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陈璇教授分享新作《紧急权:体系建构与基本原理》
2022年3月1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新作分享沙龙第二十期活动在明德法学楼6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沙龙活动分享的新书是陈璇教授的《紧急权:体系建构与基本原理》,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明祥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图书事业部副主任、策划编辑杨玉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谢望原教授、侯猛教授、李立众副教授、王莹副教授、高童非博士等相关学科的老师和同学参与了本次活动。北大出版社、燕大元照、新浪直播、小鹅通等媒体直播了此次沙龙。
首先,主持人刘明祥教授向参会的师生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流程,并介绍了陈璇教授的学术背景。陈璇教授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A岗)。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基础理论。
陈璇教授以“从体系的建构到体系的反思”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主要围绕紧急权的体系化建构、刑法视角和他法域视角的区分以及科学体系的必要性三个方面,凝练地介绍了本书的核心思想和写作感悟。
首先,陈璇教授指出,本书的问题意识来源于两方面:其一,在正当化事由领域,传统的研究总体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状态;其二,学界对紧急权的种类及其内在关联缺乏深入的研究,这直接影响了司法裁判文书说理的精确性和说服力。
本书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法哲学、政治哲学的原理,对紧急权进行了体系化的建构,系统地厘清了各紧急权之间的适用位阶以及竞合关系。陈璇教授形象地以“三期建设工程”讲述了紧急权建构的逻辑脉络,他将紧急权分为自损型紧急权、反击型紧急权和转嫁型紧急权三类,同时又根据侵害者对法益冲突的答责程度对反击型紧急权进行了进一步的层次划分,由此使得紧急权体系的整体框架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作者认为,紧急权体系的建构对于推进实践发展具有三个重大意义:一是有助于精准确定紧急权的限度,二是能够为紧急状态下的被告人提供更多出罪的可能性,三是为正当化事由的规范续造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依据。接着,陈璇教授以防卫过当为例,强调在紧急权的研究中,应当注意区分哪些问题是全体法秩序所共有的(法律属性问题),哪些问题则是刑法这一部门法所独有的(法律责任问题)。
随后,陈璇教授进一步从方法论的高度对刑法学中的体系思考进行了反思。他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需要深化对“体系思考”的理解。一方面,问题思考和体系思考并非总是能够相得益彰、两全其美,当二者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时,刑法理论应当根据怎样的标准作出取舍和抉择?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谈“体系”究竟指的是什么?事实上,体系存在着实践操作型体系和科学探索型体系之分。第二,在法学知识实用化、碎片化的时代,追求“体系”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面对复杂、高风险的现代社会,我们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立起对法律规则的信任,更需要拥有一个普遍化的法律系统,所以体系化的法学知识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不仅没有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提高而消退,反而愈加凸显。另外,只要不放弃对刑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追求,只要期待着中国刑法学之于世界有自己的贡献,那么,源自具体问题的地方性知识都必须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检证,在焠炼、反思的基础上逐步上升为真正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最后,陈璇教授向本书编辑的专业水准和精品意识表示了敬意,并期待读者对文中的观点批评和指正。陈璇教授约40分钟的分享娓娓道来、条分缕析,既有紧贴司法实务的叙述,也有视野宏观的反思和展望。
陈璇教授分享结束后,本书的策划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图书事业部副主任杨玉洁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本书作为一本体系书的体系性、作为一本学术书的开放性以及作为一本精品书的品味性,称赞了本书对相关法律问题做出的积极回应以及对实务的关怀。杨玉洁编辑还分享了有关出版的小故事,并透露了本书装帧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诗集。最后对陈璇教授和法学院的邀请表达了诚挚谢意,并十分期待日后再次合作。
随后,与会的各位老师分别发言。
谢望原教授认为,本书既是陈璇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紧急行为权领域的一部重要力作,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紧急权的研究并不拘泥于微观理论层面,而是从整体上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谢望原教授进一步提出,用“紧急行为权”来概括本书的研究对象可能更为适当。他结合英美法中的达德利与史蒂芬斯案、玛丽与乔迪连体双胞胎案,对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谢望原教授肯定本书为深化正当化事由的体系性研究提供了难得的优良范本,向作者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表示祝贺。
王莹副教授赞扬了陈璇教授敏锐的问题意识、体系驾驭能力以及深度研究的能力。她表示阅读此书后感想颇多,并对书中的社会团结原则以及转嫁型紧急权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侯猛教授作为法学理论方向的学者,向听众分享了自己的“两个评论、一个困惑和一个期待”。他肯定了陈璇教授在紧急权体系化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认为本书跨越了宪法、刑法和民法,是典型的法学内部交叉研究的成果。同时,对于源自行政法领域的比例原则的大规模应用,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侯猛教授期待作者日后能够更加关注刑法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李立众副教授首先祝贺陈璇教授出版新书,并针对紧急权能否涵盖所有的正当化事由、个人紧急权与国家紧急权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李立众副教授认为作者在紧急权这个领域作出了引领潮流的贡献,赞扬其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作者取得的学术成就表示祝贺。
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出:作者所建构起的紧急权体系究竟属于实践操作型还是科学探索型?如果以刑罚目的作为犯罪论体系建构的起点,那是否意味着应当放弃当前通行的阶层式犯罪论体系?陈璇教授对老师和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了详细和深入的解答。整个交流的过程气氛热烈,思想火花频频闪现,使参与活动的同学获益良多。
新作分享沙龙持续了约两个半小时,刘明祥教授为陈璇教授颁发了新作分享沙龙的纪念牌,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陈璇教授向到场的老师、同学们赠送了新书,并一一签名留念。
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微信公众号
原文指导老师:洪荞;责编:杨硕;编辑:余婉遥;采写:傅宇昕;摄影:李妍彬。
审校:马振华
编辑:李妍彬
往期推荐:
学术前沿 | 陈璇译:[日]井田良:走向自主与本土化:日本刑法与刑法学的现状
新闻 | 中心程雷、李奋飞教授及学院肖建国教授赴最高检参加挂职专家学者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