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胡适:他拥有35个博士学位,母亲不识字

请关注我们➡ 名家经典选读
2024-10-01



写在前面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在胡适的一生当中,母亲冯顺弟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真正优秀的父母,是不动声色的摆渡人。他们不是告诉孩子你必须去成为谁,而是帮助孩子了解,你想成为谁,那就应该拥有怎样的品质。教导胡适自省、自勤的冯顺弟,就是这样一个摆渡人。冯顺弟虽无警世之言,一生默默无闻,却养育出胡适这般有君子之风的大师,在教育孩子、树立榜样这件事上,她又何尝不是一位“大师”呢?


01


1937年,日本人入侵中原,蒋介石邀请一人担任驻美大使,日本内阁得知后,吓得头都缩了回去,当时日本知识界一致认为,面对此人,应当派出三个人同时出任驻美大使:文学专家鹤见祐辅,经济专家石井菊次郎,雄辩家松冈洋右。

否则根本无法与蒋请的人抗衡。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



胡适到底有多厉害?1917年,经陈独秀推荐,年仅26岁的胡适成了北大教授。年初,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胡适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极力提倡简洁而有效的白话文,洋洋洒洒的行文,对旧语形成冲击。文章是好的,但凭一篇文章,就能够做北大的教授吗?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这小子”。


不服气的大有人在,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徒孙傅斯年,心想不知哪里来的狂妄之徒,

于是拉着旧学底子深厚的顾颉刚,二话不说就冲到胡适课堂上旁听。几堂课下来,学生们专门跑去问傅斯年,

“到底讲的怎么样啊?”

傅斯年感叹说:“大家都别闹了,这等学问,教北大学生绰绰有余。”



胡适一生拿了35个博士学位,其学问、眼界、心胸、德操为人称道。

30岁不到,便以《中学哲学史大纲》,震惊了当时中国文化圈和思想界。他立志高远、不媚权贵、不辱其身,待人处事,可以说百年难得一见的君子。


1962年离世时,出殡的沿途,无论官员、文人,还是寻常布衣,每家每户焚香路祭,场面极为震撼。

而胡适这一生,受影响最深的女人,便是与之相伴9年的母亲、冯顺弟。这个几乎不识字的农家妇女,给了他人生最好的启蒙。


02


冯顺弟父亲小名金灶,14岁的时候,被太平军掳走,落在军中,跟裁缝学手艺。

冯金灶在军营里混了几年,手艺学到了,还趁机跑了出来,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只看见一捧焦土,祖上的产业都被烧成灰烬。此后,冯金灶努力耕种,没几年,就修了一间砖屋,娶了一个媳妇。次年,妻子为他生下个女儿,冯金灶想要儿子,便为女儿取名“顺弟”,

希望下一胎能生下一个弟弟。隔了几年,果然生下儿子。


胡适故居


冯金灶后半生最大的心愿,便是振兴祖业,修一幢新屋,要比当初祖上修的老屋更大更讲究。冯顺弟小时候,天天看父亲忙这件事,天还没亮,父亲就去村头选石头,挑上一大担子回来,铺垫地基,来回三担之后,才下地去做农活,晚上歇工,又要出门挑上三担。见父亲如此辛苦,冯顺弟心里不好过,自恨不是男儿,不能替父亲分忧。


17岁这年,眼看到了出嫁的年纪,有人来提亲,居然是个47岁的老头!这老头名叫胡传(原名珊,字铁花),中过秀才,当过塾师,42岁时出门远游,现任江苏候补知府,两位前妻先后离世。官虽不大,但能办事,人称“三先生”,在当地也算有名望的人。


胡传


冯金灶和妻子一听,当然觉得这门亲事不妥:

其一,胡传快50岁了,大儿子、大女儿都比冯顺弟还大;

其二,让女儿嫁去做填房,委屈顺弟,以后肯定要吃亏;

其三,怕村里人说闲话,“贪财势,攀官家”,不等于卖女吗?

