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6)延迟满足:克制是成功的前提

关心孩子,就关注我们



往期链接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1)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


1、【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点击阅读)

2、【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点击阅读)

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3)鱼缸法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4、【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4)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孩子

5、【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5)目标效应:有梦想就有动力


 本期内容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德国]赫尔巴特



6. 延迟满足:克制是成功的前提


心理学上有一个“延迟满足”的概念。它是指一种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甘愿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出来的自制能力。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用我们平常的话说就是“忍耐力”: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一次“成长跟踪实验”


为了研究控制欲望与成功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和他的实验人员曾做过一个经典的“成长跟踪实验”。

沃尔特·米切尔选择了一所幼儿园,并在幼儿园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将他们带到了一间空房里。沃尔特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粒包装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说完,他就离开了。

有的孩子抵制不住糖果的诱惑,剥掉糖纸,吃掉了糖果。接着更多的孩子吃掉了自己的糖果。到最后,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克制着自己。40分钟后,沃尔特回到房间,给那些能克制自己的孩子分发了奖励。


沃尔特和他的实验人员把这个实验一直继续下去,他们对接受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没有延迟满足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也很少在困难面前低头,总能走出困境并获得成功。他们能够更好的应付挫折和压力,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也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

那些急不可耐、经不起诱惑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他们在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往往把自己想得很差劲或一文不值;遇到压力往往退缩不前,逃避挑战。


这个实验很好地表明:控制冲动、延迟满足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甚至比智商更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事业有成的人,总是能够把一个个小的欲望累积起来,成为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再看看那些一时冲动犯罪的人,常常是由于不能克制自己一时的欲望,而做出了害人害己的行为。



家 教 故 事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篱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钉子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这位父亲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自我克制课”。


父母的错误


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许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无论吃的喝的、玩的看的,孩子只要一要求,父母马上就设法予以满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欲求过分。欲求过分有两层含义:一是欲求的对象过分。例如,刚买过一个书包,还想再买一个;刚买过一个玩具,马上就要另一个。二是欲求的时间过分,不管什么需求,一旦产生必须马上满足。例如,看见商店橱窗里有趣的玩具,立即要买,即使爸爸、妈妈答应回家拿钱来买,都会哭闹不已。

当孩子出现欲求过分的问题时,很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常常在有意无意中纵容和培养了孩子的这种心态和习惯。例如,有孩子要求马上喝水,父母便立即把热水从保温壶倒进大碗,又从大碗倒进小碗,最后还不断地用嘴吹,试图让水尽快凉下来。为了立刻满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动用了5~6个容器,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孩子还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大人则在忙乱中不断地安抚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

父母这种被动满足孩子每一个要求的做法,只会让父母成为孩子的奴隶,虽然忙得四脚朝天,但仍然不会让孩子得到满足。而且,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的这种教育方法,只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而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一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到了社会上他们会发现,许多东西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也没有人为他们去获得,而自己却没有养成必要的努力与忍耐的性格。

我们常见到父母责怪孩子过于任性,可令父母们想不到的是,正是父母的行为滋长了孩子的这种习惯和心态。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知道用什么办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这话很值得家长们反思!

父母应该设法让孩子懂得:诱惑无处不在,欲望随时会产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因此,必须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家 教 故 事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蒸鸡蛋羹,英子闻见香味跑了进来。

“妈妈,我要吃蛋羹。”

“蛋羹还没有蒸好,再等5分钟吧。”

“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3岁的女儿不答应

“英子,蛋羹没有蒸好怎么能吃呢?你如果饿了,就先去吃块面包吧。”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

妈妈了解女儿的心理,知道她自控能力差,难以抵制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欲望。为了让她明白什么是等待,妈妈把她带出了厨房,不再理她了。

过了5分钟,女儿又跑了过来,焦急地对妈妈说:“5分钟到了,我要吃蛋羹。”

这时蛋羹的确已经蒸好了,但为了使女儿有耐心,妈妈并没有立刻给她,而是让她再安静地等一会儿。

“再等一等,蛋羹虽然蒸好了,但它现在很烫,你吃不了。”

“不,我不怕烫,我现在就要吃。”英子哭闹起来。

“英子,你要学会‘等一等’,如果再这样纠缠,我就不给你吃了。”

女儿生气了,一下子冲出厨房,跑到自己房间里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蒸好的蛋羹放在了餐桌上,对女儿说:“哇,蛋羹好香呀,现在可以吃了。”

看见女儿没有反应,妈妈知道她还在生气,也并不理会,继续做其他的事。就在此时,英子悄悄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到餐桌前吃起了蛋羹。

