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晓声:三生有幸遇见你

请关注我们 名家经典选读
2024-10-01

名家经典选读



图片来自网络

  梁晓声这个名字早已为海内外众多读者所知晓。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种大爱,让人心灵充满着温情与善良。
  梁晓声坦言:“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是妻子真诚的爱使我内心常常产生无限感动、感激和感怀,以致影响着我的写作、我的人生及一切。”
  近期,根据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更是上了热榜,其身后的贤内助焦丹也渐渐浮出水面。
  了解过梁晓声的原生家庭,实在有感他三生有幸,有焦丹这样一个好妻子,不仅对他好,而且对他的家人更好……
  
  梁晓声,1949年9月出生于哈尔滨,兄妹五人,他是老二,上有一兄,下有两弟一妹。
  梁父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工人,常年在“大三线”工作。每月64元的工资,他邮家40元。留下的钱,老爸一是攒下每两、三年回家的路费,二是作为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梁母没工作,就靠着这40元钱带着五个儿女艰苦度日。苞谷面饼子、粥、咸菜,就是每天的日常,邻居们常说“老梁家的五个孩子,就像狼崽子一样,太能吃了!”
  也是,穷人家油水不足,当然主食吃得多。
  柴米油柴酱醋茶,样样都得花钱,这40元,梁母精打细算也捉襟见肘,为此她找了一个临时工的活儿,每天早出晚归,像个男人一样出苦力。

  梁晓声的哥哥,本来都上了大学,却在文革中患了精神病,终日碎碎念,无奈之下,家人送他去了精神病院。
  好在命运对梁晓声还算青眼有加,作为知青,被保送到上海复旦大学,成为“工农兵学员”。
  1977年,28岁的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成为这里最年轻的编辑。有“复旦”这样的名牌大学文凭,再加上梁晓声看上去斯斯文文、书卷气很浓,同事中热心的师长们就把他“推荐”给自己周围的好姑娘。
  1981年7月的一天,正埋头一部儿童电影剧本创作的梁晓声,被文学部的党支部副书记硬拉下了楼。原来,他想“推荐”给梁晓声一位叫焦丹的姑娘。

  第一眼相见,梁晓声就对这个短发、大眼睛的女孩儿充满了好感,但是他十分坦诚地向对方告知了自己贫困的家境。
  以往没等听完梁晓声的这番说辞,许多姑娘就抽身而退了。没想到,这个女孩儿竟被感动得哭了。良久,她抬起满是泪花的大眼睛,望着梁晓声说:“我真的没想到,看起来瘦弱的你,肩上竟有这么重的担子,那你就更需要一个人爱护你了……”
  从那以后,梁晓声的单身宿舍里,隔三岔五的便可以见到焦丹的身影。她经常会在下班的时候绕个弯儿路过。
  一听到那清脆的脚步声,梁晓声就知道是她来了。

  在相识10个月后,他们结婚了。1982年5月,焦丹成为梁晓声的新娘。没有婚礼,更没有二室一厅,梁晓声的单身宿舍,就是他们的新房。登记后,梁晓声陪他的新娘拎着大包小包来到了他们的新房——梁晓声那间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
  出身贫寒的梁晓声,对于豪奢有本能的反感,他也不能容忍一日三餐浪费太多的时间精细操作。
  而家庭条件较优越的焦丹和许多女孩儿一样,十分喜欢烹饪。看到心爱的人为了创作日益消瘦,她变着花样地做饭为梁晓声增加营养。
  一天,焦丹正在楼道的灶台上忙个不停,梁晓声却坐不住了:“一顿饭而已,你每天弄这么复杂做什么?吵得我都写不下去了。”
  焦丹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意却遭到了抱怨,她满脸委屈地抽泣起来:“我只是觉得你太瘦了,想给你做点好吃的补补。”
  见此情景,梁晓声连忙道歉。可是从此,焦丹放弃了精雕细琢的烹饪爱好,慢慢练就了一种能在十几分钟内做成一顿饭的本事。但就在这十几分钟的饭菜中,却包含着她花了不止几个月的心思。

  在妻子默默的鼓励与支持下,梁晓声的成名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了,并在该年得了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结婚一年后,就在那间单身宿舍里,焦丹生下了儿子梁爽。为了不让儿子的哭闹声影响到喜欢安静的梁晓声,焦丹绞尽脑汁。焦丹经常对着还不太懂事的儿子说:“爸爸正在写作,你要乖乖听话,不要吵到爸爸。”
  看到母子二人轻手轻脚的样子,梁晓声心里十分愧疚。焦丹却反过来安慰他:“想报答我们,就赶快写出好的作品来。等哪天你成名了,也让我们沾沾光。”
  梁晓声惟有以更加出色的作品来表达对妻子的感激。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了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同年,他的另外一篇感人肺腑的作品《父亲》拔取了短篇小说奖的头筹。
  有人甚至喊出,1984年是“梁晓声年”。
  也就在这一年,梁晓声与焦丹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搬到了同一幢筒子楼的一间14平方米的居室里。

  成名后的梁晓声更加忙碌了。为了支持他的创作,妻子不但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就连本该属于他的许多事也承担了:父母来北京,她陪着出去逛;北大荒的朋友来了,由她来招待;有人求他办事,也是她跑前跑后……
  在焦丹的建议下,梁晓声把父母从黑龙江接到了北京。那时梁晓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有行政职务,工作更加繁忙。常常是瘦弱的焦丹蹬着三轮车带着二老去医院看病。
  公公身体康复后,深知儿媳的不易,他与老伴实感焦丹的孝心:“我们能做你的公公婆婆,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梁晓声的稿费总有一半要寄去接济弟弟妹妹们,焦丹也毫无怨言。一家三口一直住在那间只有14平方米的筒子楼居室里。梁晓声感慨万分地说:“这一辈子,真心视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为亲人的,除了妻子焦丹,别无他人。”