可在一旁的顺弟不是这么想的,14岁赶庙会,她曾见过胡传一面,

也知道三先生是人人敬重的好人,“开烟馆和开赌场的都怕他。”最重要的是,顺弟不忍父亲受苦,她想:“嫁给官家当填房可以多接彩礼,父亲盖房就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女儿毕竟是心头肉,当妈的不忍她嫁出去受委屈。于是顺弟母亲心生一计,给了假八字,

若是八字不合,亲事自然就黄了。媒人把八字拿给算命先生一看,

结果先生说:“这哪是顺弟的八字,我记得她的八字,照我记得的来算!”一算,与胡传乃是金玉良缘。顺弟的父母知道后都很诧异,似乎是注定的姻缘,也就不再反对。

就这样,17岁的冯顺弟,嫁给了47岁的胡传。


胡适故居


婚后,胡传十分疼爱顺弟,在百忙之中教她读书写字,两年后,冯顺弟生下一子,取名嗣穈,一家人过了一段非常温馨的日子。可没多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胡传把妻儿送回老家,一别竟成永诀,自己带病在战乱中奔走忙碌,死在厦门。这一年,冯顺弟23岁,成了寡妇。就是这个23岁丧夫的农家妇女,让胡适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03


胡适能有后来的学识,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旗手,离不开母亲冯顺弟对他的培养。

胡传临死前,曾留下遗言:

“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

冯顺弟也知道读书有多么重要,胡适还不到4岁,便被她送入学堂。当时胡适连一个门槛都跨不过去,身体又小,被人抱在凳子上认字。虽然他是学堂里年纪最小的孩子,却已经认得了近一千个字。


胡适最早的照片


读书方面,冯顺弟极为严厉。最初,学堂里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胡适,一个是他四叔的儿子。四婶非常溺爱儿子,不肯管束,先生一走,四叔的儿子就跑去后堂玩儿。胡适却不一样,每天温书念书,要到天黑才能回家。后来,学堂里的学生添加到十几个,每个学生每年送先生两块银元,冯顺弟却不一样,第一年就送六块,以后每年递增,最后加到了十二块。这样的学金,打破了家乡的记录,只为让先生多为胡适“讲书”:

“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

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

起初,胡适不太明白母亲的用意,直到一天,一个同学母亲请先生写信,信成,交给同学带回家去。同学偷偷把信拿出来看,忽然问胡适:“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这位同学比胡适小1岁,也念过《四书》,胡适诧异,他居然连这句话的意思都不懂!胡适这才知道,“讲书”是何等重要,因为读书而不知其意,等于白费了光阴。



当时,冯顺弟没有掌握财政,等胡适再大一点了,便对胡适三哥说:

“他今年十一岁了,他老子叫他念书,你说他能不能念得出来?”

这是明知故问,意在让胡适进城求学。谁知胡适三哥一听,短短地冷笑了几声。

前前后后,冯顺弟流了不少眼泪,但还是坚持要让胡适进城求学。胡适说,是母亲的坚持,改变了他一生。

1904年,12岁的胡适去到上海求学,冯顺弟装作十分高兴,临别时一滴泪也没流。这还不算什么,后来胡适赴美留学,顺弟的父亲、两个妹妹、弟弟相继离世。胡家的店业也连年屡遭失败,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店业荡然无存,顺弟遭此连续打击,日益病重。为让儿子潜心学习,她却隐瞒了病情,私下里请人来家里拍了张照片,保存起来,对家里人嘱咐:

“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当仍请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后来,顺弟病情渐渐好转,即便生活窘迫到要变卖首饰的时候,她依然不忘了处处为儿子读书着想,甚至借重金八十元给儿子买了一部图书集成。要知道,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每月的工资也不过才八块钱。

冯顺弟虽然一辈子没怎么念过书,却用母爱为儿子打开了一扇天窗,让他明白了知识的光亮是何等明媚,让他能见识到外面广阔的世界,这才有了震惊思想界的胡适。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眼界,真正希望孩子能成材的父母,一定懂得在读书这件事上投资。


