众主流价值观要求人们拥有房子、车子和存款,但这种价值观忽略了个体的差异,这个道理读过书的都懂,比如,对于一个升学无望的差生来说,学校每年再高的升学率也与他无关。
房子成了一个极佳的象征符号,代表着越来越残酷的社会达尔文竞争。在这种环境下,被压榨的年轻人只能用犬儒主义态度来换取生存的哲学。
这一代年轻人承受了太多,从毒奶粉到假疫苗,从地沟油到校园暴力,尽管只是少数,但这并不能归咎于年轻人的健忘,他们只是学会了不去过多思考这些问题。面对高涨的房价,他们感到无奈,于是选择打游戏、看小说来逃避现实的残酷。
在经济不够富裕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廉价的东西,包括廉价的购物软件、盗版商品、廉价的鸡汤、廉价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教育,那些擅长道德绑架的道德家们则把这些不公转嫁给年轻人的躺平和摆烂。
躺平和摆烂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太累,就歇一歇。
世上有多少个缤纷乐园,任你行
记得关注+点赞+在看+留言+转发喔!
一周至少一更,当然,应该不止👇👇👇
微信最近更新规则啦,只有星标这个公众号的读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内容更新。记得:点公众号头像图标—点右上角“...”—点“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更新啦~

往日精选
致贫穷的中国人:阶级固化的社会,下辈子争取投个好胎!
拒绝迎合主流价值观
致沉迷迷信的中国人:若求神拜佛有用,你连庙门都挤不进去
在中国,谁才是激化男女对立矛盾的最终受益者?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胖胖说他不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