英子的妈妈利用“等一等”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培养孩子的耐性


生命中总是不时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让我们想转身逃跑,变得不耐烦。对自己脾气注意收敛的人,和对自己脾气放任不管的人,他们得到的幸福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个被自己坏脾气控制的人,总是因之而烦恼,也不会受人欢迎。培养孩子的自我克制能力,培养他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是孩子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父母要在平时的教育中,让孩子学会容忍和克制,让脾气服从于理性的判断,避免养成尖酸刻薄、好挖苦人的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的耐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孩子的要求“延迟”一下“满足”。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完全要靠父母的帮助,饿了,渴了,他们往往急不可待地表达需求,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婴儿用大声啼哭表达吃奶的要求,就很正常,因为此时孩子的表现是真实需要的反应。但是半岁之后,父母就应该可以跟孩子解释:牛奶还在微波炉里,等1分钟就好。不要以为他们听不懂,听多了,他们会理解的。孩子哭,就让他在那里多哭几分钟,不用过于担心。

当孩子渐渐长大后,尤其是当他们学会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后,父母就更应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机会,训练孩子具有耐心,懂得等待,利用等待培养抵制诱惑和欲望的能力。例如:外出游玩时教孩子遵守秩序,学会排队等待;平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装配和修理一些日常用具;学做一些不太简单的菜;动脑筋玩一些比较复杂的智力游戏。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事是急不来的,功夫到了才能“自然成”。可以说,等待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教会他某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孩子被他人讥笑时,父母除了要告诉他怎么做以外,还应该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生气时,会脸色通红,身体发紧,高度紧张,在动作、面部表情和体态上都有表现。父母首先要让孩子认识这些标志,然后通过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办法,使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每次训练时可以把全过程记录下来,让孩子看看自己当时的表现,这样更有利强化他的情感控制能力。


一个培养耐性的小游戏


劳伦斯·沙皮罗在《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介绍的“取棍子”游戏,是一种指导孩子进行自我控制的传统训练方法:

在游戏中,一个叫迈克的孩子全神贯注,要把绿棍子下的红棍取出来。因为太专心,手有些发抖了。他只有在不碰到绿棍的前提下,移动红棍,才可以把红棍取出来。这时另一个孩子对着迈克做鬼脸,对着他的耳朵吹气,还说他是塌鼻子,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

迈克全然不为所动,慢慢呼吸,放松肌肉,眼睛紧盯着目标。他知道要想赢得这场游戏,必须排除他人恶作剧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他在内心克制着自己,终于,他成功地把红棍子取出来了。

这项游戏内容很简单,但需要参加者能集中注意力,具备很好的动作协调能力,目的是教会孩子情感控制技能。








沙丽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讲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河南省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平顶山市优秀班主任。文学作品多发表于《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刊》《中国诗歌》《中华日报》(泰国)《燕赵诗刊》《当代小说》《三月》《岁月》等数十家国内外报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诗选刊》“中国女诗人作品专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精选》、《河南当代女诗人档案》、《中国新归来诗人》、《中国当代百名女诗人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等多种选本。获《教师报》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获“虞姬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东坡诗歌奖”全国华语诗歌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大江东去杯百善孝为先”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2005年出版个人文集《记忆的手语》。


电话 17737837679



往期文章荐读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4)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孩子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3)鱼缸法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

六个可以帮你学好语文的小习惯!

【写作技巧】写好作文50条攻略!

俞敏洪:教书的是老师, 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开学第一课,请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学语文就是要“死记硬背”!两位特级教师的观点惊人相似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隐患在小学!

优秀的孩子离不开阅读!家长看看这些建议

清华附小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给小学生的好书

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引领的初中语文组为初中生三年推荐的书单

家长把晚饭后的时间分成三个阶段,孩子会越来越优秀

沙老师辅导的作文精选(31~67)

沙老师辅导的作文精选(1~30)

蔡晚晴的小说(沙老师辅导)

写日记,是提升作文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中小学生阅读误区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

期末考试了,考场作文这样做会得高分

阅读能力决定未来高度

期末考试,聪明妈妈这样帮孩子复习

【写作技巧】写好作文50条秘诀

【写作技巧】这样写景,作文不会枯燥!

人民日报推荐的好书

◆班主任的讲话字字珠玑(建议家长给孩子看看)

◆初一到初三,三年后成绩为什么天壤之别?

◆学霸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惊人相似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初一太关键,必须做好这4大准备!家长必看!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些语文学习方法的精髓,孩子应该知道!

◆孩子放学回家,家长的一句话“作业写完了吗?”请进来看看!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做什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名家经典选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