04


钱锺书曾说过:“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季羡林在回忆文章里也曾写过:“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满面笑容,对教授是这样,对职员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过他摆当时颇为流行的,

名人架子、教授架子。”

不止学识、眼界令人钦佩,在做人方面,胡适堪称君子。



他待人良善到什么程度呢?当初林语堂到美国哈佛留学,生活费用没了,他便找到胡适,

问:“能否借贷1000元?”不久后,胡适汇款给林语堂说:“这是预支工资,回国后,请到北大工作。”

等林语堂博士毕业回到北大任教,把借贷的事跟校长蒋梦麟说了,

蒋梦麟却说:“北大从来没有预支工资啊。”这时,两人才得知那是胡适自己出的钱。

除了林语堂,胡适资助的人还有很多: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



当初,胡适和鲁迅提倡白话文,运动初期,鲁迅一直盛赞他的观点。后来因为政见不同,鲁迅的“口诛笔伐”就冲着他来了,然而,面对敌手的各种讥讽,胡适始终不语其他,只谈观点。

1936年,作家苏雪林曾大骂鲁迅,说他“心理变态”“内心阴暗”,还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称鲁迅是“刻毒刀笔吏,阴险无比”。胡适回信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

许广平麻烦他帮助出版《鲁迅全集》,胡适丝毫没有推辞,为出版四处奔走。

鲁迅死后,他未曾有过一句恶言。



论品性德行,胡适堪称世人楷模。史学家罗尔纲说他:“我还不曾见过一人,能有如此厚德君子之风。”胡适自己则在《四十自述》中说道: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05


胡传死后,顺弟成为当家的后母,胡家只剩几千两存款,放在同乡店家生息,全家人就只靠这一点出息过日子。大女儿比她大七岁,大儿子比她大两岁,双胞胎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只比她小四岁,23岁的她要主持起一家人的琐碎,既要周旋于儿子、儿媳们之间,又要维护上上下下的和睦,哪会有不受委屈的时候?



大儿子从小就败家,抽鸦片、赌博,到处欠烟债、赌债。每到要过年时,总有一群讨债的上门,人手提着一盏灯笼,坐在大厅死活不肯走。那顺弟怎么办呢?她就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就当看不到这些讨债的人。等到近半夜,才请一位临近的本家来,给每位债主发一点钱,将债主们一个个劝走。大儿子回来后,顺弟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也不会露出任何愤怒。这样的新年,一过就是六七年,但顺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


除了儿子,还有两个儿媳。这俩人,一个极无能又不懂事,另一个,虽然能干气量却很窄。两人常为鸡毛蒜皮闹得不欢而散,一怼上,双方不闹十天半月不罢休,整日黑着脸在家里走来走去。媳妇两人跟顺弟闹气时,亦是如此,对此,顺弟只忍耐着,绝不发脾气,不会说任何一句伤感情的话。后来,两个儿媳妇生了儿子,小孩子们常与胡适一起玩耍,若孩子闹矛盾,顺弟也是先教育胡适。如果媳妇借孩子的事说些刻薄的话,顺弟也一一包容,从不动怒。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出门,到左邻右舍去闲谈,不和媳妇吵一句嘴。胡适曾在纪念母亲的文章里写道:

后来,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忍耐归忍耐,包容归包容,顺弟待人仁慈、温和,但应当刚气的时候,她也绝不忍让,

不愿意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适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

“顺弟管这么大一家子的事,每次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我看啊,很可能是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顺弟的耳朵里,气得大哭,顺弟请了几位本家,把胡适五叔喊来,当面质问他:“你说我给了好处,你给我拿出证据来,要是没证据,你就给我当众赔礼道歉!”见顺弟如此,五叔只好赔罪。


胡适旁批道“没有戴眼镜,使我感觉这像上有我母亲的神气。”


胡适跟着母亲生活了9年,母亲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里。如何做一个宽厚、慈悲的人,如何去守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如何用修养去习得一身好脾气,这几乎都是受到母亲的启发。

后来的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却又能同时不媚权贵,不降志辱身,这都得益于冯顺弟的言传身教。孩子最好的老师,便是父母,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得成为那样的人。


