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共产党人价值观】窑洞里的读书声——“共产党人价值观”系列文摘2

2017-08-04 沅陵基层党建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知识~



背景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一些儿童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有的就参加了革命队伍,成了革命队伍中的“红小鬼”。

在359旅的队伍中,也有这样一批“红小鬼”,他们主要担任司号员、通讯员、警卫员等。而这些“红小鬼”在革命队伍的熏陶下,为革命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不亚于任何人,对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和愿望也无比强烈和坚定。359旅的党组织,为这些“红小鬼”举办文化补习班,提高政治觉悟。“红小鬼”们也不畏千难万险,奋发学习。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的土窑洞里,发出琅琅的读书声,散发着一代青年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自由,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崇高精神!


 天然教室

文化学习随着冬季大练兵开始了。同志们每天从练兵场上一回来,放下枪顾不上歇息,就拿起“笔”去上课、识字。课堂就设在窑洞的院子里。

小战士们都坐在连部窑洞前面的黄土坪上,这里就是他们的天然教室。窑洞门边的土墙上,用稀泥抹光一块,再涂上锅底灰,就成了黑板。他们用小树枝做笔,黄土地当纸。教员在土墙上写,他们用树枝在地上画。因陋就简的教室、天然的课堂让这些渴望学习的小战士已觉得非常满足。

他们用干树枝在地上画着,既感到兴奋,又有些沮丧,地不平,缝子多,没画几下,笔画就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出哪是字了。他们就用在灶火里烧成半截的树枝当“笔”。“笔”头上还有烧焦的黑炭条,一画一道黑印,既省力又看得清楚。后来又在木炭堆里拣木炭棒,把树枝“笔”又换成了火棍和炭条“笔”。就这样,虽然比较艰难,但识字的数量越来越多,小战士们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沙盘的妙用

用树枝和炭条做笔,虽然经济、方便,但用起来不理想,特别是炭笔到处乱画,把营区画得黑乎乎的,很不美观,大家都思量着能用其他东西取代它。一天,几个同志正谈论这个事,指导员走进来对文书说:“这次我到团里参加干部军事学习,看到在沙盘上画各种图形很省事,能不能在上边练字呢?你们先试试。”大家一听,都连声说好。说干就干,大家分头回去,带领各班从山沟里搬来石块,在窑洞前的土坪上各自垒起一道一尺多高的四方形围墙,又跑到四五里远的河沟挑来细沙,在里边铺上厚厚一层,沙盘就这样制成了。以后,每次学文化,教员讲完课,各班就分头在沙盘里练字。同志们用树枝在沙子上写字,写满了用木板抹平再写,就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有的同志风趣地称它是用之不竭的“聚宝盆”。这比树枝在地上画要轻快得多。同志们的学习情绪也更高涨了,每天不论是饭后或训练间隙,还是睡觉前的几分钟,沙盘就像一块巨型磁石,把大家吸引在它的周围。时间长了,沙盘四周的地上,都被同志们踩成了小壕沟。

 珍贵的教科书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大家觉得沙盘好用,可脑子记忆有限。他们就十分渴望有一本书,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连晚上做梦都梦到有书本看了。党支部了解了战士们的愿望,决定从生产资金里抽出一笔钱到延安城里去添置学习用具。

没过几天,学习用具果真买回来了。但是,僧多粥少,因经费有限,只有少量的铅笔和本地出产的黄色土纸,两三个人才能分到一支铅笔。纸无法分给个人,连里就统一订成10多个本子,每个班发一本,由学习组长保管,集体使用。这就成了他们珍贵的“教科书”,每到学文化时,教员讲完课,学习组长就把当天新教的课文抄在班里的“教科书”上,再分散回到沙盘上复习。有了“书”,学习就有了依据,忘记了随时可以翻一翻。每次学文化之前,小家伙们来个“近水楼台先得月”,让文书把要学的课文提前写在本班的“书”上,这本“书”成了大家的“命根子”,都非常爱惜,翻看的时候,只害怕把哪儿给弄破了、弄脏了,放在炕头上,人人关注,学文化时拿出来用一用,用后赶紧放在原位,生怕有个闪失,失去这本珍贵的“教科书”。


 窑洞的灯火

严冬到来了,同志们“冬练三九”的热情一点也没减退。紧张的练兵,使白天学文化的时间大大减少,大家就抓紧晚上学习。晚上没有灯,就砍些松树明子点灯,有的从山坡上摘些蓖麻籽,剥掉外壳,用小松树枝穿成串来点灯。一到夜晚,各个班的窑洞里灯火通明,大家都挤在热乎乎的炕上学习,有的在桦树皮本子上写字,有的朗读课文,有的班自己出题搞小考试。

琅琅的读书声,从战士们渴望美好的心境发出来,从那被松树明子和蓖麻籽照亮了的窑洞口飞扬出去,冲破严寒的夜幕,在山沟里久久地回荡着。

为了学习,为了能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自由多作贡献,359旅的“红小鬼”们,在没有教室、没有笔、没有纸、没有课本的条件下,自己动手,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生产、劳动、工作的间隙,努力学习文化课知识。他们这种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为远大的理想、信念奋斗到底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呀!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