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娱乐圈终于向建筑界下手了

博文 计成 2019-09-09

文章作者 / 博文(微信:letranger)


最近有个节目,抬头两个名字吸引了我:王珞丹 X 柳亦春。一个是八百年没看到戏,靠在机场滑滑板,背手风琴街拍偶上娱乐版的文艺范女演员;一个是大舍事务所的合伙人兼主持建筑师。


这两个人怎么会搭到一起?


好奇点开了这个叫《丹行道》的节目,却在看了三分钟后,无法忍耐地关了。


但之后越想越疑惑,于是我仔仔细细地把这节目已播出的前传和第一集逐字逐句看了一遍。



这节目的背后,有两个人值得关注。

 

一个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一个阿那亚文旅创始人马寅,都被王珞丹亲切地称为建筑界的制片人。明星建筑师是他们捧起来的,现象级建筑也是他们策划的。

 

节目前传里,潘石屹这样评价他当年策划的“长城脚下的公社”:

 

基本上中国,在那过去十几年时间,学建筑的学生,全都去看…这些学生毕业之后的话,就是受长城脚下的公社每一个建筑师的启发,他又创造出来了很多的建筑。

 

潘总说这话,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我曾经也是一个学建筑的学生,还真没去看过。长城脚下的公社业内风评一般,请的几个日本建筑师所做的建筑也没有发挥出他们该有的水平。


这番话似乎让非业内人士(比如王珞丹)以为建筑学生的资讯已经闭塞到要去朝圣“长城脚下的公社”才能被启蒙。


再来说说策划出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的马寅。

 

跟潘总聊完,北京银河SOHO灯光闪烁。屏幕全黑,出现三行字:

 

15年后

北戴河海边的一个社区里冒出了些不一样的建筑

看似不实用的精神建筑开始走进大众生活

 

最后一句很有意思。看似不实用,所以其实是实用?但它又是精神建筑,是什么意思?这大概是以老百姓的眼光(不实用)解读出的一种新奇(精神建筑)。


文案写得很费捉摸。

 

王珞丹问马寅:


在做海边图书馆的时候,你有想过,这个建筑会带动整个产业吗?


马寅表示真的没有想过,而且投资失败了。而今年早些时候他在某次演讲中却是这样说的:


我自己觉得我们彻头彻尾还是个地产项目,所以索性起了一个标题,叫“创造地产项目的旅游价值”。


孤独图书馆一点都不孤独,它火透了。

 

 

马寅最后说了一段话,物质和功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这本是最接近开始讨论建筑设计的一句平实的引语。而内容,没有了。

 

不知道哪来的文案团队又开始涌上来写了些没头没尾的句子。诸如票房、小龙虾和最好的时代等等词语,充斥到结尾。

 

配合王珞丹文艺女神般的转身,有没有被融化?

 

不过看到总撰稿是王嫣芸,似乎明白了什么。把生活当文艺来实践的人,写出来的文案的确不一样,非常的不接地气。

 

王珞丹和两位开发商的对谈让我明白,《丹行道》就是一部与建筑师无关,以中国当代建筑为背景,重点突出知名文艺女青年多元生活的黑白MTV。

 

继续点开第一集,我正襟危坐,深怕遗漏了些许深意。

 

上海的街景,我们的文艺女神开着赞助商提供的车来到了龙美术馆,像个女警一样关门下车。然后在美术馆光洁的地面上,潇洒地滑着滑板。旁白:

 

如果一个人,如果你在龙美术馆,你想到你要去滑滑板,其实你会觉得在这个空间里面你是自由的,有着某种治愈作用……

 

但视频下方的字幕却是:拍摄需要,请勿模仿。这就有些尴尬,大体是说:你越想怎样越不能怎样。


王珞丹接着问柳亦春: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龙美看展,走到一个空间,眼前有一大片落地窗,我就突然觉得豁然开朗……这是您一直在建筑上用的小心机吗? 

 

我扑哧一声就笑了出来。王珞丹的用词真可爱。以后有机会找库哈斯访谈,一定找机会把这个词安插进去:央视大楼是跪着的裸女的屁股,这是您的小心机吗?

 

接下来画风一转,王珞丹痴痴地念了一段台词,像怨女一样含情脉脉,眼也不眨地看着柳亦春,询问他当年是否有极大的勇气。

 

柳亦春低下头来……

 

画面切到了黄埔江两岸,一排排都市灯火勾起当年往事,往事并不如烟。

 


从两分开始,到两分三十秒,是柳亦春的内心独白。一段从国有大院夜晚炒更,到重返上海滩富贵起步的心路历程。这可是跟 广大同行 职业道路最贴近的一段内容。

 

接着是一段柳大佬的人生海海。不知头,不知尾,横空飞来的一张传票——要赔四百万,让你们感受一下设计大佬的生涯看起来颇有风险。

 

然后,王抛砖引玉地问道: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么一个时期,会试着规避龙美用过的一些设计理念。

 

没等柳亦春说话,王珞丹似乎也没有要等的意思,说:

 

我就会。

 

王珞丹也会做设计?她继续说道,就是我这类型的角色啊……目瞪口呆,接得好顺。

 

戏路之于演员跟风格之于建筑师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演员,戏路越宽,星途越是前途无量。对于建筑师而言,同一种建筑材料,反复不同的用,才能全其技艺。


柯布西耶的混凝土,密斯的钢和玻璃,斯卡帕的石材,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磨砺修炼,才能趋于尽善尽美。反复打磨不会死,最后被遗忘的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自身没有成体系思考的建筑师。

 

王珞丹似乎对角色类型限制她的发展深信不疑,其实是演技限制了她的发展。

 

可能因为时长所限,也可能因为所聊非人,柳亦春每每都是语焉不详,跟设计沾边的内容就更少了。

 

我对这个节目的摄制也有一些疑惑:为什么这个纪录片要用黑白? 片子里的人都活得好好的,肯定不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访谈需要拍摄很多建筑场景,大概是黑白会损失很多……不好看的细节。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理由。


一个龙美术馆的盘旋远景,在黑白镜头下,灰成一片,肌理全无,像是江边的一处废弃厂房。

 

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节目,采访对象又是建筑师,难道不应该弱化各种运镜、玄虚以及王的个人秀,客观地将建筑师的作品、思考,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日常实践用更加饱满的形式展现给大众?


对一个九分钟的明星真人秀,可能这样的要求太高了。


但仅仅把建筑师拉出来作陪,只借用建筑作品作为渲染文艺氛围的场景,来衬托明星的与众不同,看着着实别扭。


末尾处,王珞丹借柳亦春说的自由,开始了一段毫无生机的论自由:


自由,是认真感受过的沉淀,是欲扬先抑时的匍匐。人生是条丹行道,自由是最初的向往,也是最终的渴望。

 

是的,大家都是自由的,但还没有自由到像她那样,在美术馆里面滑滑板,跟专业人士瞎扯淡。


谁叫彼此行当不同。戏演得不好,也是明星;图画得不好,小心被裁。

 

后记:在如今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明星的手非常宽,宽到可以跟文化人扯谈社会,跟建筑师尬聊演技。明星因为职业性曝光的特殊性占尽优势,能不能谦卑一点承认,其他领域我不太懂,你们说说我听听?而不是在这种情景下表达自我,这样的沟通也只是各说各话罢了。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