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毕淑敏:过年要有仪式感

请关注我们➡ 名家经典选读
2024-10-01



名家过年(之二)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心理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班毕业,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过年要有仪式感

作者  毕淑敏


过年时人的表情和心情,各有不同。怀旧是一种,怅然凝视的。收到礼物是一种,欣喜而感动的。总结经验教训是一种,庄严且若有所思,也许夹杂着忿忿不平。洗心革面下决心从头再来又是一种,捶胸顿足咬牙切齿都是年的附加值,和年无关。年最朴素的意义只有一种——对于每个人来说,又长大了。这一条,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年都专横地让你受纳。
长大这个词,似乎专属少儿。你对一个小孩子说“长大”,那是夸奖。你对一个老太婆说“长大”,那是揶揄。不知从哪个年龄段始,人们不再说长大,改用了它的升级版:“老了”
我瞎估计——这个分水岭,大概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吧。你对一个40岁的人说,哈!你又长大了。除非你是他爷爷,不然他跟你急。
无论你怎么看,年总准时地顽强地站在一旁,等着晤见你。它像高速公路上的里程表,不动声色地提醒着我们,你离出发地愈来愈远,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中国古代说到人的发展,很有些惟年龄是举的专横。比如说“四十不惑”。不能提前到“38”吗?或更超前些,干脆“29”?从前的人,“人到七十古来稀”,现在平均寿命提高了,不惑的年龄也该提前了吧?不惑来自什么?经验吗?苦难吗?见多识广吗?
照此推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走多思多想多吃糠咽菜倒海翻江,把一年当做两年甚至几年来过,跑步进入不惑,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不成。人的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见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了。到了过年,就像从本子的最后一页往前翻,会看到很多错漏和疏忽的地方,打着红叉。
听人说,对时间的感觉,同你已经享用过的年龄成反比。比如说幼儿,从2岁到3岁,他觉得漫长。若对于一个81岁的老人来说,也就是1.25%,岂不如一个哈欠?所以,年就像失手滚下坡的铁环,越旋越快,挡不住的。
年要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过去多集中在扫房祭祖。现在,屋子虽然还要扫,因为双层玻璃密闭性好,加上吸尘器的功能强大,还有隔三岔五不断装修,房屋焕然一新的洁净感,几乎变成了常态,不再属于年的专利。
于是,只剩下了团聚和吃。亲朋们围拢一处灯红酒绿推杯问盏,年成了食物和酒精的阅兵式。可惜,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顿顿吃好的东西,大家的口头禅是“天天都跟过年似的”,食物多了,一不留神吃出糖尿病和“三高”。
年节前,报纸的保健版如临大敌,急赤白脸地提醒大家不要淹醉了肝胆,累疲了肠胃闹得年好像成了凶地。年被剥夺了吃的快感和美感,成了瘦肉型的年。约束了吃,人们不知道用什么来彰显年,年味就淡了,薄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马上进入生命的冬至呢,等待我的岂不是滴水成冰?别忘了冬天有雪,雪兆丰年,你可以在白色的原野下安睡,期待生命的又一个轮回。不管位于生命的哪一个季节,年都是值得善待的。成长会一直持续,直到苍茫一刻。无论对3岁还是81岁,年都是平等而吉祥的,不同的只是我们的心情。

阅‖读‖链‖接

 

贾浅浅的这些诗歌,没有“屎尿屁”

名家|冯骥才:年意

名家|贾平凹:说孩子

热点作家|李娟:那些美好的事

经典文摘|罗素:论嫉妒

经典回眸 | 韩作荣:语言与诗的生成(附诗17首)

名家 | 贾平凹:说奉承

名家 | 严歌苓:我要嫁给你

名家|刘亮程: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

名家|余华: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名家|铁凝:放慢我们生命的脚步

名家 | 陈忠实:晶莹的泪珠

著名诗人 | 翟永明诗选(36+首)

经典回眸|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组诗14首)

著名诗人 | 白连春诗歌(19首)




本公号接受个人投稿,必须原创首发。
体裁为微型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字数不超过12000字。附百字左右个人简介,照片。
投稿邮箱:lengqq0908@sina.cn。和名家一起上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名家经典选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