  1988年,梁晓声完成了长篇小说《雪城》,念及多年来妻子的付出,他在书中借男主人公给女友写的一封情书,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感激: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好女人使人向上。好女人暖化了男人,同时又弥补了男人的不完整和幼稚,于是男人就像一个真正的男人走向世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梁晓声的弟弟、妹妹相继下岗。为了帮助家人,焦丹总是作为大总管,经常跑邮局。这个月寄给公婆,下个月又给弟弟妹妹寄。时间一长,邮局的工作人员都夸焦丹“既是好儿媳,又是好嫂子。”
  其实,梁晓声与焦丹的工资收入都不高,只是梁晓声靠着写小说,有些稿费,这都是点灯熬油换来的钱。对爹妈尽孝,责无旁贷;而对弟弟妹妹尽力,那就是兄嫂的一片真情了。
  
  1998年,梁晓声用半生的积蓄买了四室一厅的住房,看到妻子和儿子兴奋地在正装修的屋子里转来转去。梁晓声心中略感安慰。
  但就在这一年,梁晓声的母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弥留之际,母亲将围在病榻前的儿女们看了又看,然后紧紧地攥住梁晓声和焦丹的手,泪流满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夫妻俩从母亲挂泪的目光里读懂了老人的心思。他们俯下身,哽咽着说:“妈,你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大哥的。”
  原来,梁晓声的大哥30年来一直住在哈尔滨江北精神病疗养院中。

  “焦丹,我想将大哥接到北京来治疗,找一所好的精神病院,你觉得行吗?”梁晓声与妻子商议。
  “行啊,可是一直住在精神病院不好。大哥需要的不是多好的医疗条件,而是家庭般的温暖。但将大哥接到咱家一起住,又会影响你的写作,怎么办呢?”焦丹和梁晓声都陷入了沉思。
  “办法倒有一个,可是,算了……”梁晓声想了想,话没有说出口。
  “我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把大哥安置在新买的房子里,雇个人照顾他,我们还住在原来的宿舍。大哥孤零零的这么多年,就让他过段好日子吧!我们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享受。”
  “焦丹……”梁晓声紧紧地握住了妻子的手。

  焦丹亲自为大哥挑选了家具和工艺品。听说大哥会弹琴,焦丹还买了一台电子琴。焦丹让人把靠阳台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居室设计成了书房,桌上摆放着砚台、狼毫毛笔和厚厚的一沓宣纸。
  焦丹对梁晓声说,学习书法是让大哥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梁晓声看到妻子把这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不禁对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感激。
  两年后,梁晓声夫妇才搬出住了十几年的筒子楼,在离单位近的地方又买了一所住房。
  30多年的写作生涯,损害了梁晓声的身体健康。他的颈椎病一直很严重,每天都需要敷药治疗。焦丹细心地记下梁晓声吃药、治疗的时间,定期强制他去医院检查。
  
  作家梁晓声照顾“疯”大哥的故事经报道后,感动了许多人。面对来访的记者,梁晓声感慨地说:“在外人面前,大家只知道有一个具有责任心、有温暖情怀的作家梁晓声。其实在这些事上,我做得并不多,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妻子替我做的。”
  妻子真诚的爱,使梁晓声内心常常产生无限的感动和感怀,于是后期他的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相继完成了《浮城》《伊人,伊人》《政协委员》等书稿。
  2009年3月,焦丹不小心在楼下摔了一跤,小腿骨折,需要人照顾。可此时正值“两会”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梁晓声不得不奔走于各大会场,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国计民生观察员的职责。
  回到家里,焦丹十分开心地对他说:“我看电视了。你今天在会上的发言挺不错的,算是一个称职的国家观察员。”
  看到妻子拄着拐杖在厨房里忙来忙去的身影,望着妻子头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长出的白发,梁晓声感慨地对妻子说:“都说我是一个称职的国家观察员,可是我对自己的这个家却观察不够,连妻子什么时候长出白发都不知道。”

  他期望着能早日实现自己多次在书中描绘的“退休后的梦想”:住到郊外去,买几间红砖房,整理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农家院落来,抬头可望山,出门即临河,自己与妻子恬静地坐在屋前,闲看云起云落……
  电视剧《人世间》大火,梁晓声也跟着又火了一把。借用电视剧里的一句话:“焦丹就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妻子真诚的爱促使梁晓声在后期的作品中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正是因为她的贤惠,对爱无怨无悔的付出,幸福与好运才如影随形。

  如今,梁晓声73,焦丹67,前者笔耕不辍,后者依然是他身后的定海神针。日子飘忽,回头一望,三生有幸遇见,牵手四十年,相看两不厌,如此甚好……

往/期/回/顾

·孙立平:你以为你是谁?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外一篇)

·刘震云:我是不要脸的  张爱玲:造人

·迟子建:泥泞 ● 余秀华:在泥里成为泥
·刘亮程:我一直想办法弄清自己的死
·池莉:有些著名作家的贪馋相
·余秋雨:论小人 孙俪:爱与恨
·易中天:为何历代开国皇帝多为流氓?
·冯骥才:一个大国不能靠糟蹋文化来赚钱
·铁凝:秀色 ★余秀华:八百里叫喊
·梁晓声:速成起来的中国“贵族”
·梁晓声: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陈忠实:晶莹的泪珠
·余秋雨:我的仇人名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名家经典选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