06


“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在胡适纪念母亲的文章中,冯顺弟该严厉时严厉,该慈爱时慈爱,每天天一亮,便把胡适唤醒,问:“昨天你做了错事没有,你好好想,如果有,以后一定要记得改正。”然后,她才把衣服给儿子,催他早早去学堂念书。


即便胡适真做错了事,顺弟也不会在人前责备他,充分照顾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只等夜深人静的时候,顺弟才悄悄来到胡适门前,非常严厉地指出错误,教训胡适。

一个初秋的傍晚,胡适吃完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了件背心,姨妈看到了,拿了件衣服给胡适,说:“穿上吧,凉了。”胡适随口回了句俏皮话:

“娘(凉)什么!老子不老子呀!”

这话被顺弟听到了,顺弟当时没说什么,

晚上,她罚胡适跪下,重重责罚道,“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好用来说嘴!”

当时的胡适年纪小,很难体谅顺弟内心的苦。直到后来怀念母亲时,胡适说: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试想一个女人20多岁丧夫,一路坎坷要忍受那么多委屈,听见儿子说自己没有了父亲,那心头的孤独和酸楚是多么强烈。那一次,冯顺弟气得浑身发抖,不允许胡适上床睡觉。胡适跪着直哭,用手擦眼泪,结果眼睛进细菌,害了一年多眼病。听说用舌头去舔眼睛可以治好,顺弟竟然真的用舌头去舔。



每一次教育胡适,顺弟都会要他好好读书,品行端正,会跟儿子说起他父亲的种种好处,

告诉他父亲拥有怎样的品格:“我这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这些话,就像搭建一间屋子的地基,一句一句奠定了胡适求知、做人的基础。

真正优秀的父母,是不动声色的摆渡人,他们不是告诉孩子你必须去成为谁,而是帮助孩子了解,你想成为谁,那就应该拥有怎样的品质。教导胡适自省、自勤的冯顺弟,就是这样一个摆渡人。


07


1917年,胡适学留美归来,成为“洋博士”,赴北大任教。之后,他遵从母命娶了江冬秀。眼看就要能如愿抱上孙子时,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顺弟却驾鹤西去,享年46岁。顺弟去世之时,全乡无论男女老幼,皆陷入悲痛之中。


胡适书札


在《不朽——我的宗教》里,胡适说:“那英雄伟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烧饭的,甚至于浴堂里替你擦背的,甚至于每天替你家掏粪倒马桶的,也都永远不朽……”

在纪念文《先母行述》中,胡适写道:“伏念先母一生行实,虽纤细琐屑不出于家庭闾里之间,而其至性至诚,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有些人并没有多高的知识水平,但并不代表没有足够的道德修养。

冯顺弟一生习字,不过短短数年,可她对胡适人格层面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知识对人的塑造。胡适能有后来的建树,离不开她的坚强、忍耐和慈爱。


胡适晚年与长子、长孙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最细致的、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冯顺弟虽无警世之言,一生默默无闻,却养育出胡适这般有君子之风的大师,

在教育孩子、树立榜样这件事上,她又何尝不是一位“大师”呢。


阅‖读‖链‖接

 

王朔:把铁凝当个方向

著名诗人五六家 | 汤养宗 | 李元胜 | 朵渔 | 荣荣 | 田禾

名家|铁凝:放慢我们生命的脚步

名家|冯骥才:别再糟蹋我们的文化了

名家|贾平凹:我有病,而且这次病的不轻

贾浅浅的这些诗歌,没有“屎尿屁”

名家过年(之四)| 莫言:那时候的年

名家|余华: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名家|叔本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

名家 | 陈忠实:晶莹的泪珠

著名诗人 | 翟永明诗选(36+首)

经典回眸|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组诗14首)




本公号接受个人投稿,必须原创首发。
体裁为微型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字数不超过12000字。附百字左右个人简介,照片。
投稿邮箱:lengqq0908@sina.cn。和名家一起上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名家